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突如其来的冷语
面对突如其来的尖酸刻薄的话,内心总会觉得难堪和不快,这种情况下,保持理智比较难。既不想让对方气焰太盛而损自己的颜面,又不想大动干戈而陷入反唇相讥的恶性循环,如何说话才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不可谓不难。
1.一笑置之
一个女孩兴致勃勃地穿上新裙子,朋友见了却说:“这是新的吗?看上去怎么像是用来做椅套的家具布?”女孩回答:“是吗?那你不妨上来坐坐?”妻子想让丈夫减肥,于是对丈夫说:“你的体重又上升了5公斤,是不是?”丈夫回答:“不,是7公斤。”妻子不死心地说:“那你就不打算做点什么吗?”丈夫则呵呵一笑:“当然有,我打算做一辈子胖子!”妻子原本想“教训”丈夫的意图在丈夫的幽默的回答中落空了。
生活中面对一些无聊或别有含义的话,你又不想跟对方计较的话,不妨制造一些幽默的气氛,一笑置之,让对方感觉出自己的无聊。
2.小露锋芒
有时候有些话确实让自己难堪或心里不好受,而且对方又是来者不善,我们就不必过于谦让和容忍以致进一步增长对方的气焰。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把对方踢来的“球”踢回去,反过来砸在对方的身上。
比如,“你连这个都不懂?亏你还是个读书人!”
你可以回敬:“一个人不是什么都懂的,比方你骂人的这副样子我就不懂!”
又如,“哼,居然还很得意!”
你可以这样回答:“看来,你生活得很不得意。不好意思。”再如,“轮得着你说话吗?啥都不懂!”
你可以说:“你说对了,不过我懂或不懂,你听来不都一样吗?”小露锋芒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回敬的“度”,一旦过了火,就容易引起进一步的反唇相讥,所以最好能把锋芒藏在谦虚或温文尔雅而不是怒气冲天的话中,这样既回敬了对方,又显示了自己的风度。
3.故意误解
有些话根本不值得与对方较真,这时可以对他的话作故意误解,让对方自感无趣。
比如,“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还不知道?”
明知道对方是在指责你的性格,但你可以回答:“真的?我是金牛座A型血,你怎么知道的?”
再如,“你怎么可以这样?”
其实对方的意思是:“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但这句话本身既可以理解为褒义又可以理解为贬义,你可以故意装傻,把它理解成夸奖,然后回答:“谢谢夸奖,其实,这也没什么难的。”
又如,“我看你脑子有问题呢!”
对方的意思是责备你脑子有“毛病”,但你可以装作把“问题”理解成它的另一种含义,再回答:“哦,人的脑子里不装点问题,不就成白痴啦!”
4.以理服人
有时候,一些冷语会来自你的上司、长辈,或来自你的下属,如果你要摆出领导的架子只会让事情更糟,这时,你可以争取用最简单的话把道理讲清楚。
比如,你的下属对你不服,出言不逊:“你以为你是谁?有啥了不起的!”这时你不用与他争吵,那样只会更迭威信,你可以说:“别激动,我们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但我们更不是什么冤家对头,所以,有话咱们坐下来好好说。”
再如,“你小子在我面前神气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种话一般出于有一定生活经验、年龄较长的人的口,倚老卖老的成分十足。这时也不必冒失顶撞,你可以说:“按理说,您这样年长的人社会经验丰富一点,但年轻也是一种本钱啊。”
5.息事宁人
说出尖酸刻薄的话时,人往往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这时与他强烈的针锋相对,几乎无济于事,我们不妨先想办法说些话把他的怒火熄下去,等他平静时再好好理论。
比如你的上司怒气冲天地说:“你当自己是谁?有啥了不起的!”你可以回答:“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我为自己的不出色感到羞愧!”一来表示了自我检讨的态度,二来还恭维了对方。
又如,“你怎么这个都不会,真没用!”
你可以说:“请原谅,我的健忘症很严重,学过的又还给老师了。”再如,“你这样子,迟早会出事的!”
你可以礼貌地接受他的警告:“哦,你说得有理。我会注意的。”
化干戈为玉帛的劝架
当别人吵架的时候。气氛本身就剑拔弩张得让人紧张,劝架的人掺和进去,话说得不好的话,反而会让气氛更紧张。
1.婉跷批评
一对年轻夫妇在吵架。那男的大声指责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当众出丑”,一连串粗话,越骂越凶,妻子越哭越伤心。旁边人劝说但根本不起作用。这时有位老人上前拍拍那男的肩膀说:“你戴了副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里,要拿出来用……”
老人把“用”字拖长,讲得很响。那男的听了一愣,不骂了,定神听老人讲话。老人略顿了一下,接着又说:“你要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妻子嘛!如果你只会跺脚,只会骂,不也变得没知识了吗?还是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好好劝劝她吧!”
几句话,说到了要害。那男的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不那么凶了。老人又去劝那女的:
“有话好好说么!找组织,找亲友,都好讲么!心里有什么委屈都讲出来,不要闷头哭!汽车不能撞,大卡车可是个大力士,你一个人怎么能撞得过它呢?”
这时众人大笑,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
吵架的这对夫妻都有不对的地方,又不肯认识到自己的错,才越吵越厉害。老人则分别指出了双方的不对,但批评得非常委婉,语气和缓,措辞恰当,夫妻双方都接受了他的劝说。
人在吵架时心中有火气,嘴上没好话,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辞,要多用委婉的语言,注意不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而要用好言好语“降温”。
2.回顾真情
有两个同胞姐妹为了父母的遗产产生了纠纷。大家一边吃晚饭一边讨论起这件事,两姐妹又吵起来了,互不相让。大姐假装不理会她们的争吵,而叹了口气,自顾自地说起来了:
“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吗?有时候连鸡蛋都吃不上呢!我记得有一次你们俩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个煮熟的鸡蛋,就吵着要吃鸡蛋。妈妈没法子了,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这是洋鸡蛋。你们俩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妹说,‘小妹你先咬一口吧’,小妹说,‘还是姐姐你先咬一口’……。”说着说着,大姐哽咽起来,听着的两姐妹也都落下泪来,一场遗产纠纷就此化解了。
这位大姐是聪明的,如果她就事论事地去分割财产,想以此来化解两姐妹的争吵和矛盾,只会越闹越僵,说不定两姐妹还会对做大姐的都产生意见。大姐对姐妹俩以前的真情进行了回顾,勾起了姐妹俩温馨的回忆,才使得矛盾得以成功的化解。
当人们在吵架时,双方都处于不理性的状态,如果劝架的人硬是去为他们评个是非曲直,反而很容易加深他们的矛盾。如果能与他们一起回顾过去彼此之间的往事,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可能会让双方真正做到互谅互让。
3.谐音曲解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说五角一块,后又说一块钱一块。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
“前面卖的五角,后面卖的是一块,有这样做生意的吗?”
卖主却说:
“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五角的怎能和一块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货。”完了补了一句:“虎了巴卿的(东北话“傻”的意思)。”
买雪糕的妇女“唰”地变了脸色,提高音量说;“你这话是怎么说的?你说谁‘虎了巴卿’的?”
卖主顿时傻了眼,买主却越叫越带劲儿,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乘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卿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卿’的。”
卖主也随声说:“我是说雪糕,不是说您,对不起,我没说清楚。”旁边的人也说:“刚才她说的是‘苦’,不是‘虎’。”那买主便逐渐多云转晴,脸上又阳光灿烂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聋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卖主向圆场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一场眼看要爆发的吵架就这样被这位乘客化解了。生活中一些争吵,原本是不必要的,只是因为当事人的心情不好,才会一气之下口无遮掩,冒犯了另外一方,从而引起争吵。如果在他的话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谐音等方法将之解释成别的意思的话,就能给双方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从而避免一场争吵。
4.比当事人更荒谬
两位青年农民有一次去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两人开始争吵起来。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都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甲和乙在大家的笑声中也不好意想再吵了。中年农民劝架的话似乎连常识都不符合,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都有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当吵架双方因为失语引发了矛盾时,如果能抓住他们的话中明显不合逻辑的地方,然后顺着他们荒谬的逻辑,说出一个令大家捧腹大笑的更荒谬的结论,矛盾往往就能在笑声中化解。
巧用语言化敌为友
有人曾经说过:“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敌,有一天会有别人来替你对付他的。”
要知道,你向仇敌找麻烦,可以浪费你许多时间和精力。
不过,你不理会他,不等于他也不理会你。如果你的仇敌偏偏要来惹你,那该怎么办呢?
有这样一位农人,新买了一处农庄。这一天,他正沿着农庄的边界走着,遇到邻居。
“慢着,你且别看,”邻居说道,“在你买进这块地时,你同时买进了我对你的起诉。你的篱笆越过了我的界限10英尺。”
这是一个可以延续数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争论的开始。
可是,新主人微笑着,“我本以为可以在这里找到些和气的邻居,我也希望自己是个和气的邻居,你可要帮我的忙,将篱笆移到你指定的地点,费用由我来付。你会满意,我也快乐。”邻居看看界线,走来走去并自言自语。那道篱笆始终不曾移动过,很可能成为仇敌的人也改变了。以后这位挑衅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邻居。
看来,好的界限比好的篱笆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