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借口往往是谎言的载体,说谎的人常常找借口误导对方,从而得到隐瞒事实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借口就是谎言的代名词,是借口更是欺骗。除了那些善意的谎言,带有欺骗的借口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在作祟,人人要戒除的。
谎话很简单,仅仅是一个借口
对别人毫无道理地抱有敌意和憎恨不是什么好事。因而这种情绪可以从意识中剔除,但人们经常感到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和憎恨,比如,有人经常会这么想:“我并不是特别讨厌那个人,不过对方好像很讨厌我。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反对,这真让人难以忍受”。这种被压制的感情和欲求反映到外界,在他人中去找寻,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投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案例:继子常常感到继母在憎恨自己;婆婆总觉得新娶的儿媳妇是来败家的;保守党常常感到革新党怀有敌意。于是他们就在想,既然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那么,自己也不得不诉诸正当防卫,这就为自己的反对意见或敌视对方找到了借口。
这种列举出于无意识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就叫做“合理”或者“正当化”。就像生活之中,一些人本因自己能力不够而失败,却找一个借口将失败转嫁于他人,或者借口说因为家事的缘故。找到借口,就能回避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看上去是那么的高大。
在心理学上,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种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个体不自觉运用扭曲或者否定现实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暂时维持内心的平衡,而自己的意识层面却往往不知。合理化又叫文饰,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为了让别人认同和认可。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说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狐狸非常想吃葡萄,但因葡萄架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因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当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常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
“甜柠檬”机制与“酸葡萄”机制相反的。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说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人们面对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时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比如,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姿色平平的妻子,他会对别人说他的妻子有内在美;一个女人嫁给一个木呐寡言、不懂为人处世的男人,她会说她的丈夫忠厚老实、值得信赖。也就是说,“甜柠檬”机制就是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人们就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这种方法被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借口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会说,毕业证书只不过是死记硬背者的标签;热衷于恋爱的人会说,结婚证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其实,这些人所说的理由,不过是为了让借口合理化。
谎言是什么?谎言是指说话人在知道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刻意隐瞒并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语言信息的行为。要把谎言说出口,就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并且只要一个借口。当然,合理化并非是有意地撒谎或制造借口来欺骗别人,其实,有时候连说出借口的人自己也深信自己所说的是合理的。
说实话不需要借口,而说谎话一定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任何一个选择说谎的人,都想既捞到说谎带来的好处,又不承担遭受指责或惩罚的风险。
说谎者寻找的借口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通常是辩解自己尽管说了谎话,但却不应为此所导致的后果负责。说谎者会声称从未想过要把某人、某事引入歧途,是对方的理解有误的结果。或者辩称自己在措辞上不够明确或不够清楚,以致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辩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方把他的话理解有误,是对方自己弄错了。
有的人为自己所说的谎言找一个道德上的借口。在这类借口中,说谎者承认自己说了谎,也承认应负责任,但提出各种合乎道德的借口来表明该谎言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是完全合理的,是应该得到允许的,因此,自己虽然说了谎话,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这类借口中,最为常见的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举“利他主义”的盾牌。他们会声称自己说谎是考虑了很久的,意在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这种说法普遍被说谎者认为比其他借口更容易让人理解或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它表明说谎者是出自于善意。
通过观察发现,即使是那些最自私的说谎者,也常把寻找借口的重点放在谎言所能避免的伤害上,而对谎言所能造成的伤害则会避而不谈,或者推托为“考虑不周”。
有的人通常是声称自己所说的谎话并非真的是谎言,而只是一个玩笑、一种夸张或一种想象,或者声称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会是谎话,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白马非马”的诡辩伎俩为自己辩护,意图让人在真实与虚假之间难以找到真实的界限。
然而,谎言就是谎言,借口就是借口,无论说谎者的借口具有多么充分的合理性或说服力,无论说谎者多么善辩,谎言中的借口还是会让人起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借口是说谎者提出来的,而不是由受骗者自己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人也有曾经说谎的经验,很清楚说谎者是如何地自私自利,为了撒谎而找的借口又是如何地牵强附会。
只要是说谎,就一定会找借口,而且要尽自己的所能,让自己的借口合理化。其实,说谎者自己心里也清楚,为说谎而寻找借口,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道德谴责和避免受到牵连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说谎者在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时,自己心里也并非风平浪静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惦记着:受骗者能相信他的谎言?他找的这个借口真的无懈可击吗?这样的忐忑在很多撒谎者心里都会有。
借口,是为失败辩解的谎言
人人都会找借口,失败者找得最盛。一个失败者一旦找出一个自认为高明的借口,他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借口为自己辩解,他会以这个借口跟人说为什么他无法再进行下去,或者为什么他最后失败了。
开始的时候,为自己辩解的人还清楚他的借口多少存在撒谎的成分,但是随着自己的不断重复使用,他就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借口完全是真的,相信这个借口就是他无法成功的原因。在借口的扩大化下,他的大脑就开始怠惰,他的思维开始僵化,曾经想方设法要成功的动力慢慢无影无踪。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个爱找借口的人。
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最糟糕的欺骗莫过于欺骗自己了。”陷入自我欺骗中的人,是最难清醒看自己的。
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我的身体不好,所以……”“或者我最近比较忙,忙过这一阵子再说……”但这仅仅是一个借口,因为在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毛病。在现如今的社会,没有人不忙,小学生忙着上学,年轻人忙着上班,中年人忙着养家糊口,老年人还忙着还忙着做家务、带小孩呢。“我很忙”是一句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借口,但是就是有人常常以此为借口,推脱很多事,耽误很多事。失败的人会完全或部分屈服于各种借口,但是成功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我们经常会听见有人会说:“今天的成功都是我努力的结果。”但是很少听见某个男人或女人说:“今天的失败,都是我自己不够努力。”这是因为失败者都有一套辩解失败的借口,他们将失败归咎于家庭、性格、环境、时间、支持、政策等等,而最坏的借口莫过于“运气”,偏偏失败者常常以一句“运气不好”作为自己的失败总结。
为什么失败者喜欢揪住借口不放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人都具有一种倾向,即在无意识中忘记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即使心里很清楚也会想办法辩解,并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或者事物的身上。
一个人不想做或做不成事,谎言常常伴随辩解而来,借口常常伴随着不幸而至。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谎言,我们会发现为辩解而撒谎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小时候,不想上学的时候,常常谎称自己生病了;上班后,睡过了头而导致的上班迟到,会谎称车晚点了或半路坏了;领导询问失误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辩解:“其实我真是尽力了,关键是咱们的营销方案有问题。”
为自我辩解而找借口的人各不相同。
有的人甚至连辩解自己行为的正当性都不去做,干脆拒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最典型的就是一些犯人,比如杀人、抢劫、强奸等重刑犯,在没有掌握确凿的作案证据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错误将会带来怎样的惩罚,所以会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掩盖事实本身。只有在铁证面前,他们才会乖乖地认罪。
有人了错,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有的人却极力狡辩这种行为是正当的,自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一个员工说:“虽然这次活动失败了,但我完全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考虑的。”这就说明,虽然他也承认自己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却隐含主要的错误不在自己身上。
有的人在犯了错误之后,会承认自己的责任,但却会辩解这种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不是自己有意的,而且会把这个辩解进行到底。
就像有的人在酒醉时犯了错误,酒醒就会说:“我当时烂醉如泥,所发生的事情全都记不得了。”不管到哪里,他都会重复这句话,好像他所犯的过错,全是酒精的过错,跟他本人无关。
总之,一个人如果极力辩解的话,不是他被冤枉了,就是他想推卸责任。在他的辩词中,会加入很多真真假假的借口来混淆视听。
请不要为你的错误而说谎
说谎的人总喜欢说“我没做那件事儿”,或者“不,那不是我干的”,或者“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还有“我发誓”等之类的话。还有一类人犯了错误后,习惯于说:“噢,没什么大事儿,会好起来的。”或者“出错了吗?哪里出错了?”或者“不要着急,肯定没事儿。”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人出现错误时,就会找出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辩解,辩解起来振振有词、头头是道。目的其实就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掩饰错误。殊不知,掩饰错误往往要比承认错误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很多人认为,找个借口,掩饰错误的好处在于不用为后果负责,就算要负责,也把相关的人都囊括在内,让大家都不好过,他的心里才会好过。鉴于这样的心理,于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如果能够躲得过,既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损失,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去看,犯了错误,找借口进行掩饰,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很多人认为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就能把自己的错误掩盖住,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事实证明,这绝非上策。你的借口,可能会让人原谅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会感到不快,对你产生怕承担责任的印象。所以,犯了错误之后,极力为自己辩护、开脱,不但不能改善现状,而且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未来。
克林顿贴身幕僚的莫里斯在其书中于处理克林顿丑闻有这样一段话:“当丑闻曝光,以往的经验显示,揭发该丑闻的记者往往已经准备充分,部署好随后一连几天的攻势,以及情节的编排。他们会老练地把有关丑闻的故事和桥段,分段包装,逐日抛出,使得丑闻情节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可以持续地炒作,让这一事件不断升温。如果丑闻已经被某家传媒独家揭发,当事人便要有心理准备。其实,媒体记者早已如‘章回小说’般部署好接下来几天要报道和有关情节了。如果你心存侥幸心理,以为他们可能知道的不多,企图以谎言和借口掩盖真相,或者只是像‘挤牙膏’一般,披露出来什么,就承认什么,那你就错了,这样很容易堕入媒体设置好的部署里,被早已准备好的媒体迎头痛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你只会被媒体不断扇巴掌,他们丝毫不会留情。所以,如果犯了错误,千万不要到处找借口,试图掩盖错误的话,只能让自己更加尴尬,最好抢先承认错误,别给别人步步紧逼的机会。”
《苹果日报》就是香港传媒追击真相的高手。2000年,立法会前议员程介南“以权谋私”丑闻揭发的当天,《苹果日报》只是披露十分有限的证据,令程介南心存侥幸、掉以轻心,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中,他企图把问题一带而过,并掩盖部分事实。不料该报的记者早有准备,在会上套出了他为自己辩护的话,要他以个人诚信担保,他真的这样做了。
第二天,该报才进一步披露更多资料,反驳及质疑他前一天在记者会为自己作的辩护,令程介南只好再进行回应,疲于奔命。
一连几天,反复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使程介南心力交瘁,而诚信逐步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