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安禄山凭借赫赫战功和花言巧语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不仅身兼三任节度使,手下有超过二十万的兵马,而且掌握了整个河北道所有官员的升迁处置权,这使得他的野心也随权力一起膨胀。很多证据显示,天宝后期,安禄山逐渐暴露出谋反的迹象。那么,对安禄山一直心怀妒忌的杨国忠和对安禄山一贯信任有加的唐玄宗,这一对君臣又将会怎样应对这件事情呢?
蒙曼:
天宝十三载正月,安禄山风尘仆仆地就从范阳赶到华清宫了,见到唐玄宗就扑倒在他的脚下,说:“臣本胡人,陛下把我擢拔到这个地位的,我对陛下是赤胆忠心,可是我现在被杨国忠忌恨,我活不了几天了,请陛下救我。那咱们上集不是还说安禄山是极其得宠的一个将军吗,怎么会忽然狼狈到这个地步呢?他跟杨国忠又有些什么关系呢?
原来,是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告他的状了,说他有反心,要造反。而且呢,杨国忠怕唐玄宗不信,还激了他一句,说不信陛下你召一召他来朝廷看,他保证不来,那唐玄宗呢,就真的下了一道命令,召这个安禄山入朝了,那我们现在就要说一说了。杨国忠是一个宰相,安禄山是一个边将,杨国忠为什么要说安禄山谋反呢?其实说白了一句话,就是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安禄山。杨国忠自从当上了宰相之后,大权独揽,恨不得把整个朝廷都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可是他几乎凭本能就知道有一个人他控制不了。谁呢?就是安禄山。安禄山得宠的程度绝不在他之下,而且安禄山还经常对他表现出一副极其轻蔑的样子,这让杨国忠觉得受不了。那控制不了怎么办呢?控制不了他,干脆把他整倒算了,这是一个权臣思维。那可是整倒他,怎么整倒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文官要想整倒武官有一个理由是通用的,什么理由?就是谋反。所以杨国忠也就在唐玄宗面前整天说安禄山要谋反。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谋反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是一件大事,你不能红口白牙瞎说人家谋反,你要是告谁谋反总得有点证据,那么杨国忠这时候有没有证据呢?根据现在史书的记载,他还有真有一些证据,什么证据呢?
第一个,他说安禄山蓄养壮士。安禄山不是经常抓俘虏吗,抓来骁勇的俘虏既不杀也不放,都收到自己麾下当兵了。按《资治通鉴》的记载,他养了同罗、奚和契丹三个少数民族的俘虏八千余人,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号叫“曳落河”,“曳落河”是什么意思?“曳落河”就是突厥语壮士的意思,这八千壮士都被安禄山纳入麾下成了他的亲兵了。而且他还认他们为干儿子,一个人八千多干儿子,那你要是没有野心的话,你认那么多干儿子干嘛呀?
第二个,还说他招纳谋臣,这个我们也讲过,自从李林甫和杨国忠相继当政以后,文人在朝廷上出路很窄,怎么办呢?有一些人就到边疆节度使麾下去了,其中有一个人叫高尚,原名高不危,又高又不危险,咱们可以感觉出来这个名字起的挺有点意思。高不危他就是幽州人,非常有文辞。可是就是郁郁不得志,在穷困潦倒之中,高不危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高不危当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求活邪?”说我高不危宁可做大事去死,也不想过这种穷困潦倒的日子。安禄山一听这话说得有意思,就把他给招到自己麾下当谋士了。事实上,当时在安禄山手底下,这样的谋士可不止一个,那杨国忠就说了,你要是没有野心你要那么多谋臣干什么,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储备物资。安禄山都储备什么了?首先就是储备钱了,安禄山不是粟特人吗,对赚钱最有研究了,自从他当上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后呢,他就招纳了大量的粟特商人在自己的手下,派他们四处去经商,贩运物资,给他赚钱。那么赚来钱干什么呢?安禄山就干两件事,第一,买马;第二,买兵器。他买了多少马呢?安禄山手底下的良马就有五万多匹,这五万多匹马足够建立一支非常有规模的骑兵了,骑兵是什么概念啊?咱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飞机加坦克的分量,有这么多马,安禄山的实力一下就强了,不仅买马,他当时还在范阳城北边修了一个雄武城,专门贮藏粮草,那杨国忠就说了,你没有野心,你要这么多物资干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听这几条理由,感觉疑似之间,你说他有这么一些举动是想要谋反,是有野心也可以,但是你要说,他仅仅是想加强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为唐朝保卫边疆,不也可以吗?这三条理由都是很疑惑的,但是我要说第四个理由,大家就觉得可无论如何都不能往好里想,第四个理由是什么呢?私做官服,咱们都知道,官服是一个官员身份的标志,它不是随便瞎做的,而且唐朝的官服,它的颜色和品级是一一对应的,比方说你是三品官你就可以穿紫袍子了,你是五品官你可以穿红袍子,以此类推,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品级。那一般人不能瞎做,可是安禄山不同,安禄山在他的河北那儿招纳了一些土裁缝,拿了一些红的紫的衣料就开始自己做官服了,而且还做了很多。那一个人要是没有野心,不想当皇帝,你没事在那儿自己做官服干什么?所以说,这个杨国忠当时怀疑安禄山也是有很多道理的。
画外音:
宰相杨国忠搜集到的证据确实显示出安禄山有谋反的可能,那我们就疑问了,唐玄宗对安禄山那么好,既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又给了他无比地宠幸,甚至还让杨贵妃认了他做干儿子,作为一个臣子,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为什么非要谋反呢?
蒙曼:
这也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这个皇帝的生活太迷人了,安禄山太羡慕了。我们说过安禄山是一个苦孩子出身,后来虽然是当了军官,也还是在塞外苦寒之地,生活本来是比较纯朴的,可是自从当了节度使经常出入长安之后,他的眼界可就一下子打开了。长安真好啊,那是帝国的首都,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什么他都没见过,特别是长安里头那个宫廷,在天宝年间,因为物资特别丰富,又因为唐玄宗耽于享乐,所以应有尽有,特别地富贵风流。那在这种生活之中,有两件事安禄山特别地羡慕,什么事情?
第一个,美女他特别羡慕。我们不是讲过安禄山是杨贵妃姐妹的干哥哥,又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嘛,这些都是大美女啊,当时二三十岁之间,丰满、成熟、艳丽,浑身散发着贵族女性的迷人气息。安禄山一下子看傻了,这还是人吗?这是神仙姐姐啊。再一看后宫佳丽三千人,个个都是神仙姐姐,美女他喜欢。
第二个,中原武装力量水平太差,安禄山太轻视了。这个我们也说过,自从开元中期,府兵制解体之后,军事上就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了,精兵强将都聚集在节度使的麾下,中原没有兵,如果说有兵的话,也就是皇帝,还有几万禁军,可是这几万禁军,因为开元天宝年间长期太平,没有打仗,也就没有正规的训练,它也渐渐腐败了。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从根儿上就烂了,从兵源就开始乱了。当时唐朝也好,其他朝代也好,都有徭役制度,就是老百姓你每年要给朝廷无偿地干一些活,无偿地服劳役,这叫做徭役,但如果你要是当兵的话,你就不用服徭役了,因为你服兵役了。所以看准这个事情了,长安城里好多商人啊,一般的市民啊,就都花钱托关系把自己的名字挂到禁军的军籍里头去了,我是军人了,不用服徭役了,可是这些人哪能是真的去当兵?也就是偶尔去挂个名报个到而已。平常该干嘛干嘛,做生意的做生意,干别的,做手工艺做手工艺,那这样一来呢,长安的禁军可就腐败了。有钱的吃好的穿好的,没钱但是身体好的就又玩又乐,反正不过是吃喝玩乐几样,别的都不会,打仗,没听说过。那么安禄山本来他也不知道这个情况,可是他往来长安这个情况,慢慢就了解了,禁军不过就是这样一些人。别看是皇帝的军队,比他的“曳落河”可差远了,所以不由得非常轻蔑,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唐玄宗一年比一年年纪大,他也开始担心了。安禄山从开元二十四年开始跟唐玄宗打交道,眼看着唐玄宗从一个精壮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七十老翁,那当年他为了巴结皇帝不拜太子,那固然是神来之笔,可是也把太子给得罪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谁知道唐玄宗还能活几年?一旦太子接班,他安禄山会不会还有好果子吃啊?想到这点,安禄山也很紧张,那这样呢?一来是羡慕皇帝的生活,二来是轻蔑皇帝的装备,三来是害怕皇帝死后他的前途成问题。安禄山就渐渐产生造反的想法了。也就开始一点一点地做着造反的准备。
画外音:
谋反可是大事,安禄山既然想谋反就要做方方面面的准备,他再怎么小心翼翼也会露出一些马脚,所以当时不光是宰相杨国忠,很多明眼人都曾经向唐玄宗举报过安禄山,那么唐玄宗听到这些说法,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蒙曼:
那么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吧,既然安禄山做准备了,很多人就看出来了,所以当时告安禄山谋反的倒不仅仅是杨国忠一个。那这样的意见听多了,唐玄宗也就有点不踏实了,现在宰相就提起来说安禄山要造反,那索性就听一回宰相杨国忠的意见,干脆宣安禄山入朝,试一试他。那么皇帝宣安禄山入朝了,安禄山看到这道敕书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安禄山肺都气炸了,本来安禄山早想反,但是一直没反,为什么啊?他就顾虑两个人,哪两个人呢?一个是唐玄宗,他觉得唐玄宗有恩于他,造他的反,有点于心不忍;第二个就是老宰相李林甫,他为什么怕李林甫呢?因为他觉得李林甫太强了,他玩不过李林甫。当年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确实聪明,每次和安禄山说话,都事先揣摩清楚了安禄山的意思,预先就把安禄山想要说的话替他说出来,这样一来安禄山可太服气了,我整天骗皇帝,骗得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我从来就骗不了李林甫呢?非常佩服李林甫。佩服到什么程度呢?每次一跟李林甫说话,不管是多冷的天,安禄山都吓得大汗淋漓,穿皮袍子,三层皮袍子都打透了。那这个时候,李林甫一看他那么紧张的样子,再好言好语地安慰他,有时候还解下自己的袍子给他披上,恩威并施,一下子让安禄山是又敬又畏,心甘情愿地管李林甫叫十郎。我们说过唐朝仆人管主人才叫郎呢,所以他管李林甫叫十郎,是很谦卑的一个称呼。安禄山不是在朝廷里派眼线嘛,经常要探听朝廷的活动,每次这些眼线回到范阳去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第一句话总是问,十郎说什么没有?如果这些眼线说十郎说你挺好的,安禄山就特别兴奋,一整天都笑嘻嘻的。如果哪一次眼线说了,十郎说让你好好的,别乱闹,安禄山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床上一扑,“噫嘻,我死矣。”完了完了,我完了,特别害怕这个李林甫。在安禄山看来,他跟李林甫什么关系,那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正有李林甫在那儿,他心里就觉得堵得慌,头上就觉得有大石头就不敢乱动。可是现在李林甫死了,杨国忠当了宰相,杨国忠算什么东西,当年安禄山当御史大夫的时候,杨国忠才刚到御史中丞,每次都巴结安禄山,安禄山不是胖吗,上下台阶的时候,这个杨国忠都搀着他,就这样的一个小瘪三也来当宰相。安禄山对朝廷的敬畏感一下子就削减了一大半,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我是不是要开始造反了。就正在这时候,他接到了朝廷宣他去入朝的这个敕书,那你想,安禄山能不气吗?你们这儿不行了,我还没找你们的麻烦呢。你们倒先来找我的麻烦。你不是说我要造反吗,我有一天一定要造反给你看。反心坚定了,不过呢,尽管是下定了决心要造反,也得先处理眼前这个难题,皇帝召唤他了,是去还是不去呢?如果不去吧,那就是大将在外,不听皇帝召唤,那不就坐实了人家杨国忠说他造反这件事吗?他虽然是想造反,但是当时也确实还没有准备好呢,不能贸然不去,可是去呢?去也有去的风险,君心难测。万一去了就回不来可怎么办?安禄山是左思右想,把力臂权衡了好几遭之后,最后他决定,索性冒一把险,当即入朝。毕竟他给皇帝干了这么多年了,他觉得皇帝不会真的杀了他。
就这样,安禄山接到这个敕令之后,就星夜兼程赶到长安了。赶到长安之后,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池泡温泉呢?他就扑倒在唐玄宗的脚下说了我们刚才说的那番话,“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说完之后,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就流下来了。唐玄宗一看,很感动。很感动的同时又很尴尬。原来这个臣子、这个将军没有问题。安禄山为我效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现在怎么就因为杨国忠说两句闲话就信以为真,怀疑大臣呢?赶紧给点补偿吧。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那照理说,安禄山这次入朝确实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他应该就可以回去了吧。而且呢,虽然这次冒险通关了,但是毕竟朝廷也起了疑心了,是不是以后就要收敛一点了,那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安禄山的想法。安禄山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代枭雄。从偷羊贼一路走到节度使,中间几次冒着杀头的风险,他可从来不是胆小怕事之人,一看这次入朝来对了,皇帝既然露出了惭愧的神色,安禄山就想什么了?他想我还不如利用他这种愧疚之情再捞点好处,得寸进尺,捞什么好处呢?
首先他就给自己要了一个官,什么官啊?安禄山要求兼领闲厩和陇右群牧使,这闲厩和陇右群牧使是什么官呢?简而言之就是国家军马场的负责人。当年开元前期的时候,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担任过这个官职。现在呢,安禄山要,那唐玄宗当时对他感觉有点对不起,所以满口答应。这一下子国家的养马场可就姓了安了,安禄山第一时间就派心腹到这个养马场去选了几千匹良马,又充实到他的范阳骑兵队里去了,这是给自己要官,给自己要官还不够,安禄山还乘胜追击,给部下也要官,怎么要呢?他说,“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什么意思呢?我的部下打奚人、契丹人等等这些少数民族都立了战功了,请求陛下给他们一个官当。但是呢,立功的将士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麻烦陛下您一个一个写名字,干脆您就给我一些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委任状,让我带回军队自己写好了。你想,这是什么事啊?这是跟皇帝索取人事权,人事权可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权力。这下唐玄宗能给吗?唐玄宗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又给了。给了多少呢?给了安禄山五百多个将军的委任状,二千多个中郎将的委任状。这不要说武装他安禄山的军队,武装一个国家都够了。那眼看好处捞得差不多了,天宝十三载的三月,安禄山入朝三个月之后,他就提出来了,前线不可无人,我得回去了。那么唐玄宗又是当即批准,不仅批准,他走的时候唐玄宗还解下自己的龙袍给他披到身上,什么意思?还是笼络他,你看我这次对不起你,但是请你以后继续赤胆忠心。别看安禄山在皇帝这装得挺坦然的,但是其实,他心里一直捏着一把汗,皇帝一让他走,他是马上疾驱出关,坐着穿顺流而下,而且沿途不停船,不上岸,纤夫就安排好了。每十五里路安排一批纤夫在那儿给他拉船。星夜兼程赶回他的老巢范阳,一天就要走三四百里的水路,安禄山为什么这么急啊,就说明他心里害怕。他又惟恐唐玄宗忽然想明白了,不让他回去,那为什么走水路,不走旱路,还不下船呢?他也害怕杨国忠在路上暗算他,直到平安回到范阳了。安禄山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平安到家了,总算是逃出牢笼了。想一想自己这次冒险,在看一看身上这件龙袍,安禄山什么想法,天意,皇帝不仅没有杀我,还把龙袍给我,这不是把皇帝的接力棒交换到我手里了吗?我不反不行啊,这是安禄山这一边。
画外音:
眼看放走了安禄山,杨国忠可是气坏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吗?但他现在也没什么话可说,安禄山在长安的表演太完美了。他再说什么,唐玄宗也不会相信了。杨国忠想整倒是安禄山,这一次算是没有机会了。那么,杨国忠还能够再找到机会吗?
蒙曼:
他能,很快他又找到一个机会,就是天宝十四载的二月,安禄山派了手下一个将领来到朝廷汇报,说我想把手下的三十二个汉人的官员,汉人的将军换成胡人的将军,请朝廷批准,那一听他这个上奏,杨国忠又不干了,马上去找唐玄宗,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造反,你想他为什么用胡人代替汉人?不就是因为胡人忠君观念比较少,他更容易控制,更容易和他同心同德吗?所以这事咱们绝对不能答应他啊。杨国忠这样说,唐玄宗怎么回应啊?唐玄宗说,你神经过敏了,可能就是这三十二个汉官不太能打仗,这胡人能打仗罢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又批准了。那眼看着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皇帝一点都不听劝,杨国忠急了,绝对不能坐视不管了。可是怎么样才能管他呢?如果安禄山好好地待在东北,那么多士兵他也管不了,手没有那么长,杨国忠觉得,要想管安禄山还得把他召到朝廷来,可是这次怎么召?你再说人家谋反,再红口白牙叫来,人家不来了,得想个理由,杨国忠觉得钓大鱼得用大饵,干脆这一次召他来中央,让他当宰相。怎么就想起宰相这回事来了呢?原来,天宝十三载,上一次安禄山入朝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想过要让他当宰相的,只不过杨国忠当时不干,杨国忠说,他是有战功,但是安禄山这个人,大字不是一个,睁眼瞎,那你让他当宰相,不是四夷会笑话我们大唐无人吗?当时唐玄宗一听,也是。所以就放弃这个想法了。后来安禄山回去的时候,唐玄宗让高力士去送行,高力士回来还讲,安禄山因为这个事情很不满意。那既然安禄山很想当宰相,何不就拿宰相这个头衔做诱饵钓一钓他呢?如果钓他他来了,马上把他扣住,然后再派三个将军,分别去担任范阳、平卢和河东节度使,这样安禄山的势力不就给分割开来了吗?杨国忠越想越觉得自己主意好。就跟唐玄宗汇报了,那么这次唐玄宗什么反应呢?唐玄宗老听着,别人说安禄山谋反,他也不是完全不担心。心里有点松动,想想让他当宰相也不错,也算对得起他了。然后再把他势力分割开来,就没有造反的可能了,也行。就开始让人去起草命相(制)书了。可是这个(制)书起草好,即将发下去的时候,又出差错了,唐玄宗又有点犹豫了,真要把安禄山给架空吗?万一他没有反心怎么办呢?这不是冤枉了吗?再说了,东北的奚人和契丹人就靠他在那儿震慑呢?万一把他调到朝廷来,再把他的势力一分为三,河北那边又闹起来怎么办呢?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怎么办呢?唐玄宗决定暂时把这个事情压一压,先不任命他当宰相,先派一个人去看一看情况,派谁去呢?自古皇帝信宦官的,唐玄宗就派了一个宦官,名字叫做辅璆琳,让他去了,给了他一些珍贵的水果,表面是赏赐安禄山吃水果,实际上是看一看他有没有反心,那如果说这个宦官是一个好人的话,仔细去访查,应该说也是能访查出一些问题的,安禄山那边他肯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可是坏就坏在这个宦官身上,这个宦官是个财迷。唐玄宗让他去找安禄山,去察看情况,他是直接奔着钱就下去了。
那安禄山对付这些朝廷派来的使者是最有手段的也是最有经验的,一看宦官来了,马上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陪着玩一玩,走的时候,塞一大笔金银财宝给他,恭恭敬敬打发他上路了。辅璆琳在范阳,没少待了日子,但是呢,什么情况也没看到,另外他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拿了人家安禄山那么多好处,回来当然要给安禄山说好话,所以辅璆琳回到这个长安之后,就跟唐玄宗汇报。盛赞安禄山是“竭忠奉国,无有二心”。那听完这个辅璆琳的汇报呢,唐玄宗也就把拜相的制书给扔到一边去了。跟杨国忠讲,“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藉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说安禄山,我推心置腹对待他,他不会有二心的。东北的奚和契丹是靠他来震慑的,所以我自己保他无事,你们也就不要再瞎想了。这样一来呢,朝廷又一次失去控制安禄山的机会了。
画外音: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奇怪,既然那么多人都看出安禄山有谋反的可能,甚至连并不怎么聪明的杨国忠都知道有安禄山有问题,那么唐玄宗作为缔造了开元盛世的一代英主,他怎么一点都没起疑心呢?那么多人,向他汇报安禄山谋反,他为什么不相信呢?
蒙曼:
为什么唐玄宗不相信,我想这里是有理由的。第一个理由,唐玄宗这时候太自负了,他这一生,其实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当年他要皇位,皇位有了,他要安定,安定有了,他要富裕,富裕有了,他要文治,文治有了,他要武功,武功也有了。甚至他要美人,美人也有了。所以他对自己是相当自负,相当自恋,他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拥护他,赞美他,他就不能想像还有人会反抗他。这是第一点,太自恋了。
第二点,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啊?是他对边将的威胁存在着认识上的盲点。要知道这时候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已经100多年了,动乱是很多的,但是,所有成功的政变都是宫廷政变,从来没有边将反叛中央还能成功的先例,这样就使得唐玄宗对宫廷政变特别敏感,但是对边将的防范就不太严格,因为没有先例,没有前车之鉴啊。那可能有人说不对,王忠嗣、皇甫惟明也是边将,唐玄宗不是也很防范他们吗?是防范他们,但是那是因为王忠嗣和皇甫惟明跟太子有勾结,唐玄宗才会敏感的。换句话说他真正敏感的还是太子,而不是边将,他的思维就固定在宫廷政变上。他想不到边将有危险,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唐前期之所以没有边将叛乱,那是因为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边将没有实力。
可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军事格局已经变为外重内轻了,边将抵抗中央绰绰有余,因此他们也就不再那么可靠了。他没有认清形势,那大家看,现在节度使制度本来就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唐玄宗无原则地纵容安禄山又使得这个危险变大,这个时候宰相杨国忠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他是一个好宰相,他应该一边劝谏着唐玄宗,让他意识到危险,另外一方面他应该加强守备,尽可能地推迟、减缓安禄山以后可能形成的危害。可是,杨国忠是不是这样啊?杨国忠不是,杨国忠他不是一个好宰相,我们开始就说了,他之所以告安禄山谋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争宠的私心,而不是为国家考虑的。那他现在看,他屡次告状,唐玄宗屡次不相信,他产生什么想法呢?他产生了把安禄山逼反的想法,我说他反你不信,我逼他反,我一定让你相信,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是值得宠幸的,他是不值得的。他不顾国家安危想要去逼安禄山造反,那怎么逼呢?杨国忠干脆去抄安禄山他们家了。唐玄宗不是给安禄山在长安建了一个豪宅吗,杨国忠没有任何搜查证明直接就进去非法搜查去了,搜查什么啊?当然是谋反的证据,那人家安禄山怎么可能把谋反证据放在家里呢?所以什么也没查到,但是物证没有,那嫌疑人也得抓起来,正好当时安禄山有几个门客在那儿给他看房子呢,得了,一下子都给抓到御史台去了,一顿刑讯逼供,几个人都死在那儿了。那这一下子安禄山可是被激怒了,本来他是想反,但是一直感念着唐玄宗对他的高天厚地之恩,是想玄宗死后再发难的,可是既然现在杨国忠苦苦相逼,那只能是对不起了。怎么办呢?就在天宝十四载的七月,安禄山上报朝廷,说我想给朝廷送三千匹好马去,每一匹马,我派两个马夫跟着,这不一共六千马夫吗,我再派二十二个胡人将领去带着送到长安去,这什么意思啊?这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哪是送马?这送来的不是奇袭小分队吗?事情做得这么露骨,连唐玄宗都觉得心里没谱了,怎么办呢?唐玄宗又派了一个宦官去了,这次他派的宦官叫冯神威,去的同时还拿着唐玄宗的一封亲笔诏书,这诏书上就写,马呢,请你不要送了,我们会派人去拿,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我在华清池给你凿了一个单人的温泉,请你来和我一起泡温泉,冯神威带着这封手敕,到范阳了,一到范阳他就发现不对了,以往宦官到范阳的时候,安禄山什么态度,比见亲爹还亲呢,可是这次冯神威到了范阳了,安禄山就在那个胡床上坐着,连站都没站起来一下,微微欠了一下身,说圣人还好吗?圣人是唐朝人对皇帝的称呼。冯神威说,还好啊。然后就把这个诏书拿来给他看了。安禄山一看,都笑起来了,现在想让我到长安是吧,想抓我是不是,想杀我是不是?晚喽,那么他怎么回答的呢?他对冯神威讲,马不送是可以的,十月份我也一定会到长安的,这话看起来都是肯定答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冯神威觉得背后凉嗖嗖的,十月份安禄山到长安到底想干什么?这时候,真是连傻子都知道,一场暴风雨已经迫于眉睫了,那么这场危机会以什么样的形势爆发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