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夫人特别喜爱中国博山生产的料器鼻烟壶,特别是对“套料”的独特技艺最为垂青,因此她所收藏的料器鼻烟壶中精品不少。例如松鼠葡萄鼻烟壶,以琥珀色作松鼠,以紫色作葡萄,以鲜绿色作葡萄枝,以灰色作太湖石,随类传彩,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幅松鼠欲偷食葡萄的喜人画面。史密斯夫人收藏的料器鼻烟壶中,还有不少是仿照玛瑙、漆器、龙泉青瓷、琥珀、珊瑚的,几乎可以乱真,是艺术价值极高的鼻烟壶珍品。史密斯夫人还收藏有不少用核桃雕刻的鼻烟壶。核桃的外表如蚯蚓走泥,崎岖不平,但制作者却能巧用手中刀,在小小的核桃外表镂刻松鼠、葡萄、梅花鹿、佛手、柿子、花瓶、如意等,穿枝过梗,玲珑剔透,可谓鬼斧神工。在史密斯夫人的收藏中,有一件铜胎画珐琅鼻烟壶,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清廷造办处御制的。这件珐琅鼻烟壶上不仅彩绘有鸾凤和寿字图案,而且明显地借鉴了流传到清代宫廷的法国里摩日珐琅器的风格。但是,这件铜胎画珐琅鼻烟壶究竟是怎样流出宫廷,成为史密斯夫人的珍藏的,恐怕是个难解之谜。
在美国,最有声望的中国鼻烟壶鉴赏家是奥德尔先生。奥德尔1901年生于美国马里兰州,三岁时从马车上摔下来,使得一只眼睛不幸失明。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音乐和艺术的追求,不能减弱他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痴迷。八岁时,他便能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了。1937年,36岁的奥德尔开始了收集中国鼻烟壶的生涯,他不顾当时中国大陆的战火纷飞,一心致力于鼻烟壶的菟身后留下了600多件中国鼻烟壶珍品,其中犹以模仿西班牙银元制作的水晶鼻烟壶举世无双。当年10月,纽约的亚洲协会从奥德尔先生的藏品中挑选了二百件珍品,举办了奥德尔收藏鼻烟壶珍品展。奥德尔先生去世后,受到了人们的怀念,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收藏中国鼻烟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保留了一笔珍贵的遗产,更重要的是,他倡导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并被选为主席,为中国鼻烟壶的研究和鼻烟壶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我们在海外鼻烟壶组织和研究一节中将详尽述说。
除上面所述的史密斯夫人和奥德尔先生外,美国较著名的中国鼻烟壶收藏和鉴赏家还有以下几位:史蒂文斯(B.CStevens),1976年,他在纽约出版经过潜心研究撰写的《鼻烟壶鉴赏家手册》,此书对中国鼻烟壶艺术进行了比较详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卡曼博士(SchuylerCammann),他收藏有近五百件中国鼻烟壶,其中除有雕漆、玉器外,还有西方人最尊崇的绿松石鼻烟壶,1982年11月,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查尔艺术博物馆在纽约举办了一个中国鼻烟壶展览,其中的展品全是借用卡曼博士的,由此可见卡曼在美国中国鼻烟壶收藏界具有怎样的地位;迈耶女士(M.S.Mayer)是美国纽约人,自从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后,便专心研究中国料器和玻璃的历史,或许正是由于所从事的专业的影响,当她开始对中国鼻烟壶感兴趣时,所收藏的鼻烟壶也主要是以料器为质地的,这种专门收藏,使她所收藏的料器鼻烟壶在美国首屈一指。
上面所列举的是一些美国鼻烟壶收藏家,在美洲,除美国人,收藏中国鼻烟壶比较丰富的便是加拿大人了。清代末年,在中国河南任主教20多年的加拿大传教士怀特(W.C.White)对中国已是相当了解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使当时的许多中国学者都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些,怀特后来成为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中国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为加拿大人了解中国做出了贡献。怀特在中国期间,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物,尤以中国料器和瓷器为主,料器中有一百余件鼻烟壶,其中马少宣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创作的一件以书法为主题内容的内画鼻烟壶,非常罕见,是这位内画鼻烟壶艺术大师生前的杰出之作。加拿大的另一位著名中国鼻烟壶收藏鉴赏家是著名画家海恩斯(F.S.Haines),他一生共收藏了三百五十余件中国鼻烟壶。但如果说他从未到过中国,却在收藏、鉴赏和研究中国鼻烟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定会使人惊叹不已。事实上,海恩斯原是一位画家,曾先后在安大略中央艺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后来担任了安大略中央艺术学院的院长。1927年,一位叫做沃姆斯利(LC.Walmsley)的传教士从中国回国休假,并与海恩斯相识,他把从中国带回国的鼻烟壶让海恩斯足足观赏了个够,这位画家用艺术家独具的敏锐眼光,审视着中国的鼻烟壶,为它的技艺、造型、纹饰而倾倒。沃姆斯利没有想到,他的这个举动,影响了海恩斯的后半生,诲恩斯从此对中国鼻烟壶着了迷,他开始不遗余力地艹鬼集别人带回加拿大的中国鼻烟壶。更为难得的是,海恩斯还利用他的专长,把自己收藏的每一件鼻烟壶部用水彩静物画的形式描绘了下来,并配之以手写体文字,注明这些藏品的造型、图案和规格,最终形成了一本《中国鼻烟壶藏品水彩画》画册。1983年10月,海恩斯在多伦多市专门举办了自己收藏的中国鼻烟壶及鼻烟壶水彩画展览,在加拿大引起了轰动。海恩斯逝世后,他的女儿把他的鼻烟壶藏品的一部分捐献给了安大略博物馆,他亲手绘制的珍贵的鼻烟壶水彩画册,则捐赠给了多伦多大学善本书籍图书馆。
欧洲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我们都不能否认,欧洲大陆上集中了很多在艺术领域造诣极高的民族。他们不仅热爱艺术,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们具有高度的艺术欣赏水平,善于兼融世界各国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鼻烟壶的高超艺术,欧洲的艺术鉴赏家们向来是赞不绝口,很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都把能得到一件中国生产的鼻烟壶作为很重要的事情。走进欧洲的许多博物馆,如法国的巴黎和里昂的装饰美术博物馆、维也纳的奥地利烟草博物馆、德国的科伦远东博物馆、意大利的威尼斯东方博物馆、莫斯科远东民间美术博物馆,另外还有日内瓦、哥本哈根,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里斯本、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等等许多在欧洲和整个世界都很有影响的著名博物馆里,都珍藏着大量中国鼻烟壶。一九八二年六月四日至十三日,中国的鼻烟壶艺术曾经使整个欧洲为之轰动,在巴黎开幕、后又移至布鲁塞尔和日内瓦等地展出的一个中国鼻烟壶精品展览,通过介绍二百五十多件鼻烟壶,使欧洲人为中国的绝妙技艺大发感慨。
欧洲人收藏和鉴赏中国鼻烟壶,当首推法国。早在1560年,法国宫廷便兴盛起美洲印第安人吸闻鼻烟的习俗,并且由法国开始,流传到整个欧洲的宫廷,使吸闻鼻烟在上层贵族中传播开来。从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到拿破仑大帝统治的相当长时间里,法国宫廷都把抽卷烟看作是低贱和粗俗的行为,而吸闻鼻烟却是既优雅、娇美,又富有魅力的。此时,欧洲在鼻烟壶的制作方面仅仅注重实用,忽视了艺术创作在鼻烟壶制造上的应用,这时,别具一格充满艺术情趣的中国鼻烟壶便成了宫廷和贵族们最崇尚的艺术品和实用品,收藏中国的鼻烟壶渐成习俗,以至在18世纪,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使用、玩赏不同的鼻烟壶。不过,在谈到法国人喜爱中国鼻烟壶的时候,却不能忽视妇女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路易十五有一位宠姬叫做旁帕多夫人(MadamedePompadour),她为了使路易十五欢心,投其所好,不惜重金蒐集中国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各种瓷器鼻烟壶。她的这一举动,被贵族阶层的许多妇女看在眼里,争相仿效,为自己的君主、为自己的上级官员、为自己的丈夫,甚至为宠爱自己的男人,赠送中国鼻烟壶。由于法国人多年来注重对中国鼻烟壶的菟集,使法国集中了大量珍贵的中国鼻烟壶精品。例如:金鱼发晶内画鼻烟壶,是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名家叶仲三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作的,在水晶那透彻洁白的质地上、辉映着如同头发丝一般的纹理,一只摇尾金鱼正在溪流水藻中嬉游,神态生动,充满欢快和自由的气氛;清代瓷器彩绘百子图鼻烟壶,在鼻烟壶的两面描绘了100个儿童的形象,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敲锣打鼓,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打伞,神态种种,玩法各异,天真烂漫,使人一见便顿生爱意;仿西班牙银元鼻烟壶,是由苏州的匠师利用玉器雕琢而成的,装饰图案选用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广州流通的西班牙银元,鼻烟壶的正面是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侧面浮雕头像,背面是西班牙纹章和西文字母,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件18世纪末叶的作品,遗憾的是不知作者是谁。
除法国外,德国也是收藏中国鼻烟壶比较丰富的国家,这也许可能与17世纪末叶德国的科伦成为欧洲国家鼻烟贸易的中心有关。1740年登上皇帝宝座的弗雷德里克二世为了随身携带鼻烟壶的方面,总是把自己背心的口袋制作得特别宽松。虽然德国有很多城市在鼻烟壶出现以前的一、二百年前便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玻璃制造中心,虽然他们自己也曾大量生产鼻烟壶(瓶),但德国的鼻烟爱好者们仍然喜欢用中国生产的鼻烟壶。他们认为,欧洲的玻璃鼻烟壶无法和中国的玻璃鼻烟壶媲美,特别是博山生产的鼻烟壶,是得到全世界认可的,使用这样的鼻烟壶才光荣、自豪。在各类鼻烟壶中,德国鉴赏家最喜欢的是中国的玻璃内画鼻烟壶。在汉堡博物馆里,有一件清代内画鼻烟壶名家马少宣在宣统二年(1910年)专门为德国国王威廉二世(WilhelmⅡ)创作的肖像内画鼻烟壶,壶的正面是国王的肖像,采用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如同制作在宣纸上一样,背面是德文款识“德国国王陛下,马少宣,北京,中国,1910。”可以想象,威廉二世见了这件中国内画鼻烟壶大家专门为他创作的烟壶,该是多么兴奋。
在英国,鼻烟的流行比较晚,英国人也同样表现出对鼻烟壶的热爱,如果一个人没有鼻烟壶,便会象没有长统袜一样,羞于出门。据有的学者统计,1702年,英国有七千多家专门经销鼻烟壶的商店。英国人对中国鼻烟壶很感兴趣,垂青广州生产的象牙和玳瑁雕刻鼻烟壶、玉器鼻烟壶和珐琅彩绘鼻烟壶。不过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英国人更注重对中国鼻烟壶的研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有关章节中将详细论述。
十三、欧美的中国鼻烟壶研究
对中国的鼻烟壶研究,欧美国家起步较早,研究得深入细致。但由于笔者涉猎狭窄,搜求不够,难以全面地掌握海外鼻烟壶研究的全面资料,因此,我们只能跑马观花、浮光掠影地介绍一些研究专著。从上个世纪以来,欧美关于中国鼻烟壶的研究就从未间断,但为方便起见,笔者在此主要按照这些研究著作的出版时间,进行简单的介绍。
1804年,英国人博罗(JohnBarrow)在伦敦出版了《在中国旅行》一书。博罗曾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嘎尔尼大使的私人秘书,他在书中除了介绍广州的玻璃制作工艺和广州人吸鼻烟的习俗外,还特别介绍了广州的各种鼻烟壶,认为广州生产的象牙和玳瑁鼻烟壶最为精美,很适合欧美人士的需要。这是欧美较早介绍中国鼻烟壶的文章。
1880年,英国学者布雷奇(WilliamBragge)在伯明翰出版了《烟草考古》,其中也专门介绍了中国的鼻烟壶。
1887年,法国驻华使节的秘书番利劳格(M.Palellogue)在巴黎出版了《中国美术》一书,书中不仅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雕塑,雕刻、绘画、陶瓷、玻璃、珐琅、玉器、青铜器、建筑等艺术门类,而且对中国鼻烟壶也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中国鼻烟壶品种很多,中国鼻烟壶匠师们在鼻烟壶的制作中发挥了完美的、难以想象的技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书中对瓷、玻璃、内画等鼻烟壶品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说明了法国珐琅工艺对中国鼻烟壶的影响,同时附有不少鼻烟壶照片。
1888年,英国伦敦的传教士吉尔摩(JamesGilmour)在伦敦出版了研究蒙古习俗和文化的专著《在蒙古族中间》,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蒙古族吸闻鼻烟和使用鼻烟壶的方法。他认为,鼻烟壶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是蒙古族人民财富、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反映。特别是以高贵精巧的鼻烟壶来款待宾客,被认为是最高的礼节。吉尔摩考察了蒙古族使用的鼻烟壶,发现来自北京的玉鼻烟壶最为昂贵,以料(即玻璃)鼻烟壶最为低廉,常用的还有金属、骨、角鼻烟壶。与汉族明显不同的是,蒙古族常把鼻烟壶用于宗教礼仪,甚至连妇女也常常在宗教礼仪上使用一些制作精巧的石刻鼻烟壶。
1995年,英国学者赫斯在伦敦出版了《中国玉器和瓷器、料器鼻烟壶》,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中国这三大类鼻烟壶的艺术特色。
1910年,英国学者赫德利(JohnHedley)在伦敦出版了《在黑暗的蒙古长途徒步旅行》一书,描述了蒙古族吸鼻烟和使用鼻烟壶的状况。赫德利客观地描写了蒙古人几乎人人都吸鼻烟,每个人都在腰带上拴着一个鼻烟壶,以及客人拜访主人时鼻烟壶的使用方法,评价说:蒙古族使用鼻烟壶和相互吸闻鼻烟,是一项十分文雅的礼仪,其目的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和信任。此书是继在《蒙古族中间》以后,又一部研究蒙古族鼻烟壶的著作。
1913年,美国的史密斯夫人(Mrs.GeorgeT.Smith)在芝加哥印刷了《古代中国鼻烟壶藏品目录分,并由美国的中国鼻烟壶研究者劳弗(EertholdLaufer)写了序言和说明。书中共收录了吏密斯夫人收藏的471件中国鼻烟壶,品种有碧玉、玛瑙、紫晶、瓷器、雕漆、玻璃、犀牛角及内画鼻烟壶等,制作时间最早的是康熙时期,最晚的是本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