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场经济联动的急速剧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思想观念和社会力量多样化的新趋势。这种趋势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和执政基础的深层次因素。
(一)经济多元化和利益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成分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了在中国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允许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与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经济结构中很快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独霸天下的局面。大量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很快迅速发展起来,撑起了国民经济和国家税收的半壁江山。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自然有政治上的诉求,以便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利益。有的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对党和国家权力进行侵蚀,进行权钱交易。如何在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能在政治上充分反映和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当利益,涉及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诸多问题,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方式新的因素。
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的发展,加速了利益分配多样化和利益分化。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不少人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富裕起来,成为有产者和有财产性收入的“先富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积极帮助周围的其他群众致富;但是,也有一些富起来了的人,把党的领导看作自己财富增长的威胁,有些人对党产生疏远。在利益分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出现了大量生活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出过力、作出过贡献的群体,甚至是曾经受到过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利益分配上的失落和挫折感,使这些群众觉得成了党、阶级的弃儿,误认为党已经背离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即使在党内,也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有产有业的富裕党员,也出现了不少贫困和生活困难党员,需要关怀、帮扶和救助。
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各种思想观念也鱼目混珠,与外国资本、技术一同拥入,对中国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冲击,国外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侵入人们的头脑,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沉渣泛起,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甚至参加到“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中。所有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逐利性原则的驱动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有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狭隘的经济利益,拼命标新立异,弄一些花里胡哨的思想装饰或低级庸俗的东西来吸引群众,特别是资本渗透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娱乐,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影响扩大和增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卫星电视、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视听技术迅速普及的情况下,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扭曲变化的趋势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传承、薪火相传,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二)经济走向法治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完备的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党依法领导国家、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特别对党领导和驾驭经济提出新的要求。
法治经济要求执政党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直接干预经济的做法,依法通过政府管理经济。法律是国家的法律,只能由国家来实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传统的党政关系、党企关系亟待理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政府和企业必须进行领导,但是这种领导,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要探索党的领导在政府和企业中的有效实现形式。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具体的管理者,最主要职能是组织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党在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保证政府能够更好地依法组织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与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保证并不是去直接指挥和代替政府。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廓清职能,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治政。过去那种常用的发指示、做决定、开会议、出政策,直接指挥或代替政府、直接管理和运作经济的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规则格格不入。
法治经济要求政府必须尽快改变过多地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规范和综合措施推动经济健康运行。不仅党直接干预经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过多地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同样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行政手段一直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曾经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变成了政府行为,把企业变成了行政附属物。现在这种痕迹在中央国有企业中依稀还见。按照经济规律行事,必须以法治规范政府,减少具有随意性和追求短期效果的行政行为介入正常经济活动,保证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经济活动能够健康运行。当然,这并不否定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除了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外,必须更多地使用法律手段,即那些反映经济运行一般规律和规则的法律、法令、条例、章程等。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就是依法保证各种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和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等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处理经济纠纷、维护市场秩序、制止非法竞争和经济犯罪活动,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顺利进行。
法治经济要求党必须领导国家加快建立一套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国家在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为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中国经济初步实现了法制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必须加强经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同时,必须加强公正执法和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体现法律的尊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宪法原则,按经济法规不同层次的内在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规范性的文件体系。所有的经济法律法规都要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神;经济法律法规能够层次分明、组合严密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律法规应当反映中国特点又符合通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和法定的规格和标准。
(三)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的方式和规则发生转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曾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和政府必须各自定位准确,职能清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担负起领导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党必须站在全面和战略的高度来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领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把握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制定大政方针和长远规划,使之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并监督政府的贯彻落实。邓小平说过,“党委如何领导?应该只管大事,不能管小事。党委不要设经济管理部门,那些部门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管,现在实际上没有做到。”党的各级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经济工作、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主要掌握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要认认真真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这样,党就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理顺党政关系,使党实现依法领导,这是党的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
党从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不是要削弱或取消党对这些工作的领导,而是要使党对这些工作的领导更加有成效,真正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不同于政府的管理工作,党的一切活动都是政治活动,政府的工作则更多地是事务性的日常的管理工作。把党的领导与政府的管理工作区别开来,党要管党,政可治政,两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得到加强。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前提。与此相配套,政府必须把对经济组织的微观管理转向对整体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起与转变后的政府职能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
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必然要求党和政府遵守国际通行规则。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国际法原则和惯例不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在国际往来中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经济全球化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在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还要适应国际通行规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独特的领导方式。党在保持自己的领导方式的特点和优点的前提下,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党创造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领导方式,以使党能够以更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崭新的面貌领导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最佳的角色。
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而中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资本到国外去经营。由于这些企业或资本越出了国界,采取了国际的形式,涉及它们之间的事情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除了世界上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的市场机制和企业经营都不直接受政党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因此,党在对这些企业或资本进行领导过程中,要使党的领导方式尽量避免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冲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避免不必要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纠纷,妨碍正常的经济合作和往来。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在坚持中国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同时,要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接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政府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要加快中国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使之尽快适应国际往来的通行规则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保证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主动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世贸组织,确立了一整套经济贸易规则和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我们要结合中国实际对这些规则和法律制度加以借鉴和利用。
(四)党员干部对群众感情的变化
在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现在每天平均有8000多人入党,有上万人递交入党申请书,有上万人加入到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中来。党的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和中高级干部,已经成我党执政的主体。这给党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大批成长在党执政后和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党的队伍呈现出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新气象。另一方面,许多新党员和领导干部或者成长于和平年代,不少人缺乏老一辈党员和领导干部那种艰苦生活的锻炼和考验,缺乏与群众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打拼经历,缺乏“打天下者坐天下”的那种自然和自信。一些党员干部的观念意识、思想感情日益复杂化、多样化,易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袭和渗透,影响和冲击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