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变生肘腋(3)
北风呼啸中,袁盎等四骑一路疾行,也不知走出了多远。此时,各人的火把行将燃尽,早望见前面黑黢黢的岔路口。几人轻带缰绳,让坐骑放慢脚程。抬头看时,一钩冷月,正斜挂在西南天际。月光下,路边伏块光挞挞的大石,用火把照一照,正有“黑风口”几个歪扭的大字。
“是这里了,”袁盎对应高三人道:“就此分手罢。你们向东,大约再走五六十里便是兖州,我要往西了。”应高忙施礼:
“老相国,在下此行倘不辱命,定当禀报吴王,必有重谢!”
“你我何必客气!”袁盎伸手一拦,神情转为严肃,“仰之,祝你行程顺利。回到广陵,也请上复吴王:他日事成,旦请诛杀晁错一人,即可适时罢兵了,千万莫要殃及百姓啊!”语气甚为凝重。
“相国之言,在下谨记。不过,”应高略显迟疑,但还是说了出来,“这种事一旦发动了,是很难控制局面的……”脸上现出无奈。
袁盎知道应高说得是实情,不由神情黯然,叹口气道:“也许是天意罢!”
周庸知他必是心神交战。一方面恨极晁错,欲“借刀杀人”,一方面又忧虑国家和百姓。便想劝慰几句,尚未开口,九儿已先发问:
“爹爹,事完之后,不知你老人家在哪里等我?”
“周侠客还要到鲁地,我们就在那里见!”袁盎想了想,“以一个月为期,如果你们耽搁了,我便先去洛阳,在‘红柳庄’等罢!”稍后又放低声音,“孩子,你的心事我明白。你有一身功夫,但没出过远门,还缺少历练,遇事要多和应大夫、周侠客商议,不可任性!”
九儿点头:“孩儿记下了。”
周庸瞥了九儿一眼,对袁盎道:“袁老前辈,但请放心。韦姑娘武功了得,在下极力相助,不会发生意外的!”
又叮嘱了几句,袁盎拨转马头,向西缓缓行去。待他走远了, 应高三人方向东踏雪而行。寒风刺骨,雪粉扑面。三人低头赶路,谁也没有说话。
周庸深感责任沉重,不由暗忖:“瞷老二决不会吃这个亏。前面路途遥遥,恶林险谷不下十几处,况且要通过济南地界。早听说,那简家是个豪族,光庄丁打手就有几百人。在人家眼皮底下过去,敌暗我明,实在防不胜防!”便想即刻和九儿商讨对策。但中间隔着应高,不便近前交谈。
他又想:“当今江湖上,会连发弩的并没有几人。听师父说过,唯有京城神箭张回……莫非,她是张回的甚么人?蓦地灵光一闪:适才对敌时,她从背后抽出一剑,青光一闪,铁戟立断,会不会就是‘悬剪剑’啊?难道两个心愿都应在此人身上吗?”
周庸兴奋无比,忙向九儿望去,见她只专心赶路,不由叫声惭愧。再看应高,却神色紧张,左右顾盼,再没有来时那股大喇喇的劲头了。
走了个把时辰,远处现出黑樾樾的城廓。
九儿望望冷寂的城堞,让坐骑缓下来,回头对应、周二人道:“找个背风的地方歇歇罢,还早呢。天不大亮,不会开城门的。”
三人前行少许,折进一片丛林,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林间,长满了半人多高的荒草。周庸抢先跳下驴儿,疾忙抽出短剑,连挥几下,便砍倒一抱枯草,把草铺在地上,接着又砍,不一刻便有了坐的地方。
“多谢周大哥。”九儿倚在草上,伸一伸腰腿。这是她第一次踏上江湖,便临危不惧,杀退瞷老二一伙强人,不独受到义父咵奖,得到应高的尊重;此刻,周庸又大献殷勤,自是开心得紧。
应高早就憋不住了,一边坐下,一边自责道歉:“生受老弟了,在下惭愧呀……”
周庸从不居功自傲,忙笑着打断,“应大人,事情已过,休再提说!”见他脸色苍白,还没有从惊险中缓过劲来,便劝慰道:“不能大意,却也不必过份紧张。前方路途有些艰险,倒要仔细商议才好。”
“下官方寸已乱,愿听二位高见。”应高早把二人当作救星,自是以他们马首是瞻。
“进城后找家客店,先睡觉!”九儿胸有成竹,口气也颇自信,“恐怕我们在这里,至少要隐匿十几天。”她见应高不太明白,便笑一笑,露出编贝似的牙齿,解释道:“要容义父找到朋友,先行一步,这样我们到济南之前,才能与胶西国接应的人马汇合。”
应、周二人听了,自是钦佩点头。
九儿又道:“千万不能露出行藏,敌明我暗,才好便宜行事。不知应大夫的路引是怎么开的?”
“哎呀,路引还在郭骚身上呢!”应高立刻慌了。
三人都明白,不用符信出入关禁,是要绳之以法的。如今,应大夫的路引已经失落,回去找至少要四、五个时辰,再说东西在死人身上,又烧起大火,能不能找到还很难说。一时三人没有说话,都在捉摸怎么办。
远处的风声呜呜地吹着,几匹牲口在低头吃草,有的偶尔打个响鼻。这般闷坐了一会,周庸猛拍大腿道:
“有了,诸位宽心,待会儿看我的,进城、住店都包在我身上!”
“甚么办法?”应高和九儿同时问道:“要回去取吗?”
“哪用那么费事!”周庸故意卖个关子,诡密一笑。
“周老弟,请赐教。”应高满脸急切。
“好大哥,”九儿则半嗔半撒娇,“再让人家着急,我不理你了!”
周庸见挣足了面子,这才道:“一个字便行。”
“甚么字?”九儿天真地问。
应高眸珠一转,已然明白;忙伸手入怀,摸出一枚半两钱举到面前:“周老弟,可是这个?”
“对!”周庸点了点头,“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在江湖浪荡,难保不小心把符信遗失了,就花几个钱补一张。说着,周庸身上已挨了几记粉拳。
“你真坏,不早点告诉人家!”九儿故作生气。周庸看着九儿娇嗔的模样,不由心中一荡。
进城的办法有了,虽不知待会儿灵不灵,但毕竟放心许多。周庸瞧九儿佩带着弩囊,不由勾起疑窦,便试探问道:
“韦姑娘,你可认得神箭张老爷子?”
“正是我的外祖父,我的武功也是他老人家传授的。”
“怪道弩箭使得这般好!”周庸打了自己的头一下,“原该想到的,连发弩不是寻常人能有,除了‘弓箭世家’,还会有谁!”又笑道,“可否借在下一观?”
九儿取出铜弩,大方地递给周庸。周庸小心接过来,借着晨光细看。只见这弩与寻常铜弩样式相近,只是略小些。奇特之处,是弩臂的上部多了个储矢匣,匣的后部刻成虎头形状,虎额正中开一个方形进矢孔。矢匣可预先装入二十支箭矢。每次可发箭两支。如此制作精巧的连发弩,周庸是平生仅见,不禁“啧啧”称赞。
应高也要过看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韦九看在眼里,便抿嘴一笑:“应大夫,有话请讲。”
应高犹豫了片刻,方道:“下官,有个不情之请。既是这么好的利器,姑娘可否献给吴王?依样打造,姑娘再传授用法,一旦起事,就多一支劲旅。交浅言深,说得孟浪了,还请姑娘见谅! ”
周庸听了暗忖:这个老夫子,真不知天高地厚。奇巧器物都是本门的秘技,能让你看,已是天大的面子。怎好得寸进尺?
谁知大出所料,九儿居然痛快地答应:“此间事一了,我即去广陵面见吴王,会献上此弩!”
“哎呀!真是天助吴王!”应高未料九儿这般爽快,也不管地上灰尘,趴在地上,便鸡啄米似地给九儿叩头,“下官先谢过姑娘!”看得出来,应高对吴王至为忠诚。对此,周庸大惑不解:是她涉世不深,还是另有深意?因为与九儿还不熟,却也不便阻拦。
九儿则满脸喜色,重新把铜弩收入弩囊。见天光已然大亮,便道:“该进城了!周大哥,你可准备好钱哦!”
三人拍去身上的尘土,骑上牲口,缓缓向城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