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智斗李善长】
话说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攻占合肥城,却遇城坚师老,以至于多日不能克拔。
朱元璋对此很是不满意,准备派出使者,召徐达回应天府细述军情。同时,朱元璋也渐渐感觉到在攻打合肥城这件事上,刘伯温确是有先见之明,于是,他就派人招刘伯温去府中商议军事。
开门见山,朱元璋问:“大军攻打合肥,都已经二十多天了,仍未攻克,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刘伯温道:“近日伯温也在为此事思虑,只是一时还没有想出好的计策。”
“徐达、常遇春都是智勇双全的良将,拔城掠地,伯温不如也。”
“先生太过自谦了。”
“伯温所说的,乃是实情。”
“先生通晓天机,能呼风唤雨,有一身奇术,请略施一二,以助大军。”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像是费了不小的力气才出口,令刘伯温暗自惊讶。第一,所谓通晓天机,旁门左道之术,只可用于临时,不可赖以成事。第二,自从与宋濂一席交谈后,刘伯温已经决定将自己动摇的心旌稳住,以主动的态度辅佑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的疑心,令人防不胜防。刘伯温道:“类似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事,皆非奇门遁甲也,请明公不要误信它的功效。”
“非奇门遁甲,怎么能偷天换日啊?”
“有奇门遁甲,也不能为所欲为。”
“如此说来,攻打合肥城之事,先生不能帮助元璋了,对不对?”
“请明公撤其城围,以防不测。”
“若是到了撤军之时,元璋自会作主。”
“伯温可以尽绵薄之力的时候,当会禀告明公。”
自从相随这位吴国公以来,他还是头一回硬是把他不情愿的事情给劝住了。由此刘伯温注意检讨自己,想从前的许多事情中,是否过于明哲保身,而有失于兼济天下之志?至少有两三次恐怕正是如此。当时固然是被局势所逼迫,但销情损志,皆人生之大憾事,是不是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夫执之恒者,常有失于固,而行之圆者,亦有失于庸俗。想到这里,刘伯温突然觉得自己不如朱升,似乎也不如宋濂。
刘伯温知道自己与朱升、宋濂不同,也无法效法他们立身行世的作风,但反思自己,却察觉出许多不足之处。他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是上天不眷顾他,而是他自己没有去争取。
终于,刘伯温清楚地看到,这其实只是一个使平生之学能否施用的问题。
就在刘伯温激扬心志,准备一搏之际,朱元璋派出使者去合肥城下,召徐达回应天府详述军情,同时用百辆马车,送去猪、牛、酒及赏劳将士的金银,促其力战。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已有撤兵合肥之意。召徐达回应天府述军情,有责怪之意在里面,徐达领会,必于动身之前,力战一场。而多送银两牛酒等物劳军,又可以鼓舞斗志,激励将士,使这一战具有了获胜的可能。这真是聪明、及时之举。
那么,如果这样特殊的一战仍然不能攻拔这座城池呢?恐怕以后再要取胜就困难了。
此时正好赶上李善长生日,大摆酒宴,他又不去城中酒楼,只在府中置办。
准备了两天两夜,到了生日的前一天,李善长忽然想到:合肥城久攻不下,朱元璋正心绪不佳,此时大办生日宴席,怕是不妥。
虽然想到这一点,李善长却仍然不肯就此罢休,一则因为已经筹备妥当,临时又全都废掉,浪费了事小,不吉利事大。二则因为他这一次乃是五十大寿,他又颇信神鬼之事,以为必须大祝才有益于未来。
另外,请客的柬帖也发出了。李善长决定不再顾忌许多,照样置办庆祝的事。
到了生日这天,不料果然出了一大意外:朱元璋派了一名使者前来,说是有事不能赴宴。
这一下,李善长真的慌了神了。
在应天府,李善长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尽管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南北征战屡建奇功,尽管刘伯温、朱升等谋士运筹帷幄神出鬼没,朱元璋最信任的却是李善长。这种信任是由多年共事渐渐培养起来的,达到了十分亲密的程度。去年,李善长四十九岁生日,朱元璋在酒席上还说起到五十大寿,应该热闹大方地庆祝一次哩!
谁能料到风云突变?李善长想了朱元璋或许会有些不高兴,但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
他甚至猜测:朱元璋其人性格大有诡异之处,万一其用意不仅在于这一场寿宴,而是另有原因,就更值得忧虑了。
情急之下,李善长急忙去找刘伯温商量对策。
刘伯温也没料到一场寿宴里会有这样的麻烦,而位高权盛曾经几多风雨的李善长居然一时慌了神,可见事关重大。平时,刘伯温与李善长往来不多,今天见他亲自登门求教,刘伯温对这件事很是重视。
刘伯温说:“先生可不必忧虑,只管将寿宴操办起来,还按照原来的计划就是了,至于吴国公那里,伯温自有办法请他来。”
李善长听后,先是一喜,复又一惊:“伯温先生果然智多不凡,是何妙计?”
刘伯温道:“不过是小计罢了,不敢说是妙计?伯温想吴国公之所以不肯前来,必是由于徐达、赏遇春统兵在外,久攻合肥,不能够攻拔。但胜负乃兵家常事,况且其城虽未攻克,却也未失败,按理吴国公不会如此重视。”
李善长连称:“正是,正是。”
刘伯温接着说:“大军在外争战,最为惦记其事者,莫过于将士家眷。先生当在中厅设数桌酒席,专门宴请争战、驻防在外的将士的家眷,这样就可以得到劳军的名誉。”
李善长闻言,大喜,连声说道:“好计,好计!如此妙计,我就放心了!”
刘伯温又说:“先生既得劳军之名,便可以宣传,何愁吴国公不来?”
计策定了,李善长松了一口气,急忙就使人去张罗。其实,刘伯温心里并不觉得这是一条什么好计,而是常情常理所在,只是李善长一时没有想到。
时至中午,果然朱元璋欣然驾到。
这一场寿宴摆得十分豪华,共分三厅,以中厅为主,设五桌。居中一桌请朱元璋入席,由刘伯温、宋濂等人及李善长亲自坐陪。另外四桌则请朱元璋家眷及众争战、驻守在外的将士的家眷入席,由李善长夫人坐陪。其左厅和右厅则各设十桌,请应天府文武官员以及李善长的亲朋好友入席。
中厅的宴席,山珍海味一应俱全,摆的是金山肴。
这金山肴是元朝一代名菜,盛行于北方大都,江南则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厨师善做。其宴须用特制的桌子,李善长请来了名厨,又依其法,请高手木匠打制了五张大桌。其桌为圆形,径八尺,腿高三尺。桌上有五层木档,层层上旋,又高三尺,平均是六寸余一层。桌子通体红木,雕了金花。
从下往上,最低一层,上的是青菜,共十八盘,各盘皆有特点。其中油煎白菜、清煮黄瓜、凉拌菠菜为绿色。气蒸茄子、炒紫菜、炒萝卜皮为红色。炒花菜、炒芥菜、炒萝卜心为白色。这九种菜肴,各上双盘,一为味偏清淡,一为味偏浓咸,正是色、香、味俱全也。
第二层上的是飞禽。有红烧鸡翅、清蒸鸭舌、油煎锦鸡脖颈、油煎乳鸽,共是四大盘。依次名:凤翔霞云、凤鸣湖畔、凤依美人、凤生娇子。
第三层上的是走兽,皆取料于猪,精肉、肥肉、头、蹄、五脏,都各有做法,分煎、炸、烹、炒。
第四层上的是山珍,有猴头、木耳、蘑菇、竹笋等。
第五层上的是海味,无非是鱼、虾、蟹之类,其做法最为奇特,是清汁浇淋,文火焙烤,不坏其形,置于拼盘,栩栩如生。
这五层菜肴重叠,称为金山,木档上金花灿烂,映照烛光,一派喜庆。
酒席之间,朱元璋问刘伯温道:“先生能不能占卜一卦,来预测一下合肥的战事?”
刘伯温回答:“不瞒明公说,伯温昨夜已经卜过了。”
朱元璋听后急忙问道:“所得何卦?是何征兆?先生请讲。”
刘伯温说:“得巽风之卦,其兆为平安。夫战事者,得平安之兆为吉也。”
朱元璋仍有疑问:“若平安之时,乃有平安之事,征战者,何来平安?”
刘伯温轻轻一笑:“明公如果将此言问及左右席中妇孺,则其意明矣!”
朱元璋一时默然。
片刻,李善长起身劝酒,亲手把盏,打断了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对话。
刘伯温自然是注意到了朱元璋的神情,而且是在这番对话开始之前就预料到了。其实,他事先并没卜过此卦,只是借此阐发自己的观点。
自从到了朱元璋帐下,李善长还没碰到过耍权术的对手。他决定出一个难题给刘伯温做。
朱元璋大军的财政一直是李善长管理,争战多年,虽然支持了下来,却令人费尽心机。为增加财政收入,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李善长主持制定了盐法、钞法、茶法。其中,盐法规定严禁私盐,设官盐局实行专卖,令商人贩运,取税二十分之一,后来又增到十分之一。元朝廷盐法混乱,而朱元璋这里则因为李善长的盐法合理,甚有秩序。
元朝廷的钞法更乱于盐法。起初,发行纸币尚有金银丝作钞本,可以转兑金银,后来则越印越滥,以至于车载船装,日夜加印,钞票形同废纸。李善长为治理其乱,在应天府设立了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铜钱,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当年铸造了四百三十一万,与历代钱币通用,甚有信誉。
江浙、安徽一带茶商活跃,李善长制定茶法,规定商人到产茶地买茶,必须以百斤茶交钱二百为税,如果不交,准人告发,并在宁安府和溧水州茶局批验所,专门稽查私茶,凡私茶出境或关隘放私,与私盐同罪,处死。产茶郡县设官吏专门负责。
定了盐法、钞法、茶法之后,朱元璋的地盘就算是财政安定了,但同时也很难开辟新的财源。一应财政收入,招架日常开支,大小战役已经紧张,而朱元璋还要李善长再筹一笔巨款,造大型战舰。
朱元璋深知自己据应天府,滨大江之畔,非有强大水师不能进退自如。江南的两个劲敌都居水边,杭州有张士诚,武昌有陈友谅。他早在一年前就与李善长讨论过扩建水师,嘱其广筹银两,李善长都未能办妥。
把这件棘手的事推给刘伯温,岂不是一石双鸟?既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又让刘伯温尝一尝争权夺势的厉害。主意打定,李善长向朱元璋称病,在家中休养起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阴谋丝毫没察觉,顺理成章地请刘伯温代理应天府中诸事,并且把筹集造舰船的银两作为首要任务。
涉及筹集银两,刘伯温自然地想到了十余年前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时,为修整乡试院所筹集银两的事情。同时也就察觉到这中间必不只是集资之难,还有争权夺势的种种阴谋存在,李善长的告病绝非空穴来风。
因此,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做,而是权衡做与不做。要做,则必然会伤害到李善长的利益。不做,则会令朱元璋不满。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显然是李善长所设的陷阱,而又恰好与朱元璋心意相合,这正是李善长老谋深算之处。
想到此处,刘伯温带了几样滋补品,到李善长府上去探望。李善长也料到他一定会来的,心里做了种种应对的准备,但他却未料到刘伯温只是热心询问病情,并不言及军政等事。
临到端茶送客时,倒是李善长自己忍不住了,问道:“先生肯代我主持事务,小可心中甚是感激。不知诸事可还顺利?”
刘伯温说:“伯温不才,唯恐有负吴国公之重托,还令先生放心不下。目前形势,幸有先生积功累绩,还算如愿。”
“筹集银两之事,可有进展?”
“这是大事啊,不是伯温力所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