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殿东偏殿又叫“关帝殿”,里面供奉着关羽父子和他的部将。关羽是刘备的得力战将之一,为人忠义,英雄无比。虽然最后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但人们却更愿津津乐道他“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宋朝起开封王之先河,明代尊为帝王、武圣人。民间传闻的红脸关公,在此却被塑为头戴冕旒、身披金袍的关帝。此像如人们所熟悉的关公造型:丹凤眼、卧蚕眉,美髯垂胸,两眼似睁似闭,若人似神。这,又是武侯祠另一大特点:一庙内坐着两个皇帝。
关帝塑像前分左右两厢,关平、赵累在东厢,关兴、周仓立西厢。儿子关平和都督赵累,都是兵败后与关羽一同被吴将擒杀。关兴在关羽死后承袭关羽爵位,数年后病逝。周仓却于《三国志》不载,大约在元朝中后期,始由民间衍生出来。
刘备殿西侧则供奉着张飞、张苞、张遵祖孙三人。令人称奇的是张飞塑像造型,不仅豹头环眼,怒目圆睁如演义小说所描绘的那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张飞虬髯黑面像黑人一般,令游人不解。其实,这种造型是由传统戏曲脸谱化的特点引申而来。黑色乃刚毅、威猛、鲁莽之人的外部造型,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的张飞,正是符合这种人的性格,于是民间艺人就将个人对张飞的理解,融汇在了塑像中。张飞像前也分东、西两厢,分立着儿子张苞、孙子张遵。
史书上记载张苞早夭,孙子张遵在蜀汉王朝后期官至尚书。公元263年张遵与诸葛亮的儿子、孙子一同抵御魏国军队,战死于四川绵竹。
据武侯祠馆藏的道光年间《昭烈忠武陵庙志》中记载:康熙年间大殿上只有刘备塑像,关羽、张飞则分别位于东、西两庑中间。大约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关羽、张飞由下移塑至今天这个位置。如此排位打破了最初所谓“朝廷礼”,而刘备、关羽、张飞齐集于一殿,显然是迎合了民间传说的“桃园三兄弟”的排列,可以说是民间意识在排列上的体现。
刘备殿下分东西两庑,今天又称为文臣廊和武将廊。文臣廊以庞统为首,下列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杨洪、马良、程畿等十四位。武将廊以赵云率先,以下列: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等十四位。这二十八位名臣勇将,或是建国功臣、卫国良将,或有突出政绩、治国有方。武将个个赳赳伟岸,英气逼人,文臣个个仪态大度,谦恭贤良。虽然从乾隆、道光年间维修、增删人物打乱了排列位次,甚至文武混杂,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在民众中的威望,也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历史文物价值,因为这些人物塑像,都是由当时的民间艺人精心塑造出来的。
穿过刘备殿又是一组古建筑,在这个区域里,才是人们急切盼望想见到的武侯诸葛亮。
诸葛亮生前爵封“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史学家因而称诸葛亮为武侯,其祭祀的祠庙也就叫武侯祠。“武侯祠”三字匾额,出自郭沫若之手,匾额两侧分别挂董必武、郭沫若所题的对联。由过厅向上望去,诸葛亮殿宇庄严沉雄展现在眼前。大殿高悬清雍正皇帝弟弟果亲王亲书“名垂宇宙”金字大匾,殿柱挂闻名全国的楹联:上联文:“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文:“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全联文意一气贯通,上下顺接。上联依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而来,将诸葛亮治理民族地区刚柔相济,恩威并用的“攻心”方略,给予极高的评价,得出“知兵非好战”的深刻哲理,下联则将诸葛亮治蜀“审势”度势的方针,予以充分赞扬,总结出治国理民宽严有度的经验,警示后来治国者应以诸葛亮为榜样,深思理民治国之道。联文作者是民国初年云南的赵藩,据传,该联就是赵藩不满当时政府对民众的残酷压迫,特在武侯祠撰联“笔谏”时留下的。
欣赏完对联,进得殿来就可拜谒一代贤相诸葛亮。诸葛亮塑像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位被后人尊为贤相楷模的风貌,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双目微微下视,似凝目沉思,又像谦恭待人。
神态安详,虚怀若谷。是今天全国众多武侯祠中塑像时间最早、造型最富人情味、神态最好的一尊。龛上所书“静远堂”和殿顶梁上乌木上所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均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是对他本人一生澹泊功名,追求远大理想的肯定。
左右两侧分别塑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像。儿子、孙子与张飞之孙张遵在蜀汉王朝生死存亡之时,浴血奋战于绵竹关,最终捐躯沙场。后人因诸葛祖孙皆忠烈之士,将他们共塑一殿,共祭一堂,供人们尊崇。
由诸葛亮殿出来西行,过三国文化廊、桂荷楼,再经红墙夹道,就来到惠陵,即百姓俗称的刘备墓。刘备陵园建筑自成一体:前有照壁、墓大门、神道、寝殿、阙坊等。阙坊正中嵌刻“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上浣”的石碑,碑文:“汉昭烈皇帝之陵”。后面便是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刘备墓。
刘备葬成都惠陵,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详明,同时还记载说先后有甘、吴二夫人与他合葬。诸葛亮亲受刘备托孤之重任,他本人一生办事严格谨慎,亲自操办皇帝的安葬仪式应该没有疑问。加之《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来就是三国时蜀国人,其作史态度严谨,不虚美,不隐恶。因而《三国志》列为中国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信史,他的记载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其真实性不容怀疑。
今惠陵周围有清道光年间加修的周长180米的砖墙环绕,封土高为12米,又于1996年加了一道周长155米的石条作为封土保坎。茔上柏木、杂树,绿草萋萋,站立陵前,总令人神思遐想。
惠陵自三国时期,经南朝、唐、宋历代保护有加,并且多有祭祀记载。明末四川战乱不已,许多古墓均遭破坏,独惠陵孤冢巍然如故,究其原因,大概是与当年刘备有恩惠于百姓,享有“明君”之誉的缘故吧。
今天人们最感兴趣或最关心的问题是,惠陵独处郊外,是否被人盗扰?我们遍查史书,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至今尚未看到一部史书有它被盗掘的记载。在唐代,甚至还流传有这样一段神奇故事: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伙盗贼忍不住刘备陵中财宝的诱惑,悄悄来到墓旁挖了一个直通墓室的大洞,然后争先恐后地钻进去准备大发横财,进得洞中却被眼前的景况吓呆了。墓主人在十名身着铠甲、手持戈矛的卫士护立下,正与手下对弈娱乐。洞中通明的灯火照得盗墓贼形象丑陋、无地自容。他们赶紧跪地磕头,求主人饶命,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金银财宝呀?
下棋者头也不抬,仿佛根本没有看见这伙盗贼,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是否想喝点什么?
”盗贼们哪里还敢答话呢?下棋者便挥手示意卫士,赐给每人琼浆一杯、玉带一条,喝令他们立即滚出去。盗贼们赶紧饮下酒,拴上玉带,连滚带爬地逃出洞去。正当他们庆幸能够生还之时,只觉得口中有异样的感觉,原来琼浆美酒变成了漆状物粘住了他们的嘴,哪还能说出话来?再看腰间所系的玉带,也变成了狰狞的毒蛇死死地缠住了他们。正想再进洞去恳请墓主人宽恕,却再也找不到盗挖的洞口,只有青青绿草如故。
这段故事充满着传奇和浓厚的神话意味,它出自唐代学者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自此故事一出,所有对刘备墓存非分之想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使古墓得到很好的保护。当然也有人说,也许唐代真有人试图盗墓,只不过没有成功罢了。
祠中最古老的遗迹,当然是刘备的惠陵。而这里的塑像群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今留存的蜀汉君臣塑像,凡四十七尊,除五位无名侍者,一个文学形象外,全都是三国时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全部出自于清代民间艺人之手,构成了完整的蜀汉君臣的文化体系,全国也仅此一祠。
作为对三国文化的补充,武侯祠于1994年又新增了“三国文化陈列”。这里展出的三国时期的文物和受三国文化影响的艺术品、书籍、绘画作品数千件。极大补充和弥补了原来此处仅有蜀汉文物而无魏、吴文物的不足。该陈列从构思到设计,都力图摆脱过去文物陈列的窠臼,使内外环境交相呼应,可说是独具特点。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参观《中国城乡居住环境建筑成就展》时作出,要注意保护好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物古迹的指示。为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无偿划拨20多亩土地作为武侯祠的文物保护和发展用地,现在武侯祠的面积已从50多亩增加到80多亩。在新增的土地上,武侯祠进行了总体规划,在诸葛亮殿后面迁建了清代“三义庙”,兴建了“结义楼”、“桃园”、“听鹂馆”、“锦里”等景点。
三义庙为一进四合院,由拜殿、正殿和两侧廊房组成。拜殿东西墙壁嵌有大理石刻的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插图,正殿上塑的刘关张像都是布衣身份,仿佛刚刚举行了结义仪式,极富民间特色。出三义庙后门沿青石板路行进50米,便到“结义楼”。
结义楼由前楼、仿古戏台以及东、西廊房连接组成,构成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院落,可容纳千人观赏戏剧。平时游客在这里品茗、会友,每逢节假日,戏台上好戏连连,戏院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是都市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结义楼西南方透过绿树怪石,可见一片桃树林,林边草坪中有三块巨石兀立,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桃园”景区。三块巨石来自四川宝兴产彩条纹汉白玉、雅安产红色花岗石、大凉山产墨玉石,全国着名雕塑家叶毓山利用石头的天然色质和造型,略加修饰,以大写意的手法雕凿出刘关张的形象,其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将三人鲜明的个性和神韵塑造得栩栩如生。雕像前一块似桌非桌的石头,在配以枝繁叶茂的桃树,宛如“桃园三结义”的场景再现,令游客遐想万端。
与“桃园”相邻是“听鹂馆”,其得名于杜甫诗“隔叶黄鹂空好音”句。听鹂馆内是常年展示书画和川派盆景的场所。2001年曾在此举办过“蜀汉杯”中国盆景艺术展。现馆内展出的是200多块《三国演义》瓷画,这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锦里”是新景区的重头戏。所谓“锦里”就是织锦人聚居地,其名称自两汉时期就有了。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重视蜀锦生产,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业的“锦官”,从此蜀锦得以大力发展而名扬天下,所以后世又称成都为“锦官城”。成都是蜀汉文化中心,为了开发式地“抢救”一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再现古蜀辉煌的历史风貌,武侯祠依托自身品牌优势修建了“锦里”,将动态“游”与静态“观”相结合,是一种新型文化产业模式。
此景点位于武侯祠大门左侧沿红墙延伸至三义庙后一带,总规划占地面积约下向上仰望,极具震撼力。观中古物甚多,观后混元顶峭壁间供奉着张天师的塑像。观前右侧一株高数十米、十余人方能合抱的古银杏树,相传是张天师手植。每年银杏成熟期时,众信徒都要采摘此树银杏,认为食之具有延年益寿,驻容养颜的功效。观中还有传为岳飞亲书的《出师表》石刻。
当地人说,是因诸葛亮当年派人到都江堰管理水堰,以保障成都人民的生活。诸葛亮死后,观中道士感谢诸葛亮的治水之功,刻石着文以铭记其功德。《出师表》即其中保存下来的最珍贵的碑刻。因为天师洞位于青城山腰,凡上山者都须经此歇脚,而这里因泉水清冽甘甜,加上道家仙茶清淡入口,所以在此饮茶休息,确可称得上是做了神仙一般。
另外,在成都及其附近过去还有一些蜀汉遗迹,但因年代久远或移作它用,或名存实亡,已不可能成为旅游观赏之处。在此只是向游人记述在案,以备查寻。
消失的遗迹有“洗马塘”。原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学内。该处相传为赵子龙在成都府住地遗址,那片占地有6600平方米的池塘,传说是赵子龙洗战马的地方。明代时,和平街就叫子龙塘街。清初,塘坎上尚留有“汉顺平侯洗马池”的刻石。而现在塘池早已被填平,上面盖起了商业楼房。那刻着字的石碑也不知哪里去了。
向宠墓原来在今成都市城北公园内,蜀汉延熙三年240年,向宠领兵征汉嘉郡今雅安地区,被叛军所害。因他治军有方,待士卒十分宽厚,所以士兵们冒死将他的尸体抢回来,运回成都安葬。如今该墓已荡然无存了。
张飞营,在成都龙泉驿镇。这里是汉、唐时古驿站,张飞营遗址就在驿站口旁边的山上。张飞营遗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是一处大平坝,张飞为配合刘备攻成都,曾屯兵于此处。唐、宋时,这里有“古张飞营”的一块大石碑。现在碑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