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所说的“消失”,肯定不是说人类再也不生产纸质书,而是指纸质书退出阅读主流,变成少部分人的偏好。那么,有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呢?有的。就是,如果有天我跟你说:“给我拿本书来。”你的第一反应是给我拿电子书过来,而不是纸质书,这就证明,在人们的心中,纸质书已经“消失”了。就好像,我跟你说:“给我拿支笔来。”你肯定是给我铅笔或圆珠笔,而不会给我拿毛笔。我跟你说:“给我开辆车来。”你肯定是给我开辆汽车过来,而不会“嘚儿——驾”给我来辆马车。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毛笔和马车已经在主流社会“消失”了。我想谁也不会否认,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转变,只不过对这场转变的结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乐观,所以热烈拥抱;有的人悲观,所以还在抗拒。然而,许光头今天想要说的是,对电子书的思考越是深入,我就越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变革,挡是挡不住的,拥抱它,弄不好也会被它烫死。为什么?因为它实在太具有革命性了。
古腾堡印刷术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个场景,就是16世纪的欧洲。自从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改变世界的“古腾堡印刷术”之后,印刷的书籍在欧洲就流行起来。当时的贵族老爷、高级知识分子,看到这些印刷出来的排版整整齐齐的书籍,皱着眉头说:“书怎么可以是这样的呢?每个字都一样大,也太难看了吧!这样的书完全不值得收藏,太没品位了,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是读手抄本的书籍啊!”你看,这种心态,是不是跟今天那些认为纸质书绝对不能被电子书取代的人差不多?两相对照,你就知道纸质书卫道士是怎样一种人。
实际上,从古腾堡发明印刷术到计算机普及之前,人类在印刷书籍方面的科技都没有革命性的改变。年纪小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反正许光头小时候还是见过所谓的“活字印刷”的。用一枚枚铅字排成一个版,然后上机器,用油墨滚轮,一张张给印出来。直到计算机出现之后,排版这件事才数字化了的。
可能你会说,活字印刷不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吗?可比古腾堡早多了,早了有四五百年,宋朝的毕昇发明的。为什么古腾堡的发明被说得那么伟大,并且推动了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毕昇的发明却没有造成中国版的文化爆炸呢?这就要说到,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单独创新的。一个创新,如果要掀起变革时代的巨澜,必须有周边一系列其他创新的配合。比如,古腾堡在发明活字印刷的差不多时间,配合现代印刷的油墨也被发明出来了,纸张也有了革新。然后在这股科技力量下,像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这些人,又借势推动了宗教改革,把《圣经》给翻译并普及了。你可能只能解释为,就是时来运转,所有这些对的人、对的事,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出现,才有了文艺复兴。
电子书革命
所以,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电子书。我们知道,2007年11月19日,Kindle正式亮相,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但你以为,电子书是什么新科技吗?别傻了。就跟我们之前讲的3D打印一样,电子书根本就不是什么新科技。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熟了。那为什么直到2007年才由亚马逊推出了第一代Kindle呢?因为它在等待其他科技创新的配合。比如,互联网,还有电泳墨(或者叫电子墨),也就是让电子书从视觉上看起来跟纸质书无异的电子屏幕。它是直到2003年才出现的。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创新者往往没有摘到最终的胜利果实。电泳墨是索尼公司发明的,但他们最终没能把电子书做起来,只好卖掉电泳墨技术。现在回头看,恐怕也只有亚马逊能完成这个使命。
索尼输在哪里呢?输在没有内容。发明了电子书阅读器,有了一个壳,但是没有填充阅读器的书。但亚马逊不同,因为亚马逊就是卖书的,他们跟出版商的关系密切,而且掌握出版商的销路,有条件让出版商将他们手中的内容提供给电子书。所以,亚马逊最终成功了。
在传统的出版行业,我们作为读者,其实在一本书被我们读到之前,有三方面已经展开了合作,他们就是:作者、出版商和销售商。很多读者在大喊大叫,在我看来,都是无病呻吟。因为对于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切身利益的。电子书革命,是销售商,也就是亚马逊发起的革命,真正感觉到切肤之痛的,首当其冲是出版商,其次是作者。这背后是一个腥风血雨的故事,有幸,Kindle开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的杰森·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把它写了出来。
杰森·莫克斯基也是个传奇,他是报社工人的儿子,从小是闻着油墨气味长大的。大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念的是物理系,后来又转念了数学系,但是最终发现自己原来更想要写小说。所以,据他自己说,毕业以后他花了十年时间,写了一部大部头小说。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他把小说放到网上,他有这技术啊。没想到,他无意中打造了第一台电子阅读器的基础。后来,亚马逊的一位总监打来电话,邀请他加入电子书的创业队伍。今天回头看,当然觉得很好,但那个时候什么电子书,连个鬼影子也没有,而莫克斯基当时正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一名员工,工作稳定。所以,应该说他还是冒险跳槽。
经过两年多不眠不休的钻研,亚马逊推出了第一代Kindle,时至如今已经第七代。莫克斯基说,这几年每次他带着电子书去书展,比如法兰克福书展,都会遭遇传统书商的围攻,破口大骂,你可以想象他们对电子书有多恨之入骨。纸质书迷都疯啦,传统上根据封面、排版、装帧来选书的人,还有那些要求购买1版1刷的藏书者以及喜欢求签名本的小粉丝,对电子书真是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不过,如果电子书改变的仅仅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它不值得讨论啦,电子书真正可能颠覆掉的是切断人类文明之河,就好像天上突然掉下一座水坝,拦腰斩断,接下来这条河要往哪个方向流去,可就不知道了……
人类对于纸质书真的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执念。互联网大发展的这十几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被冲击得七荤八素,但我们都甘之如饴。比如说,电视、电影这些东西互联网化,变成在计算机前面进行了,都没有造成像电子书取代纸质书那样的傲娇。电视、电影的形态改变了,人们觉得无所谓,唯独视电子书如洪水猛兽,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分析背后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和电视、电影这些东西相比,纸质书的时间还是久远太多,所以变革遇到的文化惯性也就更大。第二,正因为纸质书时间久远,我们被洗脑的时间也更久,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话,真是渗入到我们血液当中。
但是,创新有一个“扩散理论”,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新发明的普及速度会越来越快。比如,冰箱是19世纪发明的,但直到1940年,才占据过半数的美国家庭。抽水马桶呢,只用了43年就普及到这个数量。家用电力,就是家家通电,用了22年取得美国过半市场。接下来就越来越快,广播只用了19年,电视只用了15年,网络则仅仅用了10年。根据这个理论,莫克斯基推论,电子书也会在其诞生后的第10年占到这个份额。也就是说,他估计到2016年的时候,全美国一半以上的人的主要阅读工具会是电子书,而非纸质书。莫克斯基的预言准不准,很快就见分晓。
我们知道,电子书可不是铁板一块。和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最大的不同是其内部的迭代太快了。光说Kindle,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代了。最大的问题是,如果电子书真的如预计的那样快速杀到眼前,那未来的所谓“书”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要做好什么准备,来迎接“未来书世界”?
未来书世界
电子书的未来是什么模样呢?其实,电子书的未来和一切东西与互联网结合所诞生的未来是一样的。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纸质书电子化,并且上传到云端,在互联网上,就等于形成了一本无远弗届的巨大无比的书,所有的文字都从属于这本“大书”。这个可能比较难理解,那你不妨想象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集合了过往中国数千年的全集,你完全可以把整套《四库全书》视作一本书;然后它下面分为四章,分别是经、史、子、集;每章下面,再分为无数个节,就是传统上我们以为的一本本的书。说白了,这是一本全人类共同参与创作同时共同阅读的“书”。
你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样的场面吗?
总之,莫克斯基告诉你,他们正在致力推动的是一种交互式的阅读。对,这和互联网的精神是相通的。什么意思呢?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你是这样看书的,跟其他人通上视频、音频,一边看书,一边分享阅读心得。当然,也有可能是可悲的情况,就是跟那部电影《Her》中那样,跟你交流、探讨书中内容的是一个虚拟的机器人。后一种情况,在许光头看来比较有可能,因为前一种情况有一个障碍,就是语言。除非消除语言差异,全世界人都讲同一种话,才能建立最广阔的连接。否则,就只能依靠不同语种的机器人来完成这项任务。所以,电子书带来的变化,可不简简单单是阅读媒介的改变,而是整个人类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的剧变。说它是革命,不过分吧?
许光头自己有个“歪理”,跟大家说一下,也是纸质书必将消失的一个理由。
你看,从现在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壁画来看,远古人类没有文字,都是靠图画来记录信息的。中国的文字不就这么回事吗?是象形文字,中国文化从来书画同源。现代的科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人脑对于图画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文字。换句话说,人类就是这样,喜欢读图,不喜欢读字。所以现在很多人说人类将进入读图时代,没那回事,人类只是回到读图时代罢了。
你或许会问,文字有什么理由出现呢?很简单,因为在传统社会,记录信息的载体有限。假如什么都要用图像来记录,羊皮卷不够、竹子不够、丝帛不够、纸张不够……文字是人类在无可奈何之下,才不得不采纳的一种信息记录工具。直到互联网出现了,人类的科技到达虚拟数据的程度,才真正把人类从文字中解放了出来。在漫长的文字时代,人类进化了自己的理性思维,令文明不断得以向前发展。但是,这无疑是违背人性的。在面对两种选择的时候:一种是文字,它可以让人类文明继续往前迈进,但是阅读起来更费劲;一种是图画,它那么直接、感性、轻松,却可能无益于人类文明。你会选哪一种?当然,我们希望全人类的选择是前者,但现实却残酷地告诉我们,后者的机会大得多。
因此许光头坚定地认为,纸质书一定会消失,这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徒手去捧仙人球一样,先看清楚了,然后战战兢兢地抱过来。我们可以让电子书变得更好,而不是拒绝它。我们更加不应该去阻止年轻人读电子书,别像有些父母那样,看到孩子捧着iPad就骂,相反,应该鼓励他们。因为这些在电子书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古腾堡”。
你可能以为,许光头这么捧电子书,他是个整天抱着电子书的人,家里一本纸质书也没有的人吧?告诉你,许光头这辈子值得炫耀的事情不多,其中一件就是30年来从来没读过一本电子书,藏书少说也有万本。换句话说,许光头本人是绝对的纸质书的拥趸。你可能奇怪,那为什么我要这样为电子书说好话呢?很简单,因为我心里清楚,热爱纸质书,不过是我个人的癖好,而全人类的大方向,一定是向电子书过渡,这个趋势根本挡不住。年轻人没必要也不应该像我这样,对纸质书心怀敬畏,把过去留给上个世代的人吧。
让我们来回看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话:“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的,无论你觉得纸质书多么好,无论你给纸质书找出一万个理由,无论你觉得没有纸质书人类的未来有多么可怕,但是,现实就是如此,纸质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谁也挽留不住。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迎接这场革命,开始思考在新的时代,人类将以何种形式重建知识的传统,以及互联网时代新的阅读训练要如何进行。不客气地说,任何在这个时代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的人,都是有罪的。
网友评论吧
@王佳俊:曾经采访过深圳的一位作家,他说很难想象在网络上一个人会读完一本《红楼梦》,或者读完一本《战争与和平》,那种感觉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是完全不同的。当圆珠笔、钢笔替代毛笔成为书写的主流,人类也丧失了书写之美;而当纸质书逐渐消失,人类正在丧失的是阅读之美。台湾诚品书店以“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阅读”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而当电子书统治地球的那一天真正到来时,我相信,我们也依然需要另一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