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是广播影视充分发挥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一要积极筹备,尽早开播广电总局已经批准我省设立的农村广播频率,并积极争取开办农村电视频道。二要在现有广播电视频道中,通过增加“三农”报道内容、增设“三农”节目、栏目,增加“三农”节目时间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三要整合全省广播电视频道资源,并注意与其他媒体的“交响”与“合唱”,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把宣传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要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精神实质和重要举措,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全面、准确地传入千家万户。要及时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中央、省委要求,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和做法。要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及时发现总结和报道县、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对于各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反面现象和典型,要加强舆论监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意义重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帮忙不添乱。要坚持深入采访,精心制作,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农村干部群众真正入耳、入目、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和实际成果。
六、几个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当前,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主要的是做好覆盖、普及的工作,这是基础,是前提,一定要做实功、求实效、出实绩。同时,又要注意适时地、因地制宜地抓好提高的工作,比如设备技术的模拟转数字,功能的单一到复合、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与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等等。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广播影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而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通过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和保证广大农民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享受基本文化生活的权益。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重视其发展中的经济效益。要通过有线入户、增加增值服务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建立固定电影放映点等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收取合理的、必要的费用,用以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通久通,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果的巩固发展。
(三)广播影视事业建设与其他文化建设的关系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前所述,广播影视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经济的特性为其他各类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同时,广播影视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文化门类的支持与参与。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播影视应注意与其他文化门类集成、综合、联网,以求共同发展。
(四)广电实施与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关系
广播影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任务重,建设周期长,既有当前的工作任务,又有长远的战略目标,需要各级广电部门和单位的辛勤工作,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电部门要勤请示、多汇报,依靠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关心、支持开展工作。同时要在政策指导下向社会寻求合作,从市场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广播影视的事业发展和产业开发,让广播影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广电局局长)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开勋
嘉峪关市的经济社会特征以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为主,农村只有3个镇,1.8万多农民,5万多亩耕地,农村经济总量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4%。所以,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态势
2003年初,我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嘉峪关市的实际出发,作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我们的总体考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来发展;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为服务,做到规划共谋、基础共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相互辉映。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城市的优势,紧紧抓住酒钢公司发展非钢产业的机遇,大力发展精品、珍品和旅游观光特色农业。葡萄种植、优质洋葱、精细蔬菜、良种繁育等产业基地和紫轩酒业、金汇果蔬、鸿翔蓝孔雀、维尔特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6.49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农业增加值1.15亿元,是“九五”末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比“九五”末净增1543元。我们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领域转移,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用城市化的标准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近几年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了小康住宅、农村道路、水电建设、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和社会事业六类工程、37个重点项目,实现了村村组组通油路、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的目标。
(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城乡资源共享局面逐步形成
通过“十五”建设,嘉峪关市的城市建成区已由2000年的32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6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结合部的戈壁荒滩已逐步变成经济开发区和环境优美的休闲区。两年多来,财政先后投资9700多万元开发建设的嘉东、嘉北、双泉三个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91家,完成投资7.3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05亿元,实现税金5000多万元,安排就业2800多人。以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南部开发区、AAAA级关城文化景区、万亩葡萄基地、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等产业园区已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载体。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支农惠农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推行了乡镇体制、农村税费、土地转包、户籍管理、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市财政投资523万元,对农民修建小康住宅、日光温室、暖棚圈舍进行了无偿补贴。2004年在全省率先一次性全部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86元。去年又为每个农民补贴25元,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方面的新进展,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嘉峪关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提出嘉峪关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到“两个协调”、“五个坚持”。“两个协调”就是,把正在建设的嘉东、嘉北、双泉三个工业园区同新农村建设协调起来,把城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起来。“五个坚持”就是,坚持城市建设、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旅游产业带动;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坚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坚持城乡资源互动,依靠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是: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嘉峪关市的农村和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基本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到2010年,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三、突出“四个带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突出城市建设带动,继续坚持用城市标准改造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城郊延伸步伐,重点实施农村道路、水利、通讯、能源建设工程,进一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先发展城乡结合部道路,将道路建设与产业园区开发、镇村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新规划的市区到石关峡景区,到峪泉镇、新城镇,到嘉北工业园的6条道路已全面开始建设。投资3500多万元的新文大桥及道路建设工程正在规划,计划于年底开工。这项工程建成后,市区主干道新华路将贯通南市区、跨越讨赖河谷,与双泉工业园区和文殊镇连为一体,并将在不占耕地的情况下,为城市新增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将村镇标准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风格相互协调,相互呼应。被列为全省首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峪泉镇,已经实施镇区新农村规划。新镇区规划面积407公顷,将农民住宅区与产业发展区合理布局,并从整体上与嘉北工业园区和市区连为一体,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新城、文殊两镇的村镇标准化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在加快新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对3个镇的112个村民点以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重点,全面进行综合整治,使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
(二)突出产业园区带动,使园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最近,嘉峪关工业园区已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我们考虑,以新市区开发、嘉峪关工业园区和正在筹建的嘉峪关不锈钢产业园、核技术民用产业园、嘉峪关国际现代物流园区为依托,按照“两个协调”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把三镇全部纳入开发区范围,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建设,逐步推进,促进产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中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要善于用市场规则和改革的办法,进一步体现效益优先原则,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吸引农民,逐步融于产业化,最终把三镇发展为加工、储运、物流为主的产业园区,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目前,这方面的总体发展规划正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和论证,年度资金安排已全部到位。
(三)突出重点企业带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依托重点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好的依托和基础。酒钢在嘉峪关已开始建设总规模10万亩的葡萄基地和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重大项目。宏丰养殖园已被列入国家活畜储备基地,生猪规模将由现在的3万头扩大到20万头。高科技种植园的带动效应也日益显现。同时,市上这两年建设的鸿翔蓝孔雀、金汇果蔬、维尔特食品等一批直接服务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企业,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了效益。一方面,我们对酒钢和地方的这批企业,一视同仁,全力支持,使他们适应新要求,创造新模式,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持者和直接依靠者。另一方面,在现有3000多名农民在这些企业务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民到各类企业就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四)突出旅游产业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逐步同文化、体育、商贸和会展业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开始增强,一批农民主动参与旅游业的客运、商贸、娱乐行业。世界银行已经确定给嘉峪关贷款800万美元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我们要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旅游业,服务旅游业,进一步把旅游业培育为农民直接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嘉峪关市属劳务输入型地区,常年在这里务工的农民工有2.4万多人。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务工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紧紧围绕城市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实际状况,有重点、分批次地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五年规划,我们准备把农民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取得非农产业技能资格和种养绿色证书的农民达到60%以上。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来抓。到2010年,文明村、文明户达到90%以上。
我们决定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我们一定能够走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作者系中共嘉峪关市委书记)
金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李建华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结合金昌的实际,着眼长远做好当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