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仪说:“太岳有冯保,他是皇上身边最得力的人。太岳还有一个身份,是皇上的老师,你没有这两利,你没有两利,便只有两害了。”
高拱愤恨不已:“大明朝靠的是什么?制度,只有制度,连皇上也得听这制度的。想自己说了算,休想!”
高仪叹气:“哪一个皇上不想自己说了算?”
高拱说:“可他只是个孩子。”
高仪婉劝道:“他会长大的。”
高拱又说:“他这会儿得靠着一个人。”
“他不想靠着你,只想靠着太岳。”
高仪的提醒,让他不禁感慨:是啊,这是事实。高拱也没话可说,他明白,他要输了,他没有优势。小皇帝依靠张居正,张居正可不在乎他。他失望了,但他希望高仪能站起来帮他。高仪却心灰意冷表示自己不会再起来帮谁了,只能等死。
高拱默默地走了,走在六月微凉的夜风里。
冯保站在皇上与李氏的身旁,李氏有一点儿心慌,她从未主持过大事,这一次要主事,不知会不会成事。冯保说得很委婉:“太后要不要与陈皇后商量一下?”李氏一愣,她没想过要与陈皇后商量,要与她商量吗?万历也看她,等她拿主意。
冯保说得委婉:“要是不让皇太后知道,这件事就有点儿不妙,太后得有陈皇后帮忙才是。”
李氏说:“好,我和皇上一起去看看她。”
陈皇后看见皇上,对李氏笑着说:“你儿子越长越聪明了。”又对皇上说:“你做了皇上,要勤政啊!”
万历可能有些不明白,可从嘉靖帝起始,能不能勤政可就成一件大事儿了,而且如果皇上不想勤政,别人劝也白劝。
李氏听了,表示道:“他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不仅如此,姐姐,他不光是我的儿子,更是您的儿子。”
陈皇后一听这话也高兴地笑了起来。
李氏正说着话,又突然跪下下来,说:“姐姐,我有一件事求您。”
陈皇后有点儿惊讶:“有什么事儿?你说吧,怎么还要跪着?起来起来。”
“高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他说……”李氏就这样对陈皇后细说了一遍。
陈皇后看着李氏,也知道这个女人很有心机。当初裕王一宠幸她,她马上就怀了孕,宫里都吵,说是有诈。只有裕王心里有数,问陈皇后:“你说,可能有诈吗?”陈皇后笑了:“自己干的事儿,你自己清楚,有没有诈,你最明白。你有一个子息,大是不易,别让人家坏了大明朝的基业。”就是这句话,使得李氏的孩子能平平稳稳地生下来。同时,也有了今天的万历一朝。
陈皇后说:“那你想怎么办?高拱还来找过我呢,怕也是这件事。”
“他来过?”李氏惊讶了一下。
陈皇后说:“他想要我支持他,但我没让他进门。”
李氏欲泪:“姐姐,您可得支持我啊。”
陈皇后很体贴她,扶着她的肩头说:“我当然支持你。不支持你,我支持谁呢?”
实际上,高拱与张居正很少私人交往,他们两人在国子监做事时,高拱是正官,做国子监祭酒,张居正是副手,做国子监司业。两人配合默契,张居正对高拱很是服从,徐阶把他两人带入内阁时,两人更是如影随形,很是合手。可高拱没想到,他要栽在张居正的手中。想一想当徐阶去官时,把他的三个儿子托付于张居正,而没有与高拱说一句话,高拱便对张居正心存芥蒂了。
如今,张居正会拿他怎么样?要他一死吗?这也是很多人都会提出的疑问。
这一天,高拱带人来到张居正府前,张居正忙出来迎接。
高拱一笑,很洒脱地说:“我有一点儿空闲,便想来看看你。”
张居正也笑道:“难得首辅有此雅兴,快请进到里面说话。”
张居正请高拱来到了书房,两人坐定,都知道有事要说,都知道不好说。高拱问:“如果太岳兄能主大明朝大事,不知会如何做?”张居正笑应:“有新郑兄在,我主不了大事儿。”高拱执意再问:“我要是不在了呢?”
张居正看高拱,高拱正注视着自己,心下一横:“也许有那一天,但那一天应该很久远。”
高拱低声说:“不远了,太岳心里也明白吧?”
张居正慢慢说:“大明朝的事儿,难说。新郑兄也知道,皇上不想做事,谁也没法子。”
高拱又问道:“我只想知道,皇上要我归隐时,太岳兄会怎么做?”
张居正没想到高拱会来找他,也真有些难堪,说到底高拱是他的知遇之人,不能太过分。张居正很认真地告诉他:“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保新郑兄能顺利回归故里。”
高拱大笑,话语中还带着讽刺:“好,好,只不知是我人归故里,还是魂归故里?”
“当然是顺顺当当地回归故里。”张居正解释道。
“那就好,有太岳这一句话,我就放心了,我要与太岳好好喝一杯,有酒吗?”高拱这边当然很是高兴。
只见张居正一声喊:“拿酒来。”家人便将酒拿来,给两人斟满。
高拱大笑,一饮而尽,将杯重重一放:“太岳,再见了!”
就这样,在六月十六日早朝,宫中传出话来,皇太后、皇太贵妃、皇上有旨,着内阁、五府、六部官员皆来。
这是皇上登基之后,头一次有大事要说。文武百官都猜,很可能皇上要说革斥冯保之事。言官人人高兴,一旦革斥冯保,宫内的太监就不敢不收敛,万历朝内阁统领天下的局面就会形成。
只有高拱与张居正心里有数。张居正推托因前几天去视察先皇墓地途中中暑,想在家里躲着。但宫中多次去人催促,要内阁人齐来听旨。高仪正卧病在床,没法前来,张居正则只能抱病而来了。百官来到了会极门,太监就捧着圣旨出来了,文武百官下跪接旨。太监喊:“请张老先生接旨!”
这一句喊出,高拱顿时面色苍白。从来都是高老先生接旨,或是说高先生、张先生接旨,可这一回却只说张老先生接旨。
太监扬声:“皇太后有旨、皇太贵妃有旨、皇帝有旨:说与内阁、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员知道,大行皇帝殡天前,诏内阁三臣进宫,早就说过,东宫年小,要你们辅佐。可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凡事都他一个人说了算,岂不是把我大明王朝所有的事儿都归了他自己?凡事都不需皇帝亲身去管,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我母子三人真是害怕,如今要高拱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众大臣受国家厚恩,要竭尽全力,报答君主。你们只想着趋从权贵,这是坑害国家,这样下去可是不行。如再有这等做事的,便要处于典刑,钦此。”
高拱俯在殿前,头嗡嗡作响,想着,真是完事儿了。又想,我高拱一心想着大明朝的安危,果真就这样完事儿了吗?再听那太监念着圣旨,声音尖刻,像是剜着他的心。听毕圣旨,他想站起来,却站不起来,满头是汗,浑身瘫软。
最后,在一旁看着的张居正,将他扶了起来,又让两个身边的官员搀着他出宫,一直把他送回家。
【神童张居正】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生来就眉清目秀,活泼伶俐,逗人喜爱。在他两岁学说话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五岁入学,十岁通六经大意,十二岁中秀才,一时轰动荆州古城,被夸为“江陵神童”。
有一次,张家祠堂请来了一个巫师,手舞足蹈,装神弄鬼,自称“文殊菩萨附身”,吓得在场的男女老幼纷纷跪下,磕头如捣蒜。只有白圭不信这一套,在一旁冷眼旁观。巫师十分窝火,装腔作势,借着菩萨的口吻说:“好大胆的顽童,竟敢冒犯吾神!你将来命运一定是: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
白圭的父亲连忙替儿子请罪说:“菩萨保佑,童言无忌。”白圭满不在乎,哈哈大笑,对巫师说:“你这个家伙倒是讲了两句实话。‘想’字无心是个‘相’,‘富贵无心想’,就是说我将来富贵无比,位至宰相;‘戊戌’两字都不是‘成’字,‘功名两不成’就是说我将在戊戌之年登科,取得功名。”
巫师恼羞成怒,张口便骂:“狂荡子,岂是圣门弟子?”
白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冒失鬼,假充天上神仙。”
巫师斗不过小小年纪的白圭,只得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张白圭被大家夸为“神童”,但他自己总是说:“乡亲们过奖了,学生哪里是神童。”本来嘛,天才出自勤奋,神童在于用功,世上哪有天生的神童?
张白圭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十二岁那年参加了荆州府的考试。考场设在荆州城南门附近的文庙书院,这是荆州的最高学府。开考那天,白圭提着考篮,带着文房四宝,随着一大群读书人走向考场。当他们正要通过文庙书院前的三座青石小桥进入考场时,忽听一阵吆喝声,原来是荆州知府李士翱坐着八抬大轿监考来了。众考生连忙四散让路,低头回避。白圭跟在几个胡子一大把的考生后面,不慌不忙地迈着小八字步,只当没有什么事一样。李士翱在轿子里一眼看到了,心里有些奇怪:这么小的考生,还没有见到过咧;再看他那神态,也跟别人不一样。李士翱停下轿来,吩咐随从把他叫到跟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带着瞧不上眼的口气说:“你这小小孩童,也来本府应考?待我出个对子让你对,对得上就让你过这青石小桥,对不上就请你速速回家。”白圭扑闪着一对机灵的眼睛,回头看看远远围观的众考生,再看看眯眼凝视的李知府,随口说了一声:“大人请。”李士翱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白圭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
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
李士翱一听,两眼忽地一下闪光,而众考生都瞪大眼睛呆住了。李知府心想,这小孩子有点名堂,就点了一下头,打着官腔说道:“小学生出言不凡,且待考场上见。”
到开卷的时候,李知府摇头晃脑念着一份考卷,嘴里不住地称赞,吩咐手下按考卷号码查出考生姓名来面见。当那名考生站在他面前时,他先是一愣,随后马上堆出一脸笑容,惊喜地说:“原来张白圭就是你呀!不想果有文采,难得难得。”就这样,张白圭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
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进行视察。此时正当六月天气,顾应璘一行人风尘仆仆,汗流浃背。进入荆州城南门不远,见路旁有一座小庙,门楣上书有“东司庙”三个大字,庙前有一棵大树,绿荫如盖,顾应璘便吩咐在此处歇脚。这时从庙里传来一阵琅琅读书声,顾应璘情不自禁地寻声而去,步入庙中,见偏殿内坐着数十个孩童正在念书。教书先生一见巡抚大人驾到,连忙上前参见,请顾巡抚坐下。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亲临,连忙从庙后的西瓜地里摘来几个大西瓜,献给官员们解渴去暑。顾应璘见景生情,雅兴大发,随口吟诵出一句上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念完便要教书先生对下联。教书先生措手不及,张口结舌,急得满头大汗。他的一个学生连忙替他解围道:
南极仙翁朝北斗,天大人情。
顾巡抚一听,十分高兴,把这个学生叫到身旁,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学生回答:“学生名叫张白圭。”
顾巡抚喜出望外,面前这个小学生,就是他要寻访的“江陵神童”。兴奋之际,口中不觉又吟出一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白圭随口应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并把他留下来问长问短。
顾巡抚见他说得头头是道,越加感到这孩子可爱,于是说:“本巡抚看你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不过若论为官做人之道,至关紧要的,乃是秉公居正,万万不可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如此方不负平生才华抱负,也有利于社稷黎民。你看,将‘白圭’改作‘居正’如何?”张白圭觉得这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连连点头称好。从此,张居正这个名字就替代了张白圭。
张居正是明代伟大的政治家,亦为中国历史上注明的内阁首辅之一。在明朝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的背景之下,张居正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可惜,其死后为奸人所攻讦,全家被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