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炭、硫、硝三种物质的正确认知,为火药的发明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到了唐代,一些炼丹士们为了彻底摆脱死亡的威胁,决定冒险尝试一下。他们把炭、硫、硝放到一起引燃,结果,用来炼丹的八卦炉发生了剧烈的大爆炸,熊熊大火燃烧起来,不但房子被烧毁,炼丹士们也被炸得血肉横飞。
尝试的结果虽然很悲惨,却导致了火药的出现。
唐朝初年,医学家孙思邈记下了当时制火药的方法,这也是对制造火药方法的最早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一些军事家开始用火药来制造武器,像火枪、火炮、火箭和地雷等都出现在士兵的手中。火药武器的问世,导致中国官方成批地生产火药。一时之间,火药的威名传遍神州大地。
北宋时,火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已出现制造火药的作坊。那时用在军事上的火药有爆炸性的火炮和能发出子弹的突火枪,以及世界上最早的运载火器——火箭。那时,火药武器开始装备军队。
元代,成吉思汗率领着长于奔袭的骑兵部队向西攻打城市。他的军队就配备着神奇的火药武器。他们先后征服了中亚和波斯,甚至兵临欧洲,令西方的统治者不寒而栗。
不久,火药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从而引起了火器的大发展。火药在欧洲刚传播开,就被军人用于作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传统的作战方式。
061炸药的由来
与炸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伟人的名字,这个伟人就是瑞典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俄罗斯,他曾经在私人教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17岁时,他在法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旅行,然后去美国学了四年化学。在巴黎,他师从泰奥菲尔·朱尔斯·佩鲁兹,而那时的佩鲁兹已经开始对火药棉进行研究。
后来,诺贝尔来到美国,在约翰·埃里克逊手下工作了一段较短的时间。埃里克逊也是瑞典人,是第一艘铁甲战舰“监视者号”的创造者。
诺贝尔的父亲本来是一个工程师,在建筑行业做事,但他对爆炸品很感兴趣,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俄国开办了一家为军队服务的鱼雷厂。
19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来到俄国彼得堡,进入父亲的鱼雷厂,专门对爆炸品进行科学试验。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诺贝尔父亲的鱼雷厂维持不下去,他举家返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家小工厂里,诺贝尔和父亲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硝化甘油。这种物质是由意大利人艾斯加尼奥·沙布利洛在1846年发明的。
硝化甘油是一种油状的液体,稍微受一点冲击便会产生威力极强的爆炸,制造硝化甘油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老诺贝尔的工厂中,爆炸事故一再发生,死伤了好几个人,连诺贝尔的哥哥也受了重伤。老诺贝尔因操劳过度,得了中风病,卧床不起。诺贝尔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从事硝化甘油的生产。1863年,诺贝尔用雷酸汞制成一种全新的引爆装置——雷管,并取得专利。雷管的出现,使硝化甘油使用起来更安全一些。
可是,到了1864年,工厂里又发生大爆炸,5个工人被炸死,连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也死于非命。
事故让诺贝尔清醒地认识到,硝化甘油实在太危险了。为了让后人不再身受其害,他毅然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想发明一种使用起来比较安全的爆炸品。
当时,诺贝尔通过不断试验,决定将硝化甘油与硅藻土相混合。这样,产生的爆炸物相对来说对热和震动都不那么敏感,而且可以由雷管引爆。他信任这种黏土硝化甘油的安全性,给它命名为“达纳”炸药,并在1867年和1868年申报了英国专利和美国专利。
可是,硅藻土属于惰性材料,它会吸收部分热量,使爆炸力受到影响。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开发出一种既安全又有极强爆炸力的新型炸药。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的手指受了伤,就顺手拿了一小团珂珞酊棉敷在伤口上。那一夜,他的手指太痛了,导致他难以睡着。忽然,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冒了出来:如果用敷手的这种硝化不完全的珂珞酊棉试试,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
当天晚上,诺贝尔进入实验室,真的用这种物质进行实验。结果,到了凌晨4点钟,诺贝尔的试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种新的炸药样品诞生了。它效力高,造价低,安全可靠,在当时的炸药中称得起是最理想的了。
在此之后,他又创制了“雷管”的引火装置——导火索。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他决定再进行一次试验,解决炸药的最关键问题。当他把炸药、雷管和导火索全部装好之后,立刻将导火索点燃,随着“霹雳”一声巨响,瓦砾四起,浓烟滚滚,实验室被炸得惨不忍睹。由于他离实验室太近了,被飞溅的瓦砾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实验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安全烈性炸药出现之后,瑞典、英国、德国、法国都觉得诺贝尔为全人类立下了盖世奇功,争相给予他专利权。
一开始,火药和爆破制造商都不愿意接受炸药,禁止成批地生产它。但是诺贝尔的炸药与火药相比,更加威力无穷,比硝化甘油却要安全得多。所以,没过多长时间,炸药就在采矿、挖掘和弹药生产中显示出极高的价值。
诺贝尔趁热打铁,在全世界建立了很多炸药制造厂连锁店,到19世纪70年代,诺贝尔所经营的生产企业在近20个国家出现。1896年,65岁的诺贝尔在临终前提出,在他死后,可以从他的遗产中提取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国家银行,将年利息作为奖金,对那些在科学与和平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进行奖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去世后,他的亲友建立了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在1901年诺贝尔的五周年祭日时,第一批诺贝尔奖被颁发。
趣味链接:雷管是怎样出现的?
雷管是诺贝尔发明的。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研制出炸药后,为了安全使用火药,他迫切需要解决安全点火的问题。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制雷管。在研制过程中,由于不断炸死人,政府下令,不许诺贝尔再进行火药的实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搬到马拉湖上的一只平底船上。
在困难的条件下,他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办法。他用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药装进导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种爆炸品的安全使用问题。
雷管的发明,使人类的爆炸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062航空母舰的由来
海军一旦有了航空母舰,也就有了海军的制海权。航母是最大的舰艇,其发展过程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1910年11月,一艘“伯明翰”号轻巡洋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的一处海湾。美国通过仔细研究,准备进行一次大胆的试验——让一架飞机在军舰上起飞。舰上安装了一个临时供飞机起飞的木质甲板,使用的飞机是一架“寇蒂斯”双翼机,是由尤金·伊利驾驶的。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26米之后便离开舰身,飞向蓝天。可是,飞机滑跑距离实在太短,速度不够,升力不足。因此,飞机虽然飞上天空,却越来越低,眼看就要落入水中。伊利见势不妙,就巧妙地操纵机尾水平舵,硬是将飞机拉了起来。这是飞机在军舰上的第一次起飞。
仅仅过了两个月,尤金·伊利又驾驶着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进行飞机降落的试验。这次试验又成功了!试验表明,飞机能在军舰上起落,因而能够参与海上作战。这样一来,很多国家都对可供飞机起落的舰船产生兴趣,派专业人士进行研究。
1918年,英国海军为了使飞机在军舰上升降,就对一艘巡洋舰进行了改造,结果改造得非常成功。这艘舰被称做“飞机搭载舰”,是第一艘由旧军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它的作战能力很强,能装载20架战斗机。
没过多长时间,英国对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轮“卡吉士”号进行改装。改装后的军舰是一艘不折不扣的航空母舰,被命名为“百眼巨人”号。它的甲板能使起飞和降落联系起来,属于全通式飞行甲板。飞行跑道的长度得到增加,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显得非常方便。
1919年,美国海军进行航空母舰的实验,将一艘运煤船“木星号”改为实验船,专门作为运输飞机和供飞机起飞之用。由于这艘实验船所产生的作用很大,所以在1922年3月20日更名为“兰利号”,开始在海军服役。
1922年,日本不甘落后,建造了一艘“凤翔”号航空母舰。这艘军舰能够携带飞机2l架,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和建造的航空母舰,已经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一些特点。
“二战”中,各国对航空母舰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设计、建造新型航空母舰的热潮此起彼伏。
美国用于作战的航空母舰中,较为着名的是“游弋号”,它是1934年正式装备海军的。日本的航母舰载飞机对珍珠港展开袭击时,曾将一批战列舰炸毁。后来,美国吸取了教训,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上,依靠航空母舰打了不少硬仗。
战后,航空母舰不断得到改进,很多新技术、新装备在航母中都得到使用,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首先,喷气式作战飞机安装在航空母舰上;其次,核武器也在航空母舰上装载;第三,航空母舰的反潜能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第四,航空母舰的航海性能大大提高,更能适应远洋作战;第五,航空母舰上增加了大量电子设备,提高了自身的自动化水平。
在“二战”期间,美国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护航航空母舰达79艘之多。而英联邦国家所建造的护航航空母舰一共有40多艘。有的轻型航母是在原本用来建造巡洋舰的船体的基础上加以改动而建成的,它们的速度与航母舰队比起来要快一些。由于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所以人们又送给它一个好听的称号——“移动的大陆”。
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该舰是1975年交付海军使用的。舰上机库可容纳100架飞机,军舰长333米,宽35米,吃水深度11.3米,排水量10.2万吨。
063潜艇的由来
23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想去海底探索奇妙的世界。便命能工巧匠为他做一个用绳子拉着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圆桶。他站在桶内,通过透明的玻璃小窗口,尽情观赏海底奇观。这是世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潜水工具。
在中国提出近似潜艇设想的是公元4世纪东晋的王嘉。在他撰着的《拾遗记》中有:“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侵入,名沦波舟。”从这段话可以知道,“螺舟”是中国潜艇的老祖宗。即使他描写的事实是虚假的,他的这种设想也是可贵的。在国外,“沉行海底”的设想直到1587年间才由一个叫威廉·伯恩的英国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