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飞箝术的技巧,在于正搔到对方的痒处,越搔越痒,越搔越舒服,进而把对方控制住。但是要特别注意,使用此术时必须谨慎,要做到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让对方乐于接受、甘于为我所用。切不可毛手毛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切都应该是水到渠成才对。
别人最喜欢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或者最缺乏的?最需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这些,然后投其所好,往往会使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
行事要机巧
不管一个人多么才华横溢、天资过人,如果在做事时缺乏足够的方法来对才华和天资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他仍会因无法有效地施展和运用自己的才华而难以获得成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的时候,人们明明心里知道也分得清楚哪是真、哪是假,却故意“指假为真”,以假象去引诱甚至逼迫对方显露出其真实意图。这就是“以假求真”。“以假求真”,就是机巧行事的表现。
鬼谷子在《飞箝》中也讲到了何时有必要“以假求真”,并借以强调行事要机巧。
鬼谷子所说的飞箝之术,最大的奥妙就在于反复试探以抓住对方心理,从而决定是投其所好、用激励褒奖的言辞去说服对方,还是故意诘难、诋毁对方,用假象使对方落入自己精心设置的圈套。
苏秦正踌躇满志说服诸侯合纵时,秦军击败魏国后准备乘胜攻打赵国。为顺利完成合纵,苏秦想让同门师兄弟张仪去秦国游说秦王罢兵。于是他派人送亲笔信给张仪,给他造成他去赵国后苏秦必会推举他得到重用的假象。
张仪到了赵国,当他兴冲冲去见同窗好友、今日大富大贵且大权在握的苏秦时,却一连吃了好几天闭门羹。好不容易传见了,这位昔日的好友却待他无比傲慢、刻薄,毫无故人之情。一连串的羞辱之后,张仪终于忍无可忍,大骂苏秦为势利小人。
苏秦却不气不恼,微笑着进一步打击诋毁他:“以余子之才,应该先我而际遇,未料你竟穷困如此。我本想把你推荐给赵侯,使你得于富贵,就怕你志衰才退,无所作为,反连累于我。”
张仪说:“大丈夫自能取富贵,难道非由你推荐不成?”
苏秦冷笑道:“既然如此,即可自便。”让人给张仪十两金子。张仪将金子扔在地上,愤然而去,苏秦也不挽留。
张仪走投无路,果然如苏秦所愿去依附秦国了。
在这则小故事中,张仪的所见所闻,苏秦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假象,背后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一步一步将张仪引向秦国去完成苏秦的圆满计谋。这就是倒用“褒扬”钳制术,故意打击对方,以假象逼迫对方显露出其真实意图。
这正是所谓“请将不如激将”,当因事不得不有求于人时,不妨虚晃一招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如你所愿,只有如此机巧行事,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舍才有得
古人造词很有意思,舍与得本是反义词,连在一起,舍在先,得在后,先舍后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故欲求有得,应先学施舍,以舍为得,善舍善得。如有时候,为了避免更大损失,不妨主动“舍”。因为,必要时“舍小”可以“得大”,可以缓解矛盾,化解危险处境。
鬼谷子认为,若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而自己又处于劣势时,就必须衡量得失,舍小保大。可以先主动进献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解除他们对自己的猜疑,缓解双方的利益冲突。此钩箝之术常常用来缓解与对方的矛盾,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从而化解危险处境。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运用抵巇之术。即首先要“得其情”,想诱导对方,必须收集并掌握有关对方的第一手资料,摸清对方的喜好或弱点,以便投其所好、有隙可乘,“慷慨”地给予对方想要的,从而使自己避免更大的损失。须知,关键时刻的“慷慨”是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的。
张仪完成“连横”游说,返回咸阳。这时秦惠文王病逝,太子荡即位,是为武王。武王生性粗直,厌恶张仪多诈,朝臣也趁机向武王大进谗言,攻击张仪。张仪备遭冷遇,日夜惶恐不安。
齐宣王听说秦惠王逝世,武王即位,张仪失宠,当即派孟尝君致书列国,主张恢复合纵盟约。齐宣王自命为纵约长,并发布通缉令,声言得到张仪者,赏城十座。
张仪得知后对秦武王说:“听说齐宣王十分憎恨我,我在秦国,齐宣王必然联合诸侯兴兵讨伐。我愿离开秦国到魏国去,到时齐国必然伐魏,待齐、魏兵连不解,大王可趁机出动大军东伐。这正是削平列国统一天下之良机。”
武王听了连连称善,便派了三十辆车,浩浩荡荡送张仪入魏。魏襄王听说张仪到来,喜出望外,亲自出城迎接,并再次任其为相国。
张仪完成连横后,因功高而遭人嫉恨,很快失宠,陷入困境。这时,齐宣王的通缉令无疑是雪上加霜。张仪深知自己危在旦夕,遂果断地作出了舍小得大的抉择——自请离秦投魏。在为强秦立下大功后,竟然舍弃应得的丰厚报酬,甘愿为秦再做说客,就算秦王再厌恶张仪狡黠多诈,也难拒绝张仪将为自己带来的“削平列国统一天下之良机”的诱惑。这样一来,张仪的“慷慨”不仅成功缓和了与秦武王的矛盾,也为自己赢得了入魏的非凡气势。
由上可知,舍小才能得大,才能更进一步得到大。舍是哲学,得是本领。舍得是精神,是境界,是领悟,更是大智慧。
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说要通过个别来窥知全体,透过表象探究本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鬼谷子曰:“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经纬之线起始于像秋天动物细毛末端一样短的长度,发挥它的作用却可以测量泰山的高大。“秋毫”是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鬼谷子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圣人通达计谋,善于见微知著。
智者往往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人,往往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他们善于以小见大,能洞察事理。下面是鬼谷子见微知类,及时帮助百姓避免灾祸、挽救损失的故事。
有一年夏初的一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黄鹂欢唱,蝉鸣蝶舞。鬼谷子突然对孙膑和庞涓说:“很快要涨大水啦,你们马上分头下山,告诉四周百姓,加固房屋,囤好粮食,以防水淹。”孙膑、庞涓面面相觑,将信将疑,又不敢多问,只好遵命下山。
三天后,天气果然骤变。闷雷滚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大地变成一片汪洋。幸亏鬼谷子事先告诉了百姓,才免遭一场灾祸。百姓感激鬼谷子,孙膑、庞涓也更加敬重他。但是他们却不知其中的奥妙,于是便向鬼谷子求教。
鬼谷子告诉他们,自己并非神仙,也不会料事如神,只是通过常年观察天象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涨大水之前,早晨的天空会昏黄一片。这说明远处已有大水,阳光一照,水面的颜色反射到天空是昏黄色,因此可以断定,不久就要发洪水。
又有一次,鬼谷子正和孙膑、庞涓一起散步,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只见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恰似屋顶上片片青瓦,鬼谷子料定这一年将大旱。于是立即命孙膑、庞涓下山告诉百姓,今年是个旱年,平时多储水,准备防旱;要多种耐旱作物,确保收成。事后又一次证明鬼谷子判断无误。
至今,鬼谷子总结出的“早看天昏黄,遍地成海洋”和“静云如瓦片,天将大旱”仍为百姓谨记。
见微知著可使自己在处世时像鬼谷子一样,有前瞻性,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利于事情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见微知著呢?
善于见微知著,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心观察。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善于见微知著,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毕升通过印章的雕刻、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莱特兄弟通过翱翔天空的大鸟,发明了穿洋过海的飞机。
社会在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尽快的了解它们,把握它们,以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迅速认清它们的本质。
刚柔并济,无往不胜
做人做事,要学会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这才是有“心眼”的处世哲学。柔,体现了友善、涵养、通情达理;刚,则显示了尊严、原则和力量。
鬼谷子的弟子张仪即从《捭阖》中学得了刚柔、张驰的真义。
张仪为破坏合纵联盟,自告奋勇去楚国游说楚怀王与齐断交。他决定先来软的,以利诱之。
张仪对楚王说:“如楚与齐绝交,则秦王不但愿意与楚永世通好,而且愿将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归还于楚,还将在秦宫挑选美女送来,服侍大王。”
一心想得到六百里地与美女的楚王听不进大臣们的逆耳忠言,他反驳道:“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坐而得地六百里,为何不可?”
接着,楚军在秦、齐两国联军的夹击下连战败北,损兵折将,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并且韩、魏也趁火打劫。
秦对楚发兵之时,张仪又对怀王进行威逼利诱:“秦国土地占天下一半,兵力可抗天下诸侯。秦国大军西出,可席卷列国。诸侯合纵之军,如驱群羊而攻猛虎,自取灭亡。大王不参加猛虎阵营反而和群羊为伍,岂不可叹?秦国如要攻楚,水陆并进,三个月之内,就可以直捣郢都;列国即使愿意援楚,半年之后才能到达,远水救不了近火!楚国寄希望于弱国援救,而忘记强秦之祸,臣深为大王担忧。若大王能听臣之言,与秦结好,退出合纵之约,可保楚长存久安。如大王不信,臣可以说服秦王送秦太子到楚国作人质,将秦国的公主嫁给大王,大王也可将楚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两国永结兄弟之盟。臣奉秦王之命向大王陈肺腑之言,献秦、楚百世齐昌之策,请大王裁决。”
向游说楚王一样,张仪在推行其连横的外交政策时,无时无刻不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他每游说一位国君,都是要么先来硬的,进行威胁,待对方被震慑住了,就又换一种温和的态度进行安慰;要么先来软的,进行利诱,等到对方得意忘形时,又予以震慑、打击。
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是鬼谷子《捭阖》中的重要谋略。这种两手都要硬的处事方略符合矛盾的辩证法,掌握了它,往往能在各种棘手的问题面前应付自如,无所不胜。
抓住问题的关键
古往今来,智者立身处世都以趋利避害为最高目标,看问题、处理事情都力求抓核心、把握事物的关键。因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
鬼谷子认为,做事要把握住关键。圣人们与常人不同,他们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事物内部,把握事物的核心,抓住事物的关键,揭露事物的本质,并预见事物的发展。他们对问题有良好的洞察力,能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关键属性,把握事物的内因、外因及因果之间的转换,做出客观正确的反应。
鬼谷先生的得意门徒张仪之所以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楚怀王,就在于他能始终抓住人物背景之后的利害关系。他的目的就是说服楚怀王放弃合纵、背弃盟国而事强秦。
当初,秦王问张仪如何破解合纵联盟,他回答说:“魏国离秦国最近,燕国离秦国最远,可先从这两个国家入手。过去秦国曾占领魏国的襄陵等七城,现在全部无条件奉还,魏王一定感激大王,与秦讲和。同时大王可将女儿许配给燕太子为妻,两国缔结姻亲之好。只要魏、燕与秦结好,秦国自然就可打破孤立局面,以后再徐图进取。”
张仪当即遣使赴魏、燕,将上述情况通报两国国君,魏国和燕国国君贪图眼前利益,果然与秦国通好,合纵之盟遂出现裂痕。
在这番话中,张仪找准了拆散合纵之盟的突破点,从与秦国相距最近的魏国和相距最远的燕国入手,顺利地将六国合纵切断了。
张仪计破合纵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清动机、有的放矢,才能不走弯路,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
另外,鬼谷子还强调“持枢”。“持”就是把握、掌握,“枢”即枢纽、中枢,也就是关键所在。“持枢”就是要掌握事物的关键,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相反,“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仅会大大影响办事效率,还会将事情越搅越乱。
行事要周密
做任何事情,没有缜密的计划和周全的安排,只靠一时激情是很难成功的。做事越周密越好。智者做事总是精于谋划,暗中行事,策略从不暴露,意图亦不为人所不知。
鬼谷子曰:“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他认为,使用捭阖之术离不开暗中谋划,而且这种谋划尤其要周密。就是表面上要低调,要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与阴阳之道合而无隙。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便揭开了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入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入秦。
刘邦入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二百五十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约七十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斜谷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同时,韩信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刘邦行事周密,不露痕迹地酝酿着自己夺取汉中的计谋,等项羽明白时,三秦已尽入囊中,汉中归于己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但行事隐秘,而且主动用假象去迷惑对方,使自己在暗中施行的计划更不易被发觉,如此周密的行动布署,想不成功都难。
鬼谷子曰:“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即是说,评判的标准必然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谋划事先定好的。所以“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只有先了然于胸,用的时候才能成功。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论是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小到个人之间的纷争,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暗中谋划,周密行事。
处事要果断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这即是说面对良机时,应当机立断,果敢、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