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研究人体动作时发现,心理特征是很容易转化成人体特征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身体形态都是有一定心理的、情绪的、情感的依据的。坐立不安,这是焦躁;正襟危坐,这是严肃认真;东张西望,这是心不在焉;等等。美国学者朱利·法思特在《人体语言》一书中指出:“一个懂得人体语言并善于应用人体语言的人,如果将他所了解的姿势同周围的人的感情联系起来,他将永远比对方胜过一筹,处于主动地位。”之所以能胜过一筹,就在于既能运用体态语言有效地表情达意,还能在体态语言中,窥视对方的心理奥秘。体态语言,除了具有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直接的审美功能,塑造演讲者的自我形象。人们在渴求各种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追求美的享受。在演讲活动中,这种美感享受更多的是从演讲者的仪容神采、行为举止中获得的。事实证明,给听众美感享受越多,演讲的效果就越好。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们的祖先对体态的姿势要求很严,常常把行为举止与个人的礼貌、教养联系在一起。“笑莫露齿,坐莫摇身”,“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等等,时至今日,这些古训当然不必一一效法,但在演讲活动中,大体也应该有些规矩。毛泽东曾提倡过:“以姿态助讲话。”怎样使用体态语言呢?演讲中的体态语言分站姿和坐姿两种。
(一)站姿演讲必须站着。在联合国的讲台上,不管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要员,一律站着讲,而且还限时间。其他国际会议也大都如此。其所以这样规定,就在于:第一,表示对听众的尊重;第二,避免长篇大论,或埋头念稿子的毛病;第三,显示演讲者的精神风貌;第四,调节场内气氛。
演讲,应该以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走上讲台。站立之后,讲话之前,前胸做提气动作。这个局部动作会造成全身肌肉挺拔、精神焕发的感觉,否则会使人感到有气无力。站立时身体不要靠在讲台上,身体的重心平均落在两个脚上,两脚自然分开,不超过肩的宽度,或一前一后站定;双手轻松自然地沿着身体两侧下垂,头部端正,声音发出的方向应该沿着嘴部的水平线而稍微向上。
这是演讲最基本的站姿。
在实际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站姿。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经验的演讲者来说,由于演讲技巧十分娴熟,就不会如此拘谨了,他们往往随着演讲的跌宕起伏,随着感情的变化,有时向前一步,有时退后一步,有时踮脚,有时移步,一切都潇洒自如。
一般说来,向前移步,表示肯定、积极、期待、争取的意思。
向后退步,表示否定、畏惧、消极的意思。
踮脚,表示期望、召唤、探讨的意思。
移步,表示沉思、成竹在胸。
这些站姿一般都不会是单一的改变,常常与手势、面部表情,与身体其他部位结合在一起,形成体态语言的节奏感,而且这种节奏又是与有声语言的节奏相吻合的,从而形成演讲的整体节奏。
这里顺便说说,社交中如何站着与别人说话。
站着和别人说话,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随意侵入私人的空间。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把这些空间随身带来带去,同时对于侵入这些空间的行为会做出各种反应。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空间?在人际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空间呢?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赫尔博士在这方面做过专门的研究。赫尔把这些研究成果称之为“人际空间学”。他研究发现,人际交往中有四个空间。一是密切空间。远距离为20~60厘米左右,近距离就是真正的人体接触。这个空间多出现在谈情说爱或知心朋友说话的时候,如果一个陌生人处在这个空间,就不要盯着别人看,否则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人身空间。近距离在60~90厘米之间,远距离在l~1.5米之间,近距离允许一定程度的亲密,是最舒适的人际空间,远距离通常不是私人交往。如果不是很亲密的熟人处在这个空间内,就说明他在献殷勤,或者对另一方特别有好感。三是社交空间。近距离为1.5~2米之间,这个空间适于处理非私人事务,如洽谈生意,接见来访者等;远距离为2~4米之间,这个空间适宜正式的社交活动或商务活动。四是公共空间。近距离为4~8米,这个空间适宜于不拘形式的会面,如教师给学生上课,上司与助手谈话;远距离为8米以上,这一般适用于政治首脑人物在公共场所露面,处在这个距离具有安全感。
站着说话竟究要与对方保持多大的距离,应根据与对方的关系以及说话的内容,参照上述四种类型灵活掌握。
最后,还补充说明一点,端端正正站着演讲,这当然是很正确的站姿,但从人体审美的角度来说,这种站姿缺少变化,显得单调。因此,有经验的演讲者更倾向于身体稍侧一点站着,这样会使听众感到更灵活,更优雅一些。侧多少呢?心理学家梅拉比安说得十分精确:“身体的放松程度是一种传播行为。向后倾斜10度以上是极其放松;前倾约12度,向一边倾斜不到10度是较为自然的交往姿态。”
(二)坐姿
坐着演讲的情况比较少,一般只出现在政治演讲、外交演讲、学术演讲、法庭演讲中。坐着讲话,大量出现在社交场合中。
坐着演讲,因为有讲台做依托,只露出身体的上半部,比起站着演讲更自然、更易于把握。但同时也有不方便之处,一是不便充分发挥手势语言和其他体态语言的作用。因为坐着,只有身体的上半部可以活动,范围小,动作的幅度不大。讲到激动处,演讲者常常站起来讲,以此来增大活动的区间,加强表达的力度。坐着讲演者风采不能得到全面的展示。二是演讲缺少动态感。因此坐着演讲,除了只适应一定的内容和场合之外,从演讲者自身来说,也只适应年纪大的、地位比较高的人。即算可以坐着演讲,为了克服和弥补这种演讲方式的不足最好是采用坐姿和站姿相结合的方式。
坐着演讲,应该坐端正,凳子不要坐得太满,坐在凳子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处,不要靠背,胸脯不要靠在讲台上,两只手轻松自然地抚着讲稿或桌面,抬起头;下身虽然被讲台遮掩了,但两脚也应自然地平平地踏在地上,身子最好向左或向右稍侧一点。这样坐,既轻松又端正,同时也不失优雅。坐在台上千万不可随意,不可僵直呆板。
顺便说说社交中的坐姿。社交中坐着与人交谈的情况较为普遍。
坐着和别人说话,以面正对对方、膝盖稍微侧向一方的姿势较恰当,这种坐姿给人的感觉是机灵而文雅。正面对着别人坐着,就显得有些呆板和粗野了。坐姿有严肃坐姿和随意坐姿两种。严肃坐姿,落坐在座位的前半部,两腿可行垂直,两脚稳稳地落地,腰根挺直,两眼平视。这种坐姿表明说话双方都很认真,都很严肃,说的话题都很重要。
随意坐姿较为复杂,例如下列坐姿:
深深坐入椅内,腰板挺直,是向对方表示有优越感,很自信。
坐在座位的前沿,上身前倾,身体重心落在双脚上,既可能是谦恭,又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畏惧或紧张。
双腕交叉,目光固定在一个地方,头部微侧则意味着用心认真地听,如果再出现掩嘴,或摸下巴,多属于以评判的审察态度在听取对方的讲话;目光不定,或不断改变坐姿,这就表明无心听取对方的讲话,对讲话的内容或方式不感兴趣。
两人的腿呈八字形坐着,表明他们可容纳第三者进入他们的交谈;如果呈倒八字坐着,这就构成了不欢迎别人进入他们谈话的封闭状态,这表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友好。
各种坐姿如果与头、颈、背、腰、手、脚融合在一起,那么表达的意义更为复杂丰富了。了解和掌握各种坐姿,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良姿势,不仅可加强表现力,具有审美感,尤其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还可以从听众的各种坐姿中获得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和演讲方式,从而获得演讲的最佳效果。o仪表风度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妨首先引用一段历史资料。据报载,1961年初,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尼克松竟以46.6%对49.9%的微弱选票差额败给了肯尼迪。当回顾尼克松这场败局时,人们特别提到了1960年9月26日,尼克松与肯尼迪的一场决定性的电视辩论。在辩论的前不久,尼克松的膝盖被撞伤,体重减轻了10磅,但他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更换衣服,因而显得松垮,衣服肥大,加上没有化妆,暗青色的两腮好似涂了胡须膏,在强烈的灯光下,眼窝周围形成了很深的阴影,再加上膝盖疼痛难忍,这样的憔悴不堪、精疲力竭、可怜巴巴,便是尼克松在这场电视辩论中留给人们的印象。而这时的肯尼迪又是怎样呢?他服饰雅致、整洁,经常的体育锻炼,使这位身高6.1英尺,体重175磅的肯尼迪显得特别健康结实、精神抖擞、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相形之下,人们对肯尼迪的印象比尼克松就好多了。
政治舞台上的事,并不会像学者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尼克松在这场竞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样也并非尽如上述所致。但是也不可能否认与此完全无关。英国心理学家雪莱·蔡根曾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68名自愿参加实验的人。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理解判断能力是无可挑剔的。然后让他们分别向四位过路人征求支持。实验的结果表明,比起那些仪表平平的对手,这些引人注目的应试者容易获得胜利。人们之所以认为尼克松与肯尼迪之间的胜负,与他们各自的仪表、风度有关,恐怕也同样是基于这种看法。
演讲,的确要讲究仪表、风度,这同样是一种态势语言。
什么是仪表?仪表就是演讲者的容貌、姿态,包括长相、体型、身材以及服饰等,主要是指演讲者的外部特征。
容貌,这是天生的,虽然是无可改变的但可以修饰,可以通过化妆加以美化。譬如,选择适当的发型,描眉、施粉,根据身型、身材选择合适的服装,等等。但必须注意一点,演讲者的化妆,只能是化淡妆,千万不可以浓妆重抹,否则,就会使听众产生失真的感觉,就有矫揉做作之嫌。
关于姿态,前面各节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下面着重谈谈服饰与风度。
(一)服饰
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裳。演讲者的服饰是听众审美的一项重要内容,忽视服饰美或穿着不恰当的服饰,都必然会影响演讲内容的传播。一位解放军指导员说过一件事:他们的连队终年守卫在一个深山沟里,为了活跃战士们的思想,连队从某大学邀请了一位女大学生来驻地向战士们作题为《年青人,志在四方》的演讲。这位大学生的口才是出类拔萃的。演讲结束后,这位指导员组织战士们谈感受,可战士们的发言竟然与这位姑娘演讲的内容沾不上边,原因何在呢?时值五月,这位女大学生穿着一套款式新潮的草绿色连衣裙,分明的线条透出了青春美。这位指导员说到这里,风趣地说:“其他都好,就是透明度大了点,弄得我们的战士走神了!”
显然这样的着装是不可取的,唯其不可取就是因为直接分散了注意力。
怎样着装才能满足听众的审美要求,又不致影响演讲的传播呢?
第一,整洁大方、庄重朴素。着装整洁本身就给人一种严谨、庄重的感觉。人们常常把不修边幅与处事随意、玩世不恭联系在一起,甚至还会认为,这样是对听众的一种蔑视。中国人出门做客或接待客人,还要换换衣服,适当地打扮一番,这除了给人好感以外,更多的还在于表示对人的恭敬。演讲的服饰不要过于华丽,穿戴打扮过分反而损害美。在演讲台上,任何一种特别的装饰物都有可能转移听众的注意力,台上的演讲者始终是听众的聚焦点。
第二,轻便自如、协调和谐。演讲时需要各种手势动作的配合,说到起劲处,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试想,穿戴臃肿,这些动作能做出来吗?能称得上美吗?尤其是对那些怯场的演讲者来说,本来就手心冒汗,背心发热,如果再加上穿戴过多,那情景就更不可设想了。因此要注意协调和谐,符合美学规律。服饰的协调和谐,是线条、轮廓、颜色等方面的综合美。上装与下装,服饰与发型、与肤色、与高矮、与胖瘦,都应协调和谐,同时还必须注意与客观环境的协调和谐,如演讲场地的布置、演讲的气氛等。
第三,得体入时,因地制宜。平时的穿着不必过多地讲究,但演讲时就得有所选择。周总理生前不论是接待国际友人,还是出席各种会议总是着一身银灰色的中山装。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也是穿一身专门定做的黄呢子中山装,显得特别的威严、庄重。他们的穿着既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形象,又符合民族的审美习惯,十分得体,十分入时。时间进入了90年代,服装在不断推陈出新,演讲虽然不必要求穿中山装但是在听众面前也不宜宽衣大衫,袒胸露臂,或者大红大绿。着装要注意场合,注意气氛,还要注意听众对象。一般地说,与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讲话,服饰宜庄重朴素;与青年学生讲话,款式可以新颖活泼些。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对服装的J情趣也有所不同。
综合上述,人们把这一切总结为:“TP0”衣着原则。“T”tlme,指时间,就是着装要注意季节和时代;“P”place,指场所,地点;“0”object,代表目的、目标、对象。
(二)风度
风度,是指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仪表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和气度。风度虽然同样是从某些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但却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心理禀赋等诸因素的外化。人们常说“仪表端庄”,这是对行为举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说“风度翩翩”,却是对行为举止的更高要求。比起仪表来,风度就显得更内在、更高雅,蕴含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