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要用先进文化滋养新农民,通过宣传科学理论,学习文化科技,搞好“荣辱观”教育,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活力激发出来,把农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农民和服务农民同样重要,不可片面地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建文化站、文化室、添置图书和体育设施,因而忽视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现在大部分村的活动室都挂有“八荣八耻”的宣传栏,但问及此项教育活动如何搞,做到具体深入的却很少。其实,面对农村中的一些新变化,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事情是不少的。比如,劳务输出较多的村,男劳力大部分外出,村里的生产组织就更需要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帮助;两口子都出外打工,就容易出现留在家里的老人与孩子的赡养问题;逢农忙和节日外出打工的回到村里,又有一个控制民间舆论场,防止赌博、家族纠纷等问题。只有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道德教育,教育才能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比如,结合农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努力提高农民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做到三个同步
由于各级财政拮据,我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功能综合、突出实效。具体讲,要做到三个同步:一是与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同步。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等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都要与政府确定的“十县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统一起来,而不是单独铺摊子。二是与中央下达的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同步。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普惠性的建设项目,投资巨大,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任务每年省里就需配套5000万。因此,从我省实际出发,要紧贴中央既定的投资项目,着重搞好地方配套。省里新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要十分谨慎。三是基本建设与设备配备同步。目前全省一半左右的乡镇文化站作用发挥得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房子无设备,包括图书、音像设备、乒乓球台等。今后,乡村两级的文化设施建设必须把设备列入概算,每建成一个即能马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目前,组织系统搞的村级组织活动室建设,一直强调应具有党建、培训、文化等综合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的有限的资金就不一定投到建房子上,而应放到充实完善已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室上,这样能使投资发挥更好的效益。
三、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大力度、把握好分寸
这一段时间,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把握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把新闻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总体策划到典型宣传都给予了具体指导。今后,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工作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处理好长期任务和紧迫任务的关系,防止急性病,防止给人留下短时间就可以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印象。二是要处理好宣传农民群众和宣传各级党政领导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闻宣传上及时反映各级领导为农民服务、采取措施为农民办实事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注意,即使出现了农民也是让他们为我们领导干部“评功摆好”,这样的镜头多了效果不好。三是要处理好宣传先进地区和宣传贫困后进地区的关系,做到两者并重,这样能更接近我省的实际状况。即使是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也要注意既突出典型的先进性又突出其示范性和普遍适用性,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标准划一,盲目攀比。四是要处理好尊重农民意愿和合理利益诉求的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农民民主意识萌发,但权利与义务及社会责任关系不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无限制的利益诉求现象。新闻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要保持清醒,把好关,把好度,既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不能一味迎合群众超出法律和制度的利益诉求。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侯长安
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一项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要靠班子、靠干部、靠人才。我们必须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不断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些目标要求,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的知识和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谁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就掌握了财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人才队伍是一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思想变革、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骨干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人才就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的农村人才大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出现勃勃生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才能够顺利实现。
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广大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先后实施了“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万名党员干部培训”等工程,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我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人才的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从人才总量上看,全省现有农业劳动力1200多万,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而实用人才只有16万,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平均每个村不到10名实用人才;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才只有36人,只占0.36%。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制约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从实用人才的结构来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占了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4个百分点;而各类经营能人仅占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我省的实用人才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熟悉市场、懂得经营的营销人才还比较缺乏。我省一些农畜产品销路不广、市场占有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都与缺乏一支庞大的、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运销队伍,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人才素质上看,服务于“三农”的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在近1.8万名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8%;高级职称只占了2%,而且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在3~4年内,有近80%的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要退休。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总量短缺、年龄断层、青黄不接,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尽管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从主观和工作上分析,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见物不见人”,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有的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总体规划,不能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投入不足。农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从这两年我省的情况看,每年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大约1个多亿,每个劳动力平均不到20元,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两级财政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三是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其特殊的规律。这些年,我们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比较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得还不够,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农村人才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村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制约了农村人才队伍的成长。
总之,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要正确认识我省农村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实际,重点突破
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必须下大力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又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农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这几年,我们把农村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加大培训力度,改进选拔方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村干部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恪尽职守,埋头工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方面。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除了组织上要选好配强外,关键是要加大集中培训的力度,做好经常性的培养提高工作。集中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创新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使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省委组织部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每个市(州)选择1~2个县,依托县委党校,开展创办农村干部专修学校试点,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干部培训、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二)必须下大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量的、主要的是抓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包括种养加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专家”、“田秀才”、“生意人”。他们走村串户,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在推广农业技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这类人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谋划,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随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是深化和拓展农村市场的需要,也是增加广大农民收入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培养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人才,不断增强农副产品就地消化和增值升值的能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我省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的农村经济尚处于封闭状态,不少农民的生产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的地方农产品不能及时运销出去,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开拓和发展农村市场,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经营人才和运销人才。要通过培育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生力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