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目标要脚踏实地行动
理想不同于妄想和幻想,目标要切实可行,行动要脚踏实地。这样,你离你的理想就不远了。
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曾经特别欣赏一位年轻人的才能,他想帮助这个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这位年轻人的梦想却把福特吓了一跳: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一万亿美元——超过福特现有财产的一百倍。
福特问他:“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着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
福特说:“一个人果真拥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吧。”
五年后的一天,年轻人告诉福特,他想创办一所大学,他已经有了十万美元,还缺少十万。福特这时开始帮助他,他们再没有提过那一万亿美元的事。
经过八年的努力,年轻人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人生犹如一段“长跑”,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
想想田径场上的长跑比赛,我们就可以悟出一些做事的道理。比赛开始,众人齐发。难分先后,但到了中途,选手们都会跟上某位对手,然后在恰当的时机突然加速超越,然后再跟住另一位对手,再在恰当的时机超越他!一直冲至终点。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种体力与意志的比赛,而意志力尤其胜过体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体力本来还够时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跟住某位对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产生。并且利用对手来激励自己:别慢了下来!也提醒自己:别冲得太快,以免力气过早耗尽!另外出有解除孤单的作用。你如果观察马拉松比赛,便可发现这种情形: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二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段“长跑”吗?既然如此,那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
不过,你要找的“对手”应是有一定条件的,而不能胡乱去找。
你应以周围的同事或同学为目标,当然你要找的目标一定要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能力方面都比你强。换句话说,他要“跑”在你前面,但也不能跑得太远,因为太远了你不一定追得上,就算能追上,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力气,这会让你跑得很辛苦。而且挫折太多。
“对手”找到之后,你要进行综合分析,看他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平常他做事的方法,包括对他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个人能力的提高等,都要有所了解。研究之后你可以学习他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下工夫,相信很快就会取得成效——慢慢地你就和他并驾齐驱,然后超越他!
等超越现在的“对手”后。你可以再跟住另一个“对手”,并且再超越他!如此不断,你一定能领先他人。即使拿不到冠军,也不至于被很多人甩下。
不过你得注意一个事实,在长跑里,跟住一个对手并不一定就可以超越他,可能你跟上了他,他发现后几大步就把你甩在后头了!做事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接近对于,他又把你抛在后面了。当你处于这种情形时一定不要灰心,因为这种事难免会碰到,碰到这种情形,如果能跟上去,当然是要跟上去,如果跟不上去,那实在是个人的条件问题,勉强跟上去,只会提早耗尽体力。那么这样不是白跟了吗?不!因为你“跟住对手”的决心和努力,已经让你在这“跟”的过程中激发出了潜能和热力,比无对手可跟的时候进步得更多、更快!而经过这一段“跟”的过程,你的意志受到了磨练,也验证了自己的成绩和实力,这将是你一辈子受用的本钱!
当然也有可能你找到了对手,但就是一直跟不上去,甚至还被后面的人一个个超越过去,这实在令人难堪。碰到这种情形,我们还是要发挥比赛的精神,跑完比赛比名次更重要,人生也是如此,你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自己真正尽力就行了。就怕半途退出,失去奋勇向前的意志,这才是人生最悲哀的一件事!
行动是实现理想的最佳方法
只有幻想不采取行动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电视机会,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而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上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辛迪却如愿以偿呢?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分歧点就是: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经常接受信心的挑战
人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只发挥了很少一部分,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条件下,有可能几乎全部发挥出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简直就是一个处于潜伏期的活火山。一旦有足够的信念诱使其喷发,必将势不可挡!
包玉刚生前是雄踞“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巨富。他所创立的“环球航运集团”,在世界各地设有二十多家分公司,曾拥有二百多艘载重量超过二千万吨的商船队。他拥有的资产达五十亿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财团的第三位。包玉刚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家为之震惊:一个华人结束了洋人垄断国际航运界的历史。他靠一条破船起家,经过无数次惊涛骇浪,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王国。回顾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启示。
包玉刚不是航运家,他的父辈也没有从事航运业的。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学徒、伙计,后来又学做生意,30岁时升到了上海工商银行的副经理、副行长,并小有名气。31岁时包玉刚随全家迁到香港,他靠父亲仅有的一点资金,从事进出口贸易,但生意毫无起色。拒绝了父亲要他投身房地产的要求,他表明了欲从事航运的打算,因为航运竞争激烈,风险极大,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他,以为他发疯了。
但是包玉刚却信心十足,他看好航运业并非异想天开。他根据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获得的信息,坚信海运将会有很大发展前途。经过一番认真分析,他认为香港背靠大陆、通航世界,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从事航运业。37岁时包玉刚正式决心搞海运,他确信自己能在大海上开创一番事业。
包玉刚早有独立创业的强烈意识,终于,他抛开了他所熟悉的银行业、进出口贸易,投身于他并不熟悉的航海业,人们对他的讥笑多于嘉许。的确,对于穷得连一条旧船也买不起的外行,谁也不肯轻易把钱借给他,人们根本不信他会成功。他四处告贷,但到处碰壁,尽管钱没借到,但他经营航运的决心却更加强了。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贷款买来一条有二十年航龄的烧煤旧货船。从此包玉刚就靠这条整修一新的破船扬帆起锚,跻身于航运业了。
包玉刚一条破船闯大海,当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刚并不在乎别人的怀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会成功。他抓住有利时机,正确决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船舶所有人。
敢于尝试会赢得成功机会
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大胆尝试常常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
1973年,后来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广告人之一的S·肯尼迪高中毕业(这是他仅有的学历),想找份工作,并打算从“专业销售”开始。他梦想拥有公司配的又新又好的汽车,一份薪水,外加佣金和奖金,每天西装革履地上班,还有销魂的出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