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的传说,是独立于《水浒传》故事之外、流传于民间的“水浒外传”。这些故事大多都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地域特点,有很明显的自由发挥的痕迹,可能是在《水浒传》成书之后,为借助其影响,后人将《水浒传》中未述及的故事加以演绎,成为《水浒传》有益的补充,或在原有故事基础上加以改编、敷衍甚至推翻后重新表述而成。这些故事大多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只是经过一代代人口传心授,添枝加叶,成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分。但读完《水浒传》后再看一些这样的文字,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感受。
八百里水泊
八百五里水,
一眼望不到边。
一篙到泰山,
一篙到梁山。
淹了梁山顶,
淹不了金线岭。
梁山顶上挂笮草,
金线岭上结蚂泡。
这是山东水泊梁山地区大人小孩都会唱的一首歌谣。里面还说着一个神话。
有一年,南海观音娘娘和泰山姥姥,应天上王母娘娘的邀请,同赴蟠桃大会。宴会上,别的神仙都喝酒,两人不会,就下开了象棋。直到宴会散了,还没分出输赢。临别时,泰山姥姥约观音娘娘,抽空到泰山来,再分个高低。
这天,观音娘娘驾祥云来泰山,那个时候的泰山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两位在山顶古松下摆开了棋阵。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没分出胜败。泰山姥姥是个急性子,她耐不住了,用长袖把棋子一忽拉,说:“咱别比棋了,干脆斗斗法,谁赢了,就算棋赢了。”观音娘娘说:“也好。斗什么法呢?”泰山姥姥说:“都说你的净瓶能装五湖四海单三江的水,是吹大话吧。你把瓶里水倒出来,能漫我山半腰,我就服你。”观音娘娘笑道:“别一瓶全倒了,不是吹,滴八滴水也漫你半山腰。”说完,拔出杨柳枝,轻轻倒出八滴水。那八滴水,一时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水浪铺天盖地,一会功夫,就到了二人脚下。泰山姥姥见自己要输了,念动咒语,那泰山随风长,从水里一下子窜到云霄。观音娘娘有点恼,急急忙忙又要从瓶里倒水。
观音娘娘刚要倒水,忽听天空里有人喊:“观音手下留情。”二人抬头一看,云端站着太白金星。这老头子气得胡子一撅一撅的,“你们光顾斗法,全不顾人间死活,亏你俩还是天庭神明呢。”二人往下一看,可不好了,从泰山往西南,一马平川,地势低的早变成了一片汪洋了。连西南的梁山顶都淹在水里了。观音娘娘叫一声“不好!”人间千年万代香火供奉我,尊我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多亏梁山湖洼广布,人烟不多,这水要再往西南流去,那不淹中原了,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她急忙从柳枝上擗下一个长枝条,吹口仙气,那柳条越长越长,在漫空飘飘悠悠,往西南飞去,正好落在梁山南,化成了一条长长的高土岭,挡住了水头。这水刚好被挡在梁山周围方圆八百里内,这土岭就是后来的金线岭。柳枝化堤,堤上就长满青翠的杨柳。远远望去,绿柳如烟,成了古梁山八景之一——线岭含烟。
观音娘娘见水挡住了,又想这水边的人怎么生活呢?她驾起祥云,把自己的莲花宝座抛进茫茫的水泊,轻轻吹了口仙气,那莲花座化作千朵万朵白的、红的莲花,落地长满莲藕。她又把原先陆地上的动物化作水里的鱼、鳖、虾、蟹,把地上的植物变成水中的芦苇、菱角、鸡头米,供水泊人食用。为了梁山人捕渔、行船方便,她吩咐风婆婆:水泊人行船,一律刮顺风。这就是民谣里说的:“一篙到泰山,一篙到梁山。”
从那以后,观音娘娘很少上北方来,她觉得对不起水泊梁山的百姓。可梁山人并不怪她,知道她是无意的,依然念着她的好处。在梁山东十里杏花村修了莲台寺,观音娘娘还是坐在莲花宝座上,梁山人世世代代烧香祭拜她。后来,这里也成了古梁山八景之一——莲台春色。
宋江智断离奇案
郓城境内邓庄,庄上有个叫邓三万的富户,邓三万不是他的大号,因他整天吹“家有三万两银子”而得名。他有两个扛活的:大的叫大领,小的叫二领,大领、二领也不是名,是对长工的一种称呼。当大领必须会喂牲口,会赶车、犁地、摇搂、领趟子,割麦、割豆走在前面。没有这些本事不能当大领。二领要能出力,叫干啥干啥。大领每年一石粮食,二领每年六斗粮食(一石是十斗,一斗是十升,一升等三斤粮食)。盛夏的一天,天刚发亮邓三万就把大领、二领叫起来去锄豆地。大领扛着锄前头走,二领要解手落在后头,等他赶到地头,看见大领趴在地头的水坑边。地头上的这个水坑,是大领和他在春天一块起土时形成的,夏天一下雨,坑内存了水。他趴那里干啥呢?二领心想,上前一看,大领的脖子断了一半,血正从脉管里往外流呢!只吓得二领两腿筛糠,浑身打颤,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一动也不会动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四面望望,连个人影也没有。心想怪呀,一袋烟的工夫,凶手会飞的话也飞不远呀!二领急忙往邓三万家里跑去。
邓三万赶到地里也惊呆了,地里除了大领、二领的脚印,周围没有别的脚印。大领的锄头沾满了血。大领年轻力壮,对老母很孝顺,又没有不顺心的事,自杀不可能呀。邓三万百思不得其解,转念一想,这人命非同小可,先找个垫背的再说。把脸一沉说:“一定是你二领杀了他。”人群中走出地保、里正,把二领绳捆索绑送到县衙。
郓城知县是个糊涂官,听说出了人命案,立即擂鼓升堂,把有关人证一一审问。二领杀人无证据,大领自杀也无理由。心想:案子总得有了结啊,如悬案不结上司会责怪我无能,今后咋再往上爬呢?再说邓三万平时没少给银子,就糊涂官司糊涂断吧。就判了个二领杀人罪,给邓三万一个开脱。二领大喊冤枉,知县把惊堂木一拍:“你没杀人谁能作证?来呀夹棍伺候。”两班衙役喝起堂威,拿来刑具,朝堂前一放,二领哪见过这阵势,早吓得魂飞天外,就承认了大领是自己杀的,说是图财害命。知县见招了供,叫二领画了押,吩咐押入死囚牢。
离奇的命案,糊涂的判决,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奇谈。就在这时,郓城县衙新来一押司——“及时雨”宋江,他认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怎能不明不白地就结了案,拿人命当儿戏呢?一天,他在公堂上向知县说道:“二领杀人证据不足,如此定罪,恐上司责怪大人,一旦见责有碍大人前程,还是三思为好。”知县最敏感的事就是升官,忙问宋江道:“这无头案,不结案又怎么办呢?”宋江施一礼答道:“能否叫宋江代大人审清此案?”知县大喜,忙说:“有劳宋押司了。两班衙役都交给你使唤。”
宋江当天就带领衙役们到现场看了个仔细,果然和听到的毫无差错,尸体周围脚印清晰,没有第二个人的脚印,二领的脚印在七尺开外,尸体向坑内栽倒,旁边的锄锄刃锋利,上面沾满了血,正是凶器。询问了大领的娘,乡邻都说:“大领是有名的孝子,决不会丢下娘自杀的。”
宋江提审二领,二领大喊冤枉,宋江问:“冤从何来?”二领含泪回答说:“大领一年才一石粮食,他哪有什么钱财,再说他家我还没去过。哪有先杀人后探路,再上他家抢东西的道理?小民是屈打成招呀。”二领又说:“那天小人因解手落在后面,有粪便可证。”宋江急忙派人到二领的家乡查问二领的情况。
宋江又亲自去现场查看,当翻开尸体时就见尸体下还有一只死蛤蟆。宋江觉得蹊跷,这死蛤蟆说不定是一条重要线索。宋江想到这里便猫着腰在现场的周围细细察看,又发现坑边草苗上有几点淡淡的血迹,从血迹上看不像人血,宋江拨开草丛发现一条死蛇,他提起蛇尾,只见蛇腰间有一道很深的伤痕。他明白了,草苗上的血原来是这死蛇留下的。心想:蛇、蛤蟆当然不能拿起锄头去砍大领的脖子,可为啥现场同时有这两个死物呢?其中必有奥妙。他细细的琢磨,想得一夜也没合眼。
第二天,宋江带着这两个死物到庄上跟乡亲们询问。他拿出蛇来求教乡亲们,老者们看看,都说:“这粗糙伤痕不是利刃所为,倒像螳螂锯的。”
一位老者问宋江:“在捡到死蛇的地方有没有死蛤蟆、死老鼠?”宋江暗暗吃惊,忙把蛤蟆拿出,施礼求教。老者哈哈一笑说:“这几个东西都是冤家对头,蛇吞蛤蟆、老鼠是常事,螳螂拔刀搭救为天性,跳到蛇腹上咬紧蛇身不愁锯不开皮肉,天地间正是一物降一物呀。”又一位老者接着说道:“还有一说,螳螂救出被害之物就累得不行了,锯齿上又沾满了肉沫子,也是厄运难逃,常常又变成了被搭救之物的一顿美餐。这虫豸之类也有将恩不报反为仇的,实是可憎!”
宋江听了这些,一拍脑袋,躬身向几位老者施了大礼:“晚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多谢多谢。”
回到县衙,宋江禀明了知县。知县又喜又恼,喜的是,断了奇案可有利升官;恼的是,宋江审案比自己高明得多。知县不情愿地说:“你就替本县升堂判这案子吧!”派去了解二领情况的人也回来了,说二领为人老实本分。
要判奇案了,老百姓把衙门围了个水泄不通。宋江升堂大声说道:“知县大人委托鄙人代办此案。案情已经查清,大领是自己失手身亡的。起因是蛇、蛤蟆这两个东西。”百姓们让他给说呆了,都支起耳朵仔细倾听。宋江接着说:“大领来到地头时,看见一条蛇正在追蛤蟆,蛤蟆拼命想逃,哪知越蹦离蛇越近,蹦来蹦去就蹦到蛇的嘴边,蛇张口把蛤蟆吞入肚中。一只螳螂飞来,锯开了蛇肚救了蛤蟆。迷迷瞪瞪的蛤蟆见面前有个螳螂,大嘴一张就把救命恩人吞到肚里去了。大领是个孝子,爱管不平之事,见这蛤蟆可恶,忙甩锄头去打蛤蟆,谁知忙中出错,锄刃割到自己脖子上,顿时一命呜呼。仰倒在地上正好压住了蛤蟆。二领在后面解手,自然不会知道这一切,也就造成了这桩奇案。”人群中有人提出疑问:“怎么只见蛇和蛤蟆,不见螳螂呢,螳螂哪里去了?”宋江叫衙役在堂上把死蛤蟆剖开,果有一只螳螂。案子断得有理有据,百姓无不佩服。二领被当堂释放。
月夜钓英雄
水泊梁山一箭之地的龟山,山顶有个突起的石台,人们把它叫作“宋江钓鱼台”。
宋江在郓城做押司,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投奔了梁山泊的好友晁盖。后来,晁盖战死了,众好汉再三推举,宋江不得已做了山寨首领。山寨上缺粮少将,屡次失利。宋江常常为这事愁得夜不能寐。一连好几天,都是吃不香睡不稳。
这天夜里,已是秋末,天气乍寒,宋江闷坐灯下。时交二鼓,有些困倦,和衣伏案睡着了。不一会儿,忽觉刮起了狂风,冷气侵入,宋江惊起,抬眼望去,只见一青衣女子飘飘而来,向宋江打一稽首,说道:“小童奉姜尚法师之旨,有请将军,烦请移步。”宋江心下疑惑,忙问:“法师现在何处?”童子道:“离此间不远。”说着挽了宋江的手,出了账房,上得小船,箭一般向湖中驶去。天上明月当空,水上银波翻动,宋江四顾,是梁山泊又非梁山泊。
不知不觉小船划到一座山下,两人弃船登岸,童子引路,来到一座亭阁前面。那童子自行退去,宋江一个人走进,只见亭阁正中端坐着一位老者,鹤发童颜,白髯飘飘,正手持一根鱼竿,凝神垂钓。宋江向山下水中一望,鱼虾穿梭,成群结队,有的露着闪闪银鳞,跃出水面;有的拨动鲜红的双鳍,悠悠闲闲。宋江再看那老者,仍是静心凝神,一动不动地注视着鱼浮。忽然,“霍”地一声,水面翻起一个浪花,紧接着,那鱼浮迅疾没入水中,老者将鱼竿向上一挑,一尾金光闪闪、足有二三斤重的红尾大鲤鱼钓了上来。他把鱼缓缓放入盆中,才回过头看了宋江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地念叨着:“若要金鱼至,须为金石开;夜半来亭阁,稳坐钓鱼台。”说完,也不看宋江一眼,伸手把宋江一推,道:“走罢。”
宋江猛醒,抬头来看,人还是在账房里,原是南柯一梦。
第二天早起,宋江请过军师吴用圆梦,吴用听完宋江讲述,忽想起“千金市骨”的美谈,眉头一展,笑道:“金鳞红尾鲤鱼,水中豪杰将士也,这是太公借物喻人,又有四句偈诗相赠,分明是说要得天下猛士良将,就须夜半去那山间台子上垂钓。钓一鱼,便得一良将。不知哥哥以为对否?”宋江大喜,连连赞道:“正是,正是,贤弟所言甚是。”吴用又道:“神人托梦,天机不可泄露。寻找此山,哥哥独自一人一竿,专等夜半时分,前去垂钓。”宋江朗声说道:“能得天下龙虎将士,宋江不寝不食也心甘情愿!”
宋江派人照他梦中方向,去查看是哪一座山峰。不多时,探兵回来,报知梁山大寨西北去三里有一座龟山,山间景物与宋江所言相似。
当晚,宋江独自一人驾一条小船,船中放一杆钓鱼竿,前往龟山。
来到龟山,宋江四处寻望与梦中所见一丝不差,山间一亭,下临湖泊,此时水中鱼虾攒动。宋江稳坐凝神,挥竿垂钓。宋江钓呀,钓呀,胳膊伸得麻木了,眼睛瞪得酸疼了,眼巴巴待到雄鸡高叫,仍是一无所获。宋江只好收起鱼竿,下山回梁山寨。
次日,宋江照常半夜时分来此,天明时照样空手下山。
如此三五日,都是空手而归。宋江忍耐不住,找到吴用问道:“你这梦圆得怕是不准,为何我连钓数日,都是一无所获呢?”吴用答道:“太公不是说‘若要金鱼至,须为金石开’吗?这‘金石’二字,不是说的恒心真意吗?”宋江恍然大悟,明白了太公托梦的一片苦心,重又鼓起精神,每夜坚持去龟山垂钓。
就这样,宋江夜夜前往,风雨无阻。
“月夜钓英雄”的佳话,早经吴用之口传遍了兵士,又由兵士之口传到了岸上百姓的耳中,三传两传,话越传越多,又添枝加叶,传到邻近府县。
正是心诚动上天,在第十五日的夜里,宋江果然钓到了一尾金光闪闪的鲤鱼。说来也巧,第二天,梁山寨便得到了杨志这员大将。
宋江欣喜若狂,更是深信不疑。白天,他亲率三军习武演阵;晚上,仍独驾一叶扁舟,去龟山静心垂钓。
宋江前前后后在龟山上钓了九十多条大鱼,也陆续得到了九十多员战将。
吴用落第
车市村吴用,勤奋好学,是乡里出了名的才子。同窗好友晁盖,很钦佩吴用的才学、人品,两人结为生死兄弟。
大考之年,吴用想进京赶考,可家里穷,拿不出盘缠,上不了路。这事被晁盖知道了,他送来了一百两纹银。对吴用说:“兄弟,盼你能中个头名状元,为咱家乡父老增光。”
吴用有了银子,欢欢喜喜登程,夜住晓行,一路风尘,进了汴京。入考场三篇文章作罢,被主考官看中,要点他第一名。这一事传出,倒气恼了一个人,他就是当朝太师蔡京。他看了吴用文章,果然满篇锦绣,不由赞叹:果然是个人才。转而又想,吴用草莽小民,没到自己府上参拜,点了吴用状元,能和自己穿一条裤子吗?他又取过第二名的卷子,一看正是自己外甥的。老贼心里有了主意,干脆来个先下手为强。可那几位主考官都力荐吴用,文章已送到天子那里,要拿掉吴用还得找个借口。老贼看见“吴用”两个字,鬼点子来了。他赶紧叫外甥参拜几位主考。自己早朝面君,对天子说:“我看吴用的文章写得虽好,可这名字太不吉利。若点他为状元,举国上下都知道新科状元叫‘吴用’,成何体统?万岁的脸面往哪里搁?”宋天子对蔡京是言听计从,听蔡京说得也在理,就说:“传孤家旨意,把吴用除名,永不录用。”头名去了,自然是点第二名。蔡京的外甥被点为头名状元。主考官们知道这里头有弊,可受了蔡京外甥的厚礼,又加上蔡京权倾朝野,谁敢得罪?
吴用很恼火,回到郓城。眼看朝政昏暗,天下大乱,就和晁盖上了梁山,杀富济贫,掣起了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