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创造性个性的形成问题,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原因在于,人们日益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解决一再出现的规模广泛的问题(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科学的和其他的)是难以做到的。利用传统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使在社会中产生丧失信心、惊慌不安等情况,并期待着某种非同寻常的解决办法。不管这种情况如何令人费解,但它却有利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形成,因为社会期待着它的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社会在寻求独创的思维个性,从而对于其形成的条件给予关注。其实,我们正在重复着某些较为发达国家的老路,在那里早已把人才列为国家的财富。但应注意的是,不能把这些国家在揭示和形成创造性工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机械地搬用到我国。
必须考虑到我国所形成的具体条件,考虑到其社会和历史特点、文化和民族传统,等等。当然这绝不排除对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所获成就的利用。
首先,应该详尽审视我国社会面临的现存问题的特征和性质。这不仅是指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所发生的那些问题(向市场经济过渡、研制新的经济关系模式和管理体制等等),而且是更加明确表现具有全人类意义的问题(生态危机、热核和工艺灾祸的威胁等等)。人类正处于自身发展的转折阶段,恰恰在这时创造性个性的作用也急剧增长。社会历史中类似这种情况,似乎前所未见。
各个国家都制定了许多有关才能和创造性问题研究的各种计划,使问题符合实际并得以解决。我们认为,必须从诸如天资、能力、创造性、才能、发展的环境、动机、个性,方向性等一些概念和范畴的整体性出发。
我们认为,才能的重要体现于各级各类的教育之中,而且高等教育阶段则尤为重要。因为高等教育本身的使命便在于培养促进人类活动各个领域进步的高级熟练专家。然而,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着重于培养解决部分职业性问题,亦即人类知识个别领域问题的专门人才。现在我们发现,只着眼于解决部分任务,则会引起不良的后果。这意味着,高等学校把工作目标仅限于职业培养活动,使自己气数已尽,而陷入死胡同之中。
我们认为,有创造性的人乃是有多面个性的人,是善于创造着眼于全人类价值的新的社会宝贵成果的人。但到现在,高等学校实际上没有考虑这些方向,其结果,便表现为单纯技术主义教育的倾向性。
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谈论创造性和才能。我们讲的是科学家、工程师、政治活动家、演员、经理的才能,讲的是技术员、工人、手工艺人和其他人的才能。我们的思想出发点是不同类型的天赋都有同等重要的社会意义。当然,其社会意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大不一样的。比如,目前在我们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有才干的生产组织者,进行高瞻远瞩才思博大的科学组织者,各种新工艺的设计人员,解决民族争端的专家。很遗憾,直到现在,高等学校却没有紧紧抓住创造性思维专家的社会需要,他们都是某种具有全人类重要意义专业的专家。在这里摈弃墨守成规很困难,从而造成有才能的人无人认可的情况。必须研究不同专长的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情况,因为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高等学校的工作,应与满足社会急需的这类专门人才直接联系起来。
创造性个性的发展须具有一定的天资和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在生活过程中或能得以实现,或不能实现。为了使创造性天资得以实现,要对个性施加一整套专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实施。我们把能够和促进创造性个性培养所需的环境称之为发展中的环境(развивающаясрега)。这种环境应该保证个体实现其天资和潜力、自我表现的能力、满足认识的要求、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努力追求自我改善。发展中环境包括高等学校周围的情况(对一定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威信及其劳动工资水平),也包括社会的整个情况(民主化水平,意识形态的开放程度,精神状况,道德氛围等)。但是,主要的是高等学校内部情况(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师数量,有无现代化教学,个人的教学态度,自治权,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上面所述的发展中环境的诸要素是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的动态之中。所以,很难判定发展环境中哪一种因素,在每一时刻对具体的人发生影响作用。
我们认为,研究分析才能和创造性,应该根据某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普通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回事,而大学生、科学工作者、教师是另一回事。为此必须强调指出,大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如能合乎以下要求,可视为能够促进创造性个性潜力实现的有利环境:
1.科学教育和科学传统
只有在科学教育的范围内,才能谈到培养真正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个性。正是在这里形成着独创思维的人,使青年人具有对最新科学和技术成就的敏感性,发展经常创新的思想。
令人奇怪的是,近年来科学教育的议论日渐减少,而所形成的情况令人焦虑不安。眼看着已经形成的发展方向和传统在崩溃。要知道如果回想一下,我国曾实行了与下列名字联在一起的闻名全世界的科学教育:Н·и·瓦维洛夫(前苏联)科学家。现代选种生物原理学说和栽培植物发源中心学说的奠基人——译者着、В·И·维尔纳茨基(前苏联科学家。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放射地质学的奠基人——译者着)、п·л卡皮察(前苏联物理学家。低温物理学和强磁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译者着)、В·А福克(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方面写有重大价值的着作——译者着)、б·г·阿纳尼耶夫(前苏联心理学家。写有研究感觉、情感、认识,以及年龄心理学和差别心理学等方面的着作——译者着)和其他有名望的人。天才的学者和研究家们正是由此产生。当然科学教育的作用始于大学生中间,尔后则在研究家以后的全部生涯和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不言而喻,学校只有考虑到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条件下,才能证明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2.对创造性个人的社会需求
这里谈的是用非传统的方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需要问题。
这种理解是与社会于近期和未来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任务相联系的。遗憾的是,我们理解社会需要时,往往局限于当时实用范畴。在这种情况下便失去创造的自由,因为受这种框框限制,会使充分表达个性意志受到墨守陈规陋习的压抑,从而在现今社会中导致人们宁愿活着和自保,也不去自我表现创造性。
3.具有展望未来的任务
有独创思维的研究者,通常是能够预测未来社会面临的问题,而那时,作为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因此,研究者在抽象性、非现实性和脱离实际任务上不得不克服巨大的阻力、责备。我们在知识、技术等很多方面落后,正是由于对这种瞻望未来的思想估计不足和忽视有关。而这便导致那些有前途的科学、技术和其他超越时代界限的思想继续“流失”的情况。
4.对创造性工作的物质刺激
这种情况听起来似乎是庸俗的,但是没有物质保证不可能实现独创的思想和做出创新的决定。哪怕是让创造者应该确信,至少在将来他会得到报酬的。个性是在不同社会结构的矛盾需要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便是我们今天的实际情况。高等学校即或是得以塑造具有创造性个性的人,也往往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心理的挫伤。要知道,创造性个性还必须有极大的心理稳定性,可惜,在我们当今复杂的时代,常常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认为对某些高等学校的具体发展环境,必须进行整个的评价和鉴定。其内容应包括教师水平、教学大纲、大学生数量、高校和综合大学的传统、科学教育等等。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目前才刚刚着手于这种评价的研究。而非常遗憾的是,如今高校发展环境问题的一切数据表明实际上是每况愈下——教师队伍的水平在下降,科学技术教育衰败,好传统在消失,大学生本身认识的需要苍白贫困,崇尚拜金主义、物质实用主义,青年的浪漫主义日渐消失。使人感觉到培养创造个性的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运用的那些叙述过的消极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众所周知,这种方法永远也不会有助于形成创造性个性。这并非偶然,因为正是有创造才能的人,很少满足于他们在高校里接触到的那种学习方式。
创造性的行为总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且必须具有能自由创造的客观实际为前提,也就是说,要创造某些令人敬仰并与其独特个性相谐合的特殊奇异现象。
我们认为,人的思维的某种可塑性是创造性的前提,这种可塑性表现为个体多方面观察世界的能力。这种多方面性首先是人从各个角度、各种观点观察客体的能力。这种情况表现在很多卓越的艺术代表作品特别是一些写生画作品(В·康定斯基(俄国画家)п·毕加索(法国画家)、к·马列维奇(前苏联画家等)的创作中。通常认为,多方面观察世界的能力是在人际对话交往中形成的。当人站在自己对立面的立场上就会放弃公认的常规。
应当看到,没有偏见的、多面性观察世界的能力,在尚未形成固定的陈旧观念体系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这种陈旧观念在成人意识中特别是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专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应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独特的“儿童的”世界观。显然,为什么卓越的写生画大师(п·毕加索、А·莫季利亚纳等人)常常关注儿童画或处于低水平的民间画。
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曾进行了家庭对儿童个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坚信个人需要的能力,相信别人的要求,同情能力,共同感受的能力,善于和其他人配合,恰如其分领会和理解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善于发挥个人的特长。
家庭对明显具有创造才能表现的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的作用,是与儿童个人的个性特点、个人的创造性格特点、感情的敏感性、表现出的需求与兴趣的专一性、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及特有实践形式所形成的特殊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已经查明,教育的专横、家庭内部冲突,都会降低孩子们的创造潜力,降低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可塑性,从而形成片面的、呆板的世界观。
在这个所谓转折的历史时期内,创造性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与一系列情况相关联。急剧转变的历史过程的实质表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新导向,这些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超出通常对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之外,才可能拒绝传统的呆板模式和概念。
与培养某些新的创造因素相联系,总是要求突破传统观念的界限。问题在于,只有在改变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的情况下,才能理解新的观点。因而并非偶然的是,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绝大多数发明创造都产生于各方面知识的“结合部”。但是观察所见,最困难的恰恰是放弃已选定的研究方法、权威的一成不变的意见、传统观念和舆论。
很多作者试图把创造性和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性行为结果相联系。我们则认为,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这个成果的社会重要意义只能经过某一个时期才能显示出来。极为重要的是把创造性和摆脱现存的陈规旧律的限制相联系,因为这能形成新的、非传统的世界观。为了使人从陈规旧律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旨在培养非常规的思维和显示人的创造能力的专门训练。
正是创造性的和多面性的人有能力在社会关系、经济、科学和其他领域内达到当前的转折。在这种人的主观世界中应该有一系列全新的因素。既定的技术至上和单一职业意识,应该代之以全人类道义赋于更为全面的意识结构。为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世界关系解决综合性问题,则是所有学科和研究人员面临的新任务。
因此,分析社会条件和高等学校形成创造性个性的限定因素表明,培养专门人才的现行制度,没有为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造成必要的条件。必须恢复科学教育,与造诣高深学者(从第一年级开始)密切交往,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应包括大量的具有全人类价值的人文学科。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创造性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刺激。教学大纲中应列入发展创造能力的心理的积极方法以及要求尽早发现最有才能的大学生,以便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