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太阳偏西的时候,一辆老式的灵车上面有一口棺材,棺材上遮了一块白布,布上摊着一个极大的十字架,在神甫、殡仪执事等护送下,慢慢地向坟场走去。割风满心以为一切都照计划进行得很顺利,珂赛特已经在昨天装在背篓里背出了修道院,寄存在水果店老板娘家里,冉阿让已经躺在殡仪馆抬来的棺木里了。不曾想到与割风相交知己的坟场埋葬工人梅斯千爷爷死了,来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个长瘦、青脸、冷酷到极点的青年工人。割风请他喝酒,他拒绝,他说:“我有七个小把戏得养活。他们要吃饭,我也就只好不喝酒。”这青年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他除了当埋葬工人,还在市场摆了一个写字棚;早上代人写信,晚上便来挖土填坑。他不敢耽误他的工作,虽然割风一次再次请他喝酒,他还是拒绝了。他一锹一锹往棺材上填土,不一会,冉阿让便失去了知觉。割风下了决心,一把抽出了埋葬工人衣服口袋里的卡片。当那个埋葬工人找不着自己的卡片而急得面部变色,只得回家去寻找时,割风忙着撬开了盖板。只见冉阿让脸色苍白,眼睛也闭上了,割风痛哭失声。可是,渐渐地,冉阿让的眼睛睁开了,活过来了,从棺材里爬了出来。两人一齐把盖子钉好,埋了那口空棺材。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割风把埋葬工人的卡片给了坟场的门房,把镐和锹也交给他了,并通知埋葬工人明天去取。埋葬工人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因为卡片丢了就得被罚款。所以当割风告诉他卡片找着了时,他对割风感激涕零。
一个钟头以后,割风、冉阿让和珂赛特三人一同进了女修道院的大门。冉阿让改名为羽尔迪姆·割风,但修女们不叫他羽尔迪姆,只称他作割二。从此冉阿让也成了膝上挂着铃铛的修道院的园丁,而珂赛特也成了修道院寄读学校的一名免费生。
珂赛特做了修道院里的寄读生,换上了院里规定的学生制服。冉阿让将珂赛特换下的衣服收回来,连同毛线袜和鞋子,都收在他设法弄来的一只小提箱里。箱子里面搁了许多樟脑和各种各样的香料。箱子搁在床边的一张椅子上,钥匙老揣在身上。
冉阿让和割风老头住在园里的破房子里。那破屋是由残砖破瓦搭起来的,一共三间,冉阿让住了正房的那一间。冉阿让整天在园里工作,他从前就是一个修剪树枝的工人,他在植物的栽培嫁接方面懂得很多,由于他的辛劳,园里的果树结出了鲜美的果实。
冉阿让从前是苦役牢的一分子,现在又是修道院的旁观者。他以一种惶惑的心情将两者加以对比。他回忆起苦役牢的伙伴,生活十分悲惨。天刚亮就得起来,一直劳苦到深夜。一年到头,只在最难捱的几个月里才有火。身上穿着奇丑的红囚衣,只在干重活的时候才能有酒肉吃。他们已经没有姓名,都按号码来分别。他们低着眼睛,低声说话,头发被铰光,生活在棍棒和屈辱中。然而眼前的这些修女,同样是头发被铰,低眼、低声,虽然不是生活在屈辱当中,却受着世人嘲笑,背上虽然不受捶触,肩头却被清规戒律折磨到血肉模糊。他们的姓名也在人间消灭了。他们从来不吃肉,也从来不喝酒,并且间常不进食。虽然不穿红囚衣,却得穿黑羊毛杉,夏季感到过重,冬季感到过轻;既不能加,也不能减。他们住的虽然不是严寒时节才生火的大屋子,但却是从来也不生火的静室。睡的不是褥子,而是麦秸。每天晚上,还要跪倒在冰冷阴暗的石头上做祈祷。冉阿让想到,前一种人他们偷过,抢过,强奸过,暗杀过;是犯人,是匪徒,是骗子。而后一种人他们什么也没有干过,他们有的,只是天真。两处都是奴役人们的地方,冉阿让感到修道院也是一种囚牢,和他已经逃脱了的那个牢狱相像得可怕,甚至比牢狱更加严峻,更加凄惨,更加冷酷无情。经过对照、比较,很显然,监狱是可怕的,而修道院是阴森可怖的,它扼杀了多少柔弱女性的青春。
冉阿让藏身在修道院,过了好几年之后,珂赛特成长起来了。
§§§第三部马吕斯
在滑铁卢战场受重伤,被德纳第盗去金表和钱包的上校彭眉胥,是贵族青年马吕斯的父亲。由于旧王朝在法国复辟,这个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受封的男爵,生活潦倒。他的儿子马吕斯由他外祖父居叶洛尔芒抚养。居叶洛尔芒是一个顽固的保王党,他不让马吕斯见他的父亲。但彭眉胥的死深深地教育了马吕斯,他同外祖父决裂,从外祖父家中出走后接触了“人民之友”社成员。“人民之友”是信仰共和的大学生的秘密团体,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促使马吕斯形成共和主义的信仰。
故事发展到一八三一年,马吕斯经常见到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在公园散步。这时的冉阿让已从修道院出来,化名为勒布朗。珂赛特已经长成一个容貌秀美的姑娘了,马吕斯爱上了她。原来寄养珂赛特的店主人德纳第由于破产,也来到巴黎,他改名为容特尔德,以乞讨、诈骗和偷盗为生。冉阿让没有识破他,相反地,拿出钱来救济他的一家。德纳第已经知道勒布朗就是领走小姑娘珂赛特的冉阿让,他已设下圈套准备陷害冉阿让。马吕斯事先得知这个情况,他迅速地通知了冉阿让,冉阿让只得带着珂赛特逃到别处存身。容特尔德和他的同伙由于作恶多端被警察局一网打尽。
§§§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但尼斯街的史诗
一八三二年是人民革命风暴席卷巴黎的很不平常的年代。冉阿让为了躲避警探的追捕,又迁到布留墨街住。马吕斯与珂赛特相遇,两人发生了热烈的爱情。马吕斯请求外祖父同意他和珂赛特的婚事,遭到强烈的反对。酝酿已久的人民起义爆发了。作者热情地描写了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参加了革命的战斗行列。马吕斯出于共和主义的信仰和爱情上的失望,也参加了圣但尼
斯街头的战斗。战斗当中,起义人民表现得十分勇敢。八十岁的老翁马白夫在紧急关头,高擎红旗,叠上石阶,高喊着:“革命万岁!”、“共和万岁!”的口号,直挺挺牺牲在敌人的枪弹之下。马白夫是国民公会的代表,是一个曾经投票处死国王的人,他活得久长,他死得壮烈,给年轻人作出了榜样。街垒战的指挥安灼拉赞誉他说:“这便是我们的旗帜。”
由于反动势力的血腥镇压,共和党人在圣但尼斯街头的起义失败了。大批起义军战士战死在街垒,共和主义的英雄们成批地流血牺牲,他们写下了圣但尼斯街悲壮的史诗。
§§§第五部冉阿让
一八四八年六月,在晴朗的碧空下,巴黎人民再次发动起义。雨果生动地描写了大庙郊区的街垒,有八十人防御,却被一万人攻打。到第四天,八十人全部英勇牺牲。在另一处,三分之二的炮兵已经倒在炮轮下了,立着的那几个仍在严肃地安定地使用火器,可是子弹已经剩下不多了。忽然发现有个叫加弗洛什的小孩子从容地在死尸之间奔跑着。他一边搜集子弹,一边唱着歌,而敌人的子弹不断地向他发射着,烟雾在孩子的周围腾起。起义的人们急得喘不过气来,眼睛直盯着他。街垒在发抖,而他,在唱歌,在拾子弹,充实他的篮子。在人们的眼中,他不是个孩子,也不是个大人,而是一个小精灵似的顽童。终于,他被敌人的子弹夺去了幼小的生命。马吕斯冲出了街垒,将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抱了回来。另一个战士,拾回来装子弹的篮子。
战斗很激烈,守卫街垒的共和主义英雄们成批地流血牺牲。马吕斯也负了重伤。冉阿让也参加了街垒的战斗,起义军要他看守被俘的敌人,然而,他却放走了被起义者捆绑起来准备处决的敌探沙威。在起义遭到惨重失败的重要时刻,冉阿让背着马吕斯从肮脏的下水道逃命。中途,遇到沙威。由于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仁慈心肠,没有将他们逮捕。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陷于职责与道德两相矛盾的思想苦闷之中,于是投入塞纳河中自尽了。
冉阿让将受伤的马吕斯背到他外祖父家,居叶洛尔芒受到了感动,终于同意了马吕斯与珂赛特的婚事。冉阿让拿出全部存款为珂赛特作嫁妆。冉阿让对马吕斯说出了自己真正的身份。马吕斯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认为冉阿让是个屡犯窃案的罪犯,竟要冉阿让离开他的家。冉阿让带着一颗被伤害的心孤独地走了出去。
德纳第嗅出了马吕斯的妻子就是曾经寄养他家的珂赛特,他认为诈骗钱财的时机来了,于是向马吕斯讲述了冉阿让与珂赛特的关系。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不仅是珂赛特的恩人,并且还曾几次救过自己的性命。马吕斯为冉阿让的道德精神所感动,他同妻子寻访冉阿让的下落,等到他们找到冉阿让时,冉阿让已奄奄一息,病在床上。冉阿让将珂赛特离开德纳第家时穿的一套陈旧衣衫和卞福汝主教送给他的一对银烛台留给他们作最后的纪念。这个受尽资本主义剥削、压榨、歧视与法律迫害的可怜人,在年轻夫妇的臂弯中带着微笑离开了冷酷的人世。
小说的故事到此结束了。
这部长篇小说以冉阿让为中心,描写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故事。
作者将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三人的故事交织成一幅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图画,这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小说还形象地指出造成这个悲惨世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万恶的剥削制度,不公平的法律制度和虚伪的道德观念。冉阿让因为偷一个面包被监禁了十九年;商马第路过田野,拾了一根有熟苹果的树枝,被指控为盗窃犯和逃跑的苦役犯,要判无期徒刑;芳汀抗拒了侮辱她的绅士,被侮辱者却要被判六个月监禁。小说中沙威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的冷酷、残忍、与穷人为敌的反动本质。
这部小说真实地描绘了巨幅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从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的建立到它的垮台,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作者描写了监狱的黑暗,修道院的冷酷,贵族的傲慢,小市民的贪婪和工人的悲惨生活,热情赞扬了可歌可泣的群众性的起义斗争,歌颂了起义的共和主义英雄。这些都反映了雨果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但在如何解决这些社会弊病的答案中,雨果开错了药方。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主张道德感化,认为仁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办法。小说中的米里哀主教是作者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艺术体现,作者整整用了两卷篇幅描写这个人物。作者赋予他以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米里哀是促成冉阿让改恶从善的决定因素;而转化为道德家和慈善家的冉阿让又同样使用仁爱这一法宝去感化恶势力的代表沙威。雨果为了宣传仁爱精神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沙威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鹰犬放走冉阿让而后自杀。这些情节离开了艺术真实性的原则,散布了阶级调和的观点。这反映了雨果思想上存在着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幻想。雨果还受到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这在小说中也有表现。作者描绘的海滨小城濛特猗就是一个“世上乐园”,雨果说:“在这一乡已经没有一个空到一文钱也没有的衣袋,也没有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事实上在作者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已经显露出来这只是一种幻想的乌托邦。芳汀的悲惨故事恰恰发生在濛特猗这个“世上乐园”。这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竭力宣扬仁爱至上,但也感觉到它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惟一药方。因此,作者用浓重的色彩描写了六月风暴,赞扬起义的英雄。雨果理想的未来是没有饥荒,没有压迫,没有厮杀的太平盛世。“而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需缴纳的通行税。”我们从作者描述的共和党人安灼拉临死前的演说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雨果同情革命,并且对革命寄托了希望。由此可见,六十年代的雨果虽然仍然坚持道德感化的人道主义,但新的革命思想因素明显地在增长。
小说中人物繁多,主要人物写得生动、感人。在人物描写中,作者喜欢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夸张,以引起读者强烈的爱憎。米里哀是善的化身,而沙威则是恶的典型;一个代表道德感化,一个代表法律惩办。雨果使用对照的手法使他所描写的人物营垒分明。
小说的情节富有戏剧性。雨果不仅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运用在人物描写上,还经常使用在多变的情节中。小说描写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如冉阿让从高大的战舰上跳海逃生;圣诞节的黑夜秘密出现在穷乡僻壤的密林;背着珂赛特爬上高墙跳入修道院隐身;躲进棺材被抬入墓地而后脱险等等,气氛热烈、紧张而且奇险,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小说的语言丰富、生动并且富有色彩。时而是娓娓动听的叙述,时而是激烈的说教,时而是辛辣的嘲笑,时而又是诗意的沉思,构成绚丽多姿的语言特色。
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又糅合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情节因素。这部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是雨果最有成就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代表作。
《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继《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八六二年开始构思,一八七二年动笔,一八七三年出版,当时雨果已经七十一岁了。
《九三年》是描写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著名代表作。
一七八九年发生在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一七九三年是法国的革命同反革命大决战的关键的一年。巴黎的革命人民在一七八九年攻陷巴士底狱,判处法王路易十六死刑,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一七九三年,法国的反动势力在欧洲君主专制国奥、普、荷、俄、西、意组成的反革命联盟的支持下,在全法国八十三个郡当中的六十个郡里掀起了叛乱。尤其是在法国南部旺岱森林地区,由保王党人发动的有十万落后农民参加的反革命暴乱,严重地威胁到新生的共和国的安全。在革命危亡的紧急关头,临时政府派出共和国军,平息了叛乱,捍卫了法兰西的革命政权。雨果选取了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紧紧围绕共和国军同旺岱反革命军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形象地描绘了一七九三年这一急风暴雨的时代,生动地再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为我们提供了法国大革命的生动的历史画面。
《九三年》分作三部,故事分别在海上、巴黎、旺岱三个地方展开。
§§§第一部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