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是一种艺术,它具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性的品格。但纯自然性,也并非是演讲。演讲的语言,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有所加工,但又有别于舞台语言;演讲的态势语言,既能增强表现力,又能造成视觉形象,但又有别于舞台上的表演;演讲还要善于临场应变,从应变中表现出超常的机智美,但又有别于油滑。如此等等,一切都取决于各种娴熟的技巧运用,没有技巧,就无法建构出演讲的艺术。
1.口语表达技巧
演讲主要依靠口语表达,它要求嗓音宏亮圆润,吐字清晰有力,节奏分明适度,感情充沛真挚。这一切都取决于口语发送能力。口语的发送能力又取决于语音造型。语音造型中主要有“形”和“神”两个要素。 形,是指演讲者运用各种发音器官发出各种声音,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通过联想,使语音产生形象感。譬如一场绘声绘色的口头描写、一两声摹拟等。 神,是指演讲者调动各种语音技巧,把演讲的思想情感进行物质外化,使之具有潜化的慑服力和语境的感化力。《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正因为如此,演讲者如果能借助语音把各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听众才能同样凭借语音领悟演讲的神韵。发声技巧
气乃声之源。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早就把呼吸与发声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宜。”因此,语音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呼吸技巧的运用。
(一)呼吸
根据演讲实际,介绍几种常用的呼吸方法。
1.口腔呼吸。
双唇微张,软腭抬起,舌根降低,喉结和声带下移,深吸气,储于腹内,用腹肌支持。这种方法吸气量大,气息长,以口腔共鸣为主,常用于快说。但气流不强,不适宜高音。
2.鼻腔呼吸。
张开鼻翼,用上鼻逆吸气,眼眉上挑,像闻花香似的。双唇闭拢,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息储在胸腔,口腔肌肉放松。鼻腔吸的气,具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能够滋润喉咙,保护声带,均匀地进行吸气,掩饰了语音修饰的痕迹,但量小,频率低。
3.口鼻呼吸。
打开口腔和鼻腔,肌肉放松,自然挺胸,两肋张开,收小腹,提气于腰,快速吸气,让气流在腰部后两侧找到支点,小腹提气,形成三角支撑的感觉。呼气时,气流有节制地缓缓吐出,形成内外对抗。这样呼吸,吸气深,吸气足,而且有利于控制气息,有利于用气发声,表现力强。下面的口诀有利于掌握这种呼吸要领:
吸气切记要放松,气沉丹田稳如钟。
胸腹张作圆筒状,气柱生根筒底中。
呼气徐徐如抽丝,丹田紧拉要硬功。
(二)补气
补气也叫“偷气”。演讲达到高潮,通常需要大量气流加强语势,每当这时,语速较快,不允许有大的停顿来换气,怎么办呢?只好边说边吸气,在刹那间同时用口与鼻吸入少量气流作补充。这就是“偷气”。偷气的要领是不让听众觉察。因此,在“偷”的时候,速度要快,还要避免带摩擦音。
(三)共鸣
气息是发声的原动力,也是共鸣的基础。气流从肺部上升到喉头冲击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只有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才能扩大声音量,美化音色,才能获得宏亮、圆润、悦耳的声音。要获得理想的声音质量,就必须使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共同协调工作。喉腔,是人体的第一个共鸣器官,如果被挤扁,声音就会“横”出来:如果喉部束紧,声音就会“拔高”、“单薄”。喉腔的形状变化,对声音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咽腔,容积比较大,对于扩大音量和美化音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口腔,这是声音的制造场,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最灵活多变的共鸣体。口腔开合、舌头的伸缩、软腭的升降都可能改变口腔的形状,对共鸣有重要的影响。
鼻腔,它的共鸣作用是由于腔内空气振动和骨骼的传导产生的,它对高音的共鸣作用很大。
胸腔,随着声音的高低的变化,胸部会感到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响点。这一“胸腔响点”沿着胸骨的上下移动产生胸腔的振动,由这种振动造成的共鸣可以使音量扩大,声音浑厚有力。
演讲中,人们主要运用的是以口腔为主,中、低、高三腔共鸣的方式。中音共鸣区是口腔共鸣,它是硬腭、软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各共鸣体。低音共鸣区主要是胸腔共鸣。高音共鸣区主要是鼻腔共鸣,它是硬腭、软腭以上的共鸣体。
演讲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略带一点鼻腔共鸣。用这样的共鸣方式发出的声音,既丰满圆润,宏亮浑厚,又朴实自然,清晰真切。演讲对于共鸣的要求不及艺术语言工作者那么高。
(四)吐字
吐字亦称吐字归音。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把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成出字、立字和归音三个阶段。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带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也就是要控制发声器官的位置和肌肉的松紧,使每个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发得清楚完整。
每个音节都由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组成。字头,是指音节的声母或者声母与介音“j、u、ü)”(如果有介音1、u、ü)的结合所组成的开头部分。例如“讲”,它的字头就是“j i”。字腹,就是一个音节中的主要元音,“讲”的字腹就是“a”。字尾,就是一个音节中的韵尾,“讲”的字尾就是“n g”。使字音饱满的要领是“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
“咬紧字头”,是发音的第一关。就是在发音时调动发音部位的肌肉,形成气流的封闭状态。由于肌肉紧张度增加,也就造成了气流压力的增大,这时再突然放开封闭,使气流喷涌而出,即可形成很有分量的字头。
“延长字腹”,是指在整个音节的发音过程中字腹的时值最大。字腹是由主要元音担任的,是最响亮的部分。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缩短字头、字尾这些不太响亮部分所占的时值比例,使最响亮的部分尽可能多占时间,这样,整个音节的响亮程度自然就提高了。
“收准字尾”,这是音准的需要,例如“讲”的字尾是“n g”,如果不收,“讲”就变成了“假”,故不收不行,宇尾往往不响亮,收长了影响字音的响亮,故收尾时应尽可能缩短些。节奏技巧
节奏是语音中音节排列组合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均衡和谐的美。
构成节奏的要素有重音、停顿、速度和抑扬等。
(一)重音
在演说中,将有的字、词说成重音,以便更真切地传达思想,抒发情感,加强听众的听觉印象。演说中的重音可归纳为两大类:语法重音和感情重音,亦称结构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指按照语法结构自然重说的音节。语法重音的位置是有规律的,旨在说明主语“怎么样了?”的谓语,要说得重些。例如:
李先生看见了。句中有宾语,宾语重说,例如:
李先生看见他了。句中有修饰语,修饰语重说,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见他了。疑问句、疑问代词重说,例如:
谁看见他了?转折连词重说,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见他了,但他不肯作证。象声词重说,例如:
无数颗子弹嗖嗖地从同胞们的胸膛穿过,又有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哇哇地哭喊着。数量词重说,例如:
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
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了什么?要求我
们干什么?
语法重音与非重音相比较,反差并不大。演说中一旦强调某种感情,或者需要表达某种心情,语法重音就立即让位给感情重音。例如“李先生看见他了”,“他”是语法重音,但如果作为“谁看见他了?”的回答,重音就是“李先生”。感情重音的表达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加重音量。唇舌用力,提高音量,把需要突出的字词说得重一些,响亮一些。加重音量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由弱到强,音量渐起;再由强到弱,音量渐低。音量的前后变化,层次分明,以弱显强,以强比弱,在对比中表现重音效果。加重音量需要掌握下列法则:
音高要有节,高而不喊;
音低要有力,低而不散;
音高要声轻,轻而不浮;
音低要字沉,沉而不浊;
音量加大时,气要足而劲不拙;
音量减少时,声要虚而口用力。
二是拖长音节。就是把重音词语的字音,加上空拍,相对拖长。例如: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三是一字一顿。用时间停顿的方式突出重音。运用这种技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音节间停顿的时间要均匀,每个音节的音量要大致相当。例如:
正方:“我们说利必然出现,并没有说弊必然出现。”
反方:“弊是客一观一现一实。”一字一顿,既从容不迫,又生动突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反转。即用快速转为慢速、由实声转虚声的方式表达重音。例如:
“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前两句用轻飘的音调快说;后两句语速转慢,一句比一句慢,一句比一句重。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极端的鄙夷与愤怒。
(二)停顿
停顿,既是生理需要,演说要换气,更是表达的必然要求,是口头的标点,也是演说者情感神韵的传导。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回味停顿四种。
1.语法停顿。是根据标点符号所做的长短适度的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的时间稍长;分号、破折号、冒号停顿的时间稍短;逗号、顿号停顿的时间更短。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长些,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更长。成分复杂的长句,通常在主语之后略作停顿。继续往下说,也要注意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意停顿。例如:“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扮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只有一个修饰成分的句子,一般可以不停顿,修饰成分多的,离中心词远的可作停顿,连着中心词的成分可以不停顿。
2.逻辑停顿。是为显示语意,突出停顿前后的词语,而不受标点约束的停顿。例如: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前两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在表达这种因果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一个较大的停顿。
3.感情停顿。这是依据演讲者的心理和情绪所作的一种特别的停顿。它是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情绪,或者使情绪转化自然,有意识地、突然地作停顿处理。例如:
“平时我总是教育他们要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面对眼前的事实,真正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社会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
最后一句,如果连着讲:“而是我自己”,就显得很平淡,为了突出演讲者此时的羞愧感,就要在“而是”后面作一个停顿处理,而且要把“我自己”作重音处理。
4.回味停顿。在句尾或段末所作的特意停顿,’为回味停顿,目的在于留给听众一个思考、体味、揣摩的余地。例如:
“朋友,如果让您选择一个您最喜欢的词,您选择哪一个呢?您可能会选择幸福,也可能选择生活或者是爱……但是如果让我来选择,那我一定选择责任。”
在“选择”之后作一个较大的停顿,然后再说出“责任”。因为这种停顿能引起听众的揣摩,因而也增强了演讲中的交流感。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还常常可以调动听众的情绪,起到控场的作用,据说林肯在演说时,常常在说出重要的话之前,为了给听众打下烙印,突然收住话音,看大家一会儿,然后再把话说出来。这是演讲中一种特别的技巧。
(三)速度
速度指演讲中的语速。演讲的快慢对于表情达意是十分重要的。凡是兴奋、激动时,语速加快;而沉思、平静时,语速就变慢。演讲的语速是介乎播音与报告之间,每分钟发出200个左右的音节。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演讲风格酌情增减。此外,每篇演讲的开头、高潮、结尾等各部分语速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就会呆板而缺乏变化。
(四)抑扬
抑扬是指句子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升降变化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演讲中常用的语调有三种:
1.上扬调。声音由低而高,一般用来表示惊讶、反问、号召、鼓动,或意犹未尽等,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们现在提出知识化、专业化的更高要求,难道不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吗?”
这是反问句,用上扬调,增强语势,产生一种无可置辩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是永存的。让马克思伟大真理的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用上扬调,表示号召和鼓动。2.下扬调。声音由高至低渐次下降,一般用来表示自然、肯定、祈使和话语结束等。例如: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坚定的信心,在下抑的语调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
3.平直调。声音从头到尾比较平稳,变化不大。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达庄重、严肃、悲痛、冷漠等情绪。例如:
“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要珍重党员这个伟大称号,并保持这个伟大称号的纯洁性。列宁同志,我们谨向您宣誓:我们一定要光荣地执行您的这个遗嘱!→”这段话语调平稳,变化不明显,平稳中却表达了斯大林当时的庄重肃穆的神情。
这些语调的运用,必须以自己的真实感情为依托,而且还必须交替使用,才能显示演讲的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千万不可矫揉造作,缺乏变化。(五)节奏类型因为重音、停顿、速度和抑扬的排列组合不同,演讲中便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节奏。一是明快型:感情脉络平稳,语调变化小,语气平和,中速或稍慢,重音和停顿较少,多用于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理。例如: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玲玲,我有时觉得心里很空虚。我就请他和我一起学习。我说:我们要是学了知识,就会感到生活充实了。从此,这位朋友就一直坚持学习。1 979年他参了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他写来这样一封信,说:玲玲,我现在在战场上给你写信,这儿硝烟弥漫,战友们都冲上去了,也有的战友倒下了。玲玲,我现在想的很多很多,我想我自己要是牺牲了没什么,可是要被打残废了怎么办呢?他说: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我想起你。我觉得你虽然腿残废了,但是你还是坚持工作和学习,我要像你那样生活下去。结果,他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入了党,并且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胜利地返回了祖国。”(摘引自张海迪《在困难面前要做胜利者》)
这是一段典型的明快型。这是叙述一段往事,虽然不能激动人心,但对张海迪来说,却能使她感到十分欣慰。因而在节奏的处理上,就只采用语调变化不大,无明显的重音、停顿和中速的方式来恰当地表现。
二是凝重型:抒发沉思、悲伤、激愤的情感所使用的一种节奏,多用于抒情性演讲。例如,当张海迪在讲到她曾经因失望而自杀的时候,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处理的,她说: