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83000000011

第11章 崆峒文化价值的多维性与研究的多层次性(7)

一、寻根觅源探崆峒

(一)崆峒曾是氏族地域名

“崆峒”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多写作“空同”或“空桐”并无山字偏旁。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说:“北戴斗极为空桐。”司马彪注《庄子》中解曰:“空同当北斗下是也。”就是说北斗星下方是空同。然而北斗下方具体又是什么呢?汲冢周书王会解曰:“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纤胡、其龙东胡(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悉统于空同)。”上古时,统称东方部族为夷,西方部族为戎,南方部族为蛮,北方部族为狄。从上文看,原来上古所谓北狄由十二部族组成,而空同族是其中之一。由于该族强大也或许位置居中,所以统领着其他十一部族,故空同是北狄的别称。随着历史的发展部族融合消亡是常有的事,北狄十二部族到秦汉时仅见匈奴、月氏(支),且匈奴发展壮大曾给汉构成巨大威胁。而空同族在周时偶而见于史册,如史书记某帝王娶女空同氏。周之后侧几乎不再见于史书。

部族的消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迁徙,一是融合,说迁徙不见史书记载,那么融合的可能则是必然的。东夷南蛮地隔太远,而西戎与北狄在西部地域相接,那么空同族融入西戎则是唯一的可能,况空同十二部族中本来就有戎翟一族,古代翟字通狄,则可能是狄族中最早融入戎族中的一部,其后十部族则相继融入。只有匈奴一部地处漠北,且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徙流动性大,未与地处陇山周围的西戎融合而独立发展这也在情理之中。

甘肃自古为羌戎之地,羌、戎、氐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直到秦汉之际月氏(支)、乌孙、匈奴还据有河西之地,而陇西、陇东、陇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既然空同各部相继融入羌戎,而河西之地直到秦汉仍为空同部族中的月氏(支)、匈奴所据有,那么从陇山到河西古时被称作空同就不足为怪了。

甘肃称河陇或陇右是后来的事,此先则把东起陇山西到酒泉称为空同。这一地域概念,古人非常熟悉,直至清代晚期仍被爱用典故的文人所沿用。《尔雅》中说:“空同之人武”,李白诗中写到“世传空同勇”。意思都是说空同地处华夏西陲,自古战事频繁,居民勇敢强悍具有尚武精神。这里显然不是指山,而是指一特定地域。诗圣杜甫安史之乱时曾被叛军羁押长安,逃脱后奔甘肃追随唐肃宗,后又客居秦州(天水)多年,应当说对甘肃相当熟悉,他在诗中多次提到崆峒。如在《洗兵马(收京后作)》写“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这里“崆峒”、“关山”互见,当是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后,欣喜之余追忆当年追随肃宗在甘肃东部及宁夏一带聚集军马勤王平叛之事。诗中崆峒可实指今之崆峒山,亦可泛指陇东一带。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中写“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哥舒翰是员勇将,安史之乱后朝廷依为柱石,杜甫在诗中把他比作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希望他能成为西北边陲的倚天长剑,永保朝廷安全。这里的崆峒显然泛指西北一带。另外在《送高三十五书记》中有“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还有一首《寄高三十五书记(适)》中有“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前首意为西北地区小麦都成熟了,希望战事早点结束;后一首为赞誉诗人高适之词,说将军收了高适这位才子,西北边疆足以捷报频传。还有《赠田九判官(梁丘)》首句就写到“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这里崆峒与河陇互用,是为了避免用词上重复,崆峒是西北古称,河陇指黄河陇山一带,是后来对甘肃的称呼,两种叫法实指一地。再如:“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崆峒西极过昆仑,驰马由来拥国门”;“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无一不是指西北甘肃一带。而且诗中常有河陇、关山、萧关、昆仑、青海、西戎、犬戎、北庭、陇山等词与崆峒同时出现,把崆峒作为地域概念使用是再明显不过了。唐诗中出现崆峒一词的尚有其他诗人,这里不再赘述。

到了明清,崆峒一词作为地域概念使用虽然淡化,但指山时常作泛指,并不专指平凉的崆峒山。如明代吕大器诗中“风卷旌旗五凉平,天外群峰玉削成……崆峒依剑自峥嵘”。这里是站在河西走廊的武威,远望像白玉削成的祁连雪山,如一把把倚天长剑一样高耸入云。清代林则徐禁烟失败后被流放伊犁,曾途经甘肃东部泾川、平凉入河西到新疆,应当说他对崆峒山的位置非常清楚,但在过酒泉时有一首《登嘉峪关城楼感赋》,诗中有“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这里显然还是指祁连山。在古人眼里空同故地之山皆可称崆峒山,其中也还是隐含着地域概念。

(二)部落化为七座山,天下崆峒孰为真

崆峒山的得名从前文中已能看出。上古时北方部族北狄有一支叫空同族,该族是北狄十二部族之首,因而北狄也称为空同,空同族的兴起存在应在轩辕黄帝之前,它的最后消亡当在周代。在其发展鼎盛时期,把空同族聚集地标志性的名山以“空同”命名当是很自然的事。后世为了和族名区别,给“空同”二字加上了山字偏旁。从古汉语字源上讲,“空同”是其本字,加上山字偏旁的“崆峒”特指山是由本字中变化来的。从文字演化不难看出先有部族,然后有其居地与方位,再后才有崆峒山。那么崆峒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因族得名,那么这个词显然是空同族的语言,或者至少是北狄族其他部族的语言,而绝非汉语。因为空同族在先而汉族形成在后,而且时间相隔很远。如今崆峒一词我们只能看作是上古部族语言的汉字注音,犹如今天地名中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或庄浪、朝那一样。对崆峒一词有学者解释说:“山之高渺者为崆峒”。此说似乎勉强,因山名族名同音,高渺指山尚可,指部族很难说通。空同族是上古氏族,其语言伴随着部族早在周代消亡,如今我们很难知道其确切含义,因此大可不必妄加猜测。

崆峒山之名既得之于空同族,而空同族又代指北狄十二部族,其地必然广阔。既然空同之地的山可称崆峒山,那么崆峒山应不止一座。翻阅《崆峒山志》文中有:“按《舆图》:‘宇内之山,名崆峒者七,曰平凉,曰汝州,曰蓟州,曰岷州,曰肃州,曰狄道,曰西和,皆有崆峒山。’”前文曾引《尔雅》文:“北戴斗极为空同”,意为北斗星正下方是空同。天上北斗星有七颗,地上崆峒山有七座,何其巧也!细考七座崆峒坐落地:蓟州在今北京西南,汝州在今河南汝阳,岷州是甘肃岷县,狄道是甘肃临洮,肃州是甘肃酒泉,于是就有三个发现:

其一,如果在地图上按蓟州、汝阳、西和、平凉、岷县、临洮、酒泉的顺序用线相连,则其形大致相似北斗七星。真是天上星象下合地域,方知《尔雅》不是谬说。那么有七座崆峒又说明什么呢?最大可能就是北狄十二部中靠南七部族的标志物。因为上古部族还没有城市,那么以山作为标志是很有可能的。这样,七座崆峒就勾画出了北狄的南部大致疆界。说大致是因为有可能标志在部族中心。平凉崆峒在排列上恰处在天权星的位置上,天权星一面是斗魁,一面是斗柄,它连接斗魁与斗柄,是斗魁第四星,又是斗柄第一星,这一位置正好居中。那么这一中心位置正应该是统领北狄十二部族的空同族的位置。只有中心才可东携西联,只有中心才可南襟北带,也只有中心才便于统领其他各部,换言之,只有势力强大、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才能居中不被四方蚕食。因此平凉崆峒山应是北狄占统帅地位空同族的标志,而其他六崆峒则是北狄占从属地位的其他部族的标志。这也是平凉崆峒从古声名显赫而其他六崆峒只偶见典籍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再自七座崆峒山所处地域看,一在河北,一在河南,而其余五座皆处甘肃。再从甘肃五座崆峒来看,平凉在陇山之北,西和、岷县在陇山之南,临洮在祁连东端,酒泉在祁连西头,几乎占据了今甘肃全境,因此古人以空同代指甘肃或西部是很有道理的。

就甘肃的五座崆峒而言,其中四座又分布在陇山左右,这又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有专家论证,上古时,甘肃东部陇山周围是西戎部的氐、羌居住之地,而且伏羲、炎帝、黄帝又分别是这两部族的首领(详见陇文化丛书《旷古逸史》),那么又如何解释空同族也在这里居住生活呢?一种是杂处居之,而后互相融合。上古时地广人稀,一个部落的人数当不会很多,在陇山周围同时居住西戎各部落和北狄的一些部落。随着部族的发展,人口增加,交往增多,或兼并或联合,最后完全融入氐、羌完全是可能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先后居住,而后来者兼并了原住居民。《礼记·王制》中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西方曰狄。”孔颖达疏:“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上古由于为了沟通交往,于是产生了翻译,为了区别四方翻译的不同,东、南、北三方的翻译分别叫作寄、象、译。有趣的是只有西方的翻译叫作狄,从孔颖达的注释中看,是知的意思,那么西方的翻译叫作,是完全可以的,为什么还要在前加一“狄”字呢?看来只能是在特别强调是翻译狄族语言。从前文看北狄的别称是空同,那也就是特指西方翻译是翻译的空同族语言。这正是北狄与西戎融合的有力佐证。

其三,从上文中崆峒山在甘肃分布看,几乎占据省域全境,而其密集区则在陇山左右。而甘肃东部陇山左右的平凉、天水、庆阳、定西、临夏正是中华古文化发祥之地。无论是从远古传说,还是历史考证或地下发掘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上文也引述这一带曾是上古西戎的氐、戎、羌部族居住之地,而北狄以空同族为代表的一些部族,或曾在这一带与西戎杂处居住,或先后居住而最后融于以伏羲、炎帝、黄帝为代表的西戎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国远古文明是西戎部族和北狄空同部族共同创造的。而平凉崆峒山是这一文明的中心或标志。据专家考证,伏羲诞生地古成纪在平凉西南的静宁,炎帝、黄帝发祥于姜水、姬水。这二水均在平凉之南的天水。这三帝的发祥地均属河谷,因而算不得标志,只有这三部族的中心,原空同族聚居地平凉崆峒山,山势高峻,古木参天,集雄伟秀丽于一身,是最鲜明的标志。所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并炎帝,败蚩尤功成名就之后,才荣归故里西登平凉崆峒山。

平凉流传着一句话,“平凉崆峒山是海内真崆峒”。其实崆峒山无所谓真假,只是平凉崆峒山的人文历史内涵远大于其他崆峒山。故而才能历五千年沧桑而胜名不衰,从这个意义上说叫作海内真崆峒也未尝不可。

由前所述:空同由部族而引申为地域概念。崆峒山则是由部族居住地的标志物得以用部族名命名。地域概念和山都含有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所以两个概念在古时曾并行流传,由于古文字中的通假现象,往往指地域或指山在用字上不加严格区别。随着炎黄部落的东移,作为华夏文化主流的西戎、羌、氐文化和北狄的空同文化,在吸纳了东夷和南蛮文化之后逐步发展为中原汉文化,而作为文化起源的西部文化则融入中原大文化之中。那么作为代表西部文化的地域概念也就逐步淡化,加之历代建制不断更替,以至空同作为地域概念最后完全消失。但作为部族标志物的山则不同,它千古不移地屹立于西部陇山群峰之中,它浓缩了上古西部文化,历经朝代更替风雨沧桑,永远向后世子孙昭示着她是中华上古文化起源的象征。

二、道源圣地崆峒山

(一)道是上古文化的总成

台湾学者南怀瑾说:“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统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伏羲画卦做开始,以轩辕黄帝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黄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引自南怀瑾著《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把这一体系文化思想称作“《易经》体系或中国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这一体系包括“黄帝时代发明的天文上的天干、地支符号和唐虞以后夏、商、周的五行术数”共同构成了上古人们的哲学及原始科学思想。《易经》体系思想应当是上古西部高原各部族历经数千年生活实践,而产生出来的文化思想结晶和总成。这就是影响后世几千年,并渗透到中华文化血液中的道。

这一文化思想对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被后世称为道家。生活在鲁国的孔子研究尧、虞、舜、夏、商、周历史,融合而集其大成自成一派,后世称为儒家。南怀瑾将其称为“(书经)体系或中国上古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易经》体系思想文化早于《书经》,体系文化思想。《易经》体系文化思想是上古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成,重在哲学和原始自然科学。书经,体系文化思想重在人文、历史,属社会科学范畴。传说孔子曾拜老子为师,晚年专心学《易经》,很有心得。应当说孔子从《易经》体系文化思想中吸收了不少营养。儒家思想后世也称为“道”。简单区分,《易经》体系之“道”应为“天道”,儒家之“道”应为“人道”,天道在先,人道在后,人道之形成有天道作为基础,两者合起来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大道。

(二)平凉崆峒山是道源标志。

《庄子》中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故往见之……”如果说《庄子》多寓言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治史严谨而闻名后世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山”。应当是司马迁在广选上古史料的基础上最后字斟句酌的记述。司马迁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他到过崆峒山,为了不与其他崆峒山发生混淆,特把前一空桐作为甘肃的地域概念,后面用了平凉崆峒山的别称鸡头,以具体区别轩辕黄帝登临的是位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后来《汉书》中记汉武帝慕黄帝事,也西登崆峒,文中有“幸甘泉,过回中,北出萧关”的记述。萧关在平凉北,回中在平凉东面泾川。以此为佐证,黄帝登临平凉崆峒山当是不争的事实。

轩辕黄帝是《易经》体系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战炎帝于阪泉,继炎帝神农而治天下,又败蚩尤于涿鹿之野,进一步拓宽了疆域,“他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建立了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他创造了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定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法,以定时间与日月在天体的运行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建立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术;他研究医药,作《内经》;做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引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可谓功绩卓著。然而这成果的基础都是来源于西部高原的文化思想。

同类推荐
  • 人间词话全解

    人间词话全解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为此,我们重新编辑了这部书,希望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王国维的经典词学理论。在编辑此书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完备的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是经王国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析,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此外,我们还精选了100多幅精美插图,以图释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词章意境。
  • 玉女心经——大月亮诗选

    玉女心经——大月亮诗选

    此书诗作皆为生活感悟,和日常生活的诗性记录,追求简明通俗的叙事风格,不事雕琢、自然流畅、幽默诙谐,读来轻松自然,有亲切感。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本书通过五个篇章,以散文性的笔法分别写了对生活,对爱(亲情、友情、爱情、事情等)的理解,对一些人的人生的感触,对接触到的56个少数民族的感受,处于海峡的这边(厦门大学)感受到的对台湾的感触,从而又回复到生活的围城中去这个节奏来编排文章。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给人以语言思想之美;感人至深、立意隽永,给人以情感、意境之美。将几年的痕迹和记录,打包整理起来,这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作,如同灌注之前,把容器清洁。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
  • 塞上放歌

    塞上放歌

    本书通过部分原创诗歌抒发了作者多年在宁夏工作中对“塞上江南”所产生的深厚感情。
  • 新月派小全集:专等一个人(精装)

    新月派小全集:专等一个人(精装)

    《新月派小全集:专等一个人》是新月派诗选小全集中的一本,精选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四本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及《永言集》中的诗歌百余首,以展现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丰富全面的诗歌面貌。朱湘擅长从古典诗词吸取养分,感情充沛,是新月派诗人代表。
热门推荐
  • 梨棠祭

    梨棠祭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古人言:祭天神,祭地衹,祭人鬼。祭鬼神,祭神明,祭泱泱大风。匍匐三拜祁倒是安康平乐,一斛浊酒洒地,三盏银烛道不尽些庄重。梨棠为白,开时清明,足矣慰故人魂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烊千玺:沉了心脏的信仰

    易烊千玺:沉了心脏的信仰

    时光深处,在水一方的相守。或许,于你,于我,都会是幸福。在这些守望的岁月,天涯的两端。当你的眼神从枝叶间漂浮饼来,是否满满的都是我的身影?就像我看你时一样。岁月的车轮碾过了日日夜夜,春秋冬夏;流年的轮回送走了晨起暮霞,似水年华;青春的步履渐渐苍老了不再年轻的容瑕。亲爱的,感谢你不离不弃的坚持。
  • 关于重生变成猫的那些事

    关于重生变成猫的那些事

    奔三张了终于遇上了存在于传说之中的桥段——重生。然而在重生之后好像这个展开并不是预想中的那样——嗯,变成了一只猫。在勉强接受了这个设定之后,好像自己还上了一条贼船……二壮:“大壮我跟你讲,咱家上帝脑子有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二重论

    二重论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 逆世帝君

    逆世帝君

    人从哪里来,死后又归向何处,命运之棋由谁操纵,何为天道,何为神灵,何为世人,一切不过只是一盘棋。前世宿怨,他本是上古时期爱佰国的重明国君,他因深爱的女子而亡国,流转千年,爱念不灭,只为寻她,共白发,完成当初誓言。他因为是舜帝后裔拥有舜帝双瞳神目,身负九龙本源,没想到死后却成为神界帝君,掌管东界天道。诸神大战,盘古棋盘解封,千年过后他再次轮回,转身流入现世。在新的时代他唤醒灵魂深处的记忆,当他在人世再次找到他曾经深爱的那个女人时,而她却早已忘记了他,爱上了别人!当人界面临大战,他再次重聚神力在人世掀起一场狂风暴雨,最终重返神界,重定天道轮回……
  • 卡耐基人际关系学

    卡耐基人际关系学

    详细介绍了卡耐基对处世之道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卡耐基圆满解决人际关系的成功经验。其中,既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他为各方人士开出的“妙方”。学习卡耐基的处世艺术,对渴望成功的企业家和经营者大有禆益。因为即使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一流的技术,如果缺乏相应的处世艺术,企业的发展肯定也会受到种种人为的制约。处世艺术是成功经营者必备的素质。
  • 太虚之两界

    太虚之两界

    昔宇宙之混沌兮,乃盘古初开时。令万物之造化兮,夫女娲临天地。趁日月之迷茫兮,太虚之有度也。见圣人以化生兮,渺万物以刍狗。有乾坤而造日月,随万灵而有善恶。道变乱不息止乎?得勇士兮走四方。阅古今之有更替,如日月之有起落。生如沧海一粟哉,岂能天地之长存!观刀与剑兮皆弃矣,春花冬雪兮君乃归。凭琴和萧兮和悦矣,美人一方兮客所思!
  • 素隐行怪

    素隐行怪

    1550年嘉靖年间,严嵩专权,北有鞑靼军,东有倭寇,内有西厂。隐居五鱼村的神虎门,因抵抗倭寇兵败小黄岭,武林驰援,遇潜伏倭寇突袭。魏掌门郁愤而死,惊天秘密17年前拓印之谜就此迷雾重重,“素隐行怪”的武林,呜咽的鹦鹉螺号,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