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坝上康保县乡下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坐落在村子的正中央,一排六间低矮的灰色土房和普通的民房没什么区别,两间大的房子分别作为两个教室,一间小的房子是老师的办公室,另外一间是堆放杂物的库房。
教室不大的窗户是用木头棒做的窗棂,糊着麻纸,室内光线昏暗。
学校有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比起塌墙烂院的人家还算整齐。西南角是厕所,东南角竖立着一个用檩条支撑的篮球架子,除了有一个粗铁丝做成的类似篮筐的圆圈表明是篮球架之外,檩条的分叉处还挂着一个破炮弹皮,上下课的信号就是从这里发出的。篮球架子就像一只傲慢的公鸡一条腿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有点孤芳自赏的得意。大门没遮没拦,一副招贤纳士的开放姿态,左侧的墙垛上挂着一块不大的白茬子小木板,写着“张虎地小学”五个黑色的字。
学校有四五十个孩子,分为五个年级,两个复式班。陶真和赵成典是这所学校的民办老师,除了分担着这所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外,还兼有勤杂工的任务。赵成典是学校的主任教师,说白了就是兵头将尾的级别。
复式班是我国建国以来在农村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个班有两个以上人数不等的年级,由一位老师组织教学。由于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复式班老师采取“动——静”搭配的授课方式,“动”是老师讲课,“静”是学生自主作业。因为同一节课涉及几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繁杂,因而一节课的时间也比较随意,有时一小时,甚至更长,毫不夸张的是大课堂教学。每个年级都有善于管理学生的小组长,在老师为别的年级上课时,小组长充当了老师的助手,负责维持本年级秩序,检查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
“当当当——”破炮弹皮有点失去当年威风的自卑,发出单薄而沙哑的声音,听起来毫无钟声的浑厚圆润。陶真老师一边敲打破炮弹皮,一边大声吆喝“上课啦!”。孩子们从四处蜂拥着冲向教室,校园的沙土地扬起一阵阵雾尘。
二柱子很不情愿地放弃了快要赢了的打釭游戏,边跑边和拴住他们几个说:“下课后接着来,我就不信赢不了你”。拴住擦着鼻涕嘟嘟囔囔地反驳着:“你耍奸。”
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没什么玩具,打釭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
玩打釭游戏前先要选用碗口大小的坚硬石板作为自己的游戏工具,即釭。游戏分为两组,每组有一至五人,分为进攻方和防守方。游戏开始前先划一条横线作为进攻方的起始点,防守方将各自的釭立在进攻方前面的三至五米处,面向进攻方,双方一一对应,进攻方站在横线上,用自己的釭击中对方的釭,算赢。如果估计站在横线上难以击中对方的釭,可以先将釭向前投一定的距离,距离的远近要考虑从横线上是否能一步跨到并且用脚底踩到自己的釭上,釭投的远了,一步踩不上去就输了,当踩上去后,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悬空,弹跳着,用着地的脚踢自己的釭,分一次或者数次由远及近,直到距离合适时把对方的釭一次击倒,算赢。打釭特别费鞋,一双新鞋几天下来,鞋尖就磨烂了,甚至会顶出个大窟窿,大拇趾探头探脑露出来。农村一大家子人穿鞋都得靠主妇做,从粘鞋衬子,纳鞋底,到纳鞋帮、上鞋,妇女们就不闲着手,即使天阴下雨在一起唠家常也双手不停的忙乎。二柱子淘气,爱打釭,一年下来得五六双布鞋。二柱子娘经常大声地骂着,“又去哪里疯去呀,老娘给你做不起鞋,你个费缰绳的驴。”二柱子全当作耳旁风,一阵风似地离开了家,和伙伴打釭去了。
二柱子怀里揣着光溜溜的釭跑进教室,这块釭可是他的心肝宝贝,就连睡觉都要放在枕头边。娘几次想偷偷把釭扔掉,二柱子都在睡梦中有感应似的一机灵坐起来紧紧抓住娘的手,抢回釭,二柱子爹看的心疼,“你别再扔了,孩子喜欢,别一惊一乍吓着孩子啊!”以后二柱子娘再也不忍心扔了,哪怕多做几双鞋也认了。这块釭就一直陪伴着二柱子。
拴住像跟屁虫紧紧跟在二柱子后面,手里拿着心爱的釭,红头胀脸地走进教室。
这时陶老师也随后进来了,他负责教这个班的课。这个教室有一三五三个年级,孩子们按年级分堆儿坐在土炕上,就像和这里老百姓吃饭似的,只不过放在炕桌上的是书本而不是饭菜而已。
陶老师站在地下,墙上挂着一块薄木板,用墨汁刷黑就是黑板了。陶老师二十四五岁,个子有一米七左右,留着平头,眉清目秀,乍一看上去有点女气,穿着整齐的蓝色咔叽制服,说话和蔼。他清了清嗓子说:“现在上课”,他先安排三年级学生写数学作业,五年级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开始教一年级学生学习生字,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写着“人、口、手”,一边写,一边念着笔画名称,“撇——捺——”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说“撇——捺——”,念完几遍后,陶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书写,用手指在空中做出写字的样子,嘴里再次念着“撇——捺——”,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空中比划着、念着。几遍下来之后,陶老师安排一年级的孩子们练习写字。这时三年级刚好完成了作业,老师检查后让孩子们拿出算盘,学习珠算,陶老师在黑板边用毛算盘演示,孩子们边看老师演示,边自己在算盘上比划,“三下五去二,六上一去五进一”。教了几遍后,“同学们,会了吗?好的,自己用算盘完成一至三题的练习,千万要用上口诀啊,把得数和用到的口诀写在横式后面。”陶老师大声说着。
趁五年级还没有讲课的机会,陶老师检查了一下一年级的写字,手把手地纠正了几个孩子的书写姿势。
五年级是语文,分析《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谁来说说解放军进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陶老师提问。
李二柱连忙举手说道:“桥头碉堡的机枪。”
“面对来自敌人的威胁,董存瑞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冲向桥头。大家想想,董存瑞叔叔此时心里想着什么?”
“一心炸掉碉堡,为解放隆化中学开路。”同学们几乎是齐声说道。
“大家说得很好,这就是董存瑞叔叔的英雄情怀。那我们应该学习董存瑞叔叔的什么精神呢?”
“忘我的牺牲精神。”孩子们再次齐声回答。
“谁来读读细节描写?”
一个学生拿起课本坐着炕上,大声念着:董存瑞几次把炸药包放在桥沿上,都滑了下来。周围也没有东西可以把炸药包顶起来,他明白:现在多延迟一分钟,就会牺牲更多的战友。这时,敌人发现了他,向他射出了一连串的子弹。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线,用尽全身力气,喊道:“同志们,为了胜利,前进!”
“轰”地一声,碉堡炸飞了,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开辟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读到这里,孩子已经泣不成声,陶老师也感动地流下泪水,说道:“我们应该学习董存瑞叔叔的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
“老师,我要是在,就用我的釭去砸烂碉堡。”拴住高声说。有的孩子附和着说,我也去。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崇敬这些伟大的英雄,更要像这些伟大的英雄一样去深爱自己的祖国,去报效自己的祖国!”陶老师说着停了停,“现在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