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跨国公司的培训费用是其营业收入的2%~5%,尤其是爱立信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已达到了10%。爱立信公司的员工培训由低到高共分为三个层次:适用于全体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培训和领导能力的培训。而无论何种层次的培训,贯穿其中的核心课程都是学习能力的培训。这种独特的前瞻性培训理念站位高、立意远、效果显着。
许多世界顶级企业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培训系统。IBM就有号称“魔鬼”训练的员工培训。
IBM的员工培训被员工称为是“魔鬼训练营”,因为培训过程非常艰辛。除行政管理类人员只有为期两周的培训外,IBM所有销售、市场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全部要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内容包括:了解IBM内部工作方式,了解自己的部门职能;了解IBM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销售和市场,以模拟实践的形式学习IBM怎样做生意,以及团队工作和沟通技能、表达技巧等。这期间,十多种考试像跨栏一样需要新员工跨越,包括:做讲演,笔试产品性能,练习扮演客户和销售市场角色等。全部考试合格,才能成为IBM的一名新员工,有自己正式的职务和责任。之后,负责市场和服务部门的人员还要接受6~9个月的业务学习。
IBM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基于此,IBM设置了“师傅”和“培训经理”这两个角色,将素质教育日常化。每个新员工到IBM都会有一个专门带他的“师傅”,而培训经理是IBM专门为照顾新员工、提高培训效率而设置的一个职位。事实上,在IBM培训从来都不会停止,不学习的人不可能待下去。从进入IBM的第一天起,IBM就给员工描绘了一个学习的蓝图。课堂上,工作中,经理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员工自己通过公司内部的局域网络自学,总部的培训以及到别的国家工作和学习等等,庞大而全面的培训系统一直是IBM的骄傲。鼓励员工学习和提高,是IBM培训文化的精髓。如果哪个员工要求加薪,IBM可能会犹豫;如果哪个员工要求学习,IBM肯定会非常欢迎。
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成长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员工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职责的需要,使自己做得更好,不仅能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会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成功和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培养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员工更好、更快地成长,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且可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成长。
4.越成长,越成熟,越成功
成长、成熟、成功,是人生的三个台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然而成功却总是青睐一小部分人。于是,有的人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的人随波逐流,丧失理想。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你必须一步一步地跨越从成长到成熟,再到成功的三个阶段。
俞敏洪曾经说过:“暂时处于同一水平的人,在几年以后可能就会显出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来。”今天的无所作为,就是明天支付沉重的“人才折旧费”的源头。因为人生的每一秒,不是为成功做准备,就是为失败做准备。
你为明天准备好了吗?
一个人在他成功之前,曾用了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时间去准备成功。正如这样的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一样。
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使自己比别人以更快地速度去成长和成熟,你就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成长和成熟是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追求成长,那么就跟动物没有区别。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那是因为人可以成长自己。人可以通过思想和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动物做不到。三千年前的动物与现在的动物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而人却可以通过自我成长,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古人没有享受到的生活,我们今天享受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质量之所以提高,这是因为人类成长的结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职场同样适用。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寻求进步,去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如果你不去学习,不迫使自己不断成长,不迫使自己变得成熟,而一味地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哪怕你以前学的知识再丰富都会过时,你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在逼迫着每一个人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只有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句话充分体现在着名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的老总俞敏洪身上,为什么多年前,做英语培训的远不止“新东方”一家,唯独“新东方”能脱颖而出?现在做英语培训的也不只“新东方”一家,为何“新东方”能屹立不倒?除了运气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与俞敏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成长、与他的不断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很早以前,当俞敏洪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竞争是很残酷的,也是必须面对的,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努力。那时,他刚踏入北大校园,因为自己的江苏农村普通话而被同学们排斥,这对于一个学习英文的学生来说,那就意味着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俞敏洪决心改变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还杜绝了一切人情往来,也不去上课,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一种疯狂的学习态度来追赶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这样疯狂地学习了两个半月以后,他终于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英文了,最终慢慢成为英语高手。当很多聪明的同学,面对老师讲课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生僻单词,哑口无言的时候,俞敏洪却能将其词性、词义以及延伸意思娓娓道来,令老师和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而他也渐渐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强项,应该坚持下来,让自己具备在未来世界参与竞争的一技之长。
靠着这样的毅力,大学毕业时的俞敏洪成为了班上小有名气的“活字典”。而且,当他离开北大的时候,他的英语技能也帮助他迅速地找到了出路,进而在英语培训上坚持了一种领先的竞争意识。
其实,这个社会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成功的人都很少。要成功仅靠才华是不够的,得先成长,先成熟。有的人也确实很有才能,可就是不成熟。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85%是靠人际关系,15%是靠专业知识。”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至少说明了人际关系对成功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不成熟的人,他是很难处理一些突发性的事情,解决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所以这种有才华而不成熟的人往往难以成功。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对社会了解太少,对人性了解太少,虽然他们有才,但是人很幼稚,不够成熟。
因此,一个人光有才华是不能保证成功的。人生需要成功就必须让自己经历一个由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而人生的成长、成熟到成功,还需要好好转化。因为人生的经历不等于经验,经验也不等于财富。所以一个人成长了,成熟了,但并不代表他做什么就会成功,但只要他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他获得成功的机会必然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成长和成熟是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成长、不成熟,那么他的成功只会昙花一现。因为一个不成熟的人是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喜悦的。这种人成功以后很可能会飘飘然,他意识不到成功后的危机。只有成熟的人成功才能稳定,才能持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成功来之不易,他们会加倍珍惜每一次的成功。同时他们还在不断成长,在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而不仅仅是沉迷于眼前的享受之中。
因此,人生的成功需要遵循规律性,如果没有经历成长就追求成熟,没有经历成熟就追求成功,那么这就违背了人生的成长规律。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就如运动员跑步比赛一样,无论多么优秀的运动员都不可能一步就跑到终点,他们都是一步一步接近终点的。职场上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先成熟,而成熟只有通过慢慢成长才能实现。
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懂得:越成长,越成熟,越成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工作和生活的点滴积累起经验,获得成长,在成长中变得成熟,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人生的理想,最后获得成功。
5.输得起,才能最终赢得起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一个失败者不一定能转变成一个成功者,但一个成功者,却一定曾经遭遇过或大或小的失败。一个人越不把失败当作一回事,失败就越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越能成功。
成功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失败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滔滔水面上的一座很吓人的独木桥,你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对面等待你的就是成功。拒绝失败,无异于拒绝成长,输不起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瓦伦达是一个很有名的钢索表演家,他以精彩而完美的高超演技而闻名。在他的表演中从未出现过意外,因此,演技团决定派他去向一个很重要的宴会献技。瓦伦达深知这次表演的重要性:全场都是上流社会的知名人物,这一次表演一旦成功不仅能为自己奠定在演技界的位置,还能为演技团带来很大的效益。因此,他在表演的前一天就开始反复地思索每个细节和每个动作怎么做。
演出开始了,他这一次没有用保险绳。因为他在多年的演出中从未出过意外,他有信心自己不会出错。但是,意料之外的事还是发生了,当他走到钢索中间,才做了两个难度并不算大的动作之后,竟然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性命不保。
事情发生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表演一定会出事,他在演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很重要,不能失败’。以前每次成功的演出,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不会去管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一切。”
瓦伦达太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结果,他想成功,他输不起,于是开始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走钢丝之外的事情,以他的技能和经验是绝对不会出事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患得患失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一个人在做事情时,不必考虑太多事情本身之外的因素。不要多想,立刻去做,没有了成败的忧郁,人就会变得放松,因为害怕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过无数次的失败,于是,失败的恐惧感便时常伴随着你。这种感觉来自于以往的被嘲笑、遭受挫折的记忆,从而造成了内心的胆怯心理,产生消极的想象力和预期的失败感。当一个人在做出一个新的决定时,其恐惧心理常常会想到曾经受过的失败的景象,于是就会忧虑退缩,裹足不前。若是有害怕失败的心理,就要学会自己去调节,把成败得失的心态放平,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尝试了所有的错误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有时成功就像诱人的金矿,而失败就像裹在金矿外面的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每敲去一层岩石,就离金矿更近一步。难怪哲人说:“失败的次数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在杰出的成功者眼里,失败有两重性,它既能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激励、警觉、奋起和成熟。他们总是把一次次失败,或者说把敲下来的一块块岩石,都视为成功的分子。
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失败者不一定能转变成一个成功者,但一个成功者,一定曾经失败过。一个成功的人,他成功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失败的历史。据说,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说,他们几乎要失败10次,才能换来1次成功。
一个人愈不把失败当作一回事,失败就愈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愈能成功;一个人如果愈害怕失败,失败就愈会缠住他,他就愈难摆脱失败。美国两位总统的竞选就是最好的说明:罗斯福不怕失败,他成功了;尼克松害怕失败,所以没有成功。
罗斯福第一次竞选总统惨遭失败后,他暂时退出政坛。不久,又因一场意外的遭遇而半身瘫痪。他瘫痪后相信自己还能成功,再次竞选时,当了总统,入主白宫。一个瘸腿人每天坐着轮椅,昂着头,挺着胸,信心百倍地去上班。他在首次就职演说中提出的那个“无所畏惧”的战斗口号,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听众,他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凭着永远不承认失败,永远不甘放弃的精神,把美利坚合众国引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连任四届,成为美国最杰出的总统。
尼克松在1972年竞选连任美国总统,由于他在第一任期间,政绩突出,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缺乏自信,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不良心态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这次选举中他虽然获胜,但不久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害怕失败而导致惨败。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不可能总是平坦的,总有曲折甚至是障碍让你不断地跌倒。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之后爬不起来,尤其是在多次跌倒以后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唯有像罗斯福那样,不管经历多少不幸和挫折,内心依然火热、镇定和自信,以屡败屡战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去对付挫折和困境。
如果没有失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有远见的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不仅重视一个人过去的成功,同时还重视这个人失败的经历。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好兆头。’但是今天,同一个董事会却会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可见失败并非是坏事,因为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败都将使你更靠近成功。
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就是害怕生活,拒绝受伤就是拒绝成长。承受失败的能力越强,自然而然学到的经验也会越多,而累积成功的本钱相对也会增多。一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越弱,就越会想办法逃避,同时,他也就丧失了自我磨炼与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