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说“多知为败”,指出知识智慧多了,反而使人败亡。我们看那些为害全人类的大盗大屠夫们,都是非常智慧的。你说要是智慧落在好人手中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恶者总是占先一切,当然也占先智慧。
因此人要抛弃智慧,人人抛弃智慧,则恶者无所占先。大家都退到婴儿状态,有竞争伤害也不严重。
庄子梦蝶
庄子说:
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然翻飞的一只蝴蝶,四处遨游,优闲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子,突然觉醒,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庄子讲自己的这个故事,是在主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通往自由之途只能是做梦,梦醒后一切照旧。自由是不存在的,丢掉自由,才会获得自由。蝴蝶不是为蝴蝶活着,蝴蝶是为花活着。人不是为人活着,人是为道活着。
鸿蒙说天人合一
庄子说:
云将去东面游玩,经过神木的枝头遇见鸿蒙,鸿蒙像小雀一样跳跃着玩耍。
云将见此情形,知道遇上了高人,便向鸿蒙请教:“天气不和谐,地气郁结了,四时变化不合节令,我想融合天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办?”
鸿蒙不回答。
又过三年,云将又向东游玩,经过宋国的原野,又遇上鸿蒙。
云将高兴极了,叩头行礼,想听鸿蒙的指点。
鸿蒙说:“自在遨游,随心所欲,不扰乱自然常规,不违背事物真情。摒弃思虑,清心静神,顺应自然无为,万物就会自化,把伦理和万物一并忘掉,和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相合为一。”
云将叩头于地,拜毕告辞而去。
庄子这个好玩的故事借鸿蒙之口讲了一个道理:人要“无为而物自化”,意思就是你什么也不用做,外物自然会朝你想的方向变化。
为何天地之道如此神奇?这是因为你无为之后,就回到自然,就加入了自然的变化。这个时候,万物随自然变化,也可以说随你而变化。
这就是你不想改变人了,人却因你而改变。你不想做事了,事情却因你而成。
你千辛万苦想做一件事,又想明白原本不用去做。于是你放弃,就在你放弃之时或稍后,事情自动就成了。
你千辛万苦追一个人,最终放弃。但过不久他却主动来找你。
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你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黄帝派恍兮惚兮的人找到宝珠
庄子说:
黄帝在赤水以北游玩,登昆仑山时遗失了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但没找到。
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也没找到。
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契诟去找,仍未找到。
于是派恍兮惚兮的象罔去寻找,象罔却把玄珠找回来了。
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够找回玄珠吗?”
庄子说“象罔得珠”,是具有排他性的。
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恍惚状态下完成。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定的、浑沌的,我们如果也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的、浑沌的,那么就与世界对应,事情就成了。你不对应,就不能到位,永不能成。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此我也不妨说破。——凡事要有误差,才能做成。因为事情本身在动,你设计得再完美也会变。越完美离设想的距离越大。你豫先留出误差,反而一做就成,并且吻合初衷。
秦失吊老子
庄子说: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他:“他不是你的朋友吗?”
秦失笑笑道:“是啊。”
“那你怎么可以这么吊唁呢?”
秦失说:“有许多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许多小孩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他们都是为情感所动而哭泣,都是违背自然规律。正该来时,老子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子顺理而死。因此我们要心顺变化,哀伤和欢乐的感情便不能侵入心中。”
庄子这个故事通过赞美秦失吊老子三声而出的荒诞行为,寓意之一为:一切顺其自然,则不自然的也自然了。
自然是自己这样,指顺应造化之法则,宇宙之天机,乾坤之刻度,大道之流行。
不自然是自己不这样,不这样你还能哪样,哪怕你变成魔鬼了,你还是要穿衣吃饭,火烧觉得痛,水淹觉得慌。变魔鬼有什么用?不如正常,不如自然。
顺其自然,则不自然的也自然了。
许由说搞事就会天下大乱
庄子说:
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为啮缺,啮缺的老师为王倪,王倪的老师为被衣。
尧问许由:“我想借王倪来邀请啮缺做天子,缺可以做天子吗?”
许由说:“危险,啮缺智慧超群,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但却爱用人为的心智去取代自然规律,他做天子必定凭借人为摒弃自然,尊崇才智而谋急用,必为琐事所役使,目不暇接地跟外物应接,他可做百姓的长官而不可做一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天下大乱。”
庄子这个故事讲做人不要搞人,做事不要搞事,才能成。搞人者人必搞之,搞事者必会天下大乱。
许由说:“治,乱之率也”,很多事情表面被你收拾得可以,其实隐藏大祸根。大祸根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包藏祸心,有人包藏祸心是因为你先搞事。你不先搞事,就没人能搞你。
孔子与颜回关于做人的秘谈
庄子说:
卫国君主办事专断,不顾人生死,颜回决定要去纠正卫君,特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怎么去纠正暴君的过失呢?只怕到卫国后会被杀害。卫君还用得着你去改变吗?未能取信于他便进言,只会死路一条。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就是这道理。”
颜回说:“我保持外貌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可以吗?”
孔子说:“卫君喜怒无常,大德都无法感化他,何况小德。”
颜回说:“那我内心正直,外表恭敬呢?”
孔子说:“你这是固执,你不会感化他的,你太执着于成见了。”
颜回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摒弃杂念,专一心思,达到空明心境,在名利场中不为名利所动,卫君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就不说,空明之境能生出光明,可以感化万物。”
庄子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一,不要拯救别人。
拯救别人是一件极可笑的事,你救得了吗?你以拯救为名做你想做的事,谁还看不出来?
二,凡事太认真就是病。
颜回欲救卫君,嗯,很好。问题是这种事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被拯救者就要灭掉拯救者。孟子说“人之所患在于好为人师”,我说世人多有“拯救病”。要说认真,疯狗打起架来都是很认真的,因此我又把这叫“认真病”。
庄子这个故事是说人不可以轻用其锋,要善刀而藏之,最好永远不用。《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即此。
有本事又永远不用,会不会憋死?答案是:不会憋死。人一旦学会了游泳就终身会游,一旦遇见洪水,不但可以逃生,还可以救人。平时你却看见一条河就去游,见一个坑你就下。恐怕遇见火坑。
尧拒绝祝福
庄子说:
尧到华地巡视。
华地守护封疆的人祝福他:“祝福圣人长寿!”
尧说:“不要。”
“祝福圣人富有。”
“不要。”
“祝福圣人多男孩。”
“不要。”
守护封疆的人说:“人们都求长寿、富有、多男孩,你为何不想要?”
尧说:“多男孩就多恐惧,富有则多麻烦,长寿则多辱。”
守护封疆人说:“天生万民,富有使人共享,有何麻烦?天下太平,万物昌盛很好,长寿而升天,无病、老、死之忧,有何不可?”
守护封疆的人离去时,尧跟在他后面说:“请问该怎么办?”
守护封疆的人说:“你回去吧。”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尧拒绝祝福,因为他知道自己当不起任何祝福。
祝福即诅咒。
比如一个人说:我祝你长命百岁,意思很显然就是你不可能长命百岁。“祝”就是祝愿,它仅仅是个心愿而已,等于零,等于没说。
世人爱听好听话,弄得自己飘飘然,一天到晚享受祝福就心满意足了,纯属玩虚的。
人一旦被祝福,就成死人。
因为在一开始,人们在祭祀上才用祝福,乌压压的一群人祈祷神灵祖先,希望能赐福于他们。慢慢地事情就变质了,人们互相祝福,惟恐自己不去祝福人,别人多心。也害怕自己不被祝福,那样好像减少了一笔收入。
这太好笑了,祝福常把人祝死。
一句话没说完,事情反过来就应验。
你在生日聚会上说:“我祝你天天快乐”,但那个人说不定今天就不快乐。同样的,你说“一帆风顺”,往往是不顺的开始。你说“马到成功”,往往一下子马失前蹄。
祝福之辞慎勿出口!
断脚圣人王骀
庄子说: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一只脚的人叫王骀,跟他学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问孔子:“王骀站不能给人以教诲,坐不能议论大事,跟他学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好奇怪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学识和品行都高于我,我将拜他为师,我要引导天下人去跟他学。”
季常说:“王骀是怎样运用心智的呢?”
孔子说:“他只求自由自在,忘心而忘形,忘形而忘情。在忘情的境界之中,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像失落了一块泥土,超尘绝垢,大家都乐意跟从他。”
庄子这个故事讲王骀为人通达,为当时所重,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通达之人豪爽,豪爽比智慧更能帮助人度过困难,豪爽的人善于忘却不快。
这样,王骀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像掉了一块土,又有何惜哉?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残疾人脸上多半带着微笑,并且做人做事神态自若,这是他们经历了一番死亡又战胜死亡后的不平凡的修为。
所谓正常人要向残疾人学习。
其实世上哪有正常人?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是“残疾”。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
伯成耕田不理大禹
庄子说:
尧统治天下,立伯成子高为诸侯。尧授位于舜,舜授位于禹,伯成子高辞官回家种田,禹前去看他时,伯成子正在田间干活。
禹上前居于下方,站着问:“尧在位时,先生被立为诸侯,今我在位时先生却辞官归隐,请问为何?”
伯成子高说:“尧统治天下,不赏奖百姓自然勤勉,不刑罚百姓自然戒恶,现在你施行赏罚百姓却不仁爱,刑罚建立,后世祸端却从此开始,先生怎么不走开呢,别耽误我的事。”
于是低头耕种,不管禹了。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降低了对人的标准,讨论“德”与“刑”的高下问题。本来在无为而治中,是无德无刑,如今身在其中,只得有德有刑了。
大尧以德治,不治而治。
大禹以法治,虽用刑而不服。
聪明人会以德代刑,这样虽有大刑,人却以为有大德。
事情到这一步了,就完全不可收拾。动不动就动刑,施刑者有病,上了瘾,与被施刑者是否犯错、犯的什么错已全然无关。上了瘾就会再犯,于是施刑者渴望人犯罪。桀纣就是这样产生的。
因此,德之害甚于刑。罚人以刑,必先示以德。德为刑开道,法为罚之易名。若不同时抛弃此二者,大禹的天下又危矣。
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不用害怕做事
庄子说: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自然有办法。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借事物的自然状态做事,从而使心志自在遨游,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叶公子高这个人很搞笑,事情不成怕被罚,事情成了又怕受不了那个高兴劲。事情成不成他都害怕,你说这样他能做成什么事?
这个叶公子高,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那个叶公。看来这人是这个德性,凡事狐疑,想,又害怕,一旦真的到手,反而受不了。
叶公这个经典形象代表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渴望动真的,又不敢动真的。他们的一生都处在对别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深深悔恨中,我绝不同情这种人,只是觉得他好笑。
叶公的反面是孔子。孔子一生敢动真格,是个敢做敢当的大丈夫。
又据钱穆《孔子传》记载,孔子是叶公的好朋友,并且还视叶公为贤人,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还曾投奔他。
庄子借孔子之口揭示了人做事之道,非常到位。
孔子先说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话好,人必须做事,这是逃不掉。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长了一张嘴巴要吃饭。
孔子又说“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这话是说做事就要动感情,忘了自己,并且没工夫去悦生恶死。
孔子最后告诉叶公“夫子其行可矣”,让他尽管去做。
据《论语》,孔子讲他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再把《庄子》中庄子假托孔子说的这番话结合一起,可以得出一句很妙的话:
我自做我事,无心管事情。
不是无心管他人,而是无心管事情。你做事,你用心做事,用感情做事,做着做着就把该事忘了。更妙的事,你忘了还在做。最妙的是,你一边忘,一边做,最后就成了。
蘧伯玉私传绝学给颜阖
庄子说:
卫灵公请颜阖去做太子的老师。
卫太子天性残酷,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危害国家,如果强以法度约束他,就会危及自身。
颜阖不知怎么办,他知道卫太子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但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颜阖便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
蘧伯玉说:“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是因为把自己的才能看得过高的缘故,那是危险的。养狮子的不敢用活物去喂养,怕会激起狮子凶残的本性。驯人也一样,只能顺着他的性子,诱导之心不能显露,慢慢规正以致他没有过错。”
蘧伯玉是当时著名的高人,《论语》记载,孔子曾热烈赞美蘧伯玉的美德。——“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归隐,心里依然想着国家。
在蘧伯玉身上我们看到了进退有度,而不是死缠烂打。
死缠烂打是死脑筋,只会坏事。假使颜阖只知道一个劲教训卫太子怎么做人,那卫太子还不把他撕了?死缠烂打纯属找死。
进退有度,于己是福,于人不怒。
庄子这个故事旨在说明训人之道。训人即驯人,驯人与驯兽相同。人心很坏,人与人来往说好听点是合作,说难听点就是互相驯服。
驯有驯之道,要柔不能暴,要慢慢来不能希望一下子就收服。
驯人之先是驯己。按捺心魔,我就是神仙。
灌园老人怒斥子贡太有机心
庄子说:
子贡南游楚国,经过汉水看见一个老头取水浇地,用力多而见效少。
子贡说:“你何不用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亩菜畦,用力少而见效多?”
老人面起怒色而讥笑说:“有了机械必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机巧之类的事必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有机变的心思便不能保全纯洁空明,不能定心神,心神不定便不能成道。我并非不知如何取巧,只是感到羞辱而不愿去做罢了。”
子贡满面羞愧,低声不作答,回去告诉孔子。孔子说:“他们是修习浑沌的道术中人,善于自我修养,调理精神,却不善于治理外部世界,这样的人你怎么不感到惊讶呢?”
庄子这个故事借灌园老人教训子贡一事,教训了天下人不要起机心。
机心即欺心。
人欺人不可怕,自欺可怕。人一自欺就自迷心窍。
欺心之起,在于爱占便宜,想走捷径。世上确实有捷径,它一条直道就把你送上路了。
捷径让人早死早败。
机心让人心中如转轮,日夜煎熬。如不加油,轮子就卡在心头。
如果加油,心中就随时如奔跑、崩溃。《红楼梦》中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即此。
匠石梦见神树
庄子说:
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去齐国,在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人用来祭祀的社树(神树),这棵神树大得可供几千头牛遮荫,观赏的人像赶集似的涌来。
匠石去了看也不看一眼,直往前走。
徒弟问:“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