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了,关于这位老兄的是是非非,大家争来争去一两千年,口水战也打了一两千年,直到现在都没结果。
踩他的人是多数派,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他们对曹操的认识来自于那部伟大的小说《三国演义》。在那本书里,关于曹操的黑材料应有尽有,从杀人放火、玩阴谋诡计到玩弄女性,从生理问题(长得丑)到心理变态啥也不缺,这使得曹操俨然成为人渣中的人渣,反面中的反面,浑身上下没有一个闪光点。最终,曹操光荣地成为板上钉钉的反面一号。后来小说被搬到戏台上,他也一直是标准的白脸(奸臣)形象,“光辉”了这么多年,也让人唾骂了这么多年,怎么也洗不掉。
挺他的人,过去是少数派,现在被称为“精英派”。这些人虽然不是多数派,但素质很高(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名气也很大,动不动还挂着什么作家、教授、专家等耀眼的头衔。他们写书、开讲座,语不惊人死不休,影响很大,大有为曹操平反昭雪之势。我想,九泉之下的曹操若知千余年后还有这么多高素质的“粉丝”在为他个人的名誉问题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想必也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
曹操是一个让我纠结很久的人物。想了许久,我终于理出一些头绪来,认为一切纠纷产生的原因就只有四个字——思维方式。以国人的标准,凡事非红即黑,非黑即红,对错泾渭分明。比如,刘备一定是仁厚的长者,诸葛亮一定是智慧的化身。他们都是正面人物,形象极其高大光辉。其实,他们也有缺点,但如果你敢说他们半个不字,口水都得淹死你;相对而言,同一时代的曹操要想上红榜,估计是不可能的了——这位老兄在世时,正事干过,好事干过,但干的坏事也够一火车了。
但人是复杂的,复杂的人怎么能用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呢?前些年,我看到一位专家的文章。这位专家应该是一位标准的挺曹派,但就是这位铁杆“曹粉”,竟然也对曹操的某些所作所为看不惯。他的理由竟然是曹操曾经镇压过黄巾起义,说“这是孟德人生的一大污点,本人深表遗憾”。
专家满篇阶级斗争的高论,本人实在是不敢苟同。假如你是曹操,朝廷派你去打仗,你能不去吗?指望古人有现代人的思想境界,那怎么可能?这是典型的以今人的眼光评判古人的做法,是比较滑稽的。
据说在某些精英眼里,诸葛亮鞠躬尽瘁治理蜀汉、北伐中原也不是英雄,因为他抗拒魏国的统治,人为制造国家分裂;岳飞抗击女真族(金朝)的入侵也不是民族英雄,因为女真族即后来的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吴三桂也不是汉奸败类,因为他投奔的清朝最终统一了中国,这样看来,他不但不是汉奸,还是思想解放、意识超前的人,是晚生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呢。好人被打倒,坏人都翻身了。无怪乎网友说,现在的专家不干正事,专门放屁。
曹操的做法,我不赞赏,但我理解;对于张角的做法,我赞赏,也理解——人都要饿死了,如果是我,也会想造反的。无论是曹操,还是皇甫嵩、张角,他们都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关于曹操的是是非非,这么多年大家争来争去却没个结果,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现在就让我捅破它。许多年来,曹操之所以不断被人黑,那是因为他夺了汉王朝的江山,是逆臣贼子,历代的封建帝王当然不希望这样一个人被树立成学习的好榜样。所以,管他有影儿没影儿的事情尽管往他身上搁就是了,反正他是大坏蛋,多泼一点污水也无所谓,只要能够把他打造成反面典型。同样,刘备之所以是英雄形象,不断被人崇拜,即使他失败了,也总能赢得最多的同情。除了他为人的确比较仁厚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面汉室后裔的金字招牌,这样的人当然得好好宣传宣传。
挺曹派主要出现在五四运动过后,精英们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凡是封建社会支持的他们都反对;凡是封建社会否定的他们都肯定。再加上曹操的本事的确很大,如果把他干的那些丑事蒙一块遮羞布,粉饰一番,那么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就可以一下光彩照人起来。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首先,那种说他浑身一抹黑,坏得流油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其次,近代以来,那些一心一意为他平反、称呼他为英雄的做法更不靠谱。但是,说曹操是好人那也肯定是不对的,全天下没有一个好人能夺取江山,哪怕半壁江山也不可能。何况曹操的确心很黑、手很辣,干了大量为后人所不齿的事情。比如屠城这样的流血事件他就搞了8次:193年攻徐州,屠城十余座;195年破张绣,屠雍城;198年屠彭城;204年征讨袁尚,屠邺城;207年征讨乌丸,屠柳城;214年曹操的连襟、心腹大将夏侯渊血洗枹罕;215年攻河池,大开杀戒;219年曹仁血洗宛城。这还不包括204年2月曹操下令坑杀袁绍降军七八万人这件事。
几十万、上百万的人被他杀掉,他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真是太残忍了、太黑了!如此一来,所谓的英雄从何而来?所谓可爱的奸雄,可爱从何而来?如果说这样的人也算是英雄好汉的话,估计他自己也不会相信。奇怪的是,许多文人却相信了,而且比曹操还着急上火,一心一意为他鸣冤。
真实的曹操亦正亦邪,是拥有多面人性的复杂人物:从政治角度看,他是政治家;从道德角度讲,他是一个奸臣;从军事角度讲,他是军事家,是英雄。这样的结论可能会令很多人失望,却是事实。是人就会很复杂,包括你、我、他。
曹操很复杂,我们却想当然地认为他很简单,想以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怎么可能?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先生用词最精炼,他只用了两个字“奸雄”就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所谓的奸雄,就是又奸又雄,大奸大雄。人有时是很好的,有时也是很坏的,所谓可爱的奸雄,那纯属胡扯。
这两个字足以给他定论,从他以后的表现来看,他获得这样的荣誉称号也是实至名归,不冤枉。不用翻案了,这是事实,也是历史。
在我看来,如果一定细分的话,曹操有两副面孔:酸枣会盟前,他是治世之能臣;迎接汉献帝后他是乱世之奸雄。他的能臣之名也是自己挣来的;他的奸雄之名也是自己挣来的。如此复杂,如此矛盾统一,这就是曹操。
在成为奸雄之前,他是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后,他是奸雄。亦正亦邪,亦奸亦雄,这就是他的黑白人生,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相。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哪一派的?对曹操是厌恶还是喜欢?我的回答是,我既不是“曹粉”,也不是“曹黑”,我对曹操既不厌恶也不喜欢。如果你不满意,我换种方式表述也行,我既是挺曹派,又是倒曹派,我对曹操既厌恶又喜欢。如果以单纯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那他更像一个坏人,如果以单纯的技术标准来评判,那他就是一个能人。我钦佩青年时代的曹操,我反感成年时代的曹操。我欣赏他的勇气和才能,讨厌他的奸诈与残忍。我欣赏作为诗人的曹操、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却讨厌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因为他虚伪。
这里我将依据史实,向大家展示一个全面、真实而又复杂的曹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他的功绩,他的过失。
曹操:字孟德。
别名:吉利。
小名:阿瞒。
籍贯:沛国谯县。
出生年月:桓帝永寿元年(155年)
民族:汉族。
家庭成分:官宦。
职业:军人、政治家。
技术特长:作战、玩政治。
性格特点:多疑。
座右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业余爱好:写诗,且写得极好,三国第一。
关于曹操的长相,正史上没说,有好事者根据史书上凡是品貌皆优人士(如刘备、诸葛亮、周瑜等)必然有所交代为由,倒推出曹操应该长得比较抱歉。而《三国演义》也说他长得比较对不起观众,如个子矮(身长七尺,约合现在的1.6米多一点)、眼睛小、胡子长等,总之,形象不佳。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寻常百姓家,恐怕连工作都难找,媳妇都难讨。但那是小说为了丑化他而做的描写,没有得到官方确认,不好作数的。据2009年河南安阳发掘的曹操高陵墓显示,长眠于地下的魏武帝已经被盗墓者从墓葬后室拖到了前室,甚至连脸部都被残忍地砍去,即使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原他的庐山真面目了。曹操的容貌从此成为历史疑团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了。
正史虽然上没说曹操的长相,野史中对他的相貌倒是有一句评价,说他“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也就是说,曹操虽然个子不高,形象不敢恭维,但气质绝对一流。事实上,曹操对自己的长相似乎也是不怎么自信的。比如革命成功后,匈奴使者前来拜谒,曹操为树立魏王在兄弟民族中的良好形象,特意派形象、气质俱佳的崔琰客串一下领导,自己则站在旁边充当侍卫。接见完毕,曹操派人询问使者对魏王的感觉。还是这个使者识货,他点评说:“那个冒牌货(崔琰)虽然气度不凡;然而,床(注:古时一种坐具)头上拿刀的那个警卫员才是真英雄啊”。(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哎呀,原想耍点小聪明的,但曝光了就不好玩了。泱泱大国,诚信为本,没想到堂堂魏王居然有自卑心理,而且带头使用假冒伪劣来忽悠观众,真没意思。不光使者觉得没意思,连曹操也觉得没意思。所以,他在听取了使者的意见反馈后,立即作出自己的反应——派人去追杀使者。曹操这么做就不厚道了,人家使者说得在理,王者气质岂是凡夫俗子所能模仿得出来的?
曹操的个人简历比较清楚,但还有些复杂的地方,比如他的家庭背景。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被汉桓帝时期的大红人曹腾收为养子。曹腾是宦官,而且是个很能混的宦官。汉顺帝即位后,他升为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皇后宫的主管(大长秋),朝会时位置仅在总理(三公)之下(加位特进)。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难免要显摆显摆,但难能可贵的是,曹腾本人却极低调。但在我看来,他所谓的低调,也就是滑头。曹腾在宫中工作三十多年,处处小心,也没什么把柄落在别人手上。此外,他还很注意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宦官),和朝廷其他门派(比如士人)的关系也不错。因此,尽管士人和宦官两派高手势不两立,斗得你死我活的,但大家都不把他当敌人,也没有谁为难他,他也乐得在桥上看风景,成为官场的“不倒翁”。
此外,作为宦官中的成功人士,他还爱时不时地做点好人好事,推荐许多名人出来做官。这么会来事的人,自然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历经了宫廷的腥风血雨,能做到这个份儿上不容易啊。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曹腾被尊为高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何止千千万,当权者得到的各种荣誉称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不管宦官地位多高,最大的也不过九千岁(比如魏忠贤),而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曹腾一人。可见,作为宦官,曹腾算是做到登峰造极了。
由于有这么精明能干的干爹罩着,因此,曹嵩不必像一般的社会青年那样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和前途问题,因为有大把好工作等着他去挑呢。唯一有问题的就是他的出身比较复杂,就连权威的《三国志》也表示搞不懂(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从古至今,关于曹嵩姓氏的争论从没有间断过。争论的焦点是,曹嵩到底姓曹,还是姓夏侯,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都有充足的理由,但都不能完全驳倒对方,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曹嵩原本姓夏侯。曹嵩的父亲原本叫夏侯睿,曾经干过南阳县令,因为官清廉,以致家境贫困,后因官场派系斗争被罢官。后来,妻子颜氏生下夏侯嵩,因抚养困难,只好留下长子夏侯巍,把夏侯嵩送给了朝中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名为曹嵩。后来,曹丕即位,据说还追赠夏侯睿为“魏始祖”。
这个看似有鼻子有眼的说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驳。有人认为曹嵩本来就姓曹,因为他是曹腾的侄子。更有力的佐证是曹家和夏侯家世代通婚。之前的不说了,就拿曹操来说,他和夏侯惇就是儿女亲家——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曹真之妹嫁给夏侯渊的侄儿夏侯尚。曹操如果姓夏侯,和夏侯惇是堂兄弟关系的话,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违反了同姓、同族不婚的原则。曹操人品再差,也不至于搞近亲联姻,而且曹操在其《家传》中也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
许多“曹粉”认为,夏侯家和曹家是世代的姻亲这一点恰恰说明曹操不可能是夏侯家的后代。而曹腾家有四兄弟,由于要继承一大笔家产和爵位,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曹腾也可能挑自家兄弟的儿子做干儿子啊,所以,曹嵩极有可能是曹腾的侄儿。
许多“曹黑”认为,曹操之所以不乐意承认自己姓夏侯,是想借重曹家先祖——西汉的开国功臣、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名声;而“曹粉”则认为,夏侯家和曹家一样,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夏侯家的祖先也很大牌,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夏侯婴,曹操没必要隐瞒什么。
“曹黑”还认为,如果曹操真的姓曹,那么曹操的曾祖父叫曹节,曹操有个女儿也叫曹节,还成了汉献帝的皇后。难道多才多艺的曹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连女儿的名字都不会取了?许多“曹粉”则反驳说,曹操的曾祖父应该叫曹萌,字元伟,而不叫曹节。因为“节”的繁体字写作“節”,与“萌”字形相近,史书写错也是有可能的。
争来争去,没个定论。虽然我不是“曹粉”,也不是“曹黑”,虽然野史言之凿凿,但我仍然坚定地认为:曹操本来就姓曹。曹操姓曹,而曹家、夏侯两家的关系的确好得没话说,不是一般化的亲,不是一般化的铁,而是亲上加亲,铁上加铁。比如,夏侯渊和曹操就是连襟关系。在后来的征战中,作为曹家的姻亲,夏侯家的人的确表现得相当卖力,夏侯渊甚至把头颅都抛在了革命征程中。
由于曹腾、曹嵩在朝廷吃得开,曹氏家族也跟着沾光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曹嵩的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的儿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另一个堂侄曹鼎(曹洪的伯父)官至尚书令(中央办公厅主任)。
亲人都如此风光,曹嵩就更不用说了,他很快当上了实力派的司隶校尉。汉灵帝时,他又当上了油水十足的大司农(农业财政部长)、大鸿胪,并最终位列九卿(内阁部长),成了响当当的中央干部。
能走到这一步,也算是事业有成了。但追求是无止境的,估计是部长当腻了,不久,曹嵩又将目光瞄准了三公。东汉名义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所谓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相当于国家的正副总理,其中太尉主天,是老大。其实在东汉,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尚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