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74200000011

第11章 苦把流光换画禅(2)

齐白石1903年第一次来京,到1957年离世,先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北半截胡同、法源寺、前门外西河沿排字胡同、陶然亭附近的龙泉寺、石镫庵、三道栅栏、高岔拉(后改称高华里)1号、跨车胡同15号(今13号)、地安门东不压桥附近的雨儿胡同等十几个地方住过,而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跨车胡同,除了1955年在雨儿胡同短暂住过3个多月外,在这儿竟然住了三十年。

1926年,白石老人买下了这座安静的院子,并自题曰:“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西厢。”齐良末深情地回忆:“跨车胡同15号,就是我出生那个地方。进门有一个院子,一个院子之后进去有个中院子。

院子有点空旷,有点土地,常常种点东西。然后向右一转弯就是北院子,就是正院子。北院子东西南北,我住在西厢房,我爸爸住北屋。东屋的话,那会有我那个大姐姐他们住过。南方的客人来,就是轮流着都在那个东屋里头住。东屋就等于是客房一样。那中院子嘛,然后往左边一角过去是我五哥住的左后边,往右边一角过去,是我三哥的孩子住在那里面。住不少人,得有20口子人差不多。”这个时候,齐白石经济条件已经更有了很大的改善了。尤其之前在林风眠、徐悲鸿和邱石冥的艺专做教授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齐白石作为画家的社会地位。他在《自述》里颇为高兴地说:“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在艺专他还结识了胡佩衡。胡佩衡十几岁学山水画,十五岁后涉猎宋元山水,后又学习素描、水彩画和油画,尤注重写生。通过胡佩衡的画风,也让齐白石了解到了中西画风在中国水墨画里的融合。然而艺专的生活,更让他在与各类中西画法的接触、比较和深入了解中,坚定了他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上创新发展的信心。《白石诗草》二集卷四《月季花》即是老人心境:看花自笑眼朦胧,所见愈多,齐白石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从胡沁园、王湘绮、陈师曾到徐悲鸿,他这一路走来,承受了多少“天恩”,不能“占他二十四番风”,齐白石哪里会心有所甘而止步于此。客居京华的日子,齐白石时常忆及乡间的岁月和风物,画了许多那样的画。齐秉正言及爷爷的恋旧的时候,和记者有一段对话:“我爷爷因为他生活、植根于这个农村里边。他这个画跟他幼年的生活分不开。他画的那些东西都是见过的,他画那个耕牛,你看他画那个猪,小猪,画的非常非常生动。有时候我觉得太绝了。还有他画的什么耕牛啊,还有那个农夫拉着那个,后边那个耙,就是那个种东西的那个耙,怎么往前走,这个人手拿着一个小棍去赶,非常非常生动。而且他画的很简洁,不是说画的很复杂。他画的风景,比如说吧,画的柳树,咱们看那个柳树,它是那种飘飘的。河边上那种柳是飘飘的,他几根柳条怎么表现出来,让你感觉这个风在吹,让你感觉哎呀,凉飕飕的,真是很好。”记者:“他的昆虫就画的很细。”

齐秉正:“对。他观察啊,连昆虫腿上有几对刺,都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画出来的东西很生动。你看,蝴蝶、蛱蝶、凤蝶,还有那个,还有什么蝶,他画的很多。还有什么那个螳螂——螳螂有秋天的螳螂,有春天刚长出来的螳螂,还有小螳螂仔,这些都画。”张大千是有才能的,但是在观察自然上,却给细心的齐白石指出过纰漏。一天,文人雅聚,张大千拿出自己的一幅画。画上面有一个蝉。齐白石悄悄站在旁边说(那时候张大千名声已经很大了),张先生我得告诉您,您这个画的不对。张大千莫名其妙,说这蝉有什么对不对的?齐白石说蝉爬在这柳枝上的头不冲下,它得冲上,要不然您有时间你回去观察一下看一看。最后大千先生就去看,果然蝉的头是冲上的。因为这件事,让张大千十分佩服,觉得这个老人竟然能观察到如此细微。多年养成的细心观察和写生习惯,一直延续到白石老人的晚年。也就是这样的写生,保持了白石老人笔下万物的活力。许多菜蔬,都是老人反复画过了,才拿到灶房里煮食的。以至于有时候,那些菜蔬早已经蔫了。

在京城的日子,不时有新旧友人来探访,求画。齐白石曾给一位茂亭三兄的画过一把白菜的折扇。白石老人画京城的白菜,算是异乡风物。离开家乡的湖南人,除了惦念辣椒,也会惦念竹笋、腊肉、腊鱼之类。想归想,京城的宜人白菜是要吃的。白石入京,卖画维生,起初,该不富裕。更何况入冬以后,白菜肥美,清脆多汁。不论人家贫富,都要存储很多。大堆地买了,垛起来,草帘子苫严实了,要吃漫长一冬的。折扇上的画,另有一种趣味。打开就在。合上,就什么也没有了。居右向左斜着的两棵白菜,再也没有这么寻常了。一棵,稍弯,菜帮厚实而稍长,不多的菜叶,几道粗粗叶筋,老人是用一支笔画下来,甚至题字也并没有换笔。茂亭三兄看来是白石极熟识的人,万般地没有忌讳,老人才能如此随意地画。所谓的逸笔草草,稍粗的笔,随意蘸了水墨自在涂抹。用笔的粗,显现了菜帮的厚和蕴含的水分。菜叶,也随意,几乎不拘形迹,几道叶筋,不分横竖,信手而成。粗率,而具勃勃生机。另一棵紧挨着的白菜,菜叶更是简单,几乎是随意到近乎草率。也许,老人是为了调适,又补上两个蘑菇。可是,妙处也正在这里。计较的人,心里是嘀咕的,而若不甚熟识,白石老人也是断不肯如此画的。也许是茂亭三兄上得门来,茶沏好,两人闲聊,一直到饭菜好了。入席,两个人的话还没完,也恰巧家里有一棵白菜,也恰好天热,茂亭三兄带着折扇,摇着祛暑,老人一高兴,也将好扇子白着,饭还没有吃完,拿了客人的扇子,去案上随意蘸了墨,一挥而就。可也许,茂亭三兄是有意带了空白折扇的。白石老人画的时候,这位三兄在背后窃喜。这样的画,其实是很难得的。里面的亲情,不足与外人道。齐白石有《题画菜》:先人代代咬菜根,种菜山园深闭门。难得中年太平日,人知识字布衣尊。白石亦有种菜诗:白头一饱自经营,锄后山妻呼不停。何肉不妨老无分,满园蔬菜绕门香。

至此,白菜萝卜这种北方的蔬菜,也就成为白石老人笔下常画的东西。究竟白石老人画过多少这些寻常百姓人家的菜蔬,我们不得而知,但无疑的是京城寻常街门口来往的老百姓生活,才让他真正接触和理解了老百姓的心手所有,也才能那么亲切地描摹这样寻常的物产,并投入了那么多其他画家不会也不懂得投入的情感。没有感情的画,既不美,也不会触动人心,齐白石是深知这一点的。这一时期,齐白石写意花鸟最多,笔力沉厚,意境格调也更高。在画法上主要以泼墨与勾勒点画相结合,间以没骨法。1934年白石老人画的《藤萝》,画家以没骨法画藤条,粗大的藤条用稍浓的墨,全然一笔下去;稍细的藤条运笔极快,虬曲,转折,有干涩飞白意味。稍细的藤条,偶有停顿,提起笔再落下,以求得笔致的趣味。藤萝花也以没骨法点染,润泽娇嫩。干涩之笔和柔嫩点染,相互映衬,叫人觉出苍老中的娇嫩生机。此画的构图,吸收了吴昌硕的构图法,疏密得宜。但是与吴昌硕不同的地方是,疏其更疏,密其更密。

且在构图上从左上到右下虬曲贯通,全然没有特意的结构,而得自然之法。与齐白石更多写意画的简练相比,一幅本该是萧索的《秋荷》却是无限的繁复,甚至能叫人觉出秋天的暖意。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画意,是齐白石多年一以贯之的手法。也因这手法,之前八大山人的寂寥固执影子全然消弭。齐白石画的青蛙、蝌蚪、鸡雏、麻雀、鸭子,即便是在野外,也都有着田园的温馨,亲切而温暖可人。乡间生活的一切,悄然复活了,温暖而喜悦。画家甚至把不知名的水边草虫,也照例画入画中。

《工虫草册》里画的那只不知名的草虫,与另一只类于瓢虫的甲虫相映,加之井畔的枯草和题跋“借山馆后水井味甘,冬日尚有草虫”和钤印,虽然是一只展开纤细四长足的,蛛网也似的无甚可看的草虫,却也有味。《群蛙蝌蚪》上画家有题跋:“蛙多在南方,青草池塘,处处有声,鼓鼓吹也。”岸边草地上,五只青蛙相向,似乡间孩子聚首商量什么,十分可亲。水里有蝌蚪游弋。最妙的是,画面上方,正对着五只青蛙的水面上,是一只向下跳跃游弋的一只青蛙,它的跳跃使得下面那五只相向若语的青蛙,静中寓动。五只青蛙自然看不见那只水里游弋跳跃而来的那只青蛙,却似乎有感觉,第六感那样的感觉,跟那只青蛙浑然一起“在场”。《鸡雏幼鸭》,一派天真。鸡雏身上不同部位的茸毛,腹部的浅墨,初生翅膀的浓墨,都是极其准确的一笔点厾即过,毫无犹豫。这幅画上有题跋:“济国先生嗜书画,即藏余画。此幅已过十幅矣。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尤难得也。余感而记之。”

我们知道齐白石的许多花鸟,比如白菜、樱桃、寿桃,也比如鸡鸭、青蛙、虾,都曾经反复画过。除了买画人所请,更多时候是画家自己的反复尝试。《鸡雏幼鸭》,画家自己说“此幅已过十幅矣”。对某一种题材的反复,在齐白石这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恰恰是不断的提升过程。《蜻蜓戏水图》,亦画于约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画面上,一只蜻蜓,向下,直面江水浩渺。此一幅画,空旷如许,真不知白石老人作如何想?立轴所能呈现的空间,绝非西方绘画的空间所能。那儿空间的玄妙,无极,只能以抽象表达,甚或抽象也不能,只能像语言那样,用所谓的原语言,或者失语,不言而言。这只蜻蜓凌空,俯视。蜻蜓的位置安排,极其精心。约略位于画面上端三分之一处,略右,而身姿稍稍左斜。蜻蜓的背向,沿着尾巴一线向后,恰好跟题款若断若连。不然,轮空一样,蜻蜓是极孤单的。只此一点,与随意的几个墨黑的字,蜻蜓就上接浑茫之气了。更之上的高天呢?不管了,再高,就是浩然,近乎死静冰冷的浩然。面对浩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只蜻蜓会想些什么呢?蜻蜓也不过是看到流水,有情无情,它怎么能知晓?浩渺的水纹,波波而过,渐远渐无,更远,更远了,江水就看不见,消失了。蜻蜓是精妙的,以其精妙,独独直接浑茫。一点而清晰。清晰得浑茫。孰大孰小,有时候是不好说的。似乎就是这只蜻蜓,牵住了,江水浩渺,永流而不去,而不能彻底远。江湖之远,之悠远,之哀远,而不能去了。那江水,真的,流不去了……这一时期的《紫藤八哥》《菊花》,更是大笔挥洒,随意自如,墨色浓郁强烈,尤其是加上苍拙斜欹的题款,自成一格。齐白石约七十岁时候画的几幅画,似乎又偶然怀恋起八大山人,直欲回味一个旧梦那样。《鱼蟹图》中的鳜鱼,有八大山人风致,而有八大山人所不喜的生气。尤其是鳜鱼的眼神,清晰而惊醒,如在现世。虽然白石老人在画上的题跋有“三百石印富翁齐璜无处投足时作”。“无处投足”也许是实况,可是如许心境,也并没有使齐白石全然回到他曾经倾慕的冷逸一路,而是坚韧,和坚韧背后的内心平和。另一幅《事事有余》里的鱼眼则带有欢愉意味。《乌鸦图》,亦略见八大山人笔墨。用墨用色,依旧是稍显冷逸。但不一样的是,八大山人若画此类,运笔必定迟滞沉郁,而齐白石笔势极快,甚或可以说是极其洒脱。白石老人或是借此迅疾的笔势,一挥胸中郁闷。4随着眼界的扩大,齐白石的绘画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甚至就连别的画家截然不肯入画的题材,也画入画中,如生肖《猪》,如《发财图》。虽则是应人之作,但是能把过去不堪入画的算盘,径直画入,也是妙思。自然,整幅画面若没有白石老人劲健的书法长跋衬托,也会显得单调。《花卉册》之三,则是一方砚台。单调的砚台,也不过用浓墨淡墨写就罢了,无甚大可观。这幅画也跟《发财图》近似,都是因为书法的配合,才能成画的。中国文人画的这种多样性要素的协调配合,诗书画印,包括装裱格局,有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和丰富性。1927年,画家画有八开之二的《花卉册》。画面不过一盏油灯,笔墨冷逸,油灯上面也无焰烛,不过是一根灯芯草。看似画面极其简单,物象亦枯淡之极,却隐含着可以细细咂摸的心底滋味。乡村的寻常景致、物件,也出现在齐白石的笔下。如谷穗,如结扎起来的稻秆,不过是点缀了一只蚂蚱,画几只鸡雏,就让乡间风物“熏风习习”了。画家甚至还画了别的画家绝然不入法眼的柴筢。1927年画家画了《柴筢》。此画有题: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爬烂七戟轻。入山不取丝毫碧,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横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挣骑竹马行。画家另有跋语:“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所用物器”,虽是画家久居京城的怀恋,但是更重要的是画家的审美已然更上一层,画家知道寻常不可画之“陌生”物,在画面上能够给人带来多少新的感受。只此一念,多少画家寻常一闪就过去了。偶然么,也许并不偶然。精猛前行,久了,都会回头看看。这一回头,白石老人就恋念旧栈了。毕竟湘人,食辣如甘饴,骨子里生就的野辣之气。此一柴筢,颇见野辣。乡间锄筢犁铧,以至于铁锨簸箕,铲子锅盖,都可入画。可是生辣一味,倒须这柴筢。

《柴筢》此一《柴筢》,是白石画柴筢第二幅。第一幅未见,约是未尽其意,才再次捉笔。柴筢,取其柄之长,也以其长,尤其书法功力了得之人,以三尺柴筢之长,“唰”地,一笔三尺,自下而上。墨气酽酽,柴筢的柄,就在那儿了。笔势须从下而上,绝不能从上而下,流泻一般,气都失去尽了。得自下而上,树木发干有力般,带着泥土草木,破土幡然而上。白石这一笔,一笔而三尺,谁能?谁敢?也必得焦墨(浓墨乏力),且焦墨运笔要快,快而不燥(燥亦乏实),快也必然飞白,飞白而坚实,难。可是齐大老眼能。这一笔干净利落,截若顽铁。柴筢的柄,有了,余下的柴筢七齿,七根,根根要劲道,劲而韧,韧而固执如利爪。老人七笔画完,长长舒一口气,颓然般坐下。力气用尽了,眉间,汗涔涔的。构成《柴筢》的那一根篆书般的大线与那七根短线,也是白石老人这个乡下人“以农器谱传吾子孙”本质的体现吧。老人擦了汗,抿一口茶,歇半天,看看手指,若柴筢般的手指,立起来,去案前眯着眼睛,看半天,夫子自道:“这老家伙,老东西,这个人呦……还有点么子出息呦。”老人歇毕,落了长款,钤了印。左右看看,拉开案子下的暗层,把画塞了进去。敛足,进了屋里。那一夜,他睡得真累。梦里,回到家乡,拿着柴筢,在山上搂柴草。远在异乡的齐白石一直没有忘记诸多乡间旧物,晚年他还画了《簸箕和锄》。在这样的画里,齐白石如同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暂时忘却了人生的苦恼。其实,在人的记忆里,童年总是给一再美化了的,齐白石也一样。他何尝不记得他的童年,不记得他一生尝过的穷苦和窘迫。齐白石《自述》里有这样的话:“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齐秉正回忆母亲说过一件关于齐白石的事情:“(齐白石)那么瘦,那么老,但是他身体很好。有一次,不是我看到的,是我妈跟我说的。一次他坐那个拉的洋车,就是人力车,到丰收胡同干什么去。下边下着大雪,那个车夫不小心就摔了,把老爷子从车里头给折出来了。他身体好,掸掸身上的这个雪,把那个洋车夫给拉起来了,问伤了没有?他没有先自己怎么,你把我摔了我怎么怎么样,没有。”也只有这样人生的画家,才能真正体味百姓的寻常生活,理解他们的人生悲欢。而这体味和理解,也成为齐白石绘画的一个要素,那就是善良。这一阶段,齐白石的花鸟画精进,惹人注目。但是在山水画上依然有不少杰作。他的山水画大多是把远游印象、写生画稿和定居北京后创作经验融于一体,构图简洁,意境新奇,并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标志着齐白石山水画风的自我成熟。至1927年,齐白石的山水画完全成熟,工致、写意并行不悖,信手拈来,笔墨纯精,山水全然是自家面貌了。可惜的是陈师曾早早就不在了。白石老人画这些山水的时候,不时会念起这位小他十岁的挚友的,若他还在,看到白石老人的这些画,不知该有多高兴。

齐白石在1928年的一幅《雪山策杖图》上有题句:“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草虫鸟。今冷庵先生一日携纸委画雪景。余与山水绝缘已二十余,何能成画。然先生之来意不可却。虽丑绝不得已也。”此话该不是实情。白石老人确乎画雪景极少。何故?湘潭不会少雪,缘何不画?客居京城,该不时纷飞大雪。为何也甚少雪景?也许正如白石《题画竹》所记:“平生除画山水点景小竹外,或画观世音菩萨紫竹林,画此粗竿大叶方第一回,似不与寻常画家胸中同一穿插也。”有所为有所不为,“微痴吾谁与言雪”,白石老人少画雪景,也许自有其道理。此一雪景,山背后高天处淡墨草草映衬。山就纸色,用近乎焦墨的线,粗略以披麻法勾勒山石,以略淡的墨略勾再加皴染。白石如此画雪法,可算是独造。右下两株松树,静静雪松,墨线勾出,树身留白;枝条依旧留白,止略画松枝,略点松针。大雪之凛冽寒意即宛在。松树树身,若在别人,可能会略加皴擦,然而白石予之一色的白,雪之白之厚,真俨然在。大雪掩漫,一片灰白,山与松,也不过略略可看。提神之处在一高士。雪也真是深陷,约略尺余,已然看不见高士的脚腿。这人踏雪,欲去哪里?或本就在山里,这里那里,随意走走。一片白茫茫,真个干净,随意走走,是愈走愈净的,心净了,多么好。看一切,都是净的。齐白石虽然有“余与山水绝缘已二十余,何能成画”的话,不过是在花鸟、人物上用功甚勤而已,其实哪里停止过画山水呢。1929年,再画《好山依屋图》。齐白石题曰:“好山依屋上清霄,朱幕银墙未寂寥。漫道劫余无长物,门前柏树立寒蛟。”水墨画的构图,有二绝妙者,一是立轴,二是手卷。论画所谓西方焦点透视,或所谓水墨散点透视,都过于绝对。即便在西方,所谓焦点,也并非全部。水墨散点,也并非所谓散,山水树木道路屋宇连绵,尤其又是“山阴道上桂花初”,闻香伫足,注目,因香而沉迷,因色而心痒,看而不断,断而复连,哪里会散。《好山依屋图》是立轴,比例上是竖直的一比三。人的行旅,是边走边看的,尤其是沿着山水,骑驴,步行,一路过去,脚下,身边,目之所及,都是。也因之,看不厌理还乱,若不搭理,只管一路痴迷迷走下去看下去指点下去,才好以山为主。大笔粗略,披麻皴,加米点。黑浓处极浓,因是盛夏,植物正茂盛;淡墨处,是疏可走马,利利洒洒,益显得黑浓处郁郁葱葱。为避免单调,连绵取势而上的山峦,之后隐隐可见浑然不多着笔的山峦。山势向下,取欹侧,应和拔地而起的老柏。柏树形制,大略可见青藤笔意。柏树枝叶纷披,生机间有威严。依山而筑,柏树环护的三几间屋宇,白墙青瓦,苦夏的缘故,门上的朱红帘子,似掩非掩,叫人想里面会有什么样的人,静默以待。依山而居,又有高大柏树,所谓老柏之寒,该是凉爽。见过白石老人一帧照片,京华之夏,老人在院子里,上身赤裸,摇一蒲扇。这屋子里的人,也会这样吧。三株高大的柏树,也恍然如三士,正去会那屋里的隐居高人。那隐居的高人,也许正煮滚了茶,备了干果,安闲歇着。来人,隐隐的脚步声,早早就听见了。耳力的非凡,很远就听见了,涉水穿石而来的那人,甚至听了出来,因脚步的轻重,意绪如何,一一在耳。朱红门帘,若钤印般醒目,也若有声音一般。朱红的声音,在老柏寒意之下,是微微的一点暖,一点响着的暖意。也许,那人正去了山里,正在“云深不知处”,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柏下,也没有童子可问。

老人1927年画《寄斯庵制竹图》,亦是杰作。画上有跋:“瘦梅仁兄刊竹名冠一时,曾刊白竹扇器赠余,工极。余画此答之。时丁卯六月居燕第十一年齐璜。”

瘦梅,号通玄,又号寄斯庵主,刻扇骨与人不同,喜用竹带青皮者刻阳文,另用刀尖挑剔若砂皮状,得干湿浓淡以至飞白。瘦梅以奇制胜。湘妃斑竹,点滴泪痕,不容刻划,但瘦梅以自然斑痕为梅花,补刻枝干,独辟蹊径。虽不若张岱所记,“南京濮仲谦……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者,却也不凡。郑孝胥尝言:“张老(瘦梅张姓)雕刻精妙绝伦,殆为南派所不逮,他日有增编。

《竹人录》者,瘦梅必为北派之祖矣!”这位瘦梅仁兄,白石极爱,也才有此画。画上,白墙青瓦。白墙恍若洁净白雪,青瓦雨水浸蚀,若宿墨。瘦梅着白衣,凭窗据案,左手执扇骨,右手凭刃,正襟危坐。正襟危坐这个词,若取其有略微之动意,看似不动而已然动,刀法俨然,入皮入骨了。尝见一以为善书者,执笔哼哈有声,力量早弥散了,哪里落得纸上。以静制动,才是可怕的。案上,一笔筒(该是自家刻制的竹子笔筒),里面立有几件扇骨。白石未形之,当是带青皮未雕刻者。瘦梅眼神,无法看到,眼为身形,近乎法相庄严,目力所究,就已经似乎看到那支扇骨战栗也似,刀未动,丝扣之痛,已然上身。此画不过逾尺大,却颇见气象。画的下部,为免于虚无,斜着是一道半开着门的柴扉。中间,是硕大一柏树,枝叶参天,一飞冲天,更与屋子后面的柏树,枝叶相连。柏树亦若山峦连绵,也若低低云翳,环护着那座屋子。白石早年为细木作,对于刀法,自是了然。后来的刻印,书法,或铮铮,或萧索,都赖于早年。这也才有陕西名士樊樊山为白石定的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

石小二分,字若忝粒,每字十金。”案上的笔筒里,插着的扇骨上,白石可以写几个字,恍若已经刊刻了,可是没有。似乎这样,白扇骨,似乎在等,静静的,虚无以待,等锋利的刻刀,在竹皮上,若浅若深,若游龙,若惊鸿,也若沉静,若深思、木讷。痛,亦不痛了。从大的画面,到前后几株龙飞也似的柏树,到屋子,再到凭窗据案,瘦梅先生在画面的比例上是极其小的,却因白石的题句,和瘦梅的一丝不苟,稳稳压住了画面。人物虽小,却绝不可无。试想,若将瘦梅去掉,或换另一闲散人物,画面会忽然松散了。小小一个人,俨然千金之重,若点睛。偌大画面,看来看去,最后都会落在瘦梅先生这儿。感觉瘦梅的腕力,不动,却沉稳得惊人。不动,可一旦动起来,是肃穆骇人的。同一年的《木叶泉声》亦是精绝之作。画上白石有题跋:布衣尊重胜公卿,生长清贫幸太平。常常怪天风太多事,(白石笔误多一“常”字)时吹木叶乱泉声。

诗后,还有“画成犹有余兴,得一绝句,补此空处。萍翁”。泉水汩汩,阴凉凉的,入眉入眼,万般瞬间都浸透了。那纸,禁得住么?那纸,树皮成就,树皮的气息,泉水清凉凉的,着了淡墨的溪水,忽地,那么凉,疾疾的凉。泉水,如着了淡墨的,汩汩地洇透了那充满了空隙的纸。远远地,满耳水声,满耳的水,满耳的风,满耳的吹着树叶的……满耳的树叶,枝叶的风声。泉水、树叶、风……哪是哪儿呢?交汇的声音,三个声音,三三的声音,多于三的声音,此一隅,汩汩的,呜呜的,谁的耳朵能分辨?水沿溪而下,水声噌噌,泠泠,扑面,树叶嚓啦,嚓啦。叶子跟叶子,跟枝条,擦啦的声音,风的声音,风在泉水,在幽深或浅浅的水纹,刀刻般的水纹,在摇曳翻飞的树叶,侧着,仄着,斜斜地过去了。多好的风,微风,丝丝,缕缕的,有,尔后消失了的。此一幅用墨,水之畔,泉水,墨色极淡。枝干树叶,墨色极浓,浓黑,黑若蝌蚪。叫人想起一幅老舍命题之画。白石诗文几乎不涉琴音,可是,老人是懂得琴音的。大音希声,按索纸上,满纸水声、风声,之外,是心声,心里的水声、风声。泉水若琴弦,木叶若按指,会听的人,都能听见吧。画家偶尔也有冷涩的画,如齐白石作于约上世纪20年代晚期的《雨归图》。《雨归图》,若生者手笔。归者似为赤脚,布衣白石,绝少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粗略看,哪里见树,直是倾盆大雨,树不欲树,树之墨迹,不过是苍茫茫雨打之势。归人亦草草,一人埋头于油布伞,大雨里艰难行走。雨大,风势也大,兼风带雨,没法抬起头来,只能看着脚下。小时候,下大雨时候,亦出过门。穿着雨衣,低着头只看着脚下三尺之地,疾疾往回。雨已经下了许久了,江水泛滥,不欲静流江水,只淼淼的。白石画雨中江水,淡墨的线,屈曲遥遥而已。其时齐白石年过七十,衰年变法已十余年。细观此幅,有童稚严肃气息。构图,笔墨,似熟非熟,不似而似,神思邈邈,无以捉摸。在白石画中,几乎唯此一幅。有论者说:“画风雨中丛树飘摇生态,烟波浩渺一望无边,举伞之人顶风独归,寥寥数笔,情境幽然。”白石之画,若神来之笔,以我所见不多,此为一幅。偶然之心,得此大造化。得道之人,才知道这样作品,得自天机。多少用心,欲得而不得,而无意之间天成。白石老人写此图,浑然中一激灵,不知所云,而知其所云。笔墨万般无来由,推却古人所说的“笔笔有来历”,无一笔有来历,直写不明而不能排遣之胸臆,草草而就,却神机毕现。大道无形,顺势而为,此一小幅,纸墨新时已是玄妙;笔墨故纸,灰尘落焉,也难掩瓢泼,观者的衣襟,已然湿了,风起一角,吹如未掩的怀里。1932年齐白石画的《山水条屏》之一《借山吟馆图》同样是齐白石山水杰作。白石有题:“门前凫鸭与人闲,旧句也。只此句足见借山之清寂。”《借山吟馆图》,写意,而画法近于精细。色调清淡雅致,淡绿和淡赭墨为整体,只以墨线画出白墙青瓦的四五山居。山居之白墙在绿竹丛中,若透空般,索解了竹林的细密而郁闷。而竹林朦胧,也因白墙青瓦,尤其是青瓦白墙之墨线而清晰可辨。屋瓦的细线,与竹林细密的竹叶,十分得宜。山居四五,排列不一而足,横,斜,横,若随意安排,而得自在。

此一幅画,最妙在江水中浮游的鸭子。水面上一十三只鸭子,各个不同。最先一只,悠然,缓行;二只,回头望;三只,亦回头,脖颈且用力,与一只振翅扑朔的鸭子,相对欲语;四只,张望,身子入水稍深;五只,似有鱼潜行,急欲捉,伸直脖颈,疾疾向前;六只,缩颈。叫人想起郑板桥某书信里的吃米茶的“缩颈而食”;七只,亦似有鱼,在水中尚深,略缩颈向水下寻;八只,喜悦,急不可耐,欲振翅飞;九只,窥得有鱼,已经看得清楚,半个身子已经进入水里;十只,顺水行间,忽左转;十一只,水下有鱼,整个身子都几乎没在水里,想必已经叼住了一条鱼;十二只,迅疾向前、向下,亦见有鱼;十三只,真正悠然,若得道者,不急不缓,静悄悄看着前面一切。

群鸭,各个不同,显现了白石老人的精妙观察记忆力。画满纸者,常见。真正各个不同者,罕见。此一群鸭子,各个身姿,甚或性情,都不同。如此画鸭子之性情,第一人也。齐白石的后人齐秉正如此评价这样的画:“他画的是大写意的山水,这个大写意的东西啊,就是用很简洁的线条来表现自然界,这个就是大写意,就是很简洁的,表现最大的东西,他表现的山和水就是这样,你看寥寥数笔,就那用笔往上一抻,一座山就出来了。然后呢,水是空白的,我不用,水上有两只小鸭子,这一看这就是水。所以这个,他所表现的是很让人欣慰的东西。”写如此悠然欢愉景象的老人,也曾写《祭次男子仁文》,文末曰:“悲痛之极,任足所之幽棲虚堂,不见儿坐;抚棺号哭,不闻儿应。儿未病,芙蓉花残;儿已死,残红犹在,痛哉心伤!”人生,真是难说。齐白石在家乡时候写肖像,如《黎夫人像》《谭文勤公像》《胡沁园像》,已然精微玄妙,“鞭辟入里”,于人肌肤神态,直是剥去鸿蒙,入骨入血,面直纸上画像,有温热鼻息在一样。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的人物画里,仕女画锐减,多画佛道人物和现世人物,在画法上向大写意转化,笔法粗简尚意,形象浑朴,神气完足。人物形象上多变,有源于前人稿本,有综合民间绘画形象,也有的则完全出自齐白石心手。齐白石在人物画中创造了工写结合的画法。

《十六应真人物册》时间中,白石老人借助水墨的浓淡、落笔的力度、运笔的快慢,体现对象质感、量感、体积感和光影虚实的描绘能力。如用清淡的水墨轻匀柔润的笔法,渲染出衣衫的纹理,而用浓重的水墨,重叠堆砌的笔触塑造出人物的轮廓和厚实的须发;用枯涩的笔法刻画苍颜老者的形貌,而以细腻的轻柔用笔描绘眉目。从文人画观点而言,齐白石在《十六应真人物册》上虽没有加诸文人画内涵的题跋等,但从人物形象上足可以感到他对“情境”、“意境”这类文人画特质的重视。画家以朴拙准确的笔法,取法高古,立意外俗内雅,内涵丰富而深刻。特别是他画的佛教人物中饱含着市井生活气息,把握了文人画的单纯、协调,但并没有丢弃民间艺术的质朴与热烈。齐白石变法之后的人物画,个人风格愈发鲜明,虽然从作品的完整性上考虑,常人会认为一些作品。

“不拘小节”,“失真”“变形”,但是这些不被世俗认可的特点,却蕴涵着强烈的个人风格。1927年,齐白石画《铁拐李》,画上有题跋:“丁卯正月廿又四日,为街邻作画造稿,其稿甚工雅,随手取包书之纸勾存之。他日得者作为中幅亦可。”齐白石一日为街邻造《铁拐李》像,似街上寻常可见之底层人物,而略带古意。同年,齐白石画的《乞丐图》亦是,与街边人物肖似。但我们知道的是,画家要卖画为生,哪里会真的画那样人物,而让人不能再挂出来。寻常腌臜人物,齐白石妙题几句“卧不席地,食不炊烟,添个葫芦,便是神仙”,便一切都变了。艺术,毕竟是艺术,毫厘之间,便是两番天地。1927年的《渔翁》,齐白石题跋“江滔滔,山巍巍,故乡虽好不容归。风斜斜,雨霏霏,此翁又欲之何处。流水桃园今已非”,即是画家思念故乡的画作。

披着蓑衣的渔翁的身姿,活脱一湘潭乡下打渔人。渔翁的脸,本来就是侧后面,加之蓑笠所掩,几乎不见面部的表情。可是,齐白石是高明的,不见面部,也无须画出面部的表情,只以极细一小撮微微翘起的胡子,就让这个渔翁神态毕露。极巧妙的是渔翁的钓竿(也许就是为了此一根鱼竿,画家才选择了立轴的构图),钓竿上那根细如发丝的鱼线,有力而又飘忽。鱼竿、鱼线,两根粗细不同的墨线,相互映衬,不黏滞,亦不离析。笔力心力稍有差池,即会黏在一起,失去了各自的清晰利落。也是为了那根直上的鱼竿,画家题了长长的竖写的跋,应和着那根坚韧而又有着飘忽不定意味的鱼竿。渔翁是齐白石很喜欢的题材,他一生画过很多张,在构图上进行了不断的摸索。齐白石的题跋,亦庄亦谐,在同时代的画家中亦极为突出。齐秉正说到齐白石的题跋的时候有这样的话:“尤其是他的画里边有题诗。题诗增加了很多色彩,这是我们后代人所不能,不具有的,因为我们没有那种文学素养,没有他这点。他题诗什么,‘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我不管你,外面有没有太阳,我管不着了,我洗脚上床,我睡我的觉,这多好的写照啊,一个渔民那样。”大约是1930年,齐白石画了一幅《人骂我,我也骂人》。很多人把这画中的老人看成是齐白石本人。这也应该是齐白石湖南人的气性使然吧。画里,一趺坐白眉老者,若仙佛般,却在骂人,目欲左,而食指中指如剑气般并拢,手腕飒然一转指向右边。若神情恬淡一些,真是修炼了。可是略略的严肃,大约是可以骂人了。骂人,有时候也并非坏事,骂就骂了,如此而已。何况天下亦确实有该骂之人。老者所骂之人,并非不屑者。所骂之人,也必然非同寻常辈。高手间指桑骂槐,隔山打牛,云山雾罩,外人是不知所云的。高手骂人,自有妙谛,哪能沦落。白云间,来去而已。可以想见,老者右边,必定有人安闲端坐,吃着半盏好滋味闲茶,口咂鼻闻,尔后眼眸在天上、云上悠游那样。这样的人,生气不得,计较不得,来而不往非礼也。回骂,便是。也得骂得不温不火,不伤肝不伤肺那样。也得声音,淡淡的。骂什么,得点文辞玄妙,不然,人笑话:连骂人都不会,羞煞人也!骂完了,什么时候见了面,谁也不提,从没有这事似的。骂人?谁骂了?不曾骂,不过是一点气性而已。齐白石在京华,受人排挤,心里不惬,也难免画这样抒发性情的画。

齐良末回忆说:“没办法,人家爱说什么说什么吧。老八股就是很看不起我爸爸,我爸爸很受排挤的,人家看不起他。”

这样的情势之下,加之齐白石耿直的性情,自然会选择避开与很多人交往这样一种方式,而更加埋头于自己的绘画艺术。杭春晓谈到齐白石有这样一方印章,他说:“(齐白石)一个印章是叫‘寡交因是非’。就是说他不愿意跟人多交往,他常常闭着门,只和一些要好的朋友来交往。那么是非是什么呢?我想齐白石到了北京以后,是有一些内心的这种感受的,尤其是在专业圈里面。”画家亦有《扶醉人归图》上有题句:“扶醉人归,影斜桑柘。寄萍堂上老人制,用朱雪个本一笑。”扶者与醉者,均着淡色,笔墨风致有八大山人意味,而具七分暖意了。尽管很少朋友,但是有几个至交的朋友也就够了。也许是朋友的温暖,使得齐白石在不被人理解的困窘中画出了这样温暖的画。

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人物画,当属1930年的二十四开的《人物册》最为精彩,也最具代表性。《人物册》是友人相求所画。齐白石在一幅画上有题跋:“有友人求画人物册子。二十四纸皆创造稿本,因钩存之。”其一《送学图》,画中一老者送小儿去读书。不知道为何读书,也不愿离家去读书的孩子,一手拿书,一手拭泪,磨蹭着不愿去。老者慈爱,抚摸着孩子的头,正安慰他。画中题诗:“处处有孩儿,朝朝正耍时。此翁真不是,独送汝从师。识字未为非,娘边去复归。莫叫两行泪,滴破汝红衣。”

至于读书,齐白石心里有隐痛,画这样的画,也许是为了满足孩童时候的梦想的。细想,人生真的不过痴痴一念想。另有《夜读图》,灯光下读书的孩子伏案睡着了,书还打开着,砚池里有墨,毛笔在笔架上,水盂里是清水和一柄小巧的小铜勺,油灯还亮着。齐白石那么喜欢这样的场景,他似乎看见了他的儿辈孙辈正在读书。孩子衣红衣,新剃的头,头皮泛着洁净的青白色。舐犊之情,跃然纸上。1936年齐白石画《捧桃图》。这一年白石七十二,算是老人了。人之老矣,真若孩童。此画,白石画一老寿星,侧身避人,两手捧紧寿桃,似走,却一再回头,似乎在说,俺的桃子,谁也不给吃。姿态之可爱,近乎娇憨。老者衣纹洗练,却朴实,也必得这样线条才能衬托老人姿态。线条若纤细,会轻飘,轻飘之上的姿态,岂是老人呢?线条的朴实厚重,以其黑,也更显现了桃子的敦敦嫣红。

桃子蜜甜,却坚不给人,也若孩童拿着好吃的,馋一下人,又藏起来,藏起来,又忍不住要炫耀。老人的姿态,正是如此。捧在怀里,转身疾走,不给人的样子,却又回头看看,看看,其实是想给人看一下,馋一下人,馋完了,还是舍不得给。白石老人画完,暗自想想,笑了:自己也会是这样的么?绝妙的还有《钟馗搔背图》,仅题跋就叫人忍俊不禁:“者里也不是,那里也不是。纵有麻姑爪,焉知著何处?各自有皮肤,哪能入我肠肚。”这是齐白石为一位“治国军长”画的。就世俗讲,齐白石画此画是为了卖画,却卖到这位军长的心里。痒而不得解,总搔不到绝痒处,人人看了都要笑的。貌似严肃的白石老人,其实是有趣的。这类人物画也与齐白石当年写照神鬼不得形象,而求助于身边的人写生面貌一样。齐白石很少直接对着市井人物进行写生,但是早年写生练就的手眼,一闪念就已经看在眼里,存在心里了。齐白石人物画的绘画美学,并非全然是现世主义的。旧都京城,严冬风雪时候,难免乞丐饿殍,但齐白石那里,美是第一位的。这也并非是粉饰太平,不过是个人的审美罢了。

同类推荐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商用雍正智慧

    商用雍正智慧

    本书试图提供已加工成型的诸多智慧。然心思如行云流水,无固定方法可言,无行迹可述。一旦智慧堕入成法与成迹,刻舟求剑,则难免要纸上谈兵,贻害自身了。虽有智谋珠玑之诸成例在先,但识得与用得者还在个人。以现代商战透析雍正智慧!康熙只是个开垦者,雍正才是种植者,乾隆不过是个收获者罢了!
  •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担负着光复故国的梦想奔走四方,满怀大义,博浪沙刺杀秦王,洞悉局势,鸿门宴上扭转乾坤,运筹帷幄,楚汉相争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建立汉朝之后明哲保身而急流勇退。书中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处世的一生,他的高尚节操为青少年读者立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本书分上、下两篇介绍了京剧界一度硕果仅存的女武生俞鉴的人生历程。
热门推荐
  • 异界之中变修仙

    异界之中变修仙

    因为地球污染太严重,李珣渡劫时被汽车尾气熏死到了异界!开始了异界变态的修仙的路!
  • 重生护花高手

    重生护花高手

    雇佣兵杨阳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身亡,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重生到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世界。并且脑海里拥有一个超智能计算机代码,上能运算天文地理世界生灭,下能探知叵测人心美人意想。少年热血,游遍天下绝代风华女,只手托起一片辉煌盛世。
  • 回程卷轴

    回程卷轴

    承载着特殊作用的卷轴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平行世界里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朕的无敌美后

    朕的无敌美后

    她,倾国倾城,武功高强,一派之首!他,一代君王,无国敢犯,帅气逼人!当他遇到她,他为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她,赢得无数英雄心,他们的命运坎坷,究竟谁是谁非,谁终与谁俯瞰天下?
  • 我家娘子要纳夫

    我家娘子要纳夫

    作为侯门嫡女,她被赐婚公主,她与风流富少定下婚约,她接下某小姐抛过来的绣球,她与王爷谈恋爱,最后,皇上一怒之下,下旨杀无赦……新文求新宠!!!收藏、阅读、推荐、书单统统求,来者不拒!!!
  • 朝起朝落,宠爱一身单思恋天下

    朝起朝落,宠爱一身单思恋天下

    13个男生,抢一个女生,还有兄妹恋、同性恋、和...师生恋!!!先后出现20个男生,10个女生,又蹦出来个——————明星老爸!你当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啊!不行,我脑容量不够。拜托,我想静静!别问我静静是谁!
  • 九界重生之争

    九界重生之争

    我听说你很擅长打架?魏兄,我们把他打的起不来;你擅长炼丹?凤兄,你把他炼到以后不敢再也不敢炼丹;你很擅长射箭?程兄,你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天下第一箭;你的剑玩的很溜啊?叶兄,你告诉他剑是怎么用的;你是九洲第一纨绔?吕兄,告诉他纨绔要怎么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崩乱西游

    崩乱西游

    那一年,唐僧在大唐疆域失去踪迹。镇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灰飞烟灭。崩坏的西游,变成画风灵异的狼人杀。本书又名《西游之绑架就变强》,《佛祖去哪儿了》,《玉帝天天搓佛珠是什么鬼?》,《孙悟空的灵魂在唐僧身上复苏》,《大量现代人穿越西游的神奇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