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适应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洽谈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浓,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转移话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切入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
1986年,广东省某玻璃厂就玻璃生产的有关事项同美国某玻璃公司进行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在全套设备同时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使谈判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方玻璃厂的首席代表为了使谈判达到预定的目标,决定主动打破这个僵局。可是怎么才能使谈判出现转机呢?谈判代表思索了一会儿,带着微笑,换上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的问题,向对方说:“你们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术、设备与我们合作,我们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对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一听到称赞自己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高兴,谈判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我方代表看到对方表示出兴趣,则趁势将话题又一转,说道:“但是,我们厂的外汇的确有限,不能将贵公司的设备全部引进。现在,我们知道,法国、比利时和日本都在跟我们北方的厂家搞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跟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你们就可能失去中国的市场,人家也会嘲笑你们公司无能。”
由于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开诚布公、国际竞争扭转局面的三部曲,使双方的僵持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讨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对我方有利的协议。
转移话题还可以使人摆脱尴尬的气氛。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应付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1972年5月30日,他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最后,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如此盾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追问道:“这是真的吗?”基辛格更认真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花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在V级潜艇上发射……”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说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追问不放而基辛格一直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机密问题。
声东击西让人接受建议
说服技巧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声东击西。对于固执己见或执迷不悟者,最好的说服办法是声东击西,明说是“东”,其暗示的却是“西”,让人从中领悟到你的用意,从而接受你的意见。
齐景公很喜欢打猎,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有一次,负责养老鹰的烛邹不小心给逃走了一只。齐景公大怒,要把烛邹杀掉。晏子听说后连忙说:“烛邹有三条大罪,不能轻饶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景公点头称是。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一边扳着手指数说道:“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齐景公听着听着,听出了话中的味儿。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我已听懂你的话了。”
晏子列举的三大罪状,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说烛邹犯了三大罪,暗示如果因此而杀死烛邹会给齐国带来不好的影响,人人都能听明白,齐景公自然也不例外。
下面的故事也是声东击西的范例:
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有一次打猎兴致来了,纵马奔驰。等到中牟县,鞭急马快,老百姓田地的庄稼被他践踏了一大片。中牟县令为民请命,挡马劝阻。没想到引起庄宗大怒,当面斥退县令,并要将县令斩首示众,随行大臣没有一人敢进谏言。过了一会儿,伶人中一个叫敬新磨的从背后转到庄宗马前,并立即率人追回被砍头的县令,押至庄宗马前,愤怒地指责县令道:
“你身为一个县官,难道还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田猎吗?你为什么纵使老百姓在田地里种庄稼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你为什么不让你们县的老百姓饿着肚子而空着地,好让天子来此驰骋打猎取乐呢?你的罪该死!”怒斥之后,他请庄宗对中牟县令立即行刑,其他伶人也随声附和。庄宗听着、看着,然后哈哈一笑,纵马而去,遂免了中牟县令的罪,让其回府了。这个敬新磨对皇帝的一段谏言,真是奇特,而且取得奇效,他指桑骂槐,指东说西,逗乐了庄宗皇帝,又免去了中牟县令的死罪。由此也可见敬新磨的煞费苦心。
保持缄默让对方自己反思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伦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咄咄逼人的缄默能使人不攻自破:有一个出生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平平淡淡的缄默能发人深省:有些人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平平淡淡地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如此,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真谛。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义无反顾的缄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间接感化对方让其办事
世界是由阴与阳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所以任何动力都是明与阳的合力,只讲“阴”而不讲“阳”,或者只讲“阳”而不讲“阴”,都是头脑单纯的表现。比如某人据说因某项工作比较得力而受到了领导的称赞和奖励,表面上看名正而言顺;赞得应该,奖得有理——殊不知人家此前还曾有过“阴”的功夫,暗地里专门给领导送了礼,所以这阴阳结合才“遭到”了表扬和嘉奖。但有些头脑简单的人只看到了表面,天真地以为某人此次利益的获得确实是因为工作得力,但实际上远非如此,背后“阴”的功夫可能起了关键作用也未可知,而工作得力不过是受奖的口实和话头而已。所以,向别人学办事儿不要只学表面上的“阳”的东西,还要学那些深入事物本质的、表面上无法看到的“阴”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表面上五彩纷呈的“阳”的东西可能大都是由背地里“暗度陈仓”的“阴”的东西决定的。所以,多在阴处动些脑筋,常常能收到阳功所不及的效果。
利用边缘人物疏通对方关节
要想办成事儿或快办成事儿,最好针对关键人物下工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卡,谋求关键人物的赞同和协助,问题往往很容易得到解决。但是有的事儿,关键人物不好找,也可以找关键人物切近的边缘人物。因此,要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稳操胜券,除了着眼于主管、领导一类正式组织身份的负责人外,还应该争取足以影响主管领导的非正式的“权威人物”的同情、支持和帮助。通过当事人或上级主管人的亲友故旧,来说服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
有时候,即使是上级主管和具体办事儿人员同意解决的问题,也会由于下属某一环节作梗而搁置下来。负责这一环节的人不论职位大小,也就变成了解决问题所必须疏通的“关键人物”。
这时候你切不可因他无权无职,就以为可以随便应付,否则你的好事儿就可能坏在他的手中。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你身边老态龙钟的老太太,玩弹珠打水枪的“小皇帝”,或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这些人不显山,不露水,但他们都有可能是你走向求人成功的垫脚石,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抓住每一个可能发挥作用的人物。
宋朝蔡京曾一度被宋徽宗罢相,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而是多方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俗话说,托人办事儿,不能“一棵树上吊死”。盯死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多多花费心思,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就像一条条地道,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成功的彼岸。
利用“枕边风”施加影响
幽默大师林语堂断言:中国一向就是女权社会,女人总是在暗地里对男人施加影响,左右着男人的心理情绪和处事态度,无形中便决定了事态的发展。一些老谋深算者深谙此道,找人办事儿时,专门利用女人做些文章,结果事半功倍。
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骑兵追击敌军,不料中了匈奴埋伏,被迫困守白登山。后续部队被匈奴军队分头阻挡在各要路口,无法前来解围,形势十分危急。
汉军粮草越来越少,伤亡将士不断增加,刘邦君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跟随刘邦的谋士陈平连日以来,无时不在苦思冥想着突围之计。这天,他正在山上观察敌营动静,看见敌军中一男一女在指挥匈奴兵。经了解是匈奴王冒顿单于和他的夫人阏氏。
他灵机一动,从阏氏身上想出一条计策,回去和刘邦一说,马上得到了允许。
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幅图画秘密地去见阏氏。使者用高价买通了阏氏帐下的小番,得到进见阏氏的机会。见到阏氏后。使者指着礼物说:
“这些珠宝都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皇帝想与贵族和好,所以送来礼物,请务必与匈奴王疏通疏通。”
阏氏的心被这份厚礼打动了,全部收下。
使者又献上一幅图画,打开一看,原来上面画的是美丽无比的美女。使者说:
“大汉皇帝怕匈奴王不答应讲和,准备把中原头号美人献给他。这就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
阏氏接过画像一看,图上的美女就像天仙一般漂亮,她想,如果自己的丈夫得到如此美丽的中原女子,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想到这里,她摇晃着头说:
“这用不着,拿回去吧!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使者卷起图画,告辞了。
阏氏送走汉军使者后,去见匈奴王,她说:
“听说汉军的援军快打过来了,这里的汉军阵地又攻不下来。一旦他们的援军赶来,咱们就被动了。不如接受汉朝皇帝讲和的条件,乘机向他们多要些财物。”
匈奴王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同意了夫人的意见。后来,双方的代表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
无独有偶。张仪也是抓住楚怀王迷恋女色和女人吃醋的心理,在离开楚国前影响了楚怀王的决策,获得了大量财宝。
当时楚怀王身边的两个大美人南后、郑袖,颇得宠爱。
张仪见到楚怀王后,开门见山地说:“我在楚国什么也没有做成,我想去晋国试试,大王同意吗?”
“那你走吧!”楚怀王毫不在意。
张仪接着问:“大王,您想要晋国的什么东西?”
楚怀王想了想,说:“我国什么都有,我没有什么想要的!”
张仪轻声说:“那美女呢?”
楚怀王没料到张仪这一着,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张仪见其心动,接着说:“大王您也知道,郑、周等地的美女,就像下凡的仙女一样啊!”
楚怀王本是一个好色之徒,这下子被击中要害,立刻精神一振,忙说:“楚国这么偏僻,美女当然无法和中原的美女相比,你所说的美女,我当然是喜欢的。”
于是,楚怀王给了张仪许多珠宝钱财作为路费,张仪又将这些钱财分发给想离开楚国的谋士们。
张仪要从中原带回美女的消息不胫而走,终于传到南后、郑袖的耳朵里。几天后,南后派专人去给张仪送行。这人带着重礼,对张仪说:“听说将军要去晋国,这是黄金一千两,南后请你一定收下,权且作路上盘缠。郑袖也送了500两银子。
张仪心里清楚,南后和郑袖之所以给他送重礼,其实就是希望他不要把中原的美女带回楚国。
利用“枕边风”达到求人的目的,这种做法古已有之。翻遍二十五史,故事比比皆是。近代以来,此风愈演愈烈,愈做愈绝。想当年,东北老客张作霖便是采取这一办事儿方法,成功地为自己挖好了一条地道,结果官运亨通,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