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寸,进一尺
熟悉蒋介石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对权力的欲望极强烈。为了当官,他可以不择手段,在运用权术方面,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能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比如他十生多次以退为进,耍弄这一权术,灵活娴熟,运用自如,巧妙之极。
1918年3月15日,孙中山委派蒋介石去汕头,担任援闽粤军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一职。当时的粤军将领中专门学过军事的人很少。蒋介石在军事上可以说是科班出身,1906年留学日本,次年入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又在日本入振武学校。他早年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知识的熏陶。孙中山委派他这一职,也正是“知人善任”。蒋介石上任后,为粤军出谋划策,拟定作战计划,做了不少事情,起了很大作用,深受粤军首领陈炯明、邓仲元的赏识和信任。按理说,这里是蒋介石充分发挥才能、安心工作的好地方。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只干了四个月,于7月31日给陈炯明写了辞呈,“拂袖而去”了。
8月1日,陈炯明派人持亲笔信赶到潮安车站,此时蒋介石准备上车但还未上车。来人把陈之信递给蒋介石,并百般挽留。蒋介石拆开信看到信中有“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语,深感陈挽留自己的心是诚恳的,情是真切的,但他思考片刻,还是执意上车离去。来人只能遗憾地看着列车远去,失望而归。
8月2日,邓仲元又派专人去汕头强留,仍然没有把他留住。蒋介石毅然登船去香港,然后又由香港乘船达到上海。蒋介石到上海五天后去见孙中山。孙中山也劝他重回粤军。孙中山还指出,粤军需要你,你也需要粤军。“你还是回去吧!”孙中山如是说。
往后,8月26日、29日、31日,陈炯明接连三次给蒋介石写信,邓仲元也写信,都请蒋介石重回粤军。9月18日,粤军在福建前线又打了一个胜仗。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权衡利弊,决心重回粤军。经过这么一退一进,他的身价提高了,被提拔为第二支队司令官。
这就是蒋介石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从此以后,蒋介石就经常采取这种做法,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特逊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大礼堂训练班。办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舞会或晚会。
卡特逊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你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饭店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地多盈利。你不这样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就难保住。——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亏了。”
卡特逊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但是,你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你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在卡特逊的说服下,饭店经理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下去。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商场也是很管用的。
某电器公司推销员小王,想去老客户那儿再推销一批新型发动机。谁知,才到一家公司,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劈头就是一句:“还想我们买你的发动机?”
一了解,原来他们购买的发动机发热过高,小王无法知道详情就退一步说:“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相同,如果发动机发热超标,别说买,还应该退货。”“当然。”总工程师缓和多了。
小王乘机问道:“按标准,发动机的温度应该比室内温度高出70°C,是吗?”总工程师答道:“但你们的产品已经超过这个温度。”
推销员小王反问道:“车间温度多少?”
当听说也是70°C时,推销员转退为攻:“好极了!车间是70°C,加上应有的70°C,就应该是140°C左右,如果用手触摸会烫伤啊!”
总工程师点头称是,小王立即补上:“今后可不要用手去摸发动机了,放心,那是完全正常的。”结果小王又做了第二笔生意。
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时候会提高你的声誉,而你所要付出的却极少极少。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他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却只是一首打油诗,都很失望。没办法只好咬牙将垣墙拆让出来三尺。这件事瞬间便传为美谈,在张英家乡传播起来,大家都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不费半点力气便收到了不少人心。
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以退求进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因为只有退后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以守为攻,出奇制胜
做人处世有时候讲究的是一个机灵劲儿,为什么有的事情在一些人手里能够迎刃而解而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却一筹莫展呢?策略最重要。该采取守势的时候就要守,一到时机成熟了马上出手,善出奇兵管保万事都难不倒你。
生活中更是需要运用计谋巧妙应对。
比如,某大学生家里来客,父亲叫其去附近小店买一瓶茅台酒。待酒买回,发现是假货。父亲将假酒揣于怀中,去找那店主。父亲装作要买茅台酒的顾客,让店主拿过一瓶来。父亲持酒仔细审视,并自语道:“唉,这年头假茅台太多了!”店主抢过话头:“你放心,我这里绝无假货!”父亲仍叹曰:“呵,上周我在市中心一家店铺买了一瓶,店主还不是打包票说绝对不假。谁知一打开才知道是一元钱半公斤的高粱酒!”店主道:“你去找他啊!”父亲哭丧着脸说:“已经过了好几天才开瓶发觉的,你说他会认账吗?”店主惋惜道:“你当时发觉就好了,他敢不认账吗?”父亲认真请教:“要是当时发觉了,他还是不认账怎么办?”店主指教曰:“找工商局!人赃俱获,他能不怕吗?”父亲见时机已到,朝躲在一边的儿子招手,而后从怀中摸出那假酒来:“那好!请你看看怎么办吧?”店主瞅瞅酒,又瞅瞅站在面前的刚才来买酒的大学生,一下子傻了眼:“呃对……对不起,对不起!我退款,我马上退款!”以守为攻的“守”就是示弱。在人生的竞赛中,先稍微示弱没什么关系,但要记住你同时还要仔细掂量应“敌”之策,也就是要学会出“奇”制胜。
有人曾经总结出来这样一套以守为攻、出奇制胜的方法,给它起名为“窥短示假法”。这个方法实施起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1.窥短
一方面是从对方的立论、攻击中寻找失误、疏漏和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这是“窥明”;另一方面,是将“火眼金睛”穿过论敌的面纱、外衣,悄悄地透视到论敌后院的“妖洞”里,探其假、丑、恶之“虚短”,这是“窥暗”。在实战中,窥明或窥暗,应视论战对手和实际情况而定。
2.示假
这是此法的第二步骤,仍是创造条件,发觉论敌的短处后,不可径直而入,避免引起怀疑和阻拦。应该先绕圈子拐弯路,麻痹、引诱对方,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把我方带到其“虚惊”处。“窥短”,往往是顿时的、猛然的,只要耳目敏锐,思维活跃,一下子便可发现问题。而“示假”则难了,什么时候所抛的“勾引球”把论敌“勾”上了,而且稳稳地“勾”进去了,就立即停止“示假”。
3.伺机
即在“示假”引诱对方的过程中,注意对方的回应,一步一步地将对方调动,为正式出击打下了埋伏。“伺机”是整个战术中最关键的一环,必须谨慎、合时,出击早了或晚了,都将前功尽弃。
4.突击
前面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突击这一环。在“伺机”过程中,瞅准了出战时机,突然发兵,集中“火力”猛烈攻击其“虚短”,打得论敌“冷不防”,三两下便使其就范。突击要猛、要疾,不容论敌喘息一口气,更不容论敌躲避。突击,无需委婉含蓄,要一击致命,令其动弹不得。
最后还要提及一点,在运用“窥短示假法”的过程中,一是要小心谨慎,切莫暴露出自己的短处,否则自身都难保,更有何力去进攻别人!
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其实在生活中以守为攻也不失为一个高明的选择,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侮辱的时候: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曾经遭人妒忌,漫骂。有一次,他遇到到一个人,堵住他骂个不停。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仍然心平气和得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歇下来了,释迦牟尼才问他:“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对方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很不客气的答道:“当然是那个送东西的人的啦!”
释迦牟呢说:“那就是你!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那么那些话是属于谁的呢?”
顿时那个人为之语塞,沉默下来,从而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他的弟子,要他们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骂后,总想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要想污辱别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方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己。”
做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你马上拿出对策应战,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相信你肯定能从释迦摩尼身上找到答案。保全自己,东山再起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项羽没法突围,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唱的人还真不少。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喃喃自语道:“完了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要不汉营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又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这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很多人后来都猜测说当初如果项羽度过乌江是否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争一时的意气有时候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意气用事,稍微受点气就会跟对方较起劲来,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在别人看来却是完全不值得的。历史上有很多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反戈一击终成人瑞的事情,像越王勾践尝胆,孙膑装疯等等,这些事情都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已经是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这时,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情投意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