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需要引导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央这一重大决策的意义,努力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和内涵,看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度,真正树立起以下观念:一是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会有支持,但不是包办代替。那种依靠国家盖新房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充满活力。二是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搞住宅和村镇建设,而是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才会有能力改善住宅条件,改善基础设施。三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是必要的,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抄照搬,而是要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绝不能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四是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进行科学规划,坚持长远打算,夯实发展基础,确保扎实推进。
四、要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
万事开头难。做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影响极大。针对存在的问题,眼下需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搞好规划制订
要在前一段时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制订规划。要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二)进一步抓好试点示范
试点示范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注意选择那些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帮扶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认真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结对帮扶办法,制订大中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包乡包村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改革完善金融贷款的方式,加大金融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注意发现和总结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加以推广。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要把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调研督导
各级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讲求工作方法,协调指导好建设规划的制定和试点工作的开展,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
(作者系甘肃省省长助理)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优势,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家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包括广播影视在内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文化、舆论支持
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使新农村建设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也是在建设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前提。只有用先进思想、科学知识和崭新观念武装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条件。先进文化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作用,有助于在农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帮助新一代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大大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环境。好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好的舆论,广播影视等传媒的发展更为营造舆论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现代化物质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号召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村基层,同时把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让新经验、新典型、新气象传播发扬,对消极现象实施监督,以正确的舆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综合标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文明,最终都要以文化的形态体现出来。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成果在内的所有成就,最终都将体现在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人文关怀的强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号工程”
农村文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广播影视是“一号工程”。中央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把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列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位。之所以如此,是由广播影视的独特优势决定的。
(一)便捷性
广播电视是目前传播最方便的媒体。有线、无线、微波、卫星都可以传输和接收。广播传媒还具有移动性,让运动中的人们照样收听。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电视也已崭露头角。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可以使农民群众很方便地做到“不出门而遍知天下事”。
(二)时效性
广播电视相对于其他传媒,有着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更新迅速的特点。靠着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重大事件还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和现场直播。广播电视的这种时效性,使得农民群众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平等地在第一时间享受新闻资讯,跟上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三)形象性
声形并茂、直观生动是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纸介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画面和声音的双通道传播,听觉视觉形象的现场直观感受,极大地强化了传播效果,给受众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使广播电视成为感染力、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传媒。它既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直观、形象地传播给群众,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观念行为中,变为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又能够把各种信息和知识生动灵活地传授给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普及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影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的实施,已经和正在使广播电视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广播电视的形象直观、雅俗皆宜,接收操作的简便,收视费用的低廉,使电视传媒成为最为普及的传媒形态,也成为一种最低成本的文化消费。这对广大农村、农民来说,自然最受欢迎,最易普及。
(五)综合性
广播电视属于文化范畴,同时又可充当其他一切文化形式的传播载体。报纸、刊物、电信、互联网不能取代广播电视,但广播电视却能以简捷、便利的形式综合它们的功能。一台电视机入户,不仅意味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策号召入户,本地、全国和全世界的时事资讯入户,而且等于把科技学校、法制课堂、戏剧舞台和影院搬进了农户家中。
上述优势使得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具现实性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而且是最佳“温饱工程”。同样的投入,花在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方面,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全力搞好广播影视扩大覆盖的工作
扩大覆盖是发挥广播影视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当前,要抓好三项基本工程。
(一)大力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工程
我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建成乡村广播电视站(室)8847个,解决了400万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由1998年年底的73.63%和74.14%提高到2005年底的90.47%和90.77%,基本实现了已通电乡和行政村及部分5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的有线与无线、卫星与微波、光缆、电缆传输等多种方式并用,全省连通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今年以来,我们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计划“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省20户以上41851个点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待国家下达计划后,我们要从今年起,分5个年度,认真组织实施,彻底解决我省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让广播电视进入每户农牧民家中。
(二)巩固和发展“西新工程”成果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建设,我省被纳入“西新工程”范围的地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7市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通过发射设备的增设和相关设备的更新改造,改变了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天祝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效果,也改变了藏区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态势,增强了舆论宣传的实效,为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对译制设备的更新改造,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也大大提高。今后我们要在继续巩固“西新工程”原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广电总局将我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列入西新工程实施范围,并继续加强甘南州和天祝县藏语节目的译制能力,争取全面改善少数民族州县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
(三)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目前在农村,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国家从2001年开始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后资助我省放映车49辆,放映机302套,发电机118台,影片拷贝故事片564部、科教片1063部,流动放映大棚16个;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另外资助购置了22辆放映车,全部分配到农村基层各个放映站点。这些设施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我省农村电影放映条件,对电影在我省农村的覆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实施这一工程,力争早日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彻底扭转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的局面。
四、努力提高对农广播影视节目的质量
(一)增强适用性
广播影视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增强适用性,即对农民群众有用。一是在现有频道、节目内容中大大加重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宣传、提供服务的分量,与占全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联系更加紧密。二是要增加节目套数,开办专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专业频道和栏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需求,以特色鲜明的适销对路的节目,让我们的栏目和节目成为农民群众的顾问、助手和“知心人”。要精心打造品牌栏目和节目,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一步增强对农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针对性。要特别着力向农民发布国内、国际上有关农业的新技术、新信息和项目动态、市场行情、前景分析、供求信息等内容,引导和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走向市场。要积极开办社会服务类节目,包括科技、教育、法制、气象、交通、医疗、购物、旅游等类型的节目,以解农民急需。还要向农民群众提供足够的文艺娱乐节目,足够的优秀影视剧,使农民在富富裕裕的生活的基础上,快快乐乐地生活。
(二)提倡中国作风、民族气派
对农广播影视节目要提高质量,赢得广大农民群众,必须坚持“三贴近”,更多地提倡中国作风、民族气派,以使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要致力于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与中国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制中国式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乐于理解和接受的具有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的广播影视作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它们长久地“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要善于挖掘这些珍贵的活生生的文化资源,通过广播影视载体继承它,提升它,发扬它,反过来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广播影视节目提高质量的另一个要点是必须坚持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欣赏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要适应这一形势,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要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节目内容的空间,不断增强创新的原动力。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融入更多的审美情趣,让农村群众从中学到更多本领,又陶冶审美情操。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广大农民不断提高欣赏水平,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