先看简介
混乱是因为失序,失序是因为没有规则,没有规则是因为没有共识。每一代赶上大变革的人,都是幸运且不幸的。在大变革的时代,平庸的更加平庸,牛逼的更加牛逼。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身子前去了,脑子还没跟上,结果被时代的车轮轧为齑粉。
隐私有话说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
“大数据”这三个字,这几年好像被说得太多了,到处都是。但是,正如“互联网”三个字也反复被提到,而真正看到互联网精髓的人,其实并不多一样,“大数据”当然也遭遇很多一知半解。很多人认为,大数据嘛,就是搜集信息,无限量地搜集个人信息,比如斯诺登事件爆发以后,大家才突然知道政府搜集个人信息是那么容易,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监控我们的窃听器。然后说得深入一点儿的人,比如会说大数据是“交叉验证”,然后对社会的反腐事业等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然而,其实很少有人能够从日常的角度告诉我们大数据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乃至它会对我们的言行举止产生怎样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被人们低估的新科技都经历过类似的遭遇,好比说马镫。大家都知道马镫,骑马的时候,双脚插进去,有个落力点,可以夹住马的身体,然后上半身才能使劲儿。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马镫,是东汉末年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三国以前的电视剧有马镫,那一定是编剧不懂。而你想,战国时候我们讲起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好像很帅气的样子,给我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腿生疼。然后它一路传到了欧洲,导致欧洲军力大振,欧洲从此轰轰烈烈迈入中世纪——原来都和这个小小的发明“马镫”有关。
如果事后知道,我猜谁都会很重视马镫,甚至主动去引进马镫。但是世上没有忘情水,也没有后悔药,真等到马镫技术普及的时候,已经晚了。正如我们现在面对大数据,等你木头木脑地发现它杀到眼前,哪还有时间给你做反应呢?
无法遗忘的互联网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2006年的时候,有个名叫史黛西·施奈德的25岁女子完成了她的学业。史黛西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她在学校的成绩不错,修满了所有的学分,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完成了所有的训练。但是,她却遭到了校方的通知,告诉她不能成为一名教师。因为什么呢?因为校方在网上发现一张照片。照片中,史黛西头戴海盗帽,举着塑料杯轻轻啜饮。这张照片被放在史黛西的个人网页上,她取名“喝醉的海盗”,被一名“过度热心”的教师看到后,检举到校方。校方认为,这张照片显示史黛西的日常举止不符合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可能会垂范学生鼓励饮酒,养成不良习惯。于是,史黛西试图去网上删除这张照片。但是,她却发现已经不可能,因为网络的“快照”功能已经将其存档。你看,一个年轻人某时某地的“不良行为”,就这样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大数据一个最典型且最简单的动作——它记住了我们想要忘记的东西。
这个例子,记录在这本书中:《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这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的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在舍恩伯格看来,大数据对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这个世界变成“没有遗忘的世界”。而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遗忘是人们得以朝前迈进的一项重要本能。有无数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沉浸在记忆中,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于,过强的记忆力被视为一种疾病。比如,有个人能够清晰记得数十年前他的一顿早饭吃了什么。他每天沉溺在这些记忆中无法自拔,根本不能继续生活下去。因此,有限的记忆与其说是缺憾,不如说是优点。
那么,是什么限制人类的记忆呢?首先,人类对抽象信息的记忆很弱。如果你被女神亲了一口,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你大概一辈子也忘不掉。但是像数学公式这种抽象的东西,什么海伦公式、欧拉公式、蔡勒公式……你要记住它们是很困难的,除非不断温习。其次,人类的记忆被限制在个体当中。也就是说,一旦承载记忆的这个人死亡,存储记忆的大脑停止运转,那么这段记忆就消失了。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才需要书本这些外在的载体,延续我们的记忆。
然而,这些限制在大数据时代,全都不是问题了。
前段时间,许光头跟几个朋友聊天。我拿出手机问他们:你觉不觉得,其实我们现在每天都随身携带一个外挂的大脑,而且这个大脑还是全球无数人共享的?朋友没听懂我的话。我继续说:你看,比如开放的网络百科平台,其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者,是所有网民一起参与编辑而成的,而我们随时有什么东西不明白,或者忘记了它的确切定义,都可以拿出手机来上网查看。换句话说,互联网已经帮我们记住很多本来应该存放在我们大脑中的东西,而且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这,难道不就是全球共享的大脑吗?
进一步推论下去,实际上,我们已经把一部分记忆的功能让渡给了互联网。如果将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更大更大更大,我们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记忆了呢?这个推论,实在是太让人心惊肉跳了。如果成立的话,那我们今天的教育,那种填鸭式教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完全推翻。你看,科技就是这样不知不觉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大数据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大数据是思维方式
其实,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然而,它作为一种思维,却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了。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除了是个哲学家外,还是个热衷于研究监狱的人。他发明了一种监狱,叫“圆形监狱”。这种监狱呈圆柱形,中间是空的天井,犯人的房间被分布在圆形四周。也就是说,犯人们之间是可以相互看见的——美剧中,不少监狱都是这样。边沁这种“圆形监狱”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当犯人被关进去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当犯人们面面相觑的时候,他们会相互监督,并且规范自己的言行,大大减少狱警的工作。于是,这种心理模式推广到整个社会,你就会发现,不由政府来监督每个公民,而是创造大量的公共空间,让公民之间相互监督,如此管治社会,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大数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无形的“公共空间”的机会,当然同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监督。
有很多人对这点很是恐惧,觉得好像有只眼睛天天盯着自己。也有人很天真,比如拍了****放到网上,以为只要不露脸,别人就不会知道是谁。其实,只要你和网络发生关系,根本就没有秘密了。查查你的IP地址,如果你的手机开启了定位功能,那就更方便了,直接定点找到你上传照片的位置。乃至可以通过技术找到你的手机,也是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觉得害怕,不是没有办法,很简单——别上网,别用智能手机,别装小米盒子,毁掉身份证,注销信用卡……任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别涉及,你就无比安全,安全到哪天出去登山坠崖而亡,或者遇到绑匪谋财害命,警察连破案的线索都没有。如果你又想享受现代化给你带来的优越便捷,又想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那是异想天开。舍恩伯格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言论将会以何种方式被何人所利用,那么他就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换句话说,任何批评最后都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舍恩伯格写这本书,主要是想探讨大数据时代的规则建立。没错,以上许光头谈的都是互联网会如何记录我们的信息。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记录机制,没有删除机制呢?对,这就是包括舍恩伯格在内,有一派互联网学者近年一直在推动的一项事业,推动建立互联网删除立法。
互联网也要学会遗忘
正如许光头前面说过的,遗忘不见得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想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看,互联网删除机制的建立,可行吗?首先,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不想删除。他们掌握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是财富。这且不说。删除需要成本吧?你要是公司,你会喜欢花成本吗?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对不对?其次,我们从政府立法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可能通过立法给互联网公司施压呢?告诉你,也没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们现有的立法机制根本赶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在现有全世界传统僵化的立法机制下,和互联网技术赛跑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最后的解决之道似乎只剩下一条了,那就是我们“自救”。这也是我看《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这本书,觉得唯一在技术层面上可行的方法。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都担心拍的照片被永久保留,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祸害我们的元凶。理论上很简单,只要我们给照片设置一个“寿命”,等到了一个时间,它自动在大数据中人间蒸发,不就可以了吗?所以,将来你再拿相机或手机拍照以后,都要补上一个动作,就是给照片设“寿命”:一天、一个月、一年,还是99年……然后你就养成习惯,给每一句网上言论都设置这样的“寿命”,理论上你就会安全了。
不知道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反正如果你问许光头,杀了我吧,我宁可选择“不安全”,也不要这么麻烦。所以看完整本书,我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面对大数据,你无处可逃,回不去了。就好像汽车、空调的发明,谁都知道这些东西对环境不好,但是你有办法放弃它们,回到没有它们的日子吗?你别听一些人口口声声说如何如何,要是他自己都做不到,还在呼吁别人做到,那他肯定是骗子。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坏处,我们只能积极面对,想其他办法补救,而不是逃避。
大数据时代下,许光头相信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它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影响。但是目前来看,至少在我个人的阅读范围内,似乎还看不到什么希望。那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个坦荡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没有隐私,我们的所有言行都有人记录。那么,学会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想我们都会对人性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人的很多言行,都是一时一地的突发奇想。很多道德绑架,也是本不需要的。像前面所说的史黛西,她被学校拒绝。没办法,在大变革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人因落伍的观念牺牲。然而我想作为校方,迟早会接受“喝醉的海盗”对学生产生的示范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任何道貌岸然的人,都有机会喝醉。美国总统******年轻时不也吸过大麻吗?难道全美国年轻人会因此把吸大麻和当总统联系起来?
《大话西游》里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至尊宝拿起金箍戴到头上。没错,至尊宝是自愿把金箍戴上的,佛祖可没有逼他。但是,随后发生了什么呢?至尊宝摇身一变变成孙悟空,立地成佛。你,准备好和至尊宝一样,戴上金箍,抛下故我,立地成佛了吗?
网友评论吧
@风娃娃:如果真的像许光头说的那样,隐私是会随着历史发展而消失的话,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只有改变观念。因为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
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游戏规则
如何判别是非
整天说“练脑脱口秀”,不如就来跟大家认真练练脑。先来提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位说:有!比如呢?那位说: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那我就要举个特殊的例子了:如果你身在南极点呢?当你站在南极点的时候,你的四周可全都是“北”,所以太阳是从北方升起。那位蒙了:看来所有真理可能都会碰到特殊的情况。那么我再提个问题: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吗?那位于是说:对,我看是这样的。但我又要较真了:那你说,“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真理呢?如果是,它就是绝对的,也就证明不是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如果它不是绝对的,那这句话就不是真理,这句话本身就错,反过来又证明世界上的真理其实不是相对的。那位说:慢,我脑子转不过来……
其实,生活中读一点逻辑学挺好的。以上的问题不过用了逻辑学中的“诡辩”技巧,或者说是“悖论”。严肃的逻辑学著作,我们一般人没必要看,因为逻辑学跟数学一样,是种可以完全摆脱现实世界而存在的学问,所以逻辑学家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外行人看也看不懂。不过,许光头是很建议大家都去读一点通俗的逻辑学著作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世界上的是非黑白,避免上当受骗。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其实只是半本,最早是小册子,台湾已故逻辑学家殷海光写的《怎样判别是非》。
老规矩,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殷海光这个人,熟悉一点1949年后台湾历史的人,不可能没有听过他的大名。殷海光是湖北黄冈人,生于1919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信奉过法西斯主义,希望中国也能出现像希特勒这样的强人。为了报效祖国,他也曾投笔从戎,加入抗战队伍。但是受了哲学启蒙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变成了一位后半生孜孜不倦宣扬自由主义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