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中,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
当时,有许多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帮佣,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母亲节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为增加欢乐气氛,也发展出了一种特别的蛋糕称为motheringcake。
随着基督神在欧洲的扩散,这个节日转为对“MotherChurch”的崇敬:表达人们对赋予他们生命、保护他们免于伤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谢。从此,教会的仪式便与母亲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以同时传达人们对母亲与教会的感念。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在母亲于1905年去世后,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Amanm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认为,子女经常忽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由威尔逊总统5月9日颁布施行。自此之后,母亲节即成为美国全国性的节日。
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Amanm、Jarvis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虽然有一些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等,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小知识
母亲节的献花及花语
母亲节的主花:康乃馨,代表魅力、真情、母亲我爱你、温馨的祝福、热爱着你、不求代价的母爱、亲情思念等。
香草:代表母亲品德高尚、高贵的花卉。
勿忘我:真实的爱、永恒的爱。
台湾地区送母爱的主流花卉:羽扇豆,花语为母爱。
萱草的花语:永远爱你母亲,伟大的母爱,慈母。
送客家母亲的主流花:鲁冰花,象征母爱、刻苦耐劳、奉献。
儿童节是怎么来的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也在1931年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或七天。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的习俗已为人们熟悉,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月亮女神非常喜欢橡树,狩猎时一直带着她的橡树木杖,人们又把她奉为橡树女神。在古希腊,人们祭祀月亮女神的时候,就要点燃橡木火把,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点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月亮女神会保佑愿望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就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握手的由来
史前时期,人类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着危险。因此,当陌生人相遇时,如果双方都怀有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来,手心向前,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石头或武器。走近之后,两人互相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而在欧洲的中世纪,互不相识的人见面,如果不是敌人,就放下武器,摊开双手,以表示自己不存二心,然后彼此靠近,握手言欢。这种习惯沿袭下来,便发展为今天人们用以表示友好的握手。
握手之所以用右手,是因为多数人都习惯使用右手,所以双方右手相握就不用担心对方会拔刀相逼了。握手,不过是双方解除戒心、放下武器、以诚相见的方式罢了。
如今,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相互见面和离别时、以及在相互介绍时表示热情、礼貌、致意的常见礼节。一般是先打招呼或点头示意,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密的,还会边握手边问候,时间可长一些。初次见面的,应听完介绍之后轻轻相握,握一下即可。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应稍稍欠身,以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时,双目还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对方如伸出手来,不要拒绝,以免尴尬。
握手的先后顺序是: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时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特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记住,不要用左手握手,除非右手有不适之处,否则绝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对外国朋友,这一点特别得注意。比如印度人和穆斯林便认为,左手只适用于洗浴和去卫生间方便,而绝不能去碰其他人。西方人也不喜欢用左手跟人握手。
蒙古人为何要住蒙古包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需要经常迁徙;在草原上牧群要吃草,吃完这一片草就要迁徙到另一片草场。而蒙古包拆装简易方便,非常适应游牧这种生活方式。
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两个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先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火熬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到了喝茶的时候,人们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而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各部件组装而成整个蒙古包,任何一个部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装载搬迁很轻便。而蒙古包所用的材料也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随时都能把它换掉,维修起来也很方便。
小知识
蒙古人的饮食习俗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
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夏季为4-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人们吃肉相对少些,而冬季则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冬季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蒙古人从小就吃奶制品,而避免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也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牧区虽然还保存着古老的饮食习俗,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一种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则完全西化了。普通百姓家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过年为何要倒贴“福”字
春节时候,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那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传说在大年三十,福神奉玉帝旨意下凡间为人间送来一年的福运,大年三十福字应该正着贴,意思为迎接福神上门送福。福神看到了就进这家门,送福送吉祥;12点一过,福字就要倒着贴,取意为我们家福神来过了,幸福已经进门了,新年幸福的生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