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人先知人
用人就像用马,如果得到千里马却不认识,或者即使认识了,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那当然就只会喜欢那种衰弱无力的马,而抛弃雄壮剽悍的骏马了。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凡具一技之长者都要广为延揽,而在使用时要小心谨慎,尽可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
慎用人才的一个基本内容是量才器使,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认识人。“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当日预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断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弃置不用,不频繁撒网有失去捕抓大鱼的机会。重要的是善于去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有材不用,应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古人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阁;千金之剑,以之斩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故世不患无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以良药不适于病,梁丽之材用于窒穴,嫠牛捕鼠、良马守门等比喻,批评用人不当,指出对于人才必须“器使而适用”,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用其所长,这正是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据说,每有赴军营报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一一观察: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晌,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讲习性理者采访忠义,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在幕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使用,感到了解较深,确有把握时,再根据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为了使贤才学用一致,他十分重视幕僚的工作安排。对长于治军者,便安置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精于综核者,便安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运输的工作;对善于创造者,便安置到制造局,做造舰制炮工作。务使人人能尽其用,用尽其才。
有关知人善用,曾国藩重用容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国藩曾重用并委派容闳赴欧美采购机器。这位广东香山县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入美国籍。李善兰、华街芳、徐寿等人都向曾国藩举荐过。尽管容闳到过太平天国和天京,还向天王洪秀全上书,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和七项建议,以后又与太平天国多次做过茶叶生意,曾国藩对此却并不怪罪。
曾国藩接连三次发出邀请。35岁的容闳初次登上总督衙署大门,次日便受到了曾国藩的接见。曾国藩在了解容闳的经历和学识以后,认为他确是个既了解西方又有胆识的人才。在问及当前对中国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当从何处着手的问题,容闳答以莫过于仿照洋人建机器厂,尤需先办制造工作母机的工厂。
曾国藩十分赞许,及时拨发巨款,委派他赴欧美采购机器。多年来一直在异国他乡做着中国富强之梦的容闳,受命之日,十分感奋。一年后他从美国采购来的机器,就安装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中,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知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羽后归汉。他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问:“子之居楚何官?”陈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
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大丈夫,如冠王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等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也叫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禄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刘邦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归汉之初,与之谈话知道他有才智,便赏识其人,任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乘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职的;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陈平新来而监察原有的将兵,可见对他的信任。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此信任一个从楚来的逃犯而大哗,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平。
刘邦如此重用陈平,足见他确是善于知人和用人,而陈平也确是个奇才。后来刘邦能战胜项羽,处于危急而能转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在这里,魏源辩证地论述了用人的长短关系,把能否知人之长短作为能否用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他强调: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是很有见地的,他揭示了能否知人用人的关键原因。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为何能用人之长,而项羽则不能?这是因为刘邦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长处,也不认为自己的计谋超人,更不以为自己有军事天才,正因他有自知之明,故能虚心听取张良、陈平等的奇谋深策,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等猛将去独当一面各自作战,也就是说他能用谋臣武将之所长,为他打天下;项羽则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力可拔山举鼎之勇力,认为比谋臣武将都高一等,也就不能用他们的长处,既不听谋士范增的计谋,对于韩信、陈平的献策也不屑一顾;有猛将也视而不见,有也不信任,致使范增气得辞职,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英布离楚归汉。结果是: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己之长,项羽不能用人之长而致成己之短,谁胜谁败,大局则定。
唐太宗能用别人之长,隋炀帝则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个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满足于己之所长,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故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故其身边,有所长的人才济济,能成就大业。而隋炀帝自恃其才高过人,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不容许别人反驳;他做的事都是对的,不允许别人违背。而顺之者则可升,违之者则杀头,故不能用人之所长,只能用人之短,即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只能用一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结果,众叛亲离,最后被他认为身边的“心腹”之臣所缢死。
2.识人先识德
无才有德者本质好,虽不能委以重任,但仍有其可用之处,这种人勤恳、诚实,能够知恩必报,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而多才缺德的人本质坏,犹如传染病,不仅使自己烂掉,而且会使周围的人也烂掉。其实,后一种的才多用在歪路上,在没有驾驭这种人的把握的情况下,还是避而远之为好。
任先生的公司来了两位女士,一位黄某,一位董某。黄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给人一种老实的感觉。而董某,美貌出众,活泼可爱,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她才华横溢。
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实践,董某初绽头角,以出色的公关才能,给单位带来不少利润。于是她得到同事的羡慕以及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她,并在第二季度给她颁发了头等奖。可是慢慢地,她的原来的德性就开始暴露出来。她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说东道西,挑拨离间,无事生非,有些同事在她的挑拨下反目为仇;也有些年轻的男同事在她的挑唆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好端端的单位变得乱如一团麻,打架的,闹情绪的,还有一位青年因董某对恋爱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对爱情丧失信心,心灰意冷离家出走。
老板对这些事非常重视,经过详细调查,终于弄明白是董某一手造成的。于是公司开大会,会上点名批评了她。董某不思悔改,两个月后,她煽动老乡合伙贪污公款,公司为此对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在批评后的第一个月里,她表现还不错。一来闲话已没人听,人们都躲她躲得远远的,二来刚挨批评,她不敢再贸然活动。但到了第二个月,她的恶习又暴露出来,连续贪污三次公款,先后煽动三个同乡潜逃。公司经理对她彻底绝望,断然把她开除。
同来的黄某虽没有董某的公关才能,但她勤恳老实,任劳任怨,在同事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部门主管把她安排在办公室内做勤杂工,她不但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干得很好,而且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单位人员提起黄某的为人,无不伸出拇指大加赞赏。后来老板认为她大公无私,坦诚可靠,就把她提升为会计,她上任后将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所以,用人时先看其德,后观其才。否则纵有精明头脑,超人才能,也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任用这样的人,只能得不偿失。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句话非常有力地揭示出了“才德”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作为领导选取人才时的一个警示。
3.慧眼识英才
耶稣基督曾对他的门徒说过:“你们是这世上的盐。”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人类这碗高汤提味;二是清洗人类社会腐烂的伤口,让他感觉到痛,但是消毒。精英,曾作为一个知识群体,一种思潮,一个努力方向,而让人仰止崇拜。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实在是因为那些有真才实学者,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他们不愿在人前卖弄斯文,而是将满腹经纶化为谨慎谦恭。相反,那些人前显圣、恃才放荡者,往往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故察人者不可不知。
凡是要考察一个人,当他仕途顺利时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么人,当他显贵时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就看他所养的是什么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看他怎么做,当他空闲时就看他的爱好是什么,当和他熟悉了之后就看他的言语是否端正,当他失意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当他贫贱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为。要使他喜欢以考验他是否能不失常态,使他快乐以考验他是否放纵,使他发怒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我约束,使他恐惧以考验他是否不变而能够自持,使他悲哀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制,使他困苦时是否能够坚韧等等,在职场中,一双慧眼可使人才聚于麾下,无往而不胜。
“人是公司最好的产品。”这种说法来自于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他可称为是第一个看准人才价值的人。一般产品,对于厂家来说不过是换取金钱,而人这种特殊商品对于本公司来说,除了创造价值之外,还能够激发出企业团结协作的巨大潜能。所以,有人说,愚蠢的商人花钱,聪明的商人用人。
因此,在职场中,无论是作为同志还是同事或者是下属,都要具有一双识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生存奋斗的环境趋利而避害,摆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够直向人生的风雨,做一个成功人士。在生活中,考察一个人才能的大小,往往要看一个人的工作方面,而才气的大小则因人而异。虽然工作分量很重,但是,只要有这个能力,就能轻易地完成。如果不具备做这份工作的能力,则只会把事情弄砸。所以,过量的工作如果交给才能小的人,一旦失败并不是才能小的人的错,是错在领导用人不当。
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上尉就预见“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他于1934年出版的《职业军队》和《未来的陆军》两本书中,又明确地提出精良的装甲部队将是未来战场上的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当时,法国统帅部对此不予理睬,而德国将军们却很重视。当时德国装甲兵总监兼任陆军参谋长的古德里安等根据《职业军队》提出的见解,创建头三个师的坦克部队。接着在二次大战开始不久的1940年5月,他们便运用集群坦克攻击法国。法国只支持一个半月就俯首结城下之盟。为此,法国人痛心地说,“德国人赢得胜利,只花了十五个法郎(指戴高乐那本书的书价)”。
荷叶刚刚露出水面一个小小叶角,早有蜻蜓立在上边了。好的人才一出现,就会被目光敏锐者所发现。
鉴于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价值也不可全凭相貌或年龄来判断,而应该视才能而定。因此,一个人究竟是能成事或者不能成事,只要看他的才能就知道了。
人才大致可分为大器、中器、小器三种。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无怨言,不会拘泥在小事上。该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对于没有价值的事也不会耿耿于怀。该说话时,就抒发己见,不该说话时,就保持沉默,能适时地进退。这种人,将来成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他已具备了领导的才华。中器之人,平时虽如大顺者般态度大方,可是一旦面临抉择,就会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小器之才,为人处世多以自己为中心,遇有不顺心的事就大发牢骚,甚至谴责他人,听不见别人的忠告,最终也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与帮助,只剩孤芳自赏的份了。
所谓的精英人物,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点:
这是胸怀天下一类的豪杰人物。他们不但胸怀奇谋,智慧超群,更可贵的是他们有敢于行动的勇气和策略,能够机敏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变,而不会惊慌失措。
新颖的见解表现在创新、探索上,是可贵的创造性品质,现代企业将敢于提出并善于提出新见解的人,看得比仅有勤奋品质的人更重要。
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的人是最富有魅力的。面对超速运行的信息社会,按照既定模式办事的人,只会适应平庸的领导,这类人到新的环境,会努力开拓视野,以适应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