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转折是尼采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出的对人和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社会生活的呼唤、时代的要求。19世纪初,封建式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把德国分裂成为几十个诸侯国,德国的帝国议会还只是个形式,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还是软弱的,他不敢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势力,但是他们又想革命,所以当时的资产阶级哲学基本上继承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传统。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工人和雇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了。这时,德国人已I经感觉到,以往思想家们所讲的自由、平等、博爱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反而给人们换来了奴隶般的劳动。基督教的教义也不能给苦难的人以现实的安慰,近代哲学的理性王国也没有给人以真正的幸福。原有的信仰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受到了冲击,社会发生了精神危机。但是尼采在指责俾斯麦邪恶的手段的同时,又欣赏这位铁血首相以武力统一德国、求强力意志、求生命力充盈的精神。尼采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和个人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寻求生命意义的酒神哲学。
第一,尼采的哲学观。尼采的哲学是人学,是以人为哲学的对象。尽管把人作为哲学的对象并非从尼采开始,至少从康德、费尔巴哈就围着人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命题,但尼采不同的是,他反对费尔巴哈关于人与人的相爱,反对叔本华哲学关于人的消极和绝望,他的人生哲学是立足于个体生命,肯定生命意志,舍弃消极,主张奋进,提倡自我奋斗,要为人的生命寻找一种绝对的意义。哲学对象的这种改变,首先导致了哲学性质的变化,尼采曾多次明确指出,哲学不是艺术,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个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哲学家不是学者,而是一个真诚的、真实的人。另外,哲学对象的变化也导致了哲学方法的改变,尼采认为,科学和逻辑的方法不可能触及为生命提供绝对意义的那个本体界,惟一的途径是酒神式的醉境。
第二,尼采的世界本质论。尼采所说的这个世界,既不是传统唯物主义所讲的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又不是传统唯心主义所讲的精神世界,也不是传统二元论的所谓两个世界。在尼采看来,这个自然存在的世界就是惟一的真实的世界,除此再无别的世界,所以要忠实于大地。但是,尼采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永恒轮回的,灭亡的东西会重现,只有强力意志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只有求生命强力意志的超人才有意义,这就是尼采多次强调的“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尼采就是以“忠实大地”、以超人、以“生命求强力的意志”展开了自己人生哲学的本质内容:一是人要接受万事万物总要毁灭的事实,这是悲剧的性质;二是人的强力意志要在这个本无意义的世界里寻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展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悲剧中的欢乐性质——酒神状态。
第三,尼采的发展观。尼采敢于打破一切应该打破的东西,他杀死了上帝,他要重估一切价值,同时也树立了超人这个新形象,倡导生命意志。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让我们的真理打破一切该打破的东西吧!许多东西还要建立起来。”尼采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体,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能看得到表现他自己的强力意志,因此,他得出结论说,强力意志是宇宙中内在的实在。他在自传中这样说:“肯定矛盾和斗争,生成的观念,强烈反对实有的概念——在这些方面,使我认识到他一直是我和我的思想最密切接近。”当尼采谈到战争时也指出,宇宙间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或从自己的日神状态与酒神状态,或从个人的情欲与冲动的斗争中获得自我的主宰——因而奋斗的主要对象乃在于自己,因而要不断发挥个人的潜能,无限地自我提升,把生命纳入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而动力乃寓于创造的意趣之上。
第四,尼采的认识论。尼采在认识发展史上并非无足轻重,他对理性的批判,对精确自然科学要求的否定,对内心直觉和灵感的依重,开了现代非理性主义认识路线的先河。尼采的认识论,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突破理智认识的框架,仰仗灵感或直觉,以达到生命深处的强力意志,并同整个强力意志的世界相融会。具体表现在认识对象上,尼采认为在认识中根本没有任何自在的、实在的东西,有的只是两只耳朵和一双眼睛,耳朵和眼睛听什么、看什么,不听什么、不看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因此,作为认识对象的物是自我根据自己的心境设定的。简言之,认识的对象是自己的心境。他反对把物作为认识对象,因为物自身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仅存在于人所赋予的意义之中。在认识过程上,尼采认为认识过程就是人在事物中找出他自己曾经塞人事物中的东西,他还举例说,真、善、美、崇高、伟大并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而是人们给予事物的称谓,认识过程就是人重新给予事物的这些称谓。在认识的来源上,尼采否定意识的积极作用,认为意识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主张意识来源于无意识。同时,尼采还认为认识立足于经验,认为经验既不是从事物中来,也不是从书本中来,而是自己已有的东西,人是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认识的。在真理问题上,尼采认为人们无法证明你的观念与实际是否符合,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东西,完全是你对它的解释,当我说某物真,并不是因为物自身的真,而是我认为它真,因此,只有我“才是真理之声”,“只有我才握有真理的标准,我是惟一的裁决者”。
第五,尼采的社会政治观。尼采以上帝已死为基本的出发点,似乎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他生活时代之前,上帝活着并决定历史的发展;一部分是上帝死了,历史的命运则要通过人的自主活动来重新确定,在尼采看来,上帝死了以后的历史是人类创造力的解放,只有人作为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去积极和尽情发挥自身的能力,人类的这一段历史才能成为可能。尼采高度评价了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即果断、勇敢、审慎、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危险、变化莫测的社会状况,这就是酒神的雄健之力,就是知难而进的欢乐的酒神精神。尼采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是一个强有力的打击。但是尼采在强调人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则把包括人的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在内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又摆到了至高无上的极端地位,这必然导致他的社会政治理论最终失足。
在尼采的酒神哲学中,有划时代的真品,也有荒谬的让人难以接受的观点,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承认,尼采的发现,是独特的,他所讲的是他自己所领悟的时代危机,他思想中所包含的矛盾是现时社会的矛盾,他的哲学思想与那些古代、近代,甚至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是全然不同的。
3.承前启后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揭露、抗击和清算了千年来传统哲学的虚妄,而且开现代哲学之先河。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热衷于对宇宙问题的探索,而忽视了人,其结果,人被物化了,人的应有地位也随之丧失了。经验论、感觉论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认识都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而感觉又是因人而异的,这样,他们就从个人主义又滑到了主观唯心主义,并使以往的一切道德宗教失去了原来的价值标准。
苏格拉底为了消除感觉论的弊害,奋然举起理性的牌子,倡导理性是知识之源。他的学生柏拉图更进一步把宇宙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并且认为,感觉世界是多变的,是靠不住的,只有在理念世界中才能求得真实,其引申到人的问题上就是说,人分为两部分——肉体、灵魂,人贵在灵魂而不在于肉体,要获得灵魂的解放就必须解除肉体的束缚。这就和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吻合融通了。中世纪宗教教义正是宣称宇宙有始有终有边有界,世界分为天国和凡间,凡间物质世界是罪恶之源。
其后,哥白尼的天文学理论和一大批物理学家一举推倒了宗教神学的所谓两个世界和宇宙时空有限论,揭开了一个无穷的宇宙。但是,在这个全新的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当中,人又显得微不足道了。人们一下子从有限的天上、人间世界到了无限的宇宙之中,好像感到很陌生,有异乡之客和惶然失措的感觉。
这时,科学技术给无所适从的人类又构建了新都市——嘈杂的人群,烟尘笼罩的空气,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更为混乱丑恶的时代。时代患病了,人的生命患病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齿轮压碎了,一切艺术的创造失去了根据,一切道德失去原来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召唤,尼采出现了,担起了“重估一切价值”的重任。
否定以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种做法,并不是尼采的独创,自14世纪以来,卢梭、伏尔泰、狄德罗、洛克、霍尔巴赫、莱辛、赫尔德尔、席勒、歌德、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等思想家们几乎都感觉到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都力图否定旧的信仰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费尔巴哈在尼采之先就曾经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思辨理性哲学和宗教神学,宣布哲学即人本学。马克思早在尼采出生之前,就给自己规定了打碎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奋斗目标,恩格斯所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明确指出,德国从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体系,连同一切旧哲学应该到终结的时候了,应该到被新的世界观代替的时候了。然而,尼采不同于那些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同代的思想家,他所阐述的是他所领悟的时代危机,他所探索的是什么是人、什么是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他要求人们去按照自己的生命的意志去评估一切、理解一切、征服一切和创造一切,去迎接超人的来临。
尼采认为,前人犯了许多错误,但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写成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两个部分,并且把真实世界看作虚构的,把虚构的世界看作真实的。尼采说,这种卑视肉体、轻视感情、和宗教神学一拍即合的二元论世界观的罪魁祸首是柏拉图,柏拉图是“先基督存在的基督徒”。尼采对从柏拉图、笛卡尔到莱布尼兹的历史作了纵向剖析,严厉指出他们把虚构的、抽象的概念视为客观实在,尼采说:“我们和所有柏拉图学派与莱布尼兹学派在思想方式上最大的不同便是:我们不相信所谓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形式,永恒的灵魂:而哲学对我们仅意指概念‘历史’的不断扩展。”
莱布尼兹之后,德国出现了一位集大成的人物康德。尼采赞赏康德胸怀大志,有企图解决以往哲学上所有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但是尼采十分看不起这位矮小的教授,极力攻击康德关于普遍道德的存在问题,责骂康德是死守在大学里,是和宗教信仰妥协,是屈从于政府。
黑格尔则把康德的学说推进了一大步,他以绝对观念为宇宙本体,建立了一个包罗世界万事万物的理性系统,把所有问题都像蜘蛛网一样编织在他的理性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面前,所有的非理性的存在都受到排斥。尼采认为,一个人从早到晚,:有时会无缘无故地感到郁闷,有时会不明不白地感到空虚,时而意气风发,满怀激情,时而情绪阴郁,垂头丧气,这些都是由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果将这些非理性的表现非要用理性法则去说明,就必然会抹杀人的情意,压抑人的个性。
由此可以说,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属于承前启后的特殊:}电位。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热衷于确定性、系统性,并以严密逻辑推演建立理性的思想系统。尼采则不然,他不是一个系统哲学家,而是一个问题哲学家,他认为,无论确定性还是系统性都是封闭性的,都是弱者的象征,而宇宙、人的存在和思想都是不确定的,是变动性的,开展性的,他指责“建造系统是孩子气”。自尼采之后,西方的体系哲学趋于解体,一切空洞的说教都受到了唾弃。
第二,把个人的存在放在首位,追求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尼采哲学的落脚点,尼采揭示了生命的感受,将西方哲学由“非存在”转到了“存在”的构架上。
第三,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尼采虽然是个教授,却是一个文学性的哲学家,不算是个学院哲学家。”尼采的哲学著作充满着寓言、譬喻和象征,他自己还是个诗人、美学理论家。他用浪漫主义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用激情和多梦等手法和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抒发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用浪漫主义歌颂大自然,渲染人与大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这种用浪漫主义和文学艺术取代科学的逻辑体系作为哲学表达方式,在西方哲学史上还算首次尝试。
第四,尼采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哲学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传统的哲学,总是以僵硬、死板的概念推演显现于世。尼采几乎是第一次使哲学家显露出了生命和灵魂。可以说从尼采开始,人们才习惯于把哲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逐渐认识了个性对哲学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哲学摆脱枯燥乏味的状态进入贴近现实人生的充满生机的状态,尼采是功不可没的,尼采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奇特的、划时代的哲学家,其意义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