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事情都带有自身的变化道理,如果你不去琢磨,就可能会处处受挫。雍正善于琢磨他所面对的一大堆问题,不急不躁,思前想后,妙计不断。他尤其精明于刚柔并济,公正平衡。所以他做事情,总是以“得人心”三字为上。
挫折可让人身子骨越来越硬。雍正何以成功?我们认为,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不回头的气魄和胆识,离开这一点,雍正王朝就会变得黯淡;有了这一点,雍正王朝就变得耀眼夺目。雍正有一句名言是:“遇挫折,当取出丈夫硬心肠,发狠做去”,正是这种气魄和胆识的很好说明。
雍正从不惧怕天下任何困难,因为他胸中有一股气吞山河的志气。他曾说:“难而不畏,是我人生骨气。”下面,我们可以沿着这种思路去探究雍正大帝“迎难而上,毫无所惧”的魄力和胆略。
康熙晚年有两个苦恼的难题:一个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一个是对西北的战事问题。
清初的时候,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落。其中漠西蒙古中的一支准噶尔部活动于青海、新疆、甘肃一带,势力逐渐强大,其首领噶尔丹弑兄侄,夺得政权,野心勃勃,一度勾结俄国人,妄图进兵中原,在康熙二十九年,曾一度打到距离京城仅900里的乌珠穆沁。为了巩固江山,从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六年间,康熙曾三次带兵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
后来,噶尔丹死,准噶尔部由策旺阿拉布坦执政,与清政府修好,近20年间西北安定。
但是康熙五十年以后,策旺阿拉布坦改变了恭顺的态度。
1715年,策旺阿拉布坦公然派兵抢掠新疆哈密。康熙迅速做出反应,派办事大臣、老将富宁安赶往甘肃,屯田练兵,保卫边防。
策旺阿拉布坦看到东进无望,退兵南侵,于次年派遣大将策凌敦多布率领一支6000人的部队奇袭西藏,击败了清朝支持的西藏军队,占领了拉萨,屠城三日,然后扶植傀儡政权,控制了西藏政局。
拉萨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决定使用武力彻底解决西北问题。他曾一度考虑再次亲征,但无奈年岁不饶人,明显已经不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所以康熙一直在考虑从诸皇子中选择一个文武兼备的阿哥替自己挂帅出征,平定策旺阿拉布坦的叛乱,为大清江山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但是谁来当这个主帅呢?康熙一直犹豫不定,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清朝百年基业的巩固和稳定。如果太子允未废,康熙将会毫无疑问派遣他,但是自从太子被废以后,接班人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个机会无论给了谁,都会打破诸皇子之间现在的平衡局面,后果也很难预料。
在这次斗争中,雍正、允和十四阿哥允各显其能,不分轩轾,大有三足鼎立之势。
西北战事一起,废太子允再次看到了希望。因此,他第一个跳出来企图争取大将军一职,以便藉此以武力谋取帝位。
但当时,康熙对允监视极严,使他失去了与众党羽公开联络的机会。故尔情急中允心生一计,用矾水写了一封密信,托人悄悄带给都统公普奇,求他替自己活动,以便谋得大将军一职。
不料这件事被允的党羽苏努发现了。于是,苏努指使他的侄子辅国公阿普兰向康熙告了密。
康熙派人追查,果然发现了允用隐形药水写的密信,至此,允再一次遭到打击。参与此事的一干人等也被同时一网打尽。这就是康熙后期著名的“矾水案事件”的梗概。
矾水案发后,允势力几乎消失殆尽了,但他仍不死心——康熙五十六年,大学士王拨、御史陈嘉猷等人上疏请立太子,被康熙严辞拒绝了。次年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又上疏称允仁孝,请求册立。康熙顿时火起,将朱天保和他的幕后指使者——朱天保的父亲原兵部侍郎朱都纳一起处死。康熙的这一举动未免有些过大,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坚决不立允的决心。
然而,康熙的这一举措,却仍不能使允党人死心。康熙六十年,大学士王掖再次以西北战事吃紧为由,请求册立允。同时,为了壮大声势,王掖还联络了一批朝臣联名保奏。结果,康熙将这些人全部充军发配到了西北前线。
康熙帝之所以采取如此决绝的手段,毫不心软地处理允党人,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一,允的所做所为已彻底让康熙失望。其二,此时的康熙心中已有了更好的皇位继承人。其中之一,就是十四阿哥允。
允排行十四,比雍正小十岁。他与雍正是一母所生。两人虽是同胞兄弟,但允却与允、允和允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在允刺杀允案发后,允曾极力保奏允,结果受到康熙的怒斥。
康熙虽然怒斥过这个儿子,但对允却并无恶感。相反,他倒很欣赏允那种直率的性格,更兼允天生神勇,尤其喜欢研究兵法。因此,西北战事一起,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儿子身上。
但是允能不能争取挂帅出征这个任务呢?前面已经提到,当时争取这个任务的主要有雍正和允两个劲敌。因此,允要获得这个位置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击败允,战胜雍正。
为此,允采取了联合允,允合击雍正和允的策略。首先,他利用允的势力,以向康熙告密的形式揭穿了允的阴谋,致使允因矾书案发一败涂地。随后,允开始扩大战果。他在允、允等人的帮助下,积极联络朝中大臣,以扩大他们的影响和声势;并藉此与雍正抗衡。
至此,雍正总算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当时的情况对允是颇有利的,由于允、允等人积极支持允,同时也因为允在朝臣中深孚众望,以至于使大部分朝臣都站到允这一边。因此,当时允一派声势大震。
与允相比,雍正就显着势单力薄了。但是,他并没因此而气馁,为了争取大将军一职,他开始积极地向康熙献计献策,得到康熙的垂青。
虽然康熙对雍正的见解表示赞同,但仍然对他的军事才能表示怀疑。因为,行军打仗毕竟不是儿戏,需要真正能够通晓兵法而又极富韬略的将才。在这一点上,允恰恰高出雍正一筹。因此,雍正这次的失败,可以说是输在技不如人上了。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允被正式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当年十二月,康熙授允为大将军王,命他率师西征。此后,康熙又降下-道圣旨,称:“大将军王乃朕皇子,确系良将,朕深知其能,故命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正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
允到达军前后,果然没辜负康熙的重托。他一方面开始整顿军务,加强战备,另一方面则积极策划对敌方针。
此后,在允的率领下,清军分两路出兵西藏,重新夺回了拉萨。接着又挥师北上,采取步步为营的打法,逐渐控制了新疆的局势。
允的节节胜利,对雍正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至此,夺储战线成了双雄对峙之势。
允的异军突起,使雍正夺储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了。此后的几年间,雍正一直没有改变被动的局面。直到康熙突然离世,才使雍正在最危险的时刻挽住了颓势。
关于康熙之死和雍正继位真相,历来有许多说法。其一,被雍正进参汤毒死的;其二,被雍正扼杀死的;其三,被雍正气死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关于雍正继位真相,也有许多说法。其一,隆科多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加了一横,下面挂一钩,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了,此说显然属伪,因为过去用“於”而不是今天的“于”字。其二,据说允原名胤祯,隆科多将“传位于十四子胤祯”改为传位于四子胤。其三,有人说康熙病重后,雍正趁进参汤之机,暗下毒药,康熙觉察后,将一串佛珠掷向雍正,之后七窍流血而死。而雍正则以佛珠为信物,声称康熙已传位于他了。
诸如此类讹传,已被许多野史小说反复引用过。考虑到康熙年间围绕立储问题连生波折,皇子各有其党羽,任何一位皇子继位都会有风言风语的编排,以上这些说法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本书不再详加议论。
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无论雍正的继位符不符合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都无损于他的一世英名。因为,立嫡长子为储君或由皇帝指派某位皇子继位,都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而且,从历史上看,能够用非法手段夺取帝位的,一般来说,都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是天意的安排。
比方说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明成祖朱棣,莫不如是。而事实上,雍正也的确是凭自己的实力得到这个位置的。此后的十三年中,他又以同样的实力,向世界和历史证明了他的确能堪当皇帝这个重任。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允异军突起后雍正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首先,允的崛起曾使雍正一度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消极退避的情绪。
当时,允在出任大将军一职之后,在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允并未因此而自满。相反,他明白自己势单力薄,比不上其他几个兄长多年来结党众多。所以,他一方面要借助允、允等人的势力。另一方面则加紧培植自己的党羽,积极招揽人才,大力收买人心,并派人到京城去拉拢党羽。
同时,他还知道自己以武见长,因此非常注意结交文士,以取长补短。在这段时期里,允一度拉拢康熙手下的宠臣、理学名家李光地,结果遭到拒绝。此后,他又想方设法结交李光地的门人,并将其门人陈万策拉到自己门下。他对陈毕恭毕敬,见面总要称先生。
此外,允还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之举,想请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李出山。而李知道参予诸子之争中必然会引来杀身之祸,因而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悄悄隐遁了。
但允的大肆活动,仍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使他一时间声名鹊起。加上他在西北战场上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就更使康熙对十四皇子刮目相看了。
允后来者居上,又是封王又是领兵,以至于当时朝野内外一直盛传允将被立为皇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的沮丧和焦虑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想象,当时的雍正已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有崛起的允挡道;退,此前所有的努力必将灰飞烟灭!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雍正该怎么办呢?
这才是最艰难的时刻。而最艰难的时刻也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此时此境,又应了那句老话:两强相遇勇者胜。
有时,勇敢就是最高的心智;有时,知难而上才会开拓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就像古诗里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事实当然已经证明雍正无疑是个英明的勇者,无疑是那个迎难而上寻求柳暗花明的智者。
因此,当雍正的手下多因渺茫的前途而悲观颓废之际,雍正却重新振作了起来。当时,在福建为官的戴铎曾写密信给雍正,劝他考虑退路,并称台湾远在海洋中,土地肥沃,政治也安定,是个可以割据为王的好地方,因此,戴铎请求雍正帮他活动,以谋求台湾道台一职,以便可以使雍正万一在夺储失败之后,可以退身自保。
从表面上看,戴铎的这一建议不失为高明。但雍正比他看得更高,他知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的道理。他还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后退只能是一条绝路。因此,他只能下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事实证明,雍正不采纳戴铎后来的建议是正确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雍正是个极有主见不会为他人所左右的冷静沉着的人物。而这些特点,正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所必备的条件。
雍正没退,雍正迎难而上了。
首先,在雍正的操纵下,隆科多在康熙病重后,统率八骑营约两万名官兵,顺利地控制了京城的治安和局势,使其他阿哥不能发动政变。
此外,为了防止允回来兴兵作乱,晋川陕总督年羹尧控制住了重镇西安、扼断了允与内地的联系,使允的部队难于进入关中,更不要说兴兵侵犯北京了。
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戴铎,在得知主子登上皇位之后,则立即向巡抚蔡挺表示,如果允闹事,四川应该出兵丁钱粮支持雍正。蔡挺在听到这个建议后,立即向雍正上书,表示绝对忠于雍正的新政权。
这样一来,京中诸皇子被束缚住了手脚,手握重兵的允又被扼断了归路,致使他不敢妄自兴兵。因此,雍正才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顺顺当当做了皇帝。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而雍正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刻,凭着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抓住了对手的要害,从而化被动为主动的,-举击溃貌似强大的允。
雍正的夺储成功似乎能给后人一种启示,那就是:勇者脚下没有绝路,懦夫眼前尽是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