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投奔曹操后,两位乱世英雄,都各自打着算盘。刘备在住所后院辟了一块菜地,每日亲自浇灌,放下身段,夹着尾巴,让人觉得:我不过凡夫俗子,没有野心,您曹操还是不要算计我了吧!关羽、张飞两位诚实直爽之人,哪里懂得刘备的思想。所以当二人劝说主公应当留心天下大事而不应该学种菜这种下贱的活时,刘备总是说:“这不是两位兄弟所知道的。”一天,关羽和张飞都不在,曹操就派人来请刘备过去。刘备大吃一惊,但又没有办法,只得随来人入府拜见曹操。曹操绵里藏针地说:“您学种菜可真不容易呀!”刘备说:“没有事消遣消遣罢了!”曹操就邀刘备来到小亭里,见里面诸物齐备,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喝到半醉时,忽然天上阴云漠漠,骤雨将至。这时随从说天边挂着长龙,并指给二人看,曹操借题发挥,便问:“您知道龙的变化吗?”
刘备说:“知道的不太详细。”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身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是深春时节,龙能够顺应时节而变化,就好像人得志了纵横四海一样。龙作为动物,可用世上的英雄来作比方。您长期以来,游历四方,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试着说说吧!”
刘备说:“我是肉眼凡胎,哪里能认得英雄呢?”
曹操说:“您就不要太谦虚了吧!”
刘备仍然装糊涂:“我得您的庇护,作了朝廷官员。天下英雄,真的不知道。”曹操说:“那么,既然您不知道他的长相,也应该听到他的名字吧?”再装糊涂看来是没有办法了,于是刘备举出淮南袁术、河北袁绍、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一干人,却都一一被曹操否定。
刘备只好说:“除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
曹操说:“所谓英雄,是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啊!”
刘备说:“那么,谁能称作这样的英雄呢?”
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您与我罢了!”曹操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不仅是一种试探,更包藏着杀机,且不说刘备正在曹操的府上,即使在外边,如果证实了曹操的推测,他也不会放过刘备的。这真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到底被曹操识破真面目了。那么,自己“放下身段”的招法是不是没有瞒过奸雄曹操呢?如果这时默认或辩解,都无济于事,慌乱之中,手中的汤匙和筷子掉到地上。恰在此时,大雨将至,雷声隆隆,他随即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俯下身子,捡起来汤匙和筷子,又不紧不慢地说:“雷声一震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我的匙筷都掉了。”
曹操笑着说:“男子汉大丈夫也害怕雷吗?”
刘备说:“圣人见到迅雷风烈还变色,我怎么能不害怕呢?”
一句话就把听到曹操的话而吃惊落匙的原因轻轻掩饰过去。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祸患。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的对答非常聪明,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巧妙又看似随意地让曹操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和嫉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
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里中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鸡蛋不要碰石头
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在任时,身边的副总统是德雷斯顿,这是个闲差,可是德雷斯顿却把它变成具有实权的职位,他常常在演说时讲一些他做副总统闹出的笑话,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反而赢得了敬佩和拥护。
可见,让步只是暂时的退却,并不是永久性的退让。要想为了进一尺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所以说,当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决不可拖泥带水,这最能反映出你办事的功力深浅。
1.要仔细分清形势是否很不利,作出撤退的打算。
由于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所以作出这种决定必须要学会谨慎。
2.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
《水浒传》中讲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那是林冲在发配沧州途中,被柴进接到庄里,设宴款待。柴进家中的洪教头觉得林冲只不过是一个“配军”,瞧不起林冲,而柴大官人又如此礼待林冲,因此引起洪教头的嫉妒之心,决计要与林冲比试高低。只见洪教头先起身,连声说:“来、来、来,和你使一棒。”便脱下了衣,拽扎起裙子,掣二冬律,编了一个旗鼓,站到场地央。当林冲站起身时,洪教头又喝道:“来、来、来!”林冲碍于柴进的面子,只得草草应战,刚使了四五个回合,便出圈外说:“小人输了。”柴进见林冲并未使出本领,便极力劝林冲再使一棒。洪教头见林冲刚才棒怯了,以为是怕他,也想再显威风。但见他又连喝三声“来、来、来!”使棒朝林冲舞了下来。林冲不慌不忙地往后一退,洪教头赶人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此时,林冲见他脚步已乱,于是,将手中的棒从地上一挑,和身一转,那棒直扫洪教头的臁儿骨上。洪教头招架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林冲后发制人之术,获得了比武的胜利。
先退一步然后再制人是一种聪明招式。运用这种招式,往往是先让对方动手,自己主动退让一下,然后再反击,以求最后的成功。
巧用新瓶装旧酒
所谓新瓶装旧酒指的就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退让其实就是表面上作出让步,实际上却暗中进了一步。也就是说换了瓶子向对方退步,可酒还是老酒,酒力反而更大,因为对方肯定猝不及防毫无还手之力了。
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乔尔萨克在一次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得驼着背爬进去。”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乔尔萨克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
乔尔萨克决定用一种奇特的办法,既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歉意:“我曾经说过,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得驼着背爬进去,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前一种:那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意在说明旅馆小而矮;后一种: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虽然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里有老鼠,而且很多。可见,乔尔萨克的道歉,明是更正,实是批评旅馆的卫生情况,不但坚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讽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再如,雷弗特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因能写点诗而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一次,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有个叫富尔瑞的同学说:雷弗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它是从一本书里偷来的。于是,雷弗特非常恼火,要求富尔瑞当众向他道歉。富尔瑞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讲过的话。但这一次,我认错了。我本来以为雷弗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两句话表面上不同,第一种:雷弗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也就是指雷弗特抄袭了那首诗;第二种:那首诗仍然在那里,指的是被雷弗特抄袭的那首诗还在书中。意思没有变,而且进一步肯定了那首诗是抄袭的,这种嘲讽和挪揄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可见,巧用旧酒装新瓶是聪明人办事的一贯绝招。那么在运用旧酒装新瓶法要具体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1.要有明确的目的。
论辩技法是为论辩目的服务的。运用旧酒新瓶法,其意图是在情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地换一个角度来进一步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如果背离了论辩的主旨,就会变为纯技巧性的东西,流于语言游戏,那么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了。2.旧酒装新瓶,重在装得“巧”。
旧酒装新瓶其装法很多,但关键在于一个“巧”字,以上几例均很巧妙。例一是抽象的否定,具体的肯定,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有老鼠,只不过巧妙地转换了一个角度,更进一步诋毁这家旅馆的声誉。例二是巧换同义词句,同义词句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句,词句虽异,但含义相同或相近,巧换同义词句,就能达到旧酒装新瓶的目的。富尔瑞前后两句话均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而后一句讽刺意味更浓了。
办事的过程中使用这一方法的妙处有很多。它可以以假盖真,还可以反语正说,虚实不定,的确是令对手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的以退为进的高策。活用“跨门槛”的道理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人们上台阶的姿势:当你跨过门槛,上台阶时,是不是首先抬高腿,然后再放低腿落步。这种近于本能的习惯,应用在办事的过程就成了一个很巧妙的退让方法。具体来说是用大要求来制造退让的假像,从而达到较小的要求。
聪明人在办事之前,都会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如果对方没有同意,再提出较小的要求,因为没有同意别人较大的要求而没能帮上大忙会深感内疚,为了减轻这种内疚感,他们会很容易地同意你这个较小的要求,用帮小忙来表示歉意。这同直接提出较小要求相比,人们同意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使用这个方法。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让过步了。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的正常价位。如此一来,买的人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
这个道理反过来用,也可以成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退让方法。倘若你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采用登门槛之术,即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拾阶而上,要求他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格尔和纳勒杰尔曾经对“跨门槛”技术作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他们首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他们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四个字。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了这一主意。
前者为何是后者的三倍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进而有了更多的奉献。而答应了一寸之后,他会养成对你说是的习惯,对你一尺的目标也很难觉察。如果最终达不到目标,我们则应该抱着一尺不行,五寸也可以的态度,及时调整我们的期望值,适当让步,进而使事情向好的一面转化。
当你硬性坚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时,对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全盘否定你的意见。退让的奥妙,就是在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及时退步,使对方感觉尊重他的意见,满足对方的虚荣心,从而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鲁迅在批评中国人的惰性时说过,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开一个窗口的话,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如果他提议要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其实这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内疚,达到劝说别人接受意见的目的。
在人们社会活动中,由于都有坚持自己意见的顽固性,因此,不同意调和的结果,往往造成取法其上,适得其中。为了适得其中,就需要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后作出妥协。你退让的姿态,促使了对方在自尊上得到了相应满足的同时,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