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乱世出英雄,群雄竞逐鹿,剑拔弩张,争权夺利。朱元璋深深感到自己势单力薄,他已悟明:欲想夺取天下,招兵买马、广纳贤士、出谋献策、风雨共济,这才是图谋天下的大计。
朱元璋是个志向远大之人,他在军中呆的时间长了,对各种事情看得越来越透彻,渐渐觉得这帮人治军无方,驭下无道,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他还深深地认识到,在这群雄割据、争夺激烈的局面下,不发展自己的武装,不招揽英豪为己所用,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他禀明郭子兴,回到故乡钟离招募士兵。不到十天,就募集了七百人。他将队伍带到濠州交给郭子兴。自然,郭子兴非常高兴,提升他为镇抚,并把这七百人交给他统率,后来,又升他为总管。可以这么说,钟离之行是朱元璋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他培植自己亲信势力的开始。
就在公元1352年9月,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元军接踵而来。这一年对朱元璋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
濠州被元军整整包围了七个月之久,形势危急。这段时间里,朱元璋曾奉命突围而出,攻打萧县、灵璧和虹县,试图分散元军的势力。正当元军即将对濠州发动总攻之时,主帅突然病死,士兵无心恋战,解围而去。被围了几个月的濠州,此时城中的存粮基本上吃光了。朱元璋找了些熟人,弄到一些盐,换回几十石粮食,总算解决了郭子兴的燃眉之急。
也是从此时开始,朱元璋对濠州城里的气氛越来越不适应了,在这儿,很多人碌碌无为,他感觉到整天与胸无大志的人呆在一起,简直是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是一种慢性自杀,他不能再呆下去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底,他把自己统率的七百人交给别人,只带着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前往定远发展势力。这二十四人可谓是“龙虎际风云”,他们此后一直追随着朱元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三人封公,二十一人封侯。
朱元璋这次回故乡招募士兵,很不顺利,工作刚开始,就患了重病,只得返回濠州医治,过了半个月,才有所好转。这时,他听说张家堡驴牌寨屯据着一支三千人的民兵,主帅与郭子兴相识,这时正断了粮,处境艰难,何去何从,尚未决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朱元璋觉得这是扩充势力的大好机会,不顾大病刚刚好转,身体虚弱,就找到郭子兴,请求派自己前去招降。郭子兴问需带多少人,朱元璋说人多易生疑,带十个人就可以了。去张家堡的路上,朱元璋又犯了两次病,只得走走停停,一百多里的路竟走了六天。到了驴牌寨,见了主帅后,朱元璋对他说:“郭公与你是老相识,他听说你们缺粮,又得到消息说有别的军队要来攻打你们,特地派我来报知一声。如果你们愿意跟随郭公,就与我一起回去。不愿意,也要赶快移到别处,以避来犯之敌。”
朱元璋把话说得极为客气和婉转,而主帅此时也很困难,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左思右想,别无他法,又见他说得真诚,就与朱元璋交换了信物,说等收拾好行装,就到濠州归附。朱元璋见主帅如此说,便将费聚留下等候,自己先回濠州。不料过了三天,费聚来报,说事情有变,驴牌寨主帅想要把队伍拉到别的地方去。朱元璋立即带着三百名士兵赶去,费尽唇舌,但主帅仍是犹豫不决,朱元璋便定下一计,让人请主帅议事,趁机将他挟持而去,离开营寨十余里后,又派人到寨中传话,说主帅已经选好了新的营地,让部众移营。部众信以为真,便烧了营寨跟着去了,主帅见大势已去,没有办法,只得归降于他。紧接着,朱元璋又带兵去豁鼻山,招降了以秦把头为首的一支八百人的武装队伍。
到此时,朱元璋已招了不少人,他就把收编而来的队伍,集中起来,开始对这支队伍进行调整、整编和训练,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此时的朱元璋对训练军队已胸有成竹,在很短的时间内,队伍的战斗力就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久,他就率领这支部队攻克了屯据横涧山的缪大亨武装集团。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一下子就得到了当地兵民七万多人,从中选出二万精壮,组成一支大部队。朱元璋的声威迅速上升,其他一些结寨自保的地方武装队伍相继来降,使得朱元璋的队伍日益壮大,具备了争雄天下的初步基础。在这些归附者中,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是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他们自小读书,精通兵法,来归后,朱元璋向他们征询计策,冯国用说:“金陵(今南京)龙蟠虎踞,自古帝王多有建都于此者。应当先攻取金陵,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图财宝美女,天下是不难平定的。”朱元璋闻听此言,不由得喜上眉梢,他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个平定天下的初步纲领。
就这样,朱元璋不费多大功夫,就收编了地方武装队伍。朱元璋心里也很高兴,总是把新归附而来的队伍进行重新组合编制,命人率领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人以前都懒散惯了,刚开始时,总是抱怨。朱元璋训诫说:“你们人多势众,却轻易地就归我所有,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将领缺乏纪律,士兵缺乏训练。现在训练你们,是要你们都懂得纪律。大家要共同努力,以建立功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这些原来的杂牌军队成了一支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的部队。山小难容猛虎,池浅难容蛟龙,朱元璋建立起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后,就把目光投向远方,他要率军离开濠州,去开辟新的天地。
朱元璋招兵买马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战争,兼并已失势的军队。同时,在战争过程中,有些弱小的势力也会来投靠。因此,招兵买马,扩大自己实力,可以从很弱小的时候做起,方法运用得当,打出自己的威信,便可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厚黑学上说,学会发展,充实自我,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朱元璋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厚黑原理,投奔郭子兴时,主要是为“主子谋”,到适当的时候,抓住机遇,培植亲信队伍,增强了自我的影响力。
公元1354年7月,朱元璋攻打滁州,轻易拿下后,便驻扎下来,又有一些文人武士前来投奔。朱元璋的帐下,愈发充实。同时,彭大、赵均用等也攻下盱眙、泗州,郭子兴也驻军泗州。不久,与郭子兴相善的彭大死去,郭子兴失去了依靠。赵均用、孙德崖很想害死郭子兴,但想到朱元璋在滁州有几万人马,迟迟不敢下手。他们曾派人调朱元璋去守盱眙,以便找机会除掉他,朱元璋对他们的诡计心知肚明,推辞不去。朱元璋觉得郭子兴在泗州难免不遭毒手,便派人用重金收买赵均用左右的人,让他们常在赵均用耳边称说郭子兴为人之好、朱元璋势力之大。赵均用既不敢杀郭子兴,觉得留在身边反而易生祸患,索性让郭子兴带着本部人马去了滁州。
朱元璋是个招兵买马的老手,办法可谓多多。在募集和招降外,他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鼓励农民参军。这也是他最早扩兵的法子,也是最踏实的办法。招收贫苦人参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指性。在所有招兵的措施中,这是最为保险的一种做法了。由于贫苦农民的要求不高,他们往往是为了口才来参军的,所以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他们本身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对于同是穷人的人也不会生出骚扰之心,因而与一些有刁蛮、贼盗之习的人相比,这种兵员是最好训练、最好管理的。同时由于这些贫苦农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与元政府的仇恨极深,在与元朝军队作战的时候具有很强的战斗自觉性,无须长官动员就会极为勇敢地去杀敌。尤其是在训练方面,相比起那些招降而来的“兵油子”而言,这一部分出身贫苦农民的士兵是些非常容易训练的角色,他们本来就能吃苦。如此一来,一支能吃苦、守纪律、善作战的部队很快就在朱元璋的作战序列中出现了。朱元璋的确是个能人,郭子兴见朱元璋治军有方,很是高兴。但没多久,因为妒嫉朱元璋的将领们,包括他的儿子郭天叙、郭天爵在内,常在他耳边进谗言,他也对朱元璋产生了疑忌。他把朱元璋身边得力的将校和幕僚一个又一个调走,朱元璋没半句怨言。有一次,郭子兴还借故将朱元璋禁闭起来,不给饮食,马夫人只好偷偷给他送食物充饥。朱元璋深知郭子兴忌才护短的秉性,处处谨慎,不敢流露丝毫不满。不久,一个姓任的将领又诬告朱元璋“每战不利”,郭子兴让朱元璋与任某一同出战,任某刚出城便中箭折回,朱元璋却奋勇杀敌,奏凯而还。郭子兴经过此事,稍觉愧疚。当时诸将出征归来,都向郭子兴进献掠夺来的金银珠宝,朱元璋一向不妄杀妄掠,无财宝可献,郭子兴亦很不满。马夫人知道这一情况,就把自己的私房钱献给小张夫人。小张夫人常说朱元璋的好话,郭子兴的疑忌不满也就渐渐淡化。
朱元璋知道自己现在实力相对来说还很弱小。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人说得好:“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自古成大器者知道,以退为进,万事多忍一忍。朱元璋知道郭子兴会猜忌他,结果他采取了正确的处世态度:默默无语、毫无怨悔地感谢郭子兴,感谢生活,感谢一切。这一切都是必要的蓄势,大丈夫处天下,总有难遂之事,能伸能屈方能过险关。郭子兴一到,朱元璋即把兵权拱手相让。有人认为这件事反映了朱元璋的大仁大义之心,其实它更体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此时朱元璋的实力还不足以横行四方,郭子兴作为起义首领,影响力还很大,倘若他与郭子兴发生分裂,势必导致部众分离,自相残杀,信誉扫地,不要说去争夺天下,立身之地恐怕也难以保住。此中利害,朱元璋自然洞悉无遗。《易经》中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眼下朱元璋只能以屈求伸,为了未来的腾飞,暂且蛰伏。
万事万物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朱元璋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很期望能招降地主武装,对此他费尽心机,不惜代价,这也为他做上皇帝以后,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在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一认识上,具有着很迫切的心情;也正因为认识到拥有自己的队伍的重要性,他才不遗余力地加紧扩兵训练。在胜者为王的时代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的武装所吞并,同时又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吞并别人的武装,使得自己的实力再度扩大,从而保证自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如同商人一样,有本钱才是老板,帝王图霸天下也是同样的道理。扯大旗,招人马,任官吏,掌军权,这就是成霸业的资本。朱元璋绝非等闲之辈,是一个造势高手,他能顺势而动,看清元末黑暗统治的政权危如累卵,而走出皇觉寺,投奔郭子兴,经过一系列的精彩跳跃,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志在千里,见机行事,关键时刻大胆地“英雄造时势”。朱元璋知道,欲举大事者,必掌军权武力于自己的手心,方可成事,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可以外御强敌,内固霸权,方才能“马上得天下”。所以,朱元璋在招兵买马的过程中,之所以那么顺利,莫不是凭借他高于常人的才智,抓住了权力这一个中心。
朱元璋扩充自己的实力,增强军备时,发生了六合之战。这次战役使元朝从此再也无法抗拒农民军的进攻,群雄逐鹿更加激烈了。朱元璋很想抓住时机,向外扩张势力,况且滁州城小人多,也难以久居。他向郭子兴提出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的建议,并制定了具体作战计划:挑选三千勇士,穿上青衣,带着装载财物的骆驼向和州进发,另派万名士兵相隔十余里尾随而行,身穿红衣。到城下后,青衣兵声称是庐州派兵护送使者入城犒军的,和州一旦开门放行,则举火为号,红衣军急驰而前,必能破城。郭子兴派人去攻和州,随后又派朱元璋前往增援。朱元璋到时,和州已被先遣部队用他的计策攻陷。朱元璋整顿人马,迅速布防,打败了反攻而来的元军。他派人向郭子兴报捷,郭子兴任命他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朱元璋虽然很有本事,但他想到自己年轻,资历浅,郭子兴升任他为总兵官,他料想诸将不会服气,便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他让人撤掉议事厅的公座,摆上几条长凳,次日议事时,他故意迟到,诸将果然都在上首就座,只给他留下个末位。他不动声色,安然就座。待到议事时,诸将都拿不出办法,朱元璋却侃侃而谈,筹划周详,诸将才稍稍服气。他和诸将商量修筑城墙的事,建议分为十段,每人各负责一段,以三天为限。到期验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竣工,于是朱元璋摆上郭子兴的令牌,斥责诸将误了军机,宣布:“自今违令者,即以军法从事!”诸将自此不敢放肆。朱元璋还大力整顿军纪,下令今后不得掠夺有夫之妇,并让全城男子到军中认妻,使许多夫妻得以团聚。百姓对此举称颂不已,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朱元璋有胆有识,他能随机应变,因时而发,他不仅用谋这样,欲霸天下亦如此。不同的历史境况要有不同的治兵方略,这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只有适应变化,把握先机,才可以尽早对症下药,占有主动权。历代的霸主均深谙此道。有勇有谋的朱元璋,总是能方圆处世,厚脸做人,深深悟出自己的领导的心思,而作出相应的对策,名义上他已经释了兵权,交给了郭子兴,实际上郭子兴却比较软弱,他的智谋才华远远落后于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因濠州缺粮,孙德崖率兵到和州就食。朱元璋虽怕他图谋不轨,却又担心两军发生火并,只得暂且容忍。有人向郭子兴进谗言,说朱元璋投靠了孙德崖,郭子兴匆忙赶到和州问罪,朱元璋费了好多唇舌,才打消了他的疑虑。孙德崖以前多次加害郭子兴,知道郭子兴不能容他,见郭子兴来了,便与朱元璋商量,准备率军离开和州。朱元璋怕军队移动引起磨擦,劝说孙德崖亲自殿后。眼看孙德崖的军队陆续从城中撤出,朱元璋悬着的心逐渐放下。这时,有熟人邀他一道去送朋友,刚走了十多里,有人追上来说城里发生火并,孙德崖被郭子兴逮住了。朱元璋急忙策马往回赶,半路上落入孙德崖的弟弟手里。孙德崖的弟弟提出用朱元璋换孙德崖,郭子兴无奈,只得放了孙德崖。朱元璋总算又拣回一条性命。郭子兴本想杀了孙德崖以报前仇,现在眼睁睁地看着仇敌离去,这一气非同小可,不久就患重病去世了。郭子兴的死,意味着什么?朱元璋从一介草民到一名起义军中的青年军官,这个变化并不算大,但他已受到元帅的器重,成为了元帅的高参,况且他还成为郭子兴元帅的义婿,这种变化就相当令人惊叹了。现在郭子兴死了。这种意味就很明显了。说起朱元璋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招兵买马的壮举,着实令人佩服,而他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能够对郭子兴隐忍敬让,则更是让后人叹服。他本长得丑陋,却能深得郭子兴的如此宠幸,源自于他有过人的聪明,而他在郭子兴对他有猜疑时,却能做到拱手兵权,对于郭子兴有难,能够搭救,说明他能给郭子兴留下他知恩图报的美德,幸甚至哉。朱元璋这能忍的博大胸怀,使他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由一名游僧和尚变成一方城池的守军总管,是他的勇敢无畏、出生入死奋战的结果,他过人的勇敢精神和作战智谋使他获得了成功,他的正气和忠信的美德,是一般农民起义军领袖所不具备的,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被镇压下去,而朱元璋却成功了。如果说招兵买马是一种外在实力增强的话,那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高,却是一种内在不可估量的实力的积蓄。
在郭子兴去世后,军中的事务由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祜与朱元璋共同主持。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访得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把他接到亳州立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派人联络各支义军。张天祜随来使前往亳州,不久带回小明王的命令,委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对自己屈居第三虽然不满,但考虑到自己这支部队力量尚不够强大,正好可以利用龙凤政权的名号以壮声威,也就接受了封号。于是,和州正式建立起都元帅府,军中从此以龙凤纪年。这支部队大部分是朱元璋组建的,许多军官都是他的亲信,再加上郭天叙、张天祜才疏智短,朱元璋虽然位居第三,实际上大权牢牢掌握在他手里。他才是这支部队的真正主帅。
朱元璋通过这一系列的招兵手段,自己虽有时屈尊,但是实权已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一个英明政治家的高明之处,这样招的兵才能为己所用。无疑,这为他将来打天下,做好了“热身”,奠定了霸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