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即使能力有限,我也要承担此项工作,这样别人就会对我刮目相看。
频繁跳槽固然不可取,但一味逞强也是不好的工作习惯。很多人为了表现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而去承担有较高难度或超出自我能力的工作,结果反而常把工作搞砸。在工作方面尽可能主动请教他人,尽快解决业务中的难题,对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要勇于放弃,以免耽误了工作,一味地逞能最终只会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需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会得到周围人的赏识。
如何识破诈术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要想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习一些商场制胜术。主动出击,攻占市场是制胜术的一个方面;严密防守,不给对方有可乘之机,识破诡计,防范并戳穿欺诈,也是制胜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诈术,这是一种完全以虚假的事实,用诡诈言行施行的骗术。在行为上多数是隐瞒真相、虚构事实、伪造证件和假冒身份;在言语上多数是装腔作势、花言巧语、大吹大擂,有时运用一套虚假的“伪理论”。不要以为虚假的行为就一定容易辨认,也不要认为“假的东西总会现原形”,而要注意到,在你认识到他虚假事实之前就已经上当受骗,“事后诸葛亮”和“哲人的自慰”无益于“真刀真枪”的竞争。虚假的东西常以“美貌展现”,因而可以迷惑人心。花言巧语,能获心理上的好感,使一些“铁石心肠”的人上当;“伪理论”常以“真理”的身份骗取人的信任。不花一番功夫,不动脑筋常被其误导。
一般来说,骗子常用的诈骗术有以下几种:
丑闻要挟
诈术可分为明诈、暗诈两种类型,明诈即手中掌握具有威慑力、可以导致对方蒙受巨大损失、直至破产的重要情报的“重型炸弹”,以此相威胁,逼对方就范或诈取对方钱财。暗诈即在背后玩弄花样,诈骗对方。
一家法国大公司的老板与一个电影明星的风流韵事被经济侦探捕获。于是,这家公司的对手用重金买下所有资料。对手便和公司老板摊牌,要么把材料公诸于众,让他身败名裂;要么把公司的新产品处方转让给对方。老板顾全面子只好被要挟,拱手献出了最新处方,索取了全部材料订立保密和约。在生活中,这种场面屡见不鲜。
这种酷似抢劫的明诈,危害性极大。然而,由于证据被人抓住,也只好自食其果,实出无奈。古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错事,或者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只有自己承担后果。吃一堑长一智,往后就不敢再做亏心事丑闻不发生,他人也不会来要挟你。商场上正当的竞争是允许的,倘或经常利用丑闻来要挟竞争对手,就会招来横祸,到头来会遭人暗算,落个得不偿失,那样的下场将是可悲的。
制造舆论
对于“人言可畏”这句话,大多数人都深有感触。在商场上也会见到某公司无端受到攻击,如某乳制品中有毒性等谣言。喜欢玩诈术的人,利用“人言可畏”这一心理特点,散布一些流言蜚语,对竞争者展开舆论攻势,迫使对手疲于应付,无暇与之抗争,乘机占领市场。
福特公司信用一向很好,忽然有谣言传说“这个公司已无法放款了”,“常开空头支票”,“一个月内就要倒闭”。这些毫无根据的舆论相当厉害,使得该公司股票暴跌,濒临毁灭的边缘,后经银行出面辟谣方澄清此事。许多人这样做并无恶意,但在无意中为人利用,成为传播谣言的工具。例如“他对女人很体贴”,“他喜欢追女孩”,“这家伙作风有问题”等等。结果,连当事人都会大吃一惊。这种传达消息的方式,使对方很难发挥威力。故意说“别人告诉我的”来传给第三者,“我听到这件事,不知道是真是假”。当然,第三者要当面说服对方,直接传话,人们不会相信,若借毫无利害关系的人去传话,对方则较容易接受。
商场竞争,谣言的中伤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对付谣言呢?首先,要请与谣言有关的部门和人士出面辟谣,辟谣时要迅速、有力,必要时也可出示自己有利的证据。其次,要转移锋芒,以充分的事实证明自己依然强大,不必作任何解释。第三,针锋相对,以舆论对舆论,在与谣言的斗争中,不但可以重新树立形象,而且经风雨后可以更加壮大,健康发展。制造舆论的诈术流传很广,要消除影响,必须动用一切舆论工具,哪里有谣言,就必须在哪里辟谣,彻底清除不利影响。要防止有人制造舆论,造谣中伤,除了与新闻界保持联系外,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舆论工具,一旦有问题,就会全力以赴,自卫反击。
制造假象
在商场汪洋中,一些商人为了挽回败局,往往会利用人的心理错觉,制造种种假象迷惑他人,让人感到其并未受到任何挫折。一些商人为了跻身巨商行列,不择手段伪装自己,使人觉得其实力雄厚,靠山稳固,与其生意交往安全可靠。
在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一位商学院的实习生,利用一点小诈术在短期内发了大财。在他办公室的墙中央挂着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照片作装饰。虽然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石油大王,但照片使人联想到他与石油大王也许有密切关系;更有人认为,他是一位知道经济界秘密情报的消息灵通人士。这位学生,利用人们的心理错觉将计就计,与很多大富翁交往,在他们的帮助下,生意走红也就不足为怪了。人们在心理上对权威的认识能力有限,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称为“后光效果”,若巧妙地加以运用,往往可以造成对方的判断错觉。
笔者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接待客人的方法是“一旦判断对方为重要客人,有利用价值,就会带领客人到平常自己也不敢进入的超一流酒吧或俱乐部去热情款待对方。为了加强效果,他事前会先到酒吧结识经理或服务员。当与客人前来时,便会寻找机会与经理或服务员寒暄,拍拍他们的肩膀。被招待的客人,会认为他是常出入一流酒吧的人,一定不凡。当然,在接下去的一轮交锋中,客人肯定会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代价。
曾经引起新闻界轰动的某公司诈骗案,比上述手段安排得更好,更复杂。案件大概情节如下:一家面临破产的公司为了骗取借款,在飞机场故意安排一辆超级豪华大汽车。客人下飞机后,公司代表迎上前并用这部车送客人,使被接人心里吃惊。车到公司后,一开门就看见地板上铺着名贵的进口地毯,客厅沙发是用最昂贵的鳄鱼皮制成的,房间内一切摆设都是超级品。公司利用“后光效果”使客人产生完全的依赖感,然后提出借钱,客人轻率地答应了。先结交一流商店里的主人,然后带客人进店,让客人产生我方是一流人物的错觉,或利用事先安排的环境,抬高自己的身份,其巧妙地借用亲朋同事或物质环境的优越性,来抬高自己的形象。
假象很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但是,要识破假象也并非难事,只要稍一调查,或向旁人证实一下,便可戳穿这种把戏,把制造假象的诈骗案暴露在阳光之下。
出尔反尔
一般的商事谈判,通常都是事先经过周密的准备,在谈判桌上公开讨论,一旦双方达成共识,形成条文,确定之后就签字生效了。但是也有少部分人,经双方签订的谈判结果,不予认真对待,不时进行反悔,实际上是假撕合同,行敲诈之举。
当卖主与买主商谈时,卖主出价后,一买主在众多买主面前争得买主权利,获得了合同。在其他买主离开时,或过了一些时候,又出尔反尔,诉广阔在谈判时吃了大亏。卖主在失去其他买主时,只好万般无奈迁就于这家买主,大呼被诈。
有一个人想以3000美元人价格卖掉一艘船。于是他在报纸上登了分类广告,然后有几个有兴趣的买主来看货,其中一位愿意出价2850美元,并且预先付了25美元 定金。卖主也接受了。他不再考虑其他买主,只等对方开出保付支票,交易正式完成。可是一连几天,却丝毫不见对方动静。后来,电话铃响了,对方很遗憾地说明,由于合伙人或妻子的不同意,实在无法继续完成交易。同时他还会提到他已经调查并比较过一般的船价,这艘船的实际价值只有2500美元,何况……卖主当然很生气,因为他已经拒绝掉其他的买主。可是接着他会开始怀疑也许市面上的价格正如对方所说的,同时他又不愿意一切从头开始,再去登广告,再和买主接洽以及再做些琐琐碎碎的事情。最后结果一定会以少于2850美元的价格成交。这种策略和假价策略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惟一的差异是:假出价的目的在于消除竞价,排除其他对手,使自己成为卖主的惟一交易对象。它的功效,是使一切都出乎卖主的意料,并且使卖主在货物脱手以后还会以一声解脱似的叹息表示感谢,他的东西终于能以这么好的价钱卖出去。
那么,如何防止被诈呢?首先应要求对方预付一定比例的定金,迫使其不能反悔。其次应确定截止日期,逾期合同作废。第三应收取一定比例的违约罚金,使其感到心疼最佳。除此之外,就是寻求担保人在协议书或合同上签字作证,使其不敢违约。
如何识破骗术?
商场中除诈之外还有骗。小骗一句话,大骗处心积虑,挖陷阱,设骗局,让飞蛾投火,使对手无策,自投罗网,俯首就擒。这样的事还少吗?
一般的行骗是容易识破的,但参加世界竞争的人绝不可能认为自己高明。要知道,经过心理学家和谋士们设计出来的“骗局”,是很难识破的。历史上英国人曾经用“假蒙哥马利”的骗局,在战场上击败过希特勒的军队。事实说明真正的骗局是难以辨认的。
骗局的特点与诈术不同,诈术运用的是虚假,而骗局是人们不计划的运用假假真真、虚虚实实的行为施骗于人,其中包含有一定的真实内容,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骗局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心理专家、谋略专家根据竞争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运用心理学、逻辑学的方式以及使用一些客观事实,有计划有步骤地行骗。有的直接施骗于竞争对手,有的则以广大人群为行骗对象,从中获得人心、钱财或达到其他的某种目的。
如何识破骗局,没有固定的方式可寻。一般来说,对竞争对手的整体行动、动机、目的、言行都应认真分析,鉴别其中的真假虚实;要从实质上看问题,并应全方位的思考,系统地看对方的行动。对怀疑有骗局的情况,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心理学家、智士仁人研究、讨论、识破。一旦发现骗局时,应予以揭露,但更高明的作法是“将计就计”,或“佯装不知”,采用相应的对策破坏甚至利用对手的骗局。
我们反对欺骗,也不主张人们为了正当的目的设制骗局搞所谓的竞争。但是,在复杂的大型竞争活动中,至少我们不能放弃对别人施加骗局的警惕性。谁也不能保证,当今世界上没有人为了政治、经济的目的在制造几起骗局。
这里所介绍的一些骗局,旨在暴露商场上行骗的种种方式和手段。其目的不是让人们去学习他,利用他,而让商场中的所有经商者了解他,识别他,从而提高警惕和防骗能力。
贼喊捉贼
许多经商者常夸自己所销售的商品多么好,质量上乘,性能良好,经久耐用等等,而人家的商品却是一无是处。有些商人则采取另外一些卑劣的行骗方法,即贼喊捉贼,一面假冒名牌,一面大喊谨防假冒,以此骗得用户信任,将劣质商品推销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