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竞争的市场是残酷无情的,只有灵活变通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才能站住脚跟求得发展。
温州一家一户的家庭工业看似简陋和原始,规模不大,然而因其是私人企业,却有着产权关系不明确的国有、集体企业多不具备的经营灵活和成本节约。因此,这些家庭工业,虽然薄利多销,却能赢利;虽然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却能通过大协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虽然在偏僻而交通不便的地方,却能通过购销员和专业市场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据当地领导80年代后期的调查,当时温州家庭工业平均投入1元产出接近10元,而国营企业却是投入10元产出1元,两者的效益完全不能相比。
对于家庭工业的创办者而言,如何筹措资金,是一个令人伤脑筋的大问题。在温州私营经济的初创阶段,由于银行信贷主要为国营和大集体经济服务,合作信用主要为城乡集体经济服务,早期农村家庭工业的资金只能主要通过民间资金市场,特别是“聚会”这种形式来解决。
“聚会”是温州民间信用的一种古老的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称会头)邀请亲友若干人(称会脚)参加。约定每月、每季或每年举行一次,每次各交一定数量的钱,轮流交由一人使用,借以互助。会头先收第一次会款,以后依照不同的方式,决定会脚收款次序。参加的人数,有十余人、数十人,最多达百余人。每一个会延续的时间,最短一年,也有五年的,最长达到八年多。每一个会的金额规模,在80年代有千元、万元,乃至数元万。到1987年,全温州的各种“聚会”已涉及6县市,资金流通量以数亿计,仅乐清一县估计已达1.5亿元左右。甚至在法国,那些一心想当老板但又苦于资金不足的温州人,也借助于“聚会”这种融资方式。此外,还有企业和社会集资、非国家金融机构办理存贷业务、私人钱庄等民间借贷方式。在温州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期,民间资金市场不仅便于创业者寻找到必要的资金,也将居民手中的消费资金变为生产资金,闲散资金变为营运资金,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尽管如此,民间资金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风险性,而且利率较高。倒会时有发生,而许多会的会款常常相互联系,往往一家倒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社会安定。1986年8月以后,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银行在多方面实行了改革,扩大了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面,开始发挥自己在发展私营经济中的作用。
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表明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温州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的进展。1978年,温州只有18个建制镇,1984年为33个,1985年为83个,1988年为101个,1991年已达到120个。一批老集镇得到有效改造,许多新城镇迅速崛起,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带形成了星罗棋布的集镇网络。建制镇已成为温州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温州的城镇发展,不同于我国的其他地区,它缺少国家和外来的资金投入,既没有沿海某些侨乡常常见到的华侨投资和捐助,也没有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和扩散的有利条件,基本上是在家庭工业的基础上集聚发展起来的。私营经济是小城镇经济的主体,据1994年对15个重点镇的分析,私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占了城镇工业产值的80%。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先市后城,即以专业市场为主导,依靠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集镇的形成和壮大。
全市500多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三分之二分布在农村小集镇,以市兴镇不仅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也导致了人口的增多,为集镇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各个建制镇的建设,都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自筹资金,自我建设,发展集镇。
无论公路、水电、公园、体育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还是中小学、职校乃至大学的创建,大多依靠私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投入。例如,平阳县鳌江镇现已发展到近10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的规模,该镇很多的公共设施都是依靠私营经济的投资,仅民办教育投入就达6亿元,投入达3700万元的公园也由民间投资,甚至连街上的公厕保洁权也面向公众公开拍卖。据不完全统计,在1996年以前的十年中,温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100多亿元的资金,其中的70%以上来自农民集资,20%来自集体,只有10%来自国家。
温州人用稍带夸张的语气说这种现象:“国家一毛不拔,照样兴旺发达”。
4.“新温州模式”走向全国
提要:温州的私营企业,紧随着时代潮流,在制度创新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家族型、经验型的管理模式正在扬弃,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起来。
涅!后的温州再一次抓住新的腾飞的机会。
温州的经济,虽然是在理论界经常进行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运行,温州人却将自己置身于争论之外,不受争论的干扰,默默地努力向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来自意识形态的压力逐步减少,政治和经济环境加速朝着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方向变化,温州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991年和2000年,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温州,此外近十余年来党和国家的二十多位领导人也都到过温州视察,他们对温州经济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3月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这一重要决定在宪法中正式确定了下来。可以说,有关温州私营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在十五大以后已画上了句号,私营经济也从“有益补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以来,温州私营经济在继续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初创阶段因发展水平有限产生的问题。市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帮助克服了这些问题,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引导私营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层次。
企业组织形式的进步,是私营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主要体现之一。七八十年代,温州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投资少、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运输方便的日用小商品生产,由此形成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购销员为骨干,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的经济格局。
这一时期,属于私营企业的第一阶段,大体上可称为家庭作坊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家庭企业迫切要求扩大生产规模。由于一家一户的生产能力和资金实力都不能适应将生意做大的需要,开始形成几家几户集资投股合作经营的股份合作制,温州的私营企业进入第二阶段,即股份合作阶段。这一过程大约开始于80年代前半期。股份制合作企业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是以资带劳、全员入股型,企业职工的股权均等;第二是股份经营型,股东按股投入,合股经营;第三是混合型,由国家、集体、个人等互相参股,形成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第四是“总厂式”的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与家庭作坊相比,资金更雄厚,生产能力和扩张市场的能力更大,技术水平提高,而且同样产权明确,参股人的利益和风险实实在在,因此一经产生便深受人们的欢迎。到1987年,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瑞安、苍南、平阳、乐清等市县,股份合作企业都已占了乡镇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它们的产值、利润、税收也分别占了乡镇企业的百分之八九十。
然而,到了90年代,因各地经济的发展,温州的私营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迫使股份合作制企业要突破企业自身的局限,使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渐建立,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也为创建企业集团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从1991年开始,一些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联合起来,组建企业集团。到1994年,温州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组建的企业集团共29家,工业产值占全市股份合作企业总产值的40%,税收的34%。温州最知名的低压电器企业正泰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公司、天正集团公司,都相继成立,此外,皮鞋、服装行业中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纷纷组建企业集团。温州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企业集团阶段。
到2001年,温州私营企业的实力已大大提高,在推选中国私营企业500强的活动中,市工商联根据调查统计,推荐了92家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的企业参加角逐,其中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25家,10亿元以上的12家,排在首位的正泰集团年产值超74亿元,德力西集团年产值超63亿元。
经过评选,24家温州企业榜上有名,其中两家进入前10名。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在加速进行中,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和世界经济联为一体。在这种新形势下,温州的一些企业集团意识到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进行新的调整,迫使它们进入了集团社会化和资本经营的新阶段,于是开始进入温州私营企业的第四个阶段,即集团社会化阶段。目前,温州已有近百家企业集团准备上市,其中的正泰和德力西可能有望成为首批上市的私营企业,来自啤酒、电器、服装、鞋革、制药、机械制造等行业的8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前必要的辅导期,还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上市备选的名单。
私营企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与流通资金总额的增加,更意味着生产与市场运作能力、技术水平和装备的提高。在此同时,温州在企业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显着的成效。一批大型知名企业,已逐步突破原先的家族型、经验型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例如,在中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排第六位的德力西集团,经过不断创新,已从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突破旧的温州模式,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管理上一揽到底的家长制管理改为分层垂直管理,由生产加工经营向品牌、资本经营转变,由依托专业市场转为建立现代销售网络。通过制度创新,温州一些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正在或者已经摆脱旧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转向现代企业,并纷纷主动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一个有别于旧模式的“新温州模式”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温州人在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时,把改革开放以来到1993年的14年,看成第一次创业阶段,1993年以后的数年为第二次创业阶段。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二次创业,温州经济的各方面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是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正是这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当地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
温州私营经济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之路,以前店后厂式的家庭工业起步,在其初期阶段产品质量普遍不高,科技含量相对有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还发生一些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假冒骗”的现象,甚至一度大面积、区域性地出现。问题越积越多,到了80年代后期,激起各地消费者的公愤。
1987年8月8日,在浙江省会杭州市,5000余双温州产的皮鞋被付之一炬。有关部门当时查处到劣质纸板衬皮鞋5402双,生产劣质皮鞋厂家有名可查的77家,其中的90%以上出自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