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中市场化的原则被不适当地引到经济以外的各种领域,损害到党员干部对群众感情的心理基础。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有的党员干部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到党内的政治生活中,搞权钱交易,给钱才能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大事,完全丧失政治责任和群众意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被人当作见利忘义的“挡箭牌”,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亲情和良心。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诱发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一些干部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一些党员干部唯利是图、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其内心世界已经没有了群众感情的位置。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人与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党员干部在参与和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相互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在灯红酒绿的诱惑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丧失了理想信念,根本谈不上群众感情。社会阶层日趋多元化。对党员干部来说,在“官本位”日益淡化和社会结构由“金字塔”走向“平面化”的今天,面临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问题,面临如何应对新的社会阶层群众,如何协调和平衡不同群众的诉求的问题,弄不好就会分散党员干部的群众感情。
案例链接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珙县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探索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从制度、队伍及载体三层面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探索,构筑了一条与本县发展特点相配的思政工作新路径。
一、背景与做法
素有中华僰人故里之称的珙县位于宜宾市南缘,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8镇9乡,有33个社区,总人口42万。近年来,珙县将群众幸福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在建设“美好和谐新珙县”实践中,把社区作为建设基础,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的基础环节,以探索建立全县规范社区为着力点,致力“顺心气、添士气、进和气”,强化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了虚功实做,取得良好实效。
(一)健全一套目标管理体系,构筑强大服务网络,在制度层面上让社区群众“心气顺”。
珙县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工作的第一方法,创新构建服务基层群众的宽大平台和强大网络,切实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建立覆盖全县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珙县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县“一定四通”党群服务工程有机融合,通过在社区建服务点,聘请骨干力量为代办员切实为社区群众服务,形成了“县级一办五中心+17个乡镇的一办三中心+259个村(社区)活动中心+6879名基层服务代办员”的大服务网络。同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建立“领导联系乡镇+部门联系村+机关干部联系户”的联系点制度,确保“群众有结有人解,群众有事有人管”。二是将社区发展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在县级和乡镇级层面,除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同时进行考核外,还不断充实“服务直通”内容,将社区党员群众教育、志愿者服务、社区帮扶等10余个项目纳入“一定四通”党群服务平台,工作成效直接与目标考核挂钩。三是建立社区群众诉求及时反馈机制。利用“一定四通”反馈平台,由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牵头,建立定期开展社区问题研判、重点课题调查研究、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联席会议处理等制度,对社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或对社区创新做法进行提炼和推广。
(二)打造三支精干队伍,强化示范引导作用,在管理层面让社区群众“士气足”。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工作。珙县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导向作用,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群众建设和谐社区“士气”。一是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领头队伍。注重加强对社区党员干部和骨干力量的培养,把各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协会负责人、优秀党员干部作为骨干中坚力量,通过他们努力工作和带头示范,影响社区广大居民。有的社区组织还在辖区内离退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评星”活动,既让他们在“环境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老有所为,也让居民从他们身上学有所获。二是建设一支活跃城乡的志愿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博爱和奉献”的志愿精神,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服务。目前,全县已建立志愿者队伍14支1633余人,志愿服务涵盖环保、医疗卫生、扶残助残、法律服务、抢险救灾等方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区儿女”。三是建立一支居民广泛参与的自治队伍。珙县坚持典型引路、精神感召、自我教育、行为规范、竞赛评比、排忧解难、组织渗透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区群众教育,在大气氛的影响下,很多居民将社区管理事务当成自己的义务,积极参与各项社区服务,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互助新风尚。
(三)开展一套个性化服务,创新方法载体,在情感上让社区群众“幸福感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珙县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重点,积极探求服务群众新方法,开辟服务新途径,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社区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一是创建示范基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基础较好的村社开展思想文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繁荣、素质提高等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引导、服务和保证作用,做到“一区一特色、一点一标杆”。自2008年以来,已有6个社区、8个村成功创建为示范基地,为全县259个村级组织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标杆。而对示范社区在政策及配套设施上适度倾斜,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使示范作用更加明显。二是实施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施教,针对不同群体思想症结“对症下药”——珙县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利用有关政策,协调各方力量,大力宣传“共建共享、共驻共享”理念,有效地解决了社区经费、人员等方面问题。三是推行自治管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除靠组织领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居民主人公意识,以及自律性和律他性。巡场镇新桥、安民、南井等社区,探索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网格管理模式,将工作落实到楼院,在小区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成立小区业委会,制定各项自治制度或小区公约,将大区变成“小区”,引导居民自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区、消融在社区。社区对群众享受低保等事项,采用群众评议、“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居民有了话语权,建设社区积极性更高。四是丰富活动载体。珙县将对社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大众”中:在全县层面,创新开展“僰韵之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制作统一标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群众唱戏”,做到每个月都有一次大型文艺演出;在社区层面,充分发挥居民文明学校、老年大学、图书室、文化站等活动阵地的作用,引导群众在学习中提高素质;通过开辟健身园地、购置健身器材、组织社区体育健身运动会等形式,引导居民群众科学健身,健康娱乐;通过组建柔力球、扇子舞、秧歌队、腰鼓队等各种娱乐小分队,经常性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娱活动。这些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经验与启示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落实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要处理好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珙县县委探索的制度构筑、队伍培育和载体拓展的路径和做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只有依据本地区实际,不断学习各地有益做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新方法,才能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历史方位变化及其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作出这样一个论断: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表述,揭示了党已经实现了由“革命时期”到“执政时期”、由传统的“革命党”到真正意义的“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这种角色变化,才能正确处理执政以后和作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革命和执政的角色转换
“革命党”和“执政党”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组织制度等方面是不变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无论“革命为民”还是“执政为民”,在“为民”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但是,革命与执政毕竟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列宁曾指出,所谓革命是摧毁性的暴烈行动,领导革命的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而执政党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建设而不是破坏,是和平行动而非暴力对抗,它处理社会矛盾主要是整合和协调的形式,而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形式,是和谐发展的国家建设观,而不是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因此,党也需要正确区分“革命时期”与“执政时期”的角色差异,这种角色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不同。革命时期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思维常常是“非此即彼”的斗争模式。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名言。这些是典型的革命党思维方式。当一个政党处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时期,只有分清敌我,坚决斗争,使统治阶级不能照常维持统治秩序,才能夺取政权。执政以后就不同了,为了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在执政时期需要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执政时期党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整合式”“建设性”“协调式”的包容思维。因此,党在执政后不能再笼统地使用“阶级敌人”这个概念,不再是“亲不亲,阶级分”,而是用法律尺度来衡量人,依法治国,凡是忠于国家、建设社会的,都是执政党的“亲人”;凡是守法的国家公民,都是执政党服务的对象。这样做有利于党团结最广大的群众力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直接目的和基本理念。虽然党一贯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但是在革命和执政时期的直接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在革命时期,党的直接目的和任务就是革命,是为民夺权,是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破坏性地“砸烂一个旧世界”。在执政时期,党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第二,所处的环境和政治生态不同。在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条件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由此影响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党面临的政治格局、历史任务、利益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便是党的一切理论的立足点和一切活动的大平台,都与革命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党的合法性来源、领导方式、群众基础等等,也随着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特点要求党必须摈弃革命思维,摈弃斗争学说,秉承和谐包容,履行人民利益代表者的职责,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