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关压的“囚犯”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德国、捷克、丹麦、奥地利等国被纳粹欲施行“种族灭绝”的犹太人。所有的“囚犯”都在恐惧中惶惶度日,除了忍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身心的非人摧残之外,死亡的阴云随时会飘至他们头顶。。
成人“囚犯”大多自知支撑不过光明重来的那一天,可是当他们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天真孩子,他们的心底又有了一丝希望,对未来的希望,对民族的希望。他们暂时忘却了死亡的可怖,其中一些优秀的人士就偷偷充当了孩子们的老师,教他们知识、艺术和做人的道理,给孩子们心灵以支撑和鼓励,他们憧憬这些孩子们有逃离黑暗的那一天。
而那些集中营中被死亡阴影缠绕的孩子们,他们童稚、羸弱、疲惫的小小身体,因为有了诗歌的烛照,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深刻和忧伤。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
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们遭受的已经太多,
在这哀恸和羞辱凝合的此处。”
这个小诗人名叫米夫,被推进毒气室时,年仅11岁。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即使在睡梦中,他幼小的心也时时被惊悸和梦魇可怕地缠绕。
在他们尚年幼的时候,他们不清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面临被屠杀的命运?他们只知道,他们惨遭灭绝,只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号——犹太人。但他们并不为自己是犹太人而羞耻。生而犹太人,死而犹太人。
“我是一个犹太人,永远不会改变,
纵然要死于饥饿,
我也不会屈服。
我要永远为自己的人民战斗,
以我的荣誉。
我永远不会因为身为犹太人而羞耻,
我向你起誓。
我为我的人民骄傲,
他们是多么自尊,
不论我承受怎样的压力,
我将一定,恢复我正常的生活。”
这就是纳粹们要残暴灭绝的“劣等种族”!一个13岁“劣等种族”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这个“劣等种族”在绝境里还默默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节和精神,肉体可以被推进毒气室,但是精神永远不会被毒气消亡。
奥斯威辛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设立了用活人进行试验的“医学试验室”,4个用来大规模“工业化”杀人的毒气室,还有焚尸炉,曾一天屠杀6000人。法西斯将大批犹太人推入毒气室,然后任凭他们在紧闭的毒气室内哀嚎惨叫,最后被活活毒死。
被毒死的犹太人被推进焚尸炉焚毁,留下的大量骨渣被磨碎后倾倒入河中,以此销毁杀人罪证。残暴至令人发指的纳粹将犹太女人的长发剪下做地毯,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撤退时,来不及运走及销毁的头发就有7吨重。
在这种极度恐怖的氛围下,稚嫩的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该如何去承受?
“死亡挥舞起冰刀,
邪恶的病菌活跃地散布着恐怖,
在它阴影下的牺牲者,
在哭泣挣扎。”
12岁的小女孩爱娃·波兹科娃,就是在这种无时不在的恐惧中被纳粹杀死于毒气室。
“妈妈,抱着我,
我是一片快要凋落的树叶,
看看我是多么的枯萎,
我觉得好冷!”
“我想飞翔,可是能去哪儿,又能飞多高?
假如我也挂在枝头,
既然树能开花,
为什么我就不能?
我不想就这样凋谢!”
他们有着花儿一样的年纪,有着花儿一样的笑脸,那么渴望像花儿一样在枝头绽放,可是,他们却被可怕的魔爪摧残得纷纷凋零!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经满怀痛楚地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
读到这句话,内心会情不自禁地颤抖。这种震颤,深至灵魂。
诗人和诗歌,代表着一种至美和至善。赞美生活,赞美生命,赞美世界。然而,由奥斯威辛之后,人性的残忍、人性的至恶,毁灭了诗歌所彰显的那个美丽的世界。文明被迫沦陷。
2000年,德国政府成立了“回忆、负责与未来”的专项基金100亿,用以赔偿二战期间被纳粹残害的受害者家属;2005年1月25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纪念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2005年1月27日,德国总统克勒向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的死难者纪念碑鞠躬。30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低头为奥斯威辛的冤魂们默哀。
不知道,那些幼小的灵魂,是不是能够在天堂里看得到这一幕?
这是一首名为《蝴蝶》的诗,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孩子所写,他也同样被推进了毒气室。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是的,蝴蝶不住在集中营。六十多年后的奥斯威辛小镇,没有集中营,阳光明媚而温暖,白杨叶片婆娑翻飞,草地上,有金色的蝴蝶在翩然起舞。
但愿。但愿这个世界上,永远再没有蝴蝶的眼泪。
只看得到,蝴蝶金灿灿的微笑,在阳光下闪耀。
我不是玛丽雅姆,也不是莱拉
文/纳兰泽芸
我读到了一本书,才知道这个看似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上,还有这样两个女孩,一个叫玛丽雅姆,还有一个叫莱拉。
这本书的名字叫《灿烂千阳》,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德勒·胡赛尼的一部作品,讲的是过去30年里,在饱经战火焚烧的阿富汗,两位普通女性的人生遭际。一位叫玛丽雅姆,一位叫莱拉。
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是无能为力的。生于哪个国家,生于哪个城市或乡村,生于哪户人家,生于哪时哪刻,自己是完全被动的。玛丽雅姆和莱拉,她们被动地生在了那个战火纷飞、随时面临亲人或自己被炸得七零八落的国家,饥饿、苦难、压迫、死亡,如影随形。
而我,庆幸生在这样的国家,也庆幸生在这样的时代。看看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生活,再对比我的真实生活,你就会欣然理解和同意我这种心情。
玛丽雅姆:一个出生就遭到唾弃的私生女,15岁就被迫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陌生而丑陋的鞋匠。
我:生在一个不富裕但却温暖的家庭,波澜不惊地一点点长大,然后读书。15岁,在绿树如荫的校园里散步、背诵课文。
玛丽雅姆:她经历了七次习惯性流产,不能生育之后,鞋匠将她当成了拳脚和铜头皮带的练习场。
我:下班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像只美丽的小鸟一样飞进我的怀里。到了家门口开信箱,有几张稿费单,我说芮宝,今晚妈妈给你买芭比娃娃和巧克力吧,女儿说妈妈把嘴嘴拿过来,我俯下身,她亲一口,小大人似的说:“妈妈又来稿费了,来,亲一口,鼓励一下!”
玛丽雅姆:她做好了饭,丈夫鸡蛋里挑骨头地把饭吐在桌上,把菜汤和米饭统统倒到桌上,她跪在地上试图拾起散落在地上的饭粒,但手抖得厉害,害怕得胸口发紧。丈夫使劲捏住她的下巴,然后把几块冷冰冰坚硬的石块塞进她嘴里,脸上露出狰狞的笑,他咆哮着,快嚼!她的嘴里发出咬碎的声音,泪水从眼角不断滴下来。吐出来的是碎石块、血,还有被咬碎的牙齿碎块。
我:知道我喜欢吃芹菜饺子,周末,先生早早起来去市场买回鲜肉和芹菜。芹菜饺子比韭菜饺子麻烦很多,芹菜要摘叶、洗净,再用滚热的开水烫软、挤干水分,切成极细的小丁。然后和馅,再一个个包好、煮好,端上餐桌:请老婆大人品尝并提宝贵意见。
莱拉:战争使她失去了两个哥哥,战争迫使青梅竹马的恋人失去一条腿并且逃往异国他乡。14岁那年,一枚呼啸的火箭弹炸碎了她近在咫尺的父母,从此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她的亲人。她捡回一条命但炸聋了一只耳朵。14岁,她被迫嫁给了60多岁的老鞋匠——玛丽雅姆的丈夫,做他的第二个老婆。
我:我的两个哥哥都成家立业,家庭幸福,我的父亲风采依旧,还在教书育人,我的母亲身体健康,她欣慰地看到儿女们的日子都还算红火,享受着儿女们的孝顺和日子的安宁。
莱拉:塔利班统治了阿富汗,规定了“国家法律”,其中:每天祷告五次;禁止唱歌跳舞打牌下棋赌博看电影画画写书;女人禁止出门,如果出门要有男性陪同,被发现私自上街,将挨打;女人不能露出面孔,若到外面,必须用布卡把身子和脸紧紧蒙起来,否则将遭毒打;禁止使用化妆品,禁止佩戴珠宝,禁止穿好看衣服,不得主动和别人说话,不得和男人对视,不得在公共场合笑,不得涂指甲,否则会切掉一根手指。禁止女孩上学,禁止所有女人工作……
我:清晨穿上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淡妆,乘地铁或开车去上班。我接受良好的教育,我读我愿意读的书,写我喜欢写的文章,我逛街买我喜欢的指甲油和润唇膏,我唱歌,我与朋友聊天、微笑或大笑……
莱拉:在塔利班对妇女极度蔑视的“法律政策”中,女人连上条件好点的医院看病的权利都没有,包括生孩子。给女人生孩子的医院肮脏残破,没有氧气、没有干净的水,连基本的医疗设施都没有,连麻醉药都没有,莱拉难产,不立即施行剖腹手术大人胎儿都要送命,万般无奈,莱拉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以难以想象的女性忍受力接受了剖腹手术。
我:四年前我生女儿时情况不太好,凌晨一点多救护车呼啸而至,火速送往由宋庆龄创办的,上海生育条件最好的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立即手术,医生以娴熟高超的技术让我的女儿平安降生,让我没受什么痛苦。
……
不要以为玛丽雅姆和莱拉是久远历史里的两个女人,不是。前者生于六十年代,后者生于七十年代末。后者莱拉仅仅比我大四五岁,几乎可算我的同龄人。
可是,身处不同的国度,身处不同党的怀抱里,我们的命运,天渊之别。
当我再次读到舒婷的《祖国,我的祖国》,我的眼里泪花泛起:
“你是簇新的理想,正要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你是雪被下古莲的胚芽,你是挂着眼泪的笑窝,
你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充满希望的祖国!”
相错于流年的彼岸花
文/纳兰泽芸
少年时,看《半生缘》,为曼桢流过泪水。恨张爱玲那支冷漠而决绝的笔,隔着一堵墙,任曼桢把喉咙喊破,也不让她最爱的世钧听见。
一堵墙,将曼桢和世钧,这对相爱至深的人,隔在了荒凉的人世间。那时我就想,他们两个,像极了传说中的“彼岸花”——花开之时不见叶,叶茂之时不见花,花与叶彼此思念,却相念相惜永相失,在凄清的秋风里生生相错。
十来年后,看《明清诗选》,偶尔看到清代王士禛的那首《龙爪花》:稻熟田家雨又风,枝枝龙爪出林红。数声清磬不知处,山子晚啼黄叶中。再看注释里说:龙爪花是彼岸花的别名,花色血红,多整片开于墓地之间或山间小路。
原本我只知道那个忧伤的传说,彼岸花的前世是一个为爱受伤的天使,自愿投入地狱,地狱众魔不忍心让她下地狱将她遣回,但她仍忧伤地徘徊在黄泉路上,众魔就将她变成鲜红的花朵开在黄泉路,给迷路的灵魂指路。
直到读到这首诗,我才恍惊起而长嗟,原来这令人心碎的“彼岸花”,就是我少年时常见的“龙爪花”,我们又叫它“鬼魂花”,眼前再现少年时那一片绚烂的红。那时,我就读的中学离家比较远,要走十多里山路,在这连绵起伏的丘陵之间有一大片墓地,我们上学放学都要穿过这片墓地,斜阳萧索枯藤昏鸦的傍晚时分,着实令人寒毛懔懔。
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每年秋风渐起的时候,那墓地里会开出一大片一大片鲜红艳丽的花朵,没有叶子扶衬,却更艳得令人眩晕。我想去摘几朵,可是又不敢进到那些坟茔深处,有几个胆大的男生就帮我去摘。可是等我高兴地拿回家,妈妈总是很快地命令我将它丢进水中,告诫我以后不要再摘它。
隔了这些年想想,相较于彼岸花的情不为因果,世钧与曼桢,又何尝不是?
十四年前,他与曼桢的相恋,浪漫华美的恋爱故事相比,平实得甚至有点寒伧。他们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厂子里做事,他有个朋友叫叔惠,在叔惠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曼桢。三人经常去厂附近那家不太干净的小餐馆搭伙吃饭,曼桢长得并不是那种惊艳的美,圆圆的脸,蓬松的头发,随便地披在肩上,说不上美,但他却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什么时候爱上了彼此,似乎有点微茫。三个人去郊外拍照,她丢了一只手套,他悄悄冒雨一步一滑地找了回来,两个人都窘得脸红;他有事要从上海回南京老家,这是他们认识后的第一次小别,她帮他整理行李箱,衬衫领带袜子一样一样经过她的手,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们离得很近,一刹那间,他仿佛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边缘上,有一点心悸,但心里又一阵阵荡漾;他送她去做兼职家教,在寒夜的街头走过来走过去等她,却不肯进近旁温暖明亮的咖啡馆,只因为刚刚他轻吻了她的头发,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需要远离人群;他用半个月薪水买了只红宝石粉做的戒指,大了点,他从毛衣上扯下一截线头缠上,她戴上,正好。
这样美丽而含蓄的爱情,像一首隽永的小诗,读了会有清风拂面而来,连同那夜晚的月亮,都像一颗白净的莲子悬在天上。谁的一生没有爱过呢?真的爱上了一个人,不单是经过那人之手的袜子有异样的感觉,就是空气中有或是没有那个人,感觉都不一样。
曼桢是纤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大学毕业之后,她挑起了维持一门老幼的生活重担,除了厂里的正职,还兼了两份职,她不忍心再依靠姐姐曼璐,曼璐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多太多。父亲撇下一大家人撒手早逝,身为长女的曼璐正值栀子花一样清香的年纪,为养家无奈堕入风尘,忍下深痛主动解除了与未婚夫豫瑾的婚约。如今一朵清香栀子花已被摧残萎黄,她将后半生赌给了那个不笑像老鼠,笑起来像猫的“吃投机交易饭”的祝鸿才。而这个丑陋的男人,在见到曼桢之后无时不垂涎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