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建议:
1.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调节,借鉴省外经验,给予农户适当补助。
2.对农药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以适应特色农业要求,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预期。
3.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对贫困地区适龄青年给予财政资助,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移民。
(作者系甘肃省经委主任)
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
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白继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各个行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教育事业更加崇高、艰巨的使命。全省教育系统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的部署,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正确理解培育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增强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新型农村呼唤新型农民,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育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才能使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3)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新农村建设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因为,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也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有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少数民族县,贫困人口居多,培育新型农民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教育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谋划、去落实,才能使其取得更大发展,更好地发挥自身应有的重要作用,为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服务。
二、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发展思路
“十五”以来,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村教育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两基”攻坚、各类教育项目、“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及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中小学办学水平、经费保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等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6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83.04%,比2000年提高了12.38个百分点。今年春季学期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共有688万人次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免费和补助资金总计4.77亿元。刚刚签约的天津——甘肃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将利用天津市职教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优势,为我省共同培养10000名贫困地区学生,使他们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业并顺利实现就业。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甘肃农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尤其是“十一五”的农村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培育新型农民为目的,以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实现“两基”;已经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基本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实施各类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初、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以及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本思路是:强调部门协作。农村教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将教育、经济、社会与文化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强调多元化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既要考虑“升学有望”,又应做到“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积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强调教育质量。城乡教育质量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势必影响农村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引进民间资本。在发展农村教育中注意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不但可以减轻国家办教育的经费负担,还可以给教育界带来活力和竞争的气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既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当作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接口,也要将其视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抓住重点,下大气力改进和加强农村教育工作
(一)不断巩固和提高全省农村“两基”工作水平,推进城乡、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后继力量
坚持农村地区“两基”攻坚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针对19个“两基”攻坚县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特别是12个少数民族县的教育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工作方法,确保在2010年前全省全面实现“两基”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建立健全“两基”年检复查制度,督促和指导已经实现“两基”的县不断巩固成果,提高普及水平,并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方向努力。解决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艰巨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再上新台阶,使包括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每一位农村孩子都能感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继续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对硬件建设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在经费、项目上予以倾斜,可结合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对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可采取调整领导班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生源等多种办法,尽快改变学校整体面貌;同时,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和优化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尤其要通过实施农村学校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开展教师对口支教和业务培训等途径,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特别要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关注“留守儿童”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多地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尽量满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使农民工能够安心工作。
要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入手,积极改进和创新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目的,努力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靠得住的未来劳动者。
(二)强化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为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条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重点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省内职业院校与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使广大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进而实现家庭增收,带动家庭脱贫致富。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要求,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程,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层次和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针对农村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适当增加和渗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与人才方面的集聚优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一方面,要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规模和能力的新要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为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服务。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主动调整科研方向和结构,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农业、农村、农民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在科研目标的设定上,突出实用性,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指导,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面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
(作者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引擎
□张天理
农村信息化即农村发展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信息化问题提出之后出现的,主要是依靠信息网络进行农村经营管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依靠信息资源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
一、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业效益,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新型平台,是现阶段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
第三,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信息传媒正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从而逐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四,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增强农民和企业捕捉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第五,农村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