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间术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创造条件,促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误会;或将误会加以渲染,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编造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等等。离间术的外在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它的内在本质却是惟一的,那就是使人为己,陷人益己,抑人扬己,损人利己。
离间术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
任何离间术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只有在目的的驱使下,离间的所有行为才可以表现出实际意义。离间者的目的是自我的、本位的,是建立在实际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有时它为的是获取个人的某种利益,有时则表现为满足个人的某种心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建立于私欲。颓废、反动之上的。离间者的目的不在离间过程本身,而在于达到离间之后的结果。
2.隐蔽性
离间者的目的决定了行为的隐蔽性。因为伴随着离间术的实施,离间者对被离间者的侵害行为已经开始,而这种侵害又是巧借被离间者之间的摩擦力量去进行的,况且,一旦离间成功,被离间者的利益受损则是绝对的,所以,离间者只有使被离间者在表面上知情,而不能在根本上知底,才能达到他离间的目的。因此,隐蔽性贯穿在离间活动的始终。
3.欺骗性
离间的隐蔽性决定了离间手段的欺骗性。因为离间是一种侵害行为,且要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实施,又要做到隐蔽得“天衣无缝”,显然采取正当的、公开的手段是不行的。所以,离间者往往会制造假象,欺骗客体,使其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尽管离间术具有隐蔽、诡诈的特点,但还是可以破译的。识破离间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联系分析。任何离间者要想达到离间他人的目的,必然要与被离间者发生这样那样,或明或暗的联系。因为没有联系就无法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再高明的离间术也无法得以实施。因此,谁突如其来地与你发生联系,谁就有可能在实施离间术。
其次是利益分析。一般说来,离间术通常是伴随着利益冲突而实施的,而离间者往往又是被离间者发生矛盾后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因此,对人际冲突制造者的利益得失进行分析,有利于识破离间者的真面目。
最后是反常分析。任何离间术,无论它怎样高明绝伦,只要它付诸实施,总要留下一些反常的痕迹。因此,对反常的蹊跷的行为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反向思维,弄清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对于破译离间术很有帮助。
总而言之,离间术的破译应建立在对其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之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
5.打小报告的小人
这类人接近古时迷惑君王的佞臣。他们为了获得上司的信任便不择手段,宁失信于同事亦在所不惜。
这类人,深信要在公司里生存,必须有一套求生策略。由于办公室里人事复杂,大家明争暗斗,一不小心就会遭人暗算。因此,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法,以快打慢,免得被人有机乘。
除了自保之外,最好能够得到“后台”撑腰。而“后台”之最佳人选,当然就是自己上司了。
“爱打小报告的人”看准了上司需要人在公司内充当他的耳目,把办公室里的小道消息或情报传达给他,让他更了解公司内部人事的实际情况。于是,他便选择了这条途径,来取得上司的信任。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四处刺探同事之间的秘密,连一句闲言碎语也不放过。因为,这便是他向上司汇报的材料。
这类人如此做的最大目的,是要在上司心目中建立起忠心耿耿的形象,说他们甘当上司的鹰犬也不为过。
为了向上司表示自己无时无刻不耳听八方、尽忠职守,他有时不惜无风作浪,故意制造新闻,无事生非,向上司交差。
据有关人士反映,的确有些主管喜欢有这类下属在机构内充当“探子”,借此知道职员对公司、对自己的态度。他们相信,这种情报对本身更好地管理下属有一定帮助。
即使这类爱打小报告的人能充分博取上司的欢心和信任,若上司是一名精明能干的人,他断不会考虑提拔告密型下属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这类人在办事能力方面肯定不会太突出,所以才走捷径、做探子,博取上司的青睐。如果主管贸然地把他升上自己的位置,除了引起公司内职员的反感外,也显示出这名上司的天真无能。试问,一个全公司的职员都提防甚至讨厌的人,怎能当一名令人信服的好主管?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此人不学无术,素质十分低劣,然而李林甫却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久居要职。这除了“关系网”的原因外,主要靠他的政治技术和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的手腕。李林甫本人虽然没有什么学识,但他最忌恨和害怕的就是文学之士,他最惯用的伎俩是阳奉阴违压抑他人,抬高自己,嘴特别甜而心特别狠毒,当时的人都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的成语即出于此。
李林甫本人没有什么才学,识字不甚多,经常读错字写白字,仅能提笔抄录别人写成的奏稿,有时难免闹出些笑话。据说有一次,他在礼部主持考试,有位考生在答卷中用了“杖杜”(孤立高大貌,喻成绩突出)一词,这本是诗经中的一个篇名,李林甫不识“杖”(di音第)字,就问手下人“杖杜”是什么意思,被问者俯伏在地不敢回答。李林甫表弟姜度生了个男孩儿,他亲笔写了个祝贺词,其中有“闻有弄麝之庆”的话。“弄麝”一词实际应该是“弄璋”,指生男孩之后,让他玩弄璋这种美玉,以期有好的品德。“弄麝”岂不要效仿麋鹿吗?结果又闹了个大笑话。为此,他特别嫉恨那些文学才士,就引荐一些与自己不相上下或不如自己的人进入朝廷来扩充势力。
有一位户部侍郎叫萧灵,是李林甫一手举荐的,此人不爱读书,学识极差,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成了“伏猎”。严挺之把此事告诉给宰相张九龄,并说:“朝廷的官员之中怎么能容许有‘伏猎侍郎’呢?这不是要贻笑天下吗?”其实,“弄麝宰相”提拔个“伏猎侍郎”正是合情合理的。为了巩固相位,李林甫采用各种手段把有才能的人都排挤到朝廷之外,由于手段高明,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不仅皇帝毫无察觉,就连被整的人也不知内里情由,有的人还在感念他的恩惠,这正是他的奸狡高于别人的地方。
李适之性情耿直,李林甫与之争权,彼此不太和谐。李林甫为人阴险又好阿谀。
有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见金矿,如果开采,可以使国家富裕,皇上还不知道这件事。”
李适之性情疏缓宽厚,很相信李林甫的这番话。有一天就和玄宗皇帝从容地谈起这件事,玄宗非常高兴。
玄宗当天问起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说:“臣早知道华山产金,但心想华山是陛下王命的根基,王气所在的地方,不能开采,所以不让王知道。”
通过此事玄宗认为李林甫忠心拥戴自己,于是渐渐疏远李适之。
为了预防别人取代自己担任宰相,李林甫采取了两大措施。一个是想办法杜绝别人通过军功升任为宰相。开元年间,张嘉贞、张说、萧嵩等人都是先任节度使,立了军功后才出将人相的。李林甫对玄宗说:“文士为将带兵,胆怯不敢亲冒矢石不如用一些寒族、蕃人,蕃人都英勇善战,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没有党派援引。对这些人只要施以恩惠,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地忠于朝廷。”玄宗觉得很有道理,就专门委托少数民族的将领做边疆大帅。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人都是带有重兵的少数民族将领。李林甫以为这些人不认识字,绝不可能当上宰相,所以才想出了这一高招。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边帅人相的路子,他自己的相位则可长保无虞。其结果是边帅兵权太重,最后酿成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叛乱。
天宝六年,唐玄宗想要征集天下的才士,诏命天下精通一艺,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京城应选。李林甫最怕文学之士,又害怕一些胆大不听话的文人在策论中揭发他的隐私和罪行。就向玄宗建议,说举人多是些卑贱愚聩的人,恐怕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语言污秽圣听。应该先让郡县长官精选一次,再由礼部复试,如有名实相符、确有才学的人再行上奏。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李林甫派自己的亲信去主持考试。结果天下汇集长安的举子乡贡们全部落第,没有一个人被录用。因为李林甫本来就不想让有才学的人进入朝廷中来,就连杜甫那样的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6.如何识别拍马者
善于讨好谄媚的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可以找到,这类人有一项基本特征:永不反对或驳斥上司的指示。
谄媚的人,在香港被说成是“擦鞋仔”,在大陆被说成是“马屁精”,可见这类人纵行职场已多年了。
善于讨好谄媚的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可以找到,这类人有一项基本特征:永不反对或驳斥上司的指示。无论在什么场合下(私人聚会或公开会议上),谄媚的人只晓得做一种动作,点头同意上司说的每一句话。
这类人内心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恐惧,那就是做出自己的决定。
或许由于与通常的习惯有关系,这使他们连提出自己意见的能力也逐渐被遗忘或根本丧失了。
在他们心里,只相信一种真理:同意上司的人令上司对他有好感;而反驳上司的人只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爱谄媚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念头:许多上司虽然口口声声表示自己很民主开放,乐于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或意见,其实最讨厌下属指出他们的不是,因为这无形中已损伤了他们的权威。实际上,绝大多数上司都喜欢下属赞成自己的提议或想法。既然事实如此,那又何必下那么多无谓工夫,索性从一开始就点头到底好了。
爱谄媚的人不断找寻一位强有力的上司去保护他们。至于什么个人尊严,早已丢在九霄云外。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使本身的“靠山”高兴,其他一切都不管。
除非上司是一位典型的“昏君”,否则他绝不会培植爱谄媚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因为这类人才除了懂得“拍马屁”之外,根本就缺乏主见,一无可取。
主管利用他们来替自己办些私人琐事倒是相当理想的,在这方面,他们定能办得妥妥帖帖。此外,由于他们全无主见,亦无真才实学,试问怎样可以登上高位,管理业务和人事吗?
这类型人才之所以能够在公司内生存,乃是由于他们看准了人性的弱点(上司喜欢听奉承话)、更加上他们奉承有术,才能风光一时。对付这类人才,最适当的处置方法便是降他们级或调他们到另一部门工作,作为一种警戒。当然,只有精明的上司才会这样做。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上司对下属是否会拍马屁不那么放心,于是就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部下进行考验。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穷追不舍,搞得部下诚惶诚恐不敢对上司有任何离经叛道之举。即使大家相安无事,掌权者仍不放心,还总想在平静的水中搅起一点波浪。于是,他们便采用各种手法对部下进行“火力侦察”,诱使对方误入他所设的圈套之中。这种诱使部下上当的手法,在后世叫做“引蛇出洞”。
战国时期,子之做了燕国的丞相,为了测试部下的忠奸,有一次他坐在屋里装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然后问手下人:“刚才从门口跑过去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匹白马?”他的左右侍从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个平时爱拍马溜须的人跑出门外去追马,自然是一无所获,然后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匹门马。”他哪里想到,这是子之用这种方法了解他手下的侍从中有没有讨好谄媚的小人,以便日后看清他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