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可刚猛,刚猛可成事。有些人一辈子就是缺少刚猛气,而是多了娘娘腔,所以难以成大事。努尔哈赤刚猛无比,智与勇皆存于一身,是因为他懂得强弱之间的较量,就看在关键场合,谁更刚猛。当然,他所谓刚猛不是鲁莽,而是带有大筹划的刚猛。
凡是成大事者都渴望拥有自己的成功天地。努尔哈赤也是这样,他立大志,举大措,试图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
明代的辽东,西有蒙古、北有女真,东邻朝鲜,南面隔海与山东相望,入关与河北相连,势如京师左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九边”重镇之首。从明初起,辽东就设置都司卫所进行统治,驻有马步兵十余万,还不断从各地发遣罪犯来此戍守。辽东又是东北各族人民汇聚之地,经常有女真人和蒙古人内迁定居,他们大多数被编入军伍。为了解决军需粮秣等问题,明朝早就在辽东大兴屯田,永乐时达到极盛,人口倍增,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明朝的衰落,屯田遭到破坏,军士逃亡,边备废弛。嘉靖年间,辽东跟内地一样,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辽阳、广宁、抚顺等地相继爆发过兵变,而蒙古和女真部落又经常入边抢掠,人民不得安宁,生产日趋凋敝。
努尔哈赤寄居辽东时,这里正是多事之秋,特别是东蒙古诸部不时入边攻掠,例如:万历三年(1575年)春天,蒙古土蛮部进犯长勇堡;入冬,妙花部纠合黑石炭、黄台吉、以儿邓等部,率二万余骑从平虏堡入边攻掠;万历五年(1577年)三月,土蛮又侵犯长定堡,等等。这些年来,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帐下当亲兵,随军东征西讨,到过边内外、河东西的许多地方。他聪明伶俐,遇事机灵,年纪虽少,每临战阵,跃马挥刀,英勇冲杀。对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李成梁另眼相看,非常喜爱,并有心栽培他。李成梁入京朝觐,有时还带上他。努尔哈赤不会忘记第一次进京的情景,偌大的北京,繁华的街市,金碧辉煌的宫殿,各种新奇的事儿,多么吸引人啊!他大开了眼界。
万历五年(1577年),努尔哈赤十九岁了,他的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长得凤眼大耳,仪态庄重。他还善于辞令,声音洪亮,炯炯有神的目光中迸射出智慧与顽强的气质。这年,老家父亲捎信来,要他回家成亲。努尔哈赤辞别李成梁,回到赫图阿拉结了婚,妻子是佟佳氏。按女真人的习俗,男儿成年,就分家另过。父亲分给努尔哈赤的家产,数量不多。从此,他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努尔哈赤胸有大志,不会满足于现状。他在外闯荡了几年,认识了社会,长了不少见识,并孕育了创大业的雄心。独立生活后,他自食其力,到长白山一带采参、打猎,也往来于抚顺马市和女真地区,从事贸易贩卖活动。
明初以来,女真地区与汉族聚居区的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马市进行的。起初,马市是官市,即由官府控制,专门收买女真和蒙古马匹的贸易场所,后来,马市发展了、扩大了,逐渐转变为民间贸易的市场。随着马市从官市到民市的转变,市场交易日趋繁荣。《全辽志》中有首诗这样写道:
累累椎髻捆载多,拗辘车声急如传;
胡儿胡妇亦提携,异装异服徒惊异;
朝廷待夷旧有规,近城廿里开官廛;
夷货既入华货随,译使相通作行眩;
华得夷货更生殖,夷得华货即欢忭。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描述了马市交易的繁荣景象。
努尔哈赤进出抚顺马市,有时还到开原、辽阳等地进行贸易活动。凭着他与李成梁的老关系,加上熟人多,买卖做得比较顺手,他似乎发了财,在社会上也有点小名气了。这时,努尔哈赤回到赫图阿拉,亲朋故友夸奖他,连一向待他很不好的继母也来讨好,表示要再分给他些家产。努尔哈赤谢绝了继母的好意,对那点家产不屑一顾,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满怀着信心。
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段时光是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时期,它将奠定人生事业的基础。在这宝贵的十年间,努尔哈赤奔波于长白山麓、辽河东西,远赴京师,广泛接触社会,受到汉、蒙古、女真各族文化的熏陶,经受了各种锻炼。年轻的努尔哈赤与众不同,他有志气,好学习,很快就学会了蒙语蒙文、汉语汉文。他特别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书中那些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英雄好汉,成了他效法的榜样。他记性很好,凡书目过一遍,都能记住。这些讲用兵打仗的书,后来成了他指挥作战的经典。直到清朝入主中原时,满族武将仍把《三国演义》当成兵书来读,这都是受了努尔哈赤的深刻影响。努尔哈赤还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知道女真先民曾在白山黑水这块故土上兴盛起来,建立金朝,同宋朝政权鼎足而立。对一些中原王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颇有兴趣。他了解到汉高祖刘邦发迹前是个身份低微的亭长,明太祖朱元璋发迹前曾是个放牛娃,还当过和尚,他们乘时而出,艰苦奋斗,才成就了平定天下的大事业。在当时女真人中,努尔哈赤是个比较有文化素养的青年。
努尔哈赤的这段阅历,培养和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他已注意观察社会,体验民情。明朝边将的骄奢贪赎、女真各部的纷争、蒙古诸部的攻掠,总之,辽东的动乱,岂不是明朝急剧衰落的缩影。许多迹象表明,天下要大乱了,明朝的气数将尽。努尔哈赤在四出奔波中,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额亦都就是其中的一个。额亦都比努尔哈赤小三岁,原居长白山,家里很富有。后来,父亲被人杀害,年方十三岁的额亦都,拔刀杀死仇人,避难逃奔,投靠姑父嘉木湖寨主穆通阿。这年,努尔哈赤途经嘉木湖寨,住在穆通阿家里,认识了额亦都,两个年轻人谈得很投机。努尔哈赤的见识和志向,他的威武和稳重,深为额亦都佩服。额亦都不顾姑母的劝阻,决定跟随努尔哈赤干一番事业。
努尔哈赤成熟起来了,他要有所作为。
努尔哈赤尽管生在奴隶主的家庭,有权有势,然而,他童年时期由于女真社会生活普遍的比较艰苦,尤其在他刚刚十岁的时候,不幸生母额穆齐逝世了。家事由心地不善的异母纳喇氏主持。努尔哈赤兄弟从这时起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终日不得好气了。父亲的家业尽管不大,财产也不很多,但毕竟是个奴隶主,一般说来,吃穿等事不至于过虑。可是,异母的寡恩,加上父亲惯听老婆话,自然对努尔哈赤兄弟冷似冰霜。因此,童年时代的努尔哈赤便不得不寻求独自谋生的道路。
在生活的逼迫下,努尔哈赤常常爬山越岭,出没在山林中,采集松子、人参、木耳、蘑菇和猎取野禽等,然后再随同祖父将这些山货送往抚顺、宽甸、暖阳、清河等各市出售,作为自己生活费用的部分来源。
这一切使努尔哈赤在艰苦的磨练中较早地成熟起来。养成了勤奋、谨慎、机警、善于思考等优点。尤其是在抚顺等马市交易中,他接触到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汉人、蒙古人。他们有的从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苏州、杭州、易州等地前来交易,所谓的八路商贾,都持货络绎地集聚在各个市场里,特别是抚顺城东的马市,更是生意兴隆。
努尔哈赤与这些商人长期交往,交结面日益广泛,见识也日益增多,视野逐渐开阔。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生活等,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逐渐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使努尔哈赤自觉地吸收汉族文化。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等为广大汉族人民所喜闻乐读、传播极广的书籍,更是他最“爱读”的书。书中的英雄人物、丰富的战例、用兵的神奇以及治国安邦的道理等等,都极大的吸引着童年时期的努尔哈赤,为他树立了楷模。
生活的鞭子无情地鞭策着青少年时代的努尔哈赤,逼迫他走上艰苦的历程。然而,他的奔波和辛劳,却没有换得异母丝毫的怜悯。十五岁左右,他便与十岁的弟弟舒尔哈齐离开了家,寄居在外祖父王杲门下。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前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常刚曾经跟随王杲扰边作乱,明廷边臣骂他是“贼首”。觉常刚深感长此下去没有什么好处,便背着王杲,较早地投靠了明辽东边将,表示悔改。从这以后,觉常刚、塔克世父子便协助明朝将吏,多次暗引官军剿拿王杲。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李成梁出任险山堡(今凤城县东南“土城子”)参将以后,觉常刚父子与李成梁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他们忠顺明廷,听从李成梁的调遣。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当总兵李成梁等率领官兵攻破王杲寨的时候,努尔哈赤兄弟正在王杲家中,双双被俘。由于努尔哈赤机敏、聪明,在被俘以后,见机行事,立即跪在李成梁的马首,痛哭流涕,请求赐他一死。成梁见他乖敏可怜,就赦他不死,收在帐下,充作幼丁。传说,努尔哈赤及其弟舒尔哈齐隶李成梁麾下的时候,每有征战,勇敢冲杀,捷足先登,屡屡荣立战功,颇受李成梁的赏识。从此努尔哈赤逐渐接近了李成梁,作了随从和侍卫。他俩形影相随,出入京师也不离左右,关系很密切,有的史料说他们“谊同父子”。
努尔哈赤既然得到李成梁特殊的宠爱和信任,又有着一般女真人所不曾有过的经历,那么,在他的一生中,对于许多重大事件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识和非凡的眼光也就可以理解了。他在李成梁的麾下,接触汉人的机会更多了,他熟习了汉语,能识汉字,特别是经过战斗实践,增长了更多的军事才能。所以,努尔哈赤对于行军作战的事,颇为自信,“自谓有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