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段时间,张正谟的哥哥张正矩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这是人事部门为选拔高级官员而特别举行的选拔考试,比礼部即教育部门举行的进士科考试难度还要大。崔群是考试的总负责人,看见张正矩的判文写得很不错,又错以为他是前工部尚书张正甫的弟弟,于是将他的名字报给了圣上。等到诏书下来,这一科录取的考生都来感谢主考官,张正矩特地走上前来,呜咽道:“某杀身无地以报相公深恩。一门之内,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身脔骨,无以上答。”一边说还一边不断揩拭幸福的眼泪。崔群一听,顿时愣住了,没等张正矩说完,终于醒悟他是张正谟的哥哥,当即变脸,破口大骂:你竟然是张正谟的哥哥?你的那位好兄弟就是一个无赖,败坏我崔某人的名声,我没有他那样的学生。我真是有眼无珠,居然把你也录取了,这是天意啊,你不要来谢我,我不会认你这样的学生。
?《太平广记》中,这个故事引自《续命定录》,本意是说功名富贵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没有缘分的人无法强求,有缘分的人推脱不了。不过我们看见的是考试的偶然性,看见的“友情”或“人情”的力量。
按照刘禹锡的才气与能力,他在仕途上应该是不成功的,尽管晚年他已经跨入高官阶层。不过,刘禹锡做人绝对是成功的:落难的时候,朋友为照顾他而主动要求到贵州那样的省分去工作;为了他的子女,朋友连如日中天的学生都可以舍弃。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服下,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此事不禁让刘禹锡感慨道:“善哉医术!用毒攻击疾病,用和解之药安定心神,改换了两样都不利,有道理啊。如果遵循老办法应付变化了的新问题,愚昧地执著于(过去的)章法和普通的见解,岂只是我等小人治疗疾病而已。”
为了总结这次治病服药的教训,刘禹锡特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成文章,题为《鉴药》,以示后人。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刘禹锡是唐代对于唯物主义学说作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作《天论》,阐发其对“天”的认识,意在对柳宗元的《天说》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刘禹锡最杰出的哲学思想智慧在于他独创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他的《天论》分为上、中、下3篇,补充了柳宗元《天说》中提出的“天人各不相预”的学说,并作了进一步发展。
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宇宙观,说天国没有意识,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东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为基础;天是清、轻,地是浊、重,“浊为清母,重为轻始”,故地为天的根基。他认为,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清浊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促成万物生成;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人则是动物中最有智慧的,能够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作用于自然界。
首先,他区别了“天”与“人”。他认为,“天”即自然,不论天的日月星“三光”,还是人的头目耳鼻和其内脏器官的根本,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认为“自然说”是对的。
其次,他独创“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在他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多强调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忽略抹煞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以致陷入宿命论或偶然论。他认为天、人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自然界万物循以强胜弱的法则,而人类社会则以“是非”观念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天”与“人”互相制约,互相消长,交互争胜。
其三,刘禹锡认为,在社会关系上只要做到“法大行”,就能达到“人胜天”。
刘禹锡虽以封建的“是非”观作为封建宗法的社会秩序准则,然而,他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已提示客观世界与人的既对立又联系的辩证关系,这一进步观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
刘禹锡还对宗教迷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法大行”,人们就不会迷信宗教,祈求“天”的保佑;如果“法大驰”,人们就必然相信天命,而产生有神论。刘禹锡虽不能科学地阐明有神论产生的根源,但他从社会和认识两方面去揭示有神论产生的条件,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理论贡献。
刘禹锡的思想政治智慧
刘禹锡是个“忧国不谋身”的政治家。《旧唐书》说,永贞末,“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这说明刘禹锡是永贞革新的主要成员,起着军师的作用。在永贞革新时,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判支度盐铁案,帮助杜佑,王叔文方管理财政,实际他参与了整个改革方案的制订。这次革新他们罢黜了大贪污犯李实的京兆尹(京城长官)职务,免了百姓所欠租赋,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与乐女九百人和家人团聚等,这些措施,连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史也说“人情大悦”。在他们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军权时,遭到了政敌反扑,革新失败了。
革新失败了,刘禹锡降职远贬了,但他政治家的本色没有变。思想政治观点没有变,他的诗文中流露出许多难得的思想政治智慧,略举一些如下:
(1)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虽然在永贞革新中,他想削弱藩镇军权,以“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没能实现,但当朝廷被动征讨取得胜利时,他还是异常兴奋的,写了《平蔡州》、《城西行》、《平齐行》等六七篇诗文,呕歌朝廷的胜利,国家的统一。
(2)反对为富不仁,关心人民疾苦,主张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富豪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刘禹锡不同于一般诗人给揭露了事,而是以政治家的身份给以处理。在《调瑟词?并引》中,他以一豪富的奴仆不堪压榨纷纷跑掉的教训,告试富者,要永保舒适的日子,不能只顾聚财,必须考虑下人的生活,像弹琴一样,各个弦都顾及到,才可弹出和谐的乐章。否则,只会弦断音绝,后悔莫及。
(3)提倡廉政。要构建和谐社会,官吏清廉是关键。在官吏清廉上,刘禹锡还纠正了司马迁“身修才官未尝乱也”的说法。指出“修身不能及治者有矣,未有不能自己能及民者。”还进一步指出:“其修身非止乎一身,必将及物也。”也就是修养不能只限于自身,还必须旁及别人,让下属也清廉。刘禹锡的见解,确属经验之谈。
(4)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刘禹锡深知治国需要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来源于学校,他针对当时各州县经济困难而又铺张祭孔的特点,向朝廷提出减少祭孔费用,移资教育的建议。在《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一文中,他为朝廷算了一笔帐,全国每年祭孔经费达四千万,他主张减少祭孔次数和祭品,把省下的钱用在建教室、置教具、助伙食上。
(5)关心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刘禹锡提出“夷夏殊法,牵乎俗也”,“因俗在乎便安。”要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这是因为风俗不同,适应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一主张,似有“一国两制”和给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影子。
(6)主张人人掌握保健知识,医疗事业以防为主。以解除人民疾苦为已任的刘禹锡,十分关心百姓的健康,他曾收集各地验法,自己再加临床证实,择其简单易行的编成《传信方》上报朝廷,广为传布。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中,他批判了一些人平时“笑人言医”,“病则委千金于庸夫”的人,要人们平时掌握些保健知识,在这封信中,他还肯定了薛景晦“弭病于将然为先,而攻治为后”的观点,也就是现代说的,医疗要以预防为主。
(7)主张老人正确对待生老病死,积极发挥余热。刘禹锡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形象说明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还要老人看到自己的长处,阅历多,经验多,办事不容易出错,鼓励老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发挥余热,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8)强调人要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讲究诚信。在《名子说》里,他要求两个儿子“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大小,咸推以信,同施以敬。”也就是无论对谁都要讲诚信,做任何事都要有敬业精神。接着他又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即忠于国家干好本职和孝顺父母像吃饭穿衣,片刻都不能忘记。
刘禹锡还有很多可贵思想和精神,如看事物要抓主流的观点,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等,不再赘述。
刘禹锡首先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具有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政治家,以哲学家的思维和政治家的抱负发而为文,自然格调高远,为人称道。我们现在一提到刘禹锡,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诗文,实际上,诗文对他来说简直是绪余。
我国历史上像刘禹锡集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于一身,而又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实属少见。他是闪耀于我国人文史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