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门学问,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忍”:“忍,能也”。能忍耐,自然是收益颇深。
刘邦沛县起兵,势力一直很弱,但他有自知之明,处处忍让,最后终于一统天下。
鸿门宴之忍。本来按楚王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抢先入关了,可是项羽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摆下鸿门宴,更有项庄来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险象环生,刘邦几近死关,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之,后刘邦身边谋士张良想出了脱身之计才得以逃脱。试想,如果刘邦此时不忍,而与项羽相抗衡,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屈就汉王之忍。项羽巨鹿之战一举荡平秦军,成为天下无敌的英雄,他分封诸王,只是给了刘邦一个小小的汉王,所受封地也贫瘠荒凉,不仅如此,还派了三个秦朝降将带兵牵制刘邦,如按楚王之约,刘邦本为汉中王,现在不但没做成汉中王,连封地都变了,于是大怒要与项羽拼命,在众谋士的劝说下他又忍住了,并且休养生息,后终于成就了大业。如果当时刘邦不忍,而冲动地带兵与项羽交战,胜负可想而知。
封韩信齐王之忍。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争斗进入了决定性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只凭刘邦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他派人给韩信、彭越下令,率领所部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所率人马一道包围项羽。这时,韩信派使向刘邦请示,要做齐地的“假王”。刘邦想到当前自己正处于艰苦阶段,等韩信派来救兵,他却要当齐王,不由发怒,骂之不绝,这时,身边张良赶忙拉了他一下,向他陈述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于是他又马上换了口气:“大丈夫领兵打仗,立了大功,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他马上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去加封韩信。韩信做了齐王后,带兵直击垓下,与刘邦等军包围了项羽,最终导致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原本大怒,但经人提醒,他又忍了,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胜负未分,以忍为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和亲之忍。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皇帝,匈奴犯边,他为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以拒匈奴,哪知,匈奴不光善战而且计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提出了和亲之策,刘邦以为不可行,天朝大邦向番夷部落和亲求和,有失朝威,咽不下这口气,可又打不过,只好用了刘敬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予匈奴和亲,这样最终稳住了边疆,使边塞人民免受刀兵之苦。在这件事上刘邦又忍了,起初不同意,可后来听了刘敬之言有理,也就应了。以和亲治天下太平,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再怒而兴师,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出现白登被困之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