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便离开青海地区,重新回到四川境内,石渠,仍然属于藏区,而这里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在藏区可以经常看到山口、寺院或白塔旁堆着刻有经文的石头,这是信徒们一种自发祈福的手段。在石渠有着跟其他藏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西藏等地随处可见的玛尼堆,在这儿就被垒成了玛尼墙,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巴格玛尼墙,在当地藏民眼里,这个地方就像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巴格玛尼墙仿佛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又仿佛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墙,墙体全部用玛尼石片垒砌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并且墙的两边还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窗口”,“窗口”里摆放着一个或几个石刻佛像,墙头上挂满了五彩的经幡。真难以想象如此浩繁宏伟的工程,都是怎样一锤一凿地刻出来,又一块一块地垒上去的。现石墙长1.7公里,从巴格活佛一世在此放下第一块玛尼石算起,距今已有300年了,墙上这些历经风霜雨雪的经石,不知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它是一个民族信仰的长城,它还在继续向前延伸……
看过巴格玛尼墙后,我们又来到色须寺。色须寺是川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还是四川省唯一有资格认定“格西”学位(相当佛学的“博士”)的寺院。它位于草原之中,坐落在山脚下,在宽广的草原中越发显得高大。同其他寺院似乎有所不同,色须寺的土屋顶上插着的是五彩旗帜,在一片萧瑟灰黄中,更是显得色彩斑斓。寺后山丘上有很多的经幡,漫天神鸦飞舞。
实际上我们返回四川境内可以直接从青海到色达,来到石渠其实是绕路而行,但这个地方对我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我今天最想讲述的。
21年前我第一次来石渠,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在那短短的7天里,我与当时县里的副县长梁德尊相识,从此一直为他感动。
21年前的石渠非常小,也很穷,从街道的这头走到那头,一支烟在手中还没烧到头,几乎是一眼就能看穿整个县城,那时他便是这样一个县城的副县长。
他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的学校就是现在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他的专业是畜牧兽医业,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申请到了藏区,分配到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乡里,在那里为藏族的广大牧民同胞工作。
20多年过去了,梁德尊成为该县副县长,他的办公室和宿舍连在一起,10多个平方米的房间,一桌一椅一床一被就是他的全部家当。20年里,他为牛羊治病,由于当时没有好的医疗条件,没有医院也没有好的医生,他也给当地群众治病做手术。日复一日,他为同胞医治了无数的牲畜,为100多名藏族同胞开刀做手术,治愈了上千名藏族同胞的病痛,而20年来,他与妻子分居两地,有时候忙起来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
那时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能够经常吃到新鲜蔬菜,长期缺乏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每次跟梁德尊聊天时看到他嘴里露出的所剩无几的牙齿,我心里就一阵难过……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做敬业,什么叫做奉献。在石渠的最后两天,有一次因为大雨河里涨水,湍急的河水中几个藏族同胞落水呼救,我腰上系着绳子将他们一个个拉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种激情或多或少也是受了他的影响。我能够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他那种平凡中的伟大让我学到了很多,他是我的榜样、导师。
他作为一个汉人,一个带头走进藏区,并在藏区奉献自己青春的年轻干部,在那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一待就是将近30年。而今天我来到这里,便是专程来寻访他当年的足迹。又是21年过去了,这里的政府官员和群众仍然记得当年那个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付出全部青春、全部热血的梁德尊副县长。我们也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2009年7月14日21∶09写于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