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在一期行动计划建设的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对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按需服务。针对用户群体和不同应用需求,建设用户服务体系、内容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等具有我国大学特色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支持服务,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最终形成国家级的高质量远程教育教学支持品牌,形成社会化的中国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我国远程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是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在一期行动计划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基础上,针对资源标准化水平不高、共享率较低等问题,加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索引库建设,建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多层次国家级终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四是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建设。针对第一轮《行动计划》建设成果,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已初步成形,但部分标准的制定进度还严重滞后,标准应用尚不普及的现状,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提供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咨询、测试、获取等服务,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服务体系。
二、创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经过前期的投入和建设,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已经粗具规模,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不够,很多现有的基础设施并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水平总体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有路无车”现象较为普遍。为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外,还需大力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后台保障设施,有效缓解软件建设跟不上硬件建设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针对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可以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能力,实现有效的版权保护,保障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孤岛”问题,研发跨平台、跨语言的信息交换引擎技术,可以使不同应用系统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交互操作,提供系统集成化、模块化。针对目前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已经出现的局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足等问题,研发网格计算技术,可以有效满足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某些大规模复杂应用对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高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利用率。针对目前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对高性能实时网络视频系统的巨大需求,构建通用的高性能视频会议应用系统,提供在有限宽带环境下的视频流信息的异地实时传输和双向交互能力,可以支持在信息化教学中所需的实时授课等功能。针对目前IP数据广播网络终端控制能力较低的问题,研究IP数据广播网有条件接收系统,对接收终端采用智能卡控制,可以实现有条件控制接收,为保护教育资源方的知识产权,实施有偿服务提供技术条件。
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支持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软件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软件人才。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信息化建设和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支持。
加强对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利用网络教育和建立若干个培训基地的方式,加大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我国大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加强网络教育学院的协作,开展教师教育网络教学研究,开发和充实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应用作为一个关键环节。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不再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所束缚,简单地以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存储教学信息,代替教师讲课。省力性、替代性、便利性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其关键在于要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材数字化、资源全球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带动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所以要把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了探索适应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推进大学的改革,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增强我国大学的竞争力,加强大学数字化建设成为必要。在“211工程”建设以及第一轮《行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国内许多大学在校园网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这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与目标。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计算机及网络设施建设;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环节;数字化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中,整个工作围绕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的探索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主型、创新型、开放式的大学,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能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宽带、高速、覆盖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大学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学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商务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性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构成从内到外分别是数字化校园的构成层次。计算机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等;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各类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包括智能信息库、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资源库等;应用支撑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等;再往外的信息服务系统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交流、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电子商务等。五个区域分别表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功能领域:组织管理、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公共服务(指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的支撑服务,如网络基本服务、图书馆服务、博物馆服务等)和学校社区服务等,各个功能领域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
五、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为配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已经在全国基本建成了大学招生远程录取大学学生学籍学历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网络电子注册查询系统、国家助学贷款网络查询系统,对全国大学、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大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成人大学已基本使用计算机辅助学生信息管理,但绝大多数都是以独立的计算机单机辅助管理为主,就是在同一个学校,由于部门不同,信息彼此都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连贯性不高。一方面,分散数据极难形成大学系统整体的综合统计分析数据,不能提供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与科学决策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信息准确度要求,甚至为个别人弄虚作假提供可能,从而造成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效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教育部正抓紧建设“全国大学学生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以学生信息为主线,将招生、在校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三个阶段结合为整体,构筑全国大学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全国高校学生数据仓库,实现大学学生信息资源共享和深度开发,建立国家级大学学生公众信息服务体系,构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桥梁,最终建成大学人才信息库,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提供大学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