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称霸诸侯了,各个诸侯国也都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令齐桓公不爽的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却对他的功绩熟视无睹,更是不承认齐国的大国地位。
有一天,齐国北边的燕国派来使者,向齐桓公报告说,有一个名叫山戎的少数民族不断地骚扰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导致燕国百姓无心耕种,而燕国国力弱小,无力征讨,所以向齐国求援。
没有等齐桓公说话,管仲就说:“山戎这个少数民族本是生活在燕国北边的山区一带,最近却不知什么原因经常骚扰中原地区,给中原的百姓带来隐患,所以我们一定要征服他们。另外,这也正是展示我齐国大国风范的时机。”
“好,正合我意!”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立即决定亲率大军前往援救燕国。
不成想,当齐国的大军来到燕国的时候,山戎已经带着抢夺来的财物跑掉了。管仲说:“现在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肯定还有再来的时候。我们既然已经来了,就不如一鼓作气,将他们彻底击败,以绝后患。”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立即联合燕国的军队一起向北追击山戎。同时,饱受山戎骚扰的无终国也派出了一支军队前来参战。齐桓公大喜,于是,三支队伍像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地向北而去。
三国联军向北进发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山戎军队中,山戎首领密卢闻讯大惊。不过,此人并非蛮将,还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打不过对方,于是就带着本部人马继续向北逃去,投奔孤竹国去了。
等三国联军来到山戎旧地,发现人迹皆无,不禁疑惑不解。这时,一名燕国将领说道:“想必是山戎感到人单势孤,向北投靠孤竹国去了。”
齐桓公又和管仲商量一番,决定继续追击,平定山戎,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的隐患。
终于,两支大军在孤竹国境内相遇了。不用说,那自然是一场昏天暗地的战斗。最后,在齐桓公的猛烈攻击下,山戎和密卢哪里能够抵挡得住,纷纷丢盔弃甲、狼狈而逃。齐、燕、无终国联军在后面紧追不舍,一心想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也不知追了多长时间,追在最前面的齐国大军忽然发现敌人转了几个弯就不见了。迷惑之际,再向四周看去,才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茫茫大漠之中。四周都是黄沙,一望无际,好像静静的大海一般。一阵阵的狂风吹来,粗大的沙砾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而此时,太阳也落下了西山,夜幕笼罩着沙漠,东南西北全都分辨不清了。这可怎么办呢?包括齐桓公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不禁着急起来。
在一旁的管仲也大惊失色,大声说:“不好!大王,我们现在一定进入旱海里面了。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大王赶紧下令停止行军。”
齐桓公急忙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而后,管仲派出几路人马,以铜锣为号四处寻找道路。此地正是管仲所说的旱海,遍地黄沙、寸草不生,道路九曲十八弯,凡是陌生之人进入此地,都是有去无回。所以,管仲派出去的几路人马尽管探来探去,还是如同进入迷宫一般。
天亮了,出去的道路还是没有找到,大军开始骚动起来。齐桓公更着急了,生怕士兵会发生哗变。于是转身对管仲说:“仲父,你看现在如何是好。如果再找不到出路,我们的大军恐怕要覆没在这里了。”
此时管仲的心里也是十万火急,但还是用极其平和的语气说:“大王不要着急,让微臣想想办法。”管仲抬头看了看天,又向四周望去,目光突然落在了不远处卧在地上的战马身上,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这一切都没有逃出齐桓公的目光。他问道:“仲父是不是想到好办法了?”
“不错!”管仲坚定而喜悦地回答说,“我很早就听老人们说过,比较老的一些牲畜是认识道路的。正好,无终国因为国力弱小,但为了支援我们,几乎出动了所有的兵力,就连一些老马也派了出来。这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我们可以让这些老马在军队前面带路,这样我们也许会走出旱海,回到原来的路上。”
“对,很有道理。”齐桓公说,“就这么办。”
于是,管仲亲自带人选了几匹无终国的老马,不用人鞭赶和指引,让它们自己辨别方向行走,大军则跟在它们的后面。只见那几匹老马先四周看了看,然后认定一个方向,不慌不忙地朝前走去。经过七拐八拐之后,大军终于走出了旱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
【临终论相】
公元前645年,为了齐国的富强、齐桓公称霸事业而呕心沥血、费尽一生精力的管仲终于病倒在了床上。消息传来,桓公悲痛不已。他急匆匆地来到管府,坐在了管仲的病榻前。只见这时的管仲,眼窝深陷、双颊紧缩、颧骨高耸,桓公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初辅佐自己称霸诸侯的仲父。
管仲见齐桓公进来,双手紧撑床铺,努力想坐起来。齐桓公赶紧疾步上前,把他给扶住,眼泪顿时充满了眼眶。
两个人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
屋子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只听见两个人的心脏“砰砰”的跳动声。那声音,是那样地和谐、节奏一致,就像他们当初共同开创伟业时那样默契。两个人的思想都情不自禁地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年代……
当时周朝式微,诸侯纷争,用孔老夫子的话说,是一个“礼乐崩坏”的年代。而齐国经历了一场变乱之后,刚刚建国时期的那种大国风范已经不复存在。雄心勃勃的年轻君主齐桓公立即任命管仲为相,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
在行政方面,管仲重新划分和整顿了行政区域和机构。他把国政分成三个部门;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全国分成五属,每属设一大夫。每年初,五个大夫都要把自己管辖内的情况报告给齐桓公。齐桓公根据这些对他们进行打分,决定升职或罢黜。这样,全国就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类似于民兵预备役和国家正规军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节省了开支,还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经济方面,管仲改革税制,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发展了渔业、盐业,鼓励对外贸易。
就这样,齐国开始国富民强,综合国力在各大诸侯国中首屈一指。这一切都是齐桓公与管仲密切配合的结果。而如今,曾经“比翼齐飞”的两只大鸟儿将要折损一只,另一个怎么能不悲鸣呢?
不过,齐桓公很快控制住了自己的悲伤情绪,因为他此次探访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但望着管仲那消瘦的脸庞,自己怎么开口呢?
此刻管仲也从悲痛中回过神来,他望着齐桓公为难的神色,心里已经明白他要说些什么,于是便问:“大王可是想问我将来谁能接替我的位置吧?”
齐桓公心里一惊,心中暗想:“知我者,管仲也!”不过,他嘴上可没有这么说:“仲父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你不要多想,只管好好养病就行!”
管仲苦笑一声说:“大王不必安慰我,自己的病情自己最清楚。”
齐桓公听了默默无语。许久,才好像自言自语地说:“可惜宁戚英年早逝啊!”
一番话,勾起了管仲的一番往事,耳边又响起了宁戚当年的那首《宁戚歌》:
南山灿白石烂,
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褐单衣至轩。
从昏饮牛至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管仲就是凭借这首歌知道了这位隐居山林、以牧牛为业的宁戚是一个贤才。当两个人见面交谈之后,也果然如此。于是管仲就写了封荐书,让他交给齐桓公。
想到这里,管仲点了点头说:“当初我只知道他很有才能,没想到他还这么有骨气。”
“是啊!”齐桓公接着说道,“我听到他唱‘生不逢尧与舜禅’和‘长夜漫漫何时旦’时,心里着实有些生气,就吓唬说要将他斩首,没想到宁戚面不改色,仰天长叹:‘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为第三个!’那种神情真让人佩服。后来我将其释放后,他才拿出仲父的荐书,还说:‘贤君选择能臣任用,贤臣也选择贤明的君主辅佐。如果您喜欢奉承而厌恶逆耳的忠言,那么我宁死也不会拿出荐书的。’真是一位直臣啊!”
管仲接着说:“不错。他与我共同处理政务的时候,确实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尤其在管理农事上,更显出了他的才能。我国现在的国富民丰,与宁戚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对您的称霸事业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可惜啊……”
齐桓公也叹息着:“唉……那您看鲍叔牙如何?”
对于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都再了解不过了,如果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今天。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但鲍叔牙谢绝了,说:“我的才能太平庸了,如果让我治理国家,我勉强能够做到;但如果您想称霸诸侯,那大概就只有管仲了。”
想到这里,齐桓公说:“当时我对仲父您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几乎让我死掉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还多亏鲍叔牙百般为您辩解,说您这也是各为其主的行动。”
管仲说:“是啊,即使后来大王您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打算重用我,但如果没有鲍叔牙想得周到,我也不会活着回到齐国,为您效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