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姐没想到她会恼羞成怒,但觉得自己请假在前,她总不会太为难自己吧。5点半,杨小姐正准备走,胡小姐黑着脸发话说:8点下班,天大的事也不能走!杨小姐气得差点脑出血,下班时间,哪个单位都是人走楼空,这个时候加班其实就是傻呆在办公室里吹牛聊天,摆明了就是浪费时间,纯粹刁难人嘛。
杨小姐压低嗓门据理力争,胡小姐说话口气反倒越来越气壮山河。最后,杨小姐终于忍不住在公司第一次愤怒地大吼:你出尔反尔,假公济私,告诉你,甭说你不让我走,就是老板炒了我,今天我也非走不可!一口怒气出完,杨小姐绝尘而去。
第二天刚上班,财务部的人让杨小姐去结清工资走人,不用说,这又是胡小姐的“功劳”,从她幸灾乐祸的笑脸就可以得知事情的原委。
在离开公司的路上,杨小姐忽然决定转回公司,决心一定与老板说个清楚,再干干净净走人。老板非常吃惊地听杨小姐说完,沉吟片刻,说有一些情况自己不太了解,可能是误会了。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你能忘记今天发生的事情,还希望能不计前嫌回来工作。
杨小姐听了,心里顿时释然。没多久,胡小姐离开公司。
这样的同事时刻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当这样的同事跟整个公司有很大的利益瓜葛的话,很少会有人为了一个普通的同事说一句公道的诺:结局常常是:上司和公司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任由事情的发展。而这时,让自己远离是非的最好方法就是比别人多一个心眼,认真仔细地看清形势,选择最适当的方法给予一定回击,从而以更合理的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
做个客户眼中的精明人
对客户要有活心眼,要想方设法首先让客户接受你.因为只有在客户真正认同和接受你的时候,你才能顺利地进入客户的世界,与他们轻松自如、没有隔阂地进行交往对话,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活心眼,就是要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利用前人的经验与手段,让客户感到与你合作是一种双赢,你的产品是他目前最佳的选择,你提供的服务最符合他的意愿!
就一般情形而言,大多数的客户都或多或少有一种从众心理,他们往往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随从多数人来行动也大体错不了。许多生产厂家、经销商家也深知这一奥妙,所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心理来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都屡见奇效。
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站到客户的角度上看问题,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的利益说话,使客户感到是为自己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客户警惕性的言语。
当然,暗示的时候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表达巧妙,一定要给客户留下真诚的印象,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些消费经验较少或曾受过骗的人,在消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害怕受骗的紧张心理,表现为处处小心谨慎、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就需要明了客户害怕受骗上当的防范心理,及时想办法送上一颗“定心丸”。
有一位顾客想在街边的小吃店吃点东西,但又担心这里不卫生。她来到一个卖小吃的小摊前,左看看,右瞧瞧,再三盘问摊主小吃是不是干净、卫生,并自诉以前在街边的小吃买过几次,都因为不卫生,害得自己身体不舒服。
摊主一听,笑着说:“你放心,我们这里是常摊,在这儿都干了好几年了,来这儿消费的也都是周围的常客,如果我们这里不干净,谁还会总来?我们这里不是靠流动的顾客,来吃东西的都是老街坊了。再说,我们自己做的东西,自己也吃,你看看,我的孩子也是在这吃饭呢,你要是不信,就先转转再说。”
顾客一瞧,果真有一个小孩子吃得正香,其他几位顾客也都与老板打着招呼,很熟的样子。顾客不犹豫了,坐下来,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这位摊主就是针对顾客怕再受骗的心理,用诚恳的许诺,给顾客吃了一颗“定心丸”,从而消除了他的顾虑。
有时候还可以针对消费者的试探心理,来一个“将计就计”。有的消费者既不识货,又不是内行,想买某种商品,却不敢随便掏腰包,只是试探地问这问那,或东摸摸西看看,既想了解商品,又不知商家对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还试图探知商品的真假和价钱是否合理。
这个时候,销售者就绝不能对此类顾客责备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应该留个心眼换个思路:既然他要试探你,你何不将计就计,也试探一下他?
有家小服装店挂满了各式标价的皮夹克。一位男士走进店来,这件摸摸,那件捏捏,最后看中了一件,但仍把握不准,于是对店主说:“这不是真货。”
店主微微一笑,不动声色,从里屋拿出一件给他看。那男士看看摸摸,问什么价,店主说:“你开个价吧。”男士支吾不答。
此时,店主看破客户是个外行,就说:“这件才是假货呢!”然后掰开皮子给他讲述识别真假的方法。这位男士颇为感动,很快掏出钞票买了原来那件满意地走了。如果店主心眼不活,看不穿其中的奥妙,就不能说服这位男士,也不能促进商品的销售,而且还落得个卖假货的坏名声。
对顾客要心眼活,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技巧与手段销售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准确地针对人们消费时的种种心理状态,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顾客的购买欲望,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打消他们心里的一切怀疑。又要让顾客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损失或失掉即将得到的利益,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也是对顾客要活心眼的宗旨所在,迫使他只能做出惟一选择——相信你所说的。
“活心眼”也要一些真本事
先说说“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这个成语讽刺的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又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历史上南郭先生的故事很有寓意。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特别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人宫的乐师,也都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被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继位,缗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听合奏,而喜欢乐师们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缗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你与上司、同事还是朋友的关系有多么好,这些永远都只是外在的因素。他们会在某些方面影响你,但不会是决定的因素。决定你成败的最终还是你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至于在上司面前你拼命讨好,在同事的跟前你人缘极棒,那些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如果你自己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那总有一天还是会被淘汰的。公司要的是有能力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人,而不是只会靠手段蒙混过日子的员工。
小林是靠朋友的关系进的这家公司,刚到公司的时候,周围的同事并不知道她的来历。
没有几天的时间,小林就和同事们结成了坚固的革命关系。大家也很帮她,工作中的事会经常指点她,再加上朋友在老总面前时不时说些好话,头几个月下来工作还是蛮顺利的。
半年之后.公司进行一项工程招标的项目,要求员工进行系统学习,小林对于学习一点也没有上心,她觉得自己又不是学校的小学生,所以对此次培训只是应付一下。
于是,每当下班后,她都会找个借口溜之大吉,一个月之后,公司组织了考试。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应试的时候,小林还是下班后去逛商场。考试成绩第二天就下来了,公司根据考试的成绩进行裁员和公司员工的调动。小林被裁了下来,这时候她才开始着急,但已经没有办法了。很多同事都自身难保了,哪还有工夫替她去说情?再说这次是董事会的决定,朋友也帮不上忙,公司不能要一个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
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让自已有能力在公司独当一面,还怕英雄无用武之地吗?只凭着人际关系和你平时周旋的那点表面的东西,关键时刻怎么能救得了自己。
职场要多个欲得先予的心眼
欲得先予,顾名思义,前提是物质的,是为了自己既得的更多利益,采用先舍小利益去换取大利益的计谋,具体地讲,它就是为了采纳别人的先进思想或谋略而采用的一种“反诱”计谋。这种计谋虽出自古兵书,但对如今的人际关系与机会的运作同样适用。
欲得先予是运作机会中的一种巧计。当然不是小人计。就像古人所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其意思就是:你要想办成一件不容易办的事,你就要从规律中找窍门,甚至有必要先在“舍小利”上多花心眼。就像你要想摘取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要给树浇水、施肥一样。这个道理要是让大家都来讲,相信每个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做起来时,就会出现各人不一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许多人会往这方面想,但却懒得往这方面去做,或者说习惯于“得到”,不习惯于“施予”。
“予之”就是施予,就是付出,就是播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有更多的回报,更好的得到,更满意的收成。如若不然,谁都希望自己能用最简单、最省力、最少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并且获得成功。然而,我们发现,全世界最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最努力同时又是最愿意付出的人。
有这样一段传说故事。在上古时代,上帝创造了人以后,和天使们在天堂上召开一个会议。
上帝说:“我要人类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后才能找到幸福快乐,我们把人生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一位天使说:“把它藏在高山上最好,这样人类肯定很难发现,非得付出巨大的努力不可。”
上帝听了摇摇头。
另一位天使说:“把它藏在大海深处,人们一定发现不了。”
上帝听了还是摇摇头。
又有一位天使说:“我想,还是把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人类的心中比较好,因为人们总是向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快乐,而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这幸福快乐的秘密。”
上帝对这个方案非常满意。从此,这幸福快乐的秘密就藏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由此看来,有很多的付出,本身就是从自我做起的。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一味地鼓动人们要有付出精神,而不知为什么付出(除了真爱不需求回报外)。你想,如果叫一个人把钱砸出去,他做到了,自然也是付出了,可是他连钱给谁,为什么而砸都不知道,这样的付出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机会面前,谁都会说胸有成竹的人是不会紧张的,但如果你没有用心付出努力,何来胸中之竹?试想,假如要求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接受求职面试,假如考官考他的是实务操作,他如何能应对?他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实践,胸中无竹,也就意味着没有“予”过,他就只能乖乖地转换别的行业去了。
人和人本来是平等的,在相对平等的机会后面,却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于付出的多与少,付出的值与不值。最浅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也应该是相互的,如果只有一方在任劳任怨地付出,另一方心安理得享受,却没有任何回报,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失衡。
我们说的“予”也应该是有理性的“予”,而不是只会“予”而不计回报。
有一个女孩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她谈了一个男朋友,就是这家小公司的老板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又拉业务又当美工又当秘书,累死累活却没有工资,回去还要做饭做家务。她的朋友都不喜欢她的男朋友,说她男朋友是在利用她,把女友当免费佣人又当廉价劳动力,占了太多便宜,自己却什么也没有付出。
女孩子心想,人只有患难才见真情,男朋友也忙得团团转,难道自己看着他这么辛苦不帮他吗?他也是因为把我当自己人,信任我,才让我帮他做这么多事。
再后来,她发现了男友和他的一个老同学的隐情,就愤然搬出了男友的公寓。她以为男友一定会来找她回去,请求她的原谅。但是,他再也没来过电话。这件事对她打击极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法再交男朋友,对男人彻底失去了信任。后来她终于想通了,离开这种男人,失去的只是锁链,迎来的将是整个世界。如此看来,一个人对身外之物所做的任何付出,都必须对回报有预期,没有这个预期,付出都可以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再看,我们为什么说“欲得先予”需要超凡的心眼呢?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对他人的给予都会持审慎的态度,只要你的“予”是另有企图的,那么你就要在“予”之前多个巧安排的心眼,总不能告诉对方:“我要‘予’给你了,”否则对方受宠若惊,自然会对你“无缘无故的‘予’”多加警觉,这样,你想后面的“得”,恐怕就难了。毕竟,在现在社会,人们都很自私,如何在“先予后得”上做好文章,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依我所见,“欲得先予”得从如下心眼上下足工夫:
一是在“予”与“得”的量化上算好账,也就是说,小“予”换取大“得”,是为智慧,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若你改用涌泉之恩去换取滴水之报,这种“予”的成本那就实在不划算了。
二是尽量把“欲得先予”建立在既含蓄又和谐的基准上。现在人都爱讲双向式、互动式、双赢式,“欲得先予”能做到这样则再好不过。比如一个企业老板,要想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先在细微之处对员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物质关怀,员工还会反过来和老板作对,那就不正常了。
三是充分理解“欲得先予”在实务中的词性机能——它通常是和物质的得失有着潜在的链条,所以无论是“予”还是“得”,在动机上要走正路,不要过于俗套,更不要将其当作赤裸裸的交换条件。比如我的一个老同学,现在在建筑业包工程,据他说,他之所以工程单子都接得不错,主要得益于在接单子之前“出手大方”,什么叫“出手大方”,用钱腐蚀发包方的官员呗。像这种的“欲得先予”,既脏且险,我真为我的这位老同学担着把心,因为这种“欲得先予”一旦做成了惯性,总有东窗事发的时候!
四是要深谙付出什么,追求什么,人生的“成本核算”并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只可惜目前成功学中还没有此类的专门课程,大家就只好各自领会,“自学成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