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围绕实现利益改善党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偕同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群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人及其人类的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人们首先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和手段的需要。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人的生活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只有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才会拥护我们。”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的;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执政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群关系实实在在是一种利益关系。
一、执政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满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一)群众利益的多个层面
群众利益是由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各种组织和个人的种种具体利益组成;群众利益又是指与人或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东西。所谓“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是指与最广大群众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共同相关的东西,也就是最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
人们的利益关系反映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与各时代的经济结构与分配方式紧密相联。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在生产力和物质财富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遵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来分配社会财富,这种生产关系下的人民利益就变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一元性。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都曾经努力实行这样的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人们的个人利益被最大限度缩小,国家和集体利益被尽可能放大,群众的利益最直观地表现为社会、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变得微乎其微或可有可无,特别是按劳分配演变为大锅饭、平均主义、甚至“配给制”等分配制度。在这种状况下,贫富差别不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突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关系相对容易协调,但是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很低,物质十分匮乏,人们仅仅处于基本物质需求勉强满足甚至不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外的多种经济成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由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组成的生产关系,为处理中国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关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绝大部分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合法利益。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多元性,人民内部的具体利益也日益多样化,决定了人民利益关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包括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每个人的局部利益和具体利益。这些具体利益由于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同,主要有: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等;由于利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利益、地区(方)利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等;由于利益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或者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由于利益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的整体利益和微观的个体利益等;由于利益的时效不同,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就是由这些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主体、不同时效的具体利益所组成,要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就需要坚持维护全局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和局部利益,正确处理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种利益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对执政党的执政绩效来说,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执政党首先必须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特别是要首先考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了社会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团结和带领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必须善于照顾全局、照顾多数,绝不能忽视、脱离绝大多数群众,这是我们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把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就要首先考虑仍然处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要求,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实现人民利益的基础是做大“蛋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密切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第一要务。要通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实现人民利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一条根本途径。毛泽东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暴力革命而取得执政地位的,在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就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打破旧的社会制度,改变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改变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社会贫富严重分化的不平等状况,实现社会平等。在夺取政权的任务完成之后,作为执掌政权的党,其中心任务就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由搞革命转向搞建设,通过动员广大群众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中国现在整体上并不富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高,相当一部分人还很穷,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解决和克服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不能用抑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办法,而只能是用发展的办法,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要靠发展,密切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要靠发展,党是在经历了很大的挫折后才得到这样的认识的,是经验和教训的启迪。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发展上,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党群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种局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较大的扭转,把发展放在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位置上,也开创了党群关系建设的新局面。执政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都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党的任何执政行为,必须与人民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能够给群众带来最切实、最直接的利益,要见人见事,执政为民,要体现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上,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党的每一条言论、每一个措施、每一项行动,都要符合群众的最大利益,都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纠正错误,并把能否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检验执政为民成效的基本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具体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19322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39.3%。人均GDP指标在世界182个国家中排名95位。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1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1077亿元。这使中国有能力运用政策杠杆来实现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增强,数千万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农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每年国家向农业方面投入超过万亿元;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从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三四十倍。居民的银行存款、外汇存款、股票、债券、职工内部持股、手持现金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户均家庭金融资产大幅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与此同时,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吃、穿、用等物质生活方面,由简单追求解决温饱向追求更高生活享受方向发展。其生活需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表现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追求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包括人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在内的全面利益。相应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是这种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发展了,带领人民实现富裕愿望,才叫顺民心、合民意,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对党才会满意,才会赞同党,才会与党保持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解决当前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比如,解决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就业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养老和社会保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根本的出路都要靠发展。
从当代世界形势变化的情况和形势看。当代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搞不好,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也就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主权,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难以应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难以在复杂的国际较量中维护和代表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党群关系就必然缺少可信力。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压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并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但从实践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诞生的,还是一个贫穷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还处在较低水平;而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还存在着诸多深刻矛盾,但在新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发展。这就给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努力发展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各项事业,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群众从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对比中看到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使群众坚定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三)协调和整合利益同样是实现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政党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对社会的利益整合。所谓利益整合,“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使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要协调社会关系和矛盾,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实践表明,执政党的整合功能越是发挥得好,其地位就越是得到加强和巩固;反之,则会下降,会遭到削弱。现在我国各群体之间的利益整体上是和谐的、协调的,但也有不和谐和差距过大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许多地方过分强调了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二是体制转轨,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市场调节滞后,导致各种灰色收入甚至非法收入泛滥。三是税收制度不合理,税收监管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技术保障,造成高收入者税负轻而低收入者税负重,还导致一部分人偷税漏税。四是社会二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收入调节。五是行业垄断导致一些行业收入严重偏高。六是国企改革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七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下岗失业、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救济和保障。八是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发展中西部的战略布局。九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大量待业失业。十是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政策的制定、实行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兼顾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